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乐园”的担忧_生活教育论文

“儿童乐园”的担忧_生活教育论文

“儿童乐园”的忧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忧思论文,儿童乐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一向被认为是“儿童的乐园”,乐园里的孩子们今天生活得怎样?作者根据自己在美期间的观察与资料研究认为,“乐园”里并不尽是田园诗般的美妙,许多儿童处境险恶,前景堪忧,这决非危言耸听,众多“问题儿童”存在的事实就告诉我们“乐园”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乐园”中的“问题儿童”

不能否认,美国乃至整个北美儿童,不仅享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而且其接受教育的条件也是第一流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如此优越的物质条件下,当今北美的“问题儿童”却越来越多,成为一大严重的教育和社会问题。这种“二律背反”现象,引人忧思。综合起来看,“问题儿童”主要表现为:

(一)受伤儿

在北美,犹如有手扶轮椅的残疾人随地可见一样,心灵受伤的儿童也比比皆是。所谓“受伤儿”就是指身心尤其是心灵受到伤害的儿童,这种伤害主要来自家庭的影响,一方面是日益增多的单亲家庭和混杂型家庭,孩子们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缺少正常的父爱或母爱,极易导致心理发展的不正常;另一方面,即使在一些健全的家庭中,由于家庭暴力、家庭贫困以及移民家庭等问题,都可以给儿童幼小的心灵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产生严重伤害。据资料载,加拿大每年有100万妇女遭受殴打,到避难所求助的妇女有70%是抱着孩子的母亲[①]。因家庭纠纷和性犯罪,许多儿童目睹他们的母亲遭受暴力。安大略省近25%的现有人口是出生在加拿大以外国家的[②],这些移民家庭的孩子正受到语言障碍和种族歧视。

家庭是儿童生活最有影响的因素,当失去了稳定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指导之后,孤独、失望、精神空虚笼罩着这些孩子们每一天的生活,也从而导致他们走向了吸毒、酗酒或卖淫的危险境地。

美国一位儿童问题专家的调查表明:在过去的10年里,儿童的自杀率增加了3倍;仅西佛吉尼亚州就有3万个青少年酒徒;在纽约市,每天有6万青少年离开学校或正业而游逛街头,每20名新生婴儿中就有一个是艾滋病毒的携带者[③]。另据资料载,在加拿大的11至19岁青少年中有22%曾至少有过一次吸食毒品行为[④]。这些事实和数字令人不寒而栗,面对这样一批倍受伤害的儿童,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二)过劳儿

当我们在抱怨中国儿童负担过重时,常能听到一种说法,认为国外的孩子业余生活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相比之下,外国的情况或许稍好,但美国日益严重的“过劳儿”问题已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美国,原有的许多儿童娱乐活动象玩球、游泳、堆雪人或帮助准备晚餐等等,已逐渐被家长及教师给安排的课余活动所取代。儿童生活在由各种日程安排约束的环境中,放学后的时间基本上被各种补习、训练和作业等安排挤满,玩的时间少了,快挤不出来了。由于美国家庭儿童人数的减少,使儿童越来越被置于家长全方位管理的境地,而这种关心和管理却常常适得其反地导致儿童的过度疲劳——因家长爱护管理造成的身心负担。不仅如此,在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安排上,许多家长还把商业性的模式运用于家庭,向孩子交流的是单纯的一张时间表,甚至是成人化的严格规定,淡化了家庭里应有的亲情关系。这种非正常的期望形成了儿童与父母间的一种微妙关系,而这种敏感关系无疑是一种压力,它使儿童感到的劳累程度不亚于成人。以致使“儿童的世界成为成年人看不到的黑暗世界。或者,在一定意义上说,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之间已没有明显的界线了”。

