石秀文[1]2017年在《汉英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法律语篇文本是承载法律意义、信息,贯彻法律意志的语篇文本,具有有别于其他文本类型的特点。汉英法律语篇文本翻译是法律意义、信息在汉英语符上的转换。法律语篇文本翻译是国际间交往、完善自身法律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是国际间的交往的法律规范准绳。汉英法律语篇文本翻译是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言符号上的转换,是各种差异都掺杂其中复杂的活动,这些差异表现于两种语言符号及其内部因素和所涉及的文化、社会、思维等因素及其关系之中,导致法律语篇文本翻译复杂而难以操作,引发许多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解决汉英法律语篇翻译中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法律翻译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的发展,本文旨在以翻译理论和语篇文本理论为基础,以汉英法律翻译文本为语料,以字词、句式、篇章等为视角,分析研究汉英语言在法律语篇文本上的特点,分析研究影响汉英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的文化、社会、思维等因素及影响机制,探索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的原则和策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揭示汉英法律语篇文本翻译中的潜在规律,为法律语篇文本翻译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以期促进英汉法律语言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全文共分绪论、主体和结论叁个部分。绪论部分为第一章。本章阐述了本选题的原因、研究思路、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主体部分由第二章到第七章构成。第二章阐述翻译和法律翻译的历史、问题以及影响法律翻译的因素。在影响因素中,主要针对汉英语符构成和汉英思维差异进行探讨。第叁章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主要讨论翻译理论、学说和观点,为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研究奠定基础。其中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系统功能理论和关联理论作为法律语篇文本翻译各方面的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同时,对中国经典翻译观点进行了讨论。本章还对影响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的各种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在文化、思维等方面进行了较深的探讨。第四章到第七章为法律语篇文本在词语、句式和篇章特点以及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的原则和策略研究的主体部分。通过案例分析,主要讨论了在汉英两种语言在词语、句式和篇章上的差异以及差异的原因的分析和研究。词汇上,提出了“日常词汇法律固化”、“法律词汇日常活化”、指称与所指、概念与含义等现象和概念;提出了汉语语句成分顺序的演绎—归纳和英语的归纳—演绎句式特点等。第七章提出了法律语篇文本翻译原则和策略。在对汉英法律语言差异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了忠实、准确、简明、同一、去情性和谨慎创造性的原则;研究了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拆译与释译和长句像似性翻译等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的策略。结论部分为第八章。本章主要对本论文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陈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就未来的研究提出设想。
张鸣瑾[2]2005年在《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文中提出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语篇语言学的显着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翻译理论。翻译单位已从词汇,语句扩展到段落和语篇。翻译标准也从原来的完全忠实原文,力图保持文雅转向了从交际的角度实现原语语篇和目的语语篇在衔接和连贯上的对等。 根据Halliday和Hasan的系统功能理论,衔接和连贯作为语篇的重要特征是语篇语言学研究的核心。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我们研究源语和目的语各自的衔接手段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来实现恰当转换是很必要的。 另外,翻译是一个跨文化活动。不同的文化背景创造出不同的文化语境。所以应通过弥补文化背景的方法来实现衔接和连贯的对等。 但是目前现有的一些文章和着作经常分别侧重分析英汉语的衔接连贯手段,而几乎没有人在分析翻译的过程中清楚地来总结英汉语篇衔接及连贯方面的差异。所以本文重点侧重于利用分析翻译材料总结出英汉语篇在衔接,连贯以及文化语境等方面的差异并讨论为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的适当的翻译转换方法。
