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国[1]2012年在《基于舒适性设计的高层住区景观环境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用地紧张、人口聚集等问题日益突出。土地集约化发展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而人居环境作为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被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层住区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但片面的追求高容积率与高强度开发,使其景观环境一直饱受诟病:尺度夸张、日照环境差、高层风效应严重、活动场地闲置、邻里交往匮乏等问题。使得高层住区景观环境的舒适性难以满足居民的需求,这严重偏离了住区建设的初衷。如今,人们对于住区舒适性的评价已不仅仅局限于住宅内部的空间及安排,而是更多的拓展到室外空间环境与邻里的关系。居民对于住区景观环境舒适性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使用者的生理感觉,更是拓展到对居民行为心理需求的关注。为了探寻高层住区景观环境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法,本文从舒适性设计的角度出发。针对居民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特点,通过对地区气候环境的分析,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与实地观测调研的方法相结合,对住区景观环境进行合理设计。结合包头天韵新城高层住区的建设实践,以提升其舒适性为目标,探求高质量景观环境设计的方法对策,以期构建良好的高层住区景观环境,更好地适应居民快速发展的物质、文化需求。本文简述了高层住区景观环境舒适性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标准。通过对包头市区内叁处具有代表性的高层住区的调研观察,进一步明确了居民对高层住区景观环境舒适性的需求,并从居民生理和心理舒适性两方面入手。针对居民生理舒适性的需求,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包头天韵新城高层住区的日照环境、风环境、声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迭加、权衡后得出了冬季与夏季的室外场地舒适性综合分布图,并根据区域特点提出场地布局建议。对于居民心理舒适性的需求,则通过整合高层住区的调研问卷结果,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针对包头天韵新城高层住区的景观环境安全性、领域感与私密性、归属感、行为交往等四个方面,提出设计策略与方法。总体来说,营造具有舒适景观环境的高层住区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积极改善居民住区环境条件,提高景观环境的舒适性,设计高质量的居住区环境是具有一定意义的科研课题,需要进行长期性的研究探索。
李娇娇[2]2015年在《基于居家养老模式下的既有住区适老景观环境改造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居家养老模式是中国传统且重要的养老模式之一。由于我国实际国情等原因,养老方式难以完全依靠养老院或纯粹的老龄社区实现,更多的、更现实的是采用在住区中居家养老的模式。然而,我国目前住区景观环境现状令人堪忧,不仅存在住区入口空间不易交往、辨识,广场空间不足、单调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存在道路空间被抢占、交通流线不便捷,景观及绿化小品单一、破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住区设计建造时未能充分考虑住区日后的使用主体——老年群体的需求,以及缺少相关政策法规和设计导则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本论文以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行为和社会特征出发,探寻出更加适合老年人的住区景观环境。论文主要采用理论研究和社会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理论研究主要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出发分析老龄群体的特殊行为需求,社会调研则重点选取合肥市四个设计建造于不同时期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住区,运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住区景观空间环境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以归纳出其共同存在的景观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既有住区景观环境适老改造的理念,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适老景观环境更新策略。本论文对老龄群体的特殊行为需求进行了较全面的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收集的数据资料真实可靠,并且较系统的提出了适老景观环境改造的理念和更新策略,以期为日后住区景观环境适老改造设计导则的编撰提供参考;同时为将来营造多样化、复合型的适老住区景观更新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对适老住区景观环境活力等方面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杨茜[3]2015年在《居住区慢行系统中的景观环境设计优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与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居民对居住条件的需求也从对住宅面积的盲目追求逐步转换为对优质居住环境品质的高度关注。“人本主义”的回归和可持续交通理论的发展,体现了社会现阶段倡导健康、绿色的慢行交通,慢行系统的发展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环节。