大卫·爱尔肯德(David Elkind)曾对“过劳儿”现象进行过研究[⑤],认为年龄很小的儿童就被强迫去参加各种各样活动的竞争,这是被强迫着快速成长。由于当今信息传播水平的发展,无论成人还是儿童接收信息的速度都因社会的发展而加快,家长无力对付处于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儿童们无止境的需要,于是就希望,确切地说是要求他们的孩子们迅速成长。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导致了这些“过劳儿”产生出“丰富的”、畸型的成人式的想象,而失去儿童应有的天真的天性,许多小学生的作文中反映出的竟有成年人的苦恼,这种应该是上高中后才产生的苦闷,如今已过早地在这些成人化的过劳儿身上表现出来了。这个问题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有人就为此发出过呼吁:“把那些因被逼进大人的精神世界而感到疲惫不堪、并丧失了天真习性和生气的孩子送回应属于他们的儿童世界中去”。不知这些身心疲劳儿何时能活得象孩子。

(三)贫穷儿

说北美这样物质高度发达的国度里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贫穷儿,也许会令人难以置信,但这却是事实。有材料表明,加拿大的最大城市多伦多,在1993年有1/6的儿童至少使用过一次银行的食物救济费,多伦多教育局辖区有20%的儿童(从幼儿园到八年级)营养不良[⑥]。在安大略省,1989年有287,000之多18岁以下儿童生活在贫困线下[⑦]。贫困儿大量存在的原因,除了社会经济滑坡因素外,单亲家庭、尤其是单亲母亲维持的家庭增多是主要原因。在这种家庭,不仅收入是单方的,而且很多也是不稳定的。当家庭不能提供基本的衣食时,对于儿童来说,教育便成为第二位的东西。贫穷儿童的存在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给教育也带来许多问题,教育要关心的不仅仅是贫穷儿童辍学问题,还应注意家庭贫困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虽然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之说,但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到,许多贫穷儿易为私欲而冒险,行为经常越轨;他们有自尊但又常常得不到满足,于是便放弃自尊或产生畸型自尊,倾向于封闭和狭隘、自私,因自己受冷落而又常对别人漠不关心,学习缺乏应有的动力,身心的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当然,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仅靠学校,教育和社会都责无旁贷,要求社会拿出相应措施,希望人人都献出一份爱。

(四)电视束缚儿

改变家庭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电视在家庭生活中所起的日益重要作用。有位专家称:“电视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力的传播工具,它对于成年人和孩子都产生深刻影响”[⑧]。但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承认这种巨大的影响包含着对儿童的巨大束缚,尽管这并不是电视本身的过错。美国许多青少年在晚上要花三至四小时看电视,大量的业余时间被电视束缚着,这不仅影响学习成绩,同时由于电视的暴力、凶杀等内容,使儿童从小就受到影响,导致儿童身心的非正常发展。许多儿童无休止地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机,几乎这快成了他们唯一的娱乐。由于沉溺于电视中,所以他们很少阅读,很少和父母谈话,很少动手做其它事情,完全被电视左右着,成为所谓“沉默儿童”、“电视束缚儿”。有人已认识到电视和电子游戏正改变着家庭中相互交往的方式,也改变着儿童的正常生活,为了帮助广大青少年摆脱被电视困扰的处境,不把课外生活仅仅局限于屏幕之前,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位小学教师帕特·马克曾发动过一场范围扩及全美的“拒看电视”运动。这一运动的目的是使孩子从电视束缚中彻底解脱出来。事实表明,它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帕特·马克说:“孩子们最突出的变化是上课时思想更加集中,学习成绩也比已往有很大进步。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在课余时间与父母、亲友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更加亲密无间”[⑨]。尽管如此,“电视束缚儿”现象依然存在着。如何引导学生恰到好处地看电视,使电视在有限度的时间内对儿童发挥积极效益,这仍是目前广大教师和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

导致产生众多“电视束缚儿”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仍在家庭。许多家庭父母亲都很忙,尤其是单亲家庭,由于父和母忙于自己的工作,无暇照顾孩子,乐得让电视成保姆,去看住自己的孩子,而孩子缺乏必要的关心和爱护,常常整日见不到自己的父母,仅靠保姆照顾衣食,孤独、冷寂,也只能与电视为伍,靠看电视或玩游戏机来消除自己的苦闷、孤独,或消除身心的疲劳。另外,家庭关系的不和或家庭暴力、性侵犯等也往往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极大的创伤,在这种环境笼罩下成长着的孩子,心理经常处于恐惧状态,感受到很大压力,为了摆脱恐惧与苦闷,也往往沉缅于电视或游戏机,从而沦为电视束缚儿。