张晓彤[3]2016年在《衔接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文基于《两个世界之间:从英国人到美国人的嬗变》(Between Two Worlds:How the English Became Americans)文本的翻译实践,以韩礼德与哈桑的衔接理论为框架,探讨了英汉翻译实践中的语篇衔接问题。通过比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衔接与词汇衔接两个层面衔接方式的异同,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案例,本文详细分析了照应、替代、省略、连接、重述与搭配六种衔接方式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转换方法,阐明了衔接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顾晓波[4]2015年在《语篇性与科技翻译》文中认为随着科技信息交流日益丰富,科技翻译也在不断探讨新原则与方法。本文依据语篇性为衡量文本是否合格的标准,从宏观的角度来讨论科技翻译。作者认为,衔接与连贯不仅有助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也有利于使译文更加准确和通顺。
历之嘉[5]2017年在《科技英语的衔接与翻译策略》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的蓬勃发展,各国间的科技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对科技英语翻译的关注也日益增加。科技英语文体特征鲜明:专业度高、用语规范正式、逻辑性强,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合理流畅的将译文呈现出来是翻译活动中的热点研究内容。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机制,在语句逻辑的建立、文义的解释和语篇的组织等方面十分重要。本文以韩礼德的衔接理论为基础,选取《美国海军潜水手册》中的翻译实例,从词汇的选取与词汇间的关系、句子间逻辑表达、语篇一致性叁个层面研究原文衔接手段的使用及翻译策略。探寻在科技英语翻译中如何能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实现目的语与源语言衔接机制的转换或重建,以最大程度上保证译文的流畅度与完整度。
朴恩淑[6]2012年在《中韩语篇对比与翻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翻译学跟语言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翻译界受到传统语言学的影响,传统的翻译研究均侧重于原文和译文的词、句子的对比,而且过分关注词法、句法的分析。因此,它未能涉及大于句子的翻译转换问题。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语篇分析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即从语篇分析的观点来研究翻译,认为作为一个完整的语言符号系统语言的最高结构层次是语篇。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该以语篇作为翻译单位,而不可以仅仅句子作为翻译单位进行翻译。最近几年,翻译学界从语篇分析视角研究翻译的论文急速增长,但其研究多以英中、英韩互译研究为主。其中也有部分有关中韩互译的研究,但其研究相对薄弱。因此,作者为填补这一研究空缺,采用语篇分析理论,在语篇衔接的基础上,增加主位推进方式、语境等方面的内容,选取30多本中韩文学翻译作品、互联网资料、一些专着作为主要研究语料,针对中韩翻译进行了较为具体、深入的研究,拓宽了研究领域。作者通过研究提出了以语篇为单位进行翻译的翻译实践模式和翻译策略。这将对译者的翻译实践起到启示和实际的指导作用。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中主要介绍了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以及既往研究取得的成果与不足。第二章探讨了语篇衔接机制与中韩翻译问题。作者在本章将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 and Hasan,1976)在《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提出的衔接机制分为结构衔接与翻译和词汇衔接与翻译两小节,探讨了中韩翻译中的衔接问题。在结构衔接与翻译小节中,作者增加了在语篇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标点符号的分析研究。通过这些研究作者揭示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该将语篇作为翻译单位,而不应该局限在寻找对应词进行翻译的翻译策略。其次,在词汇衔接与翻译小节中,主要论述了同义衔接、搭配衔接问题。第叁章讨论了主位与翻译问题。由于语言类型的差异,中韩双语的主位推进模式不禁相同。因此,作者首先对中韩双语的主位推进模式进行了描写对比,在此基础上将其分为平行、集中、延续、派生、交叉等5种不同类型,结合实例讨论了中韩翻译语篇中的主位推进模式的呈现情况。第四章讨论了语境与翻译。采用功能主义观点,将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情境语境、文化语境叁大类讨论了语境与翻译的相关性。第一节中讨论了直接体现语篇意义的上下文语境对翻译的影响,第二节中以构成情境语境的语场、语旨、语式等为基础,用中韩翻译语篇实例来,具体分析语义变量的变化。第叁节谈论了文化语境和文化词翻译问题。作者在文化语境中增加文化词汇翻译问题,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第五章为结论,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及不足点。