居住区作为居民慢行出行的首要场所,景观环境决定着慢行空间品质的优劣,通过提出居住区慢行系统中的景观环境设计优化方法,对提升居住区环境品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伦敦格林威治千年村生态住区和上海逸仙华庭住区景观设计为例,解读这些成功案例在构建慢行系统景观环境中取得的成果,并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归纳出目前我国居住区慢行系统中的景观环境设计方面所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分析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的时代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指出慢行系统中景观环境设计的必要性。综合考虑居住区慢行系统中的景观环境各要素,结合城市规划交通学、环境行为学、景观美学、需求层次理论,从整体出发分析慢行行为,慢行者的需求及慢行空间特征与序列,更好的为构建慢行系统景观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对我国居住区慢行系统中景观环境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与分析,遵循居住区慢行系统中的景观环境设计原则,系统性地提出慢行空间景观的优化策略,并从道路、绿化、水体、硬质铺装、景观小品、服务设施、无障碍设计七个方面总结居住区慢行系统中的景观环境设计方法,系统科学的完善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最后,结合汉中市丰辉龙庭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项目实践研究,验证并应用慢行系统景观环境设计优化方法。并期待课题的研究对于居住区景观设计有所启发,对慢行系统环境建设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姚雪艳[4]2007年在《我国城市住区互动景观营造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城市住宅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由于居民越来越重视住宅建筑之外部空间及住区整体风貌塑造,作为城市景观一部分的住区景观环境成为设计者、开发商、政府管理部门和居民的关注热点,城市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也因此表现出丰富多姿的繁荣图景。然而,在这种表象的背后却是城市住区人文精神的缺失,许多居民将自己封闭在个人家庭的小圈子中,他们习惯于作为“住区入口-自家单元入口”一条线上的匆匆过客,却无法融入并成为住区景观的一部分。事实上,当人们对邻居熟视无睹,对动植物置若罔闻时,景观设计师们所精心设计的住区景观是乏味、平淡、无意义的。在住区公共空间中,以人为主体的居住者的参与活动是住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特征表现。没有人及其它生物相互交流活动的住区景观必定是缺乏生气的,这样的住区景观很难给予居民一种“家园”所具备的社区归属感,也不能称为适宜现代人居住的景观环境,相反,人和生物的活动则可以使原本单调、平淡的景观场地产生极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本文基于我国城市住区景观建设中所出现的这一问题,提出了开展互动景观营建的理念和途径,并初步建立了针对城市住区互动景观的分析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互动性住区景观建设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旨在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生物之间平等、友好的睦邻共生关系,以此促进人类住区向美好、健康的和谐社区发展。如果住区居民之间的社区交流活动匮乏、住区生态群落中人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苍白薄弱,这样的住区景观是不完整的、也是非健康的。所以,本文将景观建设与社区活动、生态环境建设联系起来,以“居民-居民”之间和“居民-植物”、“居民-动物”之间的互生共栖关系作为我国现代城市住区景观营造的楔入点,提倡一种“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之间相互作用、自然和谐的社区景观环境。 本论文研究对象主要为我国现代城市中普及量最大的中高密度居住区,相对于低密度住区,中、高密度住区拥有更高的人口密度,但其生存环境条件也更为低劣。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来改善这类居住区的内部环境,促成住区景观环境向更加健康、可行、有实效的方向发展,则是中国住区建设中一个相当重要而紧迫的问题。论文研究工作的目的在于:强调以整体、平等、互生的视点看待城市住区内从人到动植物的所有居住成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和分析城市住区的生态景观环境,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手法为城市住区营造不仅具有艺术性与审美效果、而且有助于促进社区交往和生态互动的景观环境。 论文采用了理论研究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借鉴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国外案例和国内案例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提出经验借鉴的思路和方法。由于研究内容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所以,课题研究过程中也采用了跨学科研究的方法。 论文共分7章。 第一章,绪论。介绍与论文写作主题直接相关的背景知识、问题根源、论述重点、研究框架等,提出“互动性”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核心主体部分。阐释营建互动住区景观的重要意义,并从“人-人”互动、“人-植物”互动、“人-动物”互动叁方面入手,具体研讨促进住区互动景观建设的基本途径。 第叁章,主体部分。结合开发商的视角,讨论在住区建设前期导入互动景观建设理念的要旨和操作方法。 第四章,主体部分。配合居民的住区活动,讨论在居民入住后进一步贯彻和完善互动景观建设的意义及活动方式。 第五章,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建立城市住区互动景观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配合居民的信息回馈和使用评价,促进住区互动景观建设的完善。 