二、不容忽视的儿童问题

上述是北美儿童状况的几种突出表现,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无需对其一一作详尽的论述,故此,上文只侧重于家庭一个侧面的分析。我们指出这些儿童问题的存在,不是要做社会学的分析,目的是通过这种折射,引起对当今儿童问题的重视,使教育者认识到即使在西方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尚有如此多的“问题儿童”和如此严重的“儿童问题”。在我们国家也面临着同样问题的挑战。通过对西方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有益借鉴,拓宽教育途径,改善儿童成长环境,努力消除或减少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

我们之所以认为家庭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导致“问题儿童”产生的重要因素,是因为孩子同父母的关系远比同社会的关系重要,正如汉堡的教育学家彼得·施特鲁克所说:“父亲对孩子的作用尤其重要,如果孩子没有关系密切的、可效仿学习的父亲,就会在同年龄的帮派中寻求补偿,他们特别容易受暴力青年帮派的引诱……”[⑩]。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正确引导以及榜样形象是消除家庭内外对孩子的不利影响的重要方面。

我们集中于家庭这一因素,从这一独特角度分析产生“问题儿童”的原因,无意要推卸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恰恰相反,而是把家庭做为突破口去探索此种状况下,学校和社会的角色和作用,探索它们如何与家庭结合发挥最佳的教育功能。“问题儿童”所暴露的儿童问题是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它提示人们,教育必须与其外围的社会环境保持对话沟通,才可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社会的进程,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才会为减少“问题儿童”,解决儿童问题找到有效途径,这是未来教育发展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

中西方文化背景和家庭状况有很大差异,但“问题儿童”却不是西方独有,事实上在我国“问题儿童”也大有人在。象“过劳儿”(学业负担重)的数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还有那些被过分溺爱了的“小娇儿”,更是令人担忧。《夏令营中的较量》中所反映的事实决不是一种孤立现象,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中国儿童在这场“较量”中所暴露出的弱点,应该说也反映了我国教育所存在的薄弱方面。西方日益增多的“问题儿童”及儿童问题为我们敲起了警钟,也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对此,我们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及早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防患于未然,从而使儿童健康正常全面地发展。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有如此众多的“问题儿童”又如何能使国强?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不断地呼吁国际社会继续改善儿童的状况,为什么世界各国都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上了。

只养其身而不教其心是不行的。“问题儿童”的产生,原因不在儿童,而在于成人,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就决不能再给孩子增添压力,而应在成人世界寻找答案与对策。每一位家长、教师和社会成员都有这份责任和义务。希望我们的每一位成年人都能从对西方“问题儿童”的状况的介绍中悟出点什么,以此为鉴,从自己做起,尽可能地理解儿童的需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学生的榜样。锦上添花固然可爱,但雪中送炭更有价值。教育改革在追求发展的高质量、高层次的同时,必须关注那些相当数量的“问题儿童”及儿童问题。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儿童的事业,希望大家都能多做些雪中送炭的事情,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这也正是本文要讨论“问题儿童”的宗旨所在。

注释:

①Ibid.,25.

②Ibid.,15.

③Lucy McCormick Caulkins,Living between the Lines,(Portsmouth,NH:Heinemann,1991),23.

④Ibid.,26.

⑤David Elkind,Miseducation:Preschoolers at Risk,New York:Alfred A.Knopf,1987 xii

⑥Al Sokol,"Food for Tonight","The Toronto Star,Monday.,Dec.6,1993.

⑦IBId.,19.

⑧Jack Livesley and Frank Trotz,"The penguin Guide to Children's TV and Video (Toronto,Penguin Books,1993),Xii.

⑨《中国青年报》,1991年11月24日《美一教师发动学生拒看电视》。

⑩《参考消息》1993年1月8日。

标签:;  

“儿童乐园”的担忧_生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