范小利[7]2013年在《加利别林的衔接理论研究及其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实践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是语篇的特征属性。围绕其展开的研究很多,国内不少学者已对西方衔接连贯理论的研究成果做了比较全面的探讨,然而对独具俄罗斯特点的加利别林的衔接理论研究颇少,至于其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实践价值的研究,则更是凤毛麟角。衔接连贯理论的发展已近四十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一个传统课题,但由于各家研究语篇的角度不同,他们对这一对术语的定义并未获得一致看法,对两者关系的阐释也不尽相同。但确定一点,衔接连贯是语篇的必备特征。本论文通过对各派的衔接连贯理论简单对比分析,研究加利别林的衔接理论,并探讨其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实践价值,这是一个尚少有人谈论的问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这也正是本论文的现实意义所在。本文的新意就在于将加利别林的衔接理论引入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来,并将加利别林的一些语篇思想试着与翻译实践联系起来。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各派的衔接连贯理论比较分析,研究并探讨加利别林的衔接理论,在此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提出几点建议。本论文共分为前言、正文叁章、结语和参考文献四大部分。在前言中我们对论文的研究对象,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语言材料和论文的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概述。第一章简单回顾衔接理论的发展历程。纵横中外各派衔接连贯理论的研究,得出本文认同的观点。第二章研究加利别林的衔接((?))理论。根据加利别林的衔接理论思想,从语篇语体角度以及衔接手段自身的特征角度,对各类衔接手段逐一进行剖析和例证。第叁章评价加利别林的衔接理论,并探讨加利别林的衔接思想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实践应用。在结语部分,我们对论文的研究成果做了总结,并得出主要结论和还有待研究的问题。在本学位论文末附有学位申请人翻译实践部分的原文和译文。原文摘自俄罗斯语言学家加利别林的着作《作为语言学研究对象的语篇》中的“连贯性”一章。
陈艳新[8]2016年在《交互视阈下的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在对外汉语教学和翻译研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英汉互译的衔接问题。以往研究表明,在汉语和英语教学中衔接手段习得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尤其是在英译汉的平行语篇中,一个衔接词可能与多个目的语衔接词相对应。现有的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中,对句级层面的衔接手段差异已经做出了较为系统的对比研究,但是把英汉衔接手段置于语篇中的研究成果却很少。因此本文力求在英语和汉语本体衔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对比研究方法,并借助语料库大数据手段,在一定数据库规模基础上统计出英汉衔接表达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并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和解释英汉衔接表达的规律和机制。具体是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与相应的衔接语义之间的关联出发,通过对英汉平行语篇中衔接手段不匹配的语言现象的统计和描述,考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衔接要素是如何与其它要素产生关联并形成具体衔接表达形式的。本文通过对语篇中英汉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希望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对衔接研究本身以及英语、汉语本体有所贡献,同时对于提高机器翻译的准确度、语言教学实践做出贡献。本论文共分七个章节。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本篇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二章文献综述。从语篇、衔接和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叁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概括,力求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呈现出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手段,只有在语篇范畴内展开的衔接研究,才能发现衔接的功能属性和生成机制。由此,语篇层面的英汉衔接对比研究除了近距离观察衔接手段“一对多”的语言形式差异之外,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是英汉衔接手段不匹配的内在动因和衔接机制问题。从文献上看,现有的英汉衔接对比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总得来说依赖于自省的、宏观的、定性的分析较多;客观的、系统的、量化分析较少。究其原因,这与语篇层面展开衔接调查所涉及到的复杂语境因素有关。如何构建适合语篇层面衔接对比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就成为推进研究的关键,这也成为第叁章和第四章的研究脉络。第叁章构建适合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的交互理论框架。“交互”这个概念是本文开展研究的轴,从作者—读者(译者一目的语读者)之间的天然交互关系到功能视角下的语篇对话本质,从语用学视角下对潜在读者可接受度的考虑到社会认知语用学对翻译这一交际行为的分析,都揭示了不能把语篇层面的衔接对比研究当作单纯的语言形式对比研究,衔接是承载多重功能的语篇意义载体,是能够反映作者意图的显性语言形式。由此,本文首先立足语言哲学的角度,论述翻译转换行为的天然主体间性,从理据的角度诠释翻译转换行为是英汉平语篇中衔接手段不匹配的内在动因。其次基于翻译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用学中的衔接研究成果,提出衔接手段的生成过程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1)衔接手段的选择取决于作者(译者)的洞见能力、其对主体间性的参与能力,以及在交互衔接手段选择的创造性能力等多个方面。