第六章,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分析并提出住区互动景观营建的基本步骤。 第七章,结论和后续研究。强调互动性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前景、其实际运作中的难点,以及现阶段研究的缺憾。 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在于:弥补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研究方面的空缺,使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不仅局限于审美和风格流派,而是同日趋严重的现代城市问题相联系。针对我国城市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现存问题,并结合国内外住区景观发展总趋势预测,将研究范围拓展至景观社会学和景观生态学领域。论文结合我国城市住区建设实情,初步提出城市住区互动性景观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以及城市住区互动性景观营建的基本步骤,增强了互动景观建设的可操作性,引导我国城市住区景观建设向更为积极、健康、经济有效的方向可持续发展。
王俊君[5]2014年在《广州保障房住区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地价、房价持续上涨,购买力有限的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只能“望房兴叹”。为了有效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有特殊困难的家庭的基本住房问题,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我国开始实行和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全国各地开展了规模宏大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低收入家庭,建筑面积和建筑造价受到严格控制,但保障性住房作为人类居住生活的物质载体这一根本属性没有改变,低造价不等于低质量,同样要为居住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住区的外部景观环境对居住人群的使用同样重要。广州市我国最早开展保障房建设的城市之一,自2001年起广州保障房的建设进入加速时期,但对于建设怎么样的、如何建设保障房住区景观,特别是基于中低收入家庭这一特殊群体的居住需求的住区景观设计,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度。本文以自身参与的几个广州保障房住区规划项目为例,结合广州保障房住区景观环境的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以广州市几个典型保障房住区为重点调研对象,主要从景观空间布局、居住人群的居住需求、设计控制、地方特色的营造和生态可持续景观的发展等方面,在分析美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国外公有住宅的社区景观建设的经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地域的特点,在建筑形象和园林景观中体现出岭南特色,根据现代居住模式及保障房所面向人群的居住环境需求,将居住功能与建筑设计和景观环境充分结合,试图归纳总结出广州保障性住房住区景观设计的方法及策略,对广州市目前正实施中或今后将要实施的保障性住房项目的景观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王丽[6]2001年在《住区景观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从认识人居环境问题出发,结合大量的建筑作品实例及自身的创作实践,通过分析景观环境的概念内涵及当今现状,阐明了住区景观环境的重要价值和对居民生活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对住区景观环境构成要素的分析研究,通过对美学、环境与行为心理学、景观学、生态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原则,指出住区景观环境设计要坚持地域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并提出了批判的地域主义与住区特色景观环境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期对当今的住区景观环境的特色营建提供一种思路。
陈叶华[7]2015年在《西安保障性住区景观设计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完善及大量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保障性住区的景观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保障性住区环境的建设关系到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品质,因此,为他们营造一个实用的、丰富的、适宜的户外空间环境,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论文对保障性住区的景观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普通商品住房相比较,保障性住房具有:类型的多样化,高密度、高容积率,低成本、低造价等景观特点。随后文章对适宜性的内涵作了简要分析概括,并指出了适宜性在保障性住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选择了西安市五所保障性住区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研究,对其建设状况、景观现状、住区内人群结构特点以及居民户外活动情况作了调查分析,随后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发现保障性住区景观环境存在注重形式化,忽略了生态效益;景观功能设计不够完善,缺少人性化设计;住区景观环境的参与性不够;后期维护不善,管理粗放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保障性住区景观设计应注重景观设计的实用性,避免过多的形式化设计;完善景观的功能设计,注重景观环境的参与性;加强关怀性景观设计;严格控制造价,节约建设成本等设计策略。