2)这种在衔接手段生成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交互视野是所有语言共通的衔接生成基础。第四章主要介绍用于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的语料库建设流程。包括语料简介、语料库设计与交互研究、语料库研究方法以及应用于本研究的自建《金融时报》语料库的建库流程。对翻译汉语语篇的研究显示,译者不仅对衔接要素进行了省略,还主动插入了指示词、人称代词和连接词。本研究把这种发现作为两个相关现象的证据:1)英汉平行语篇中显示出来的频次变化,体现了不同语言系统在相同语篇语境下衔接使用的偏好和趋势。2)语篇参与者(译者)作为连接英汉不同语言系统的唯一跨文化专家,英汉平行语篇中显示出来的频次变化与译者的主动选择密切相关。第五章基于平行语料库和参考语料库的数据分析。依据语料库分析软件Paraconc对《金融时报》建立的平行语料库的统计分析,对平行语料库中的交互衔接手段:指示词、人称代词和连接词的频次统计和一致性(concordance)问题展开调查和研究。发现翻译汉语语料库中指示词的出现频率高于原文语料库和对比汉语语料库;翻译汉语语料库中第一和第二人称的使用频率与英语原文语料库较为接近,而把这一数据与参考汉语语料库相对比时,就会发现这一数值明显偏高;“增补、时间、选择”这叁类连接词在翻译汉语语篇中省略频次较高而插入频次较低。“因果、假设、转折”这叁类连接词的省略频次较低而插入频次较高。这一研究结果显示了英汉语言系统中指示、人称代词和连接词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共性和趋势差异。第六章结合衔接手段量化分析结果展开语境和案例分析,以同一语篇语境下的英汉平行语篇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衔接手段为分析对象,突破以往研究中主要以归纳汉语衔接词与英语衔接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研究重点的局限,尝试剖析英汉衔接手段不匹配的内在动因,从衔接生成机制的角度阐释英汉衔接在语用方面的特性。另外英汉衔接手段的差异还体现在英语原文库、翻译汉语译文库和相关汉语参考文库的频次占比情况上,这一差异为揭示衔接生成需具备交互视野提供了佐证。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归纳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之处,同时阐释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和相关后续展望。本文的创新和特点:首先,交互研究始于口语语篇,说话者和读者之间的交互是天然的,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书面语篇。通过对翻译转换行为的语言哲学思考和衔接语言学理论研究,衔接手段的生成过程可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衔接手段的选择取决于作者(译者)的洞见能力、其对主体间性的参与能力,以及在交互衔接手段选择的创造性能力等多个方面。二是这种在衔接手段生成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交互视野是所有语言共通的衔接生成基础。在理论分析中,找到交互研究与英汉语篇衔接之间的语言学关系。其次,经过语料库的调查分析,使得英汉语篇形合意合研究得到了直观性实证。英语的显性衔接手段在汉语平行语篇中进行了大量省略,这可以看做是对汉语意合行为的妥协,但调查还发现了翻译汉语语篇中不仅对衔接手段进行了省略,还有显着的插入行为,这是对译者作为语篇参与者直接影响语篇意义的佐证。因为语料库方法对重复的频次统计有着准确高效的研究特点,这使得本文的衔接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再次,本文借助语料库研究方法,对英汉平行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展开频次统计,突破以往研究中主要以归纳汉语衔接词与英语衔接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研究重点的局限,尝试剖析英汉衔接手段不匹配的内在动因,从衔接生成机制的角度阐释英汉衔接在语用方面的特性。之前有关作者和读者的交互问题多局限于定性方面的讨论,原因有二,一是难于找到可以进行量化研究的界面;二是没有开放的平行语料库。因此,本文以翻译转换行为作为研究界面,自建《金融时报》20余万字经济类平行语料库,并对此库中的衔接手段进行了量化统计分析。基于数据库的研究发现与交互研究视角相结合,致力于语篇层面英汉衔接生成机制和语用规律的解释。最后,汉语语篇当中对衔接机制的研究远不如英语中那样普遍。在本研究当中,本文在翻译汉语语篇中深入调查了叁类衔接手段:指示词、人称代词和连接词的使用规律,并对平行语篇中叁类衔接的差异做出了详细描写和解释。在同一语篇语境下,叁类衔接手段互相配合,显示出了一致的交互趋势。
郭富强[9]2006年在《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语言哲学、思维方式、辩证思想的角度,在词、句、篇等层次,对汉英语中的意合和形合现象作了较为全面的对比研究。全文共九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提出了本文对意合形合的定义,确定了本文研究的目的、要点和意义。 第二章较为详细地疏理了前人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便使得本文的研究能更为全面。 第叁章首先从结构边界律、代谢转换律和经济示差律叁个角度对意合形合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哲学思考,然后用历时与共时、显性与隐性、共性和个性叁对方法论范畴分析了意合形合的研究领域。基于此,文章认为对比分析是本课题研究的理想选择,符合语言研究的辩证要求。 第四章对比分析了我国先秦时期语言哲学与西方古典语言哲学,讨论了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整体与个体、悟性与理性和具象与抽象,以及它们与意合和形合的联系。本章还对古代语言进行了研究,发现古汉语的注疏和句法研究含有意合研究的传统,古代拉丁语和希腊语的研究中包括了现代意义的形合研究,英语亦不例外。 第五章从汉英语的词语层次作对比。汉语词语以意合为主,遵循时序先后律、时空大小律、心理重轻律、事理因果律和表现和经济原则;英语词语以形合为重,坚持缀合法、合成法、转化法的构词方式。辩证地看,汉语也有类似英语形合结构的词语,但为汉语词汇的补充。 第六章从句子定义入手,认为语言学界之所以对汉英语句子有不同的定义,是因为两种语言存在差异。研究表明,“话题—说明”结构更符合汉语句子特点,“主语—谓语”框架则是英语句子的高度概括,分别符合汉语重意合和英语重形合的情况,也表明汉语句子构建以逻辑律与语序为重,英语句子遵循形态规律。本章还讨论了汉英句子中的特殊结构:汉语骈偶结构的形合特征、英语特殊简单句中的意合现象、汉语的音韵、英语的语序。 第七章首先重新思考和深入探讨了汉语和英语合成句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汉语复句与复合句、英语的主从和并列复合句的区别,以及语言之间的区别等,但从中发现它们反映了各自的语言特点。汉语的复句基于意合框架,是本体的,