为保障性住区的景观设计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也为以后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葛亮亮[8]2017年在《高层住区空间的视觉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人口聚集、居住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土地集约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未来居住方式应以高层住区为主。在高层住区空间的景观设计尤以视觉感受为主,由于现代城市住区用地控制和密度较高,所以视觉景观设计在客观上就存在难度。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视觉景观的好坏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因此,本文将以视觉作为研究对象,去论述高层住区空间的视觉景观设计。近些年,高层住区空间的视觉景观设计,过于重视平面效果和构图形式,脱离了高层建筑本身特点,忽视了高层住区高、人口众多、住区空间视线有限、空间划分不合理、景观质量不理想等因素,造成高层住区空间景观环境不尽人意。视觉是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因素,同时是评价景观空间质量的直观因素。本文从人性化设计中的视觉角度出发,基于视知觉理论、景观视觉环境评价理论、景观设计理论,可持续理论,对视觉景观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以期总结出有效的高层住区空间的视觉景观设计方法。设计将科学和艺术两者有机结合。景观设计将人与环境相互联系,满足人们心理、文化、功能叁方面需求。通过分析视觉原理,研究正确并且客观的设计方法,以视觉作为研究对象与设计依据,对现在高层住区空间景观设计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倡导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发展中,不论何种空间的规划设计,都不应忽略最基本的视觉要素。
姜梦菲[9]2007年在《高密度住区景观的生态设计与健康环境营造》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保事业的关心日益升温,营造自然、绿色的生态人居环境景观成为了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城市生态住区的理念也应运而生,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规划等新兴学科和理论开始逐渐引入到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的日益提高,城市人口膨胀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普遍现象。为了解决大量城市人口的居住问题,高密度住区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住区建设的主要模式,在生态环境和居住健康的问题倍受重视的今天,对于“生态设计”与“健康环境”的倡导和追求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高密度住区中,在高密度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采取何种方法才能从宏观、中观直至微观的层面上整体把握居住环境的生态性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密度住区景观设计的时代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在界定了高密度住区概念的前提下,指出生态设计对于城市高密度住区景观设计的必要性,并结合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对高密度住区景观的生态设计的特征、途经、方法进行了分析。同时,本文以现代健康居住理念的发展为切入点,论述了健康环境的评价体系、健康住区环境与生态设计的关系等。因此,本文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于高密度住区景观生态设计与健康环境营造相关研究的空白。最后,本文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于北京花园路高密度住区生态景观设计的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小区内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改进意见。
王丽, 姜长征[10]2006年在《地域文化与城市住区特色景观环境的营建》文中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环境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住宅小区开始注重环境和景观设计,但由于多种原因,城市住区景观环境普遍缺少特色,更欠缺文化氛围。该文通过对城市住区景观环境特色营建的重要性及特色形成影响要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地域文化是城市住区景观环境特色营建的重要的创作源泉,并提出了对地域文化的研究要采用“广义地域主义“的创作观念。
参考文献:
[1]. 基于舒适性设计的高层住区景观环境研究[D]. 高振国. 沈阳建筑大学. 2012
[2]. 基于居家养老模式下的既有住区适老景观环境改造探究[D]. 李娇娇. 合肥工业大学. 2015
[3]. 居住区慢行系统中的景观环境设计优化方法研究[D]. 杨茜. 长安大学. 2015
[4]. 我国城市住区互动景观营造研究[D]. 姚雪艳. 同济大学. 2007
[5]. 广州保障房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 王俊君.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6]. 住区景观环境研究[D]. 王丽. 合肥工业大学. 2001
[7]. 西安保障性住区景观设计适宜性研究[D]. 陈叶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8]. 高层住区空间的视觉景观设计研究[D]. 葛亮亮. 青岛理工大学. 2017
[9]. 高密度住区景观的生态设计与健康环境营造[D]. 姜梦菲.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10]. 地域文化与城市住区特色景观环境的营建[J]. 王丽, 姜长征.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