褚云云[10]2018年在《主位结构分析模式研究《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同名异命》翻译的语篇衔接》文中提出传记文学多以叙事的手法来回顾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叙事要求结构衔接。因此,怎样将传记翻译成结构衔接、语义连贯的语篇成为译者的一个重要课题。美国罗德奖学金获得者卫斯·摩尔的自传与他传相结合的作品《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同名异命》(The Other Wes Moore:One ame,Two Fates)讲述了自己和另一个同名同姓的人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经历,作品多用长句和复合句。因此,将原文中的长句和复合句翻译成结构衔接的译文,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译者尝试以韩礼德(M.A.K.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主位结构来分析源语的主位推进模式,进而以此类推,选择合适的主位重构译文的衔接机制。语篇分析的核心是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语篇衔接分为结构衔接与非结构衔接,前者包括平行对称结构、主位--述位结构、已知信息--新信息结构。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模式偏重于语言内部形式,特别是词汇和句法层面。胡壮麟除了保留这些基本观点,还解释了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篇层面,即主位-述位结构、信息结构等。同时,胡壮麟还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料来运用主位结构,表明主位结构在汉语语篇中也同样适用。本论文呈现了主位结构是如何指导译者实现译文语篇衔接。韩礼德创建系统功能语法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语篇的衔接理论运用于比较语言学和翻译学中,对指导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语篇衔接理论中,主位结构能从主位和述位的功能角度展示源语和译语的结构衔接。译者选取的是传记文学作品,叙事为主,翻译时译者有必要重视译文中叙事的衔接性。在论证方面,译者首先分析源语主位结构,从功能角度出发找出源语的主位和述位。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分析源语的小句和句群的主位推进模式,根据源语主位特征,对比多种译文选择合适的译文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在此过程中,对比两种语料衔接的不同之处,实现由小句翻译到语篇翻译的突破。总而言之,主位推进模式生成了言而有序的语序,小句或句群的语序是一种作者或译者有目的地选择的结果。小句的语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主位意义,主位推进模式的变化会导致主位意义的变化。由于英语和汉语共用的主谓宾结构,多数情况下译者可以保留源语主位推进模式,但在处理长句和复合句时,因其常含有标记主位或较长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译者常常需要调整译文主位推进模式,在兼顾源语的主位意义的前提下,同时考虑译语语篇衔接的适切性。
参考文献:
[1]. 汉英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研究[D]. 石秀文. 吉林大学. 2017
[2].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D]. 张鸣瑾. 黑龙江大学. 2005
[3]. 衔接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D]. 张晓彤. 兰州大学. 2016
[4]. 语篇性与科技翻译[J]. 顾晓波. 中国科技翻译. 2015
[5]. 科技英语的衔接与翻译策略[D]. 历之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
[6]. 中韩语篇对比与翻译研究[D]. 朴恩淑. 复旦大学. 2012
[7]. 加利别林的衔接理论研究及其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实践价值[D]. 范小利.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3
[8]. 交互视阈下的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D]. 陈艳新. 吉林大学. 2016
[9]. 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D]. 郭富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10]. 主位结构分析模式研究《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同名异命》翻译的语篇衔接[D]. 褚云云. 南京大学. 2018
标签:外国语言文字论文; 语料库论文; 翻译专业论文; 翻译理论论文; 法律翻译论文; 语言翻译论文; 文本分析论文; 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