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拓荒牛” 今日关工人
黄顺 江穗杭 蔡哲 谢慧平 曾桂祥
深圳,改革开放伟大变革的试验田、先行地、排头兵;
深圳五老,改革开放伟大变革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推动者。
穿越40年时光隧道,始终站在时代潮头的深圳广大五老,当年为改革开放献青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退休后为下一代献白发,谱写出了新的篇章。本文聚焦的深圳这几名当年的“拓荒牛”、今日的关工人,是这一群体的优秀代表。他们的如歌岁月、闪光片段、无悔人生,每一个镜头都闪烁着时代的风采,每一个音符都回响着岁月的余韵,每一行文字都唤起我们美好的回忆。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向这些当年的“拓荒牛”、今日的关工人致敬!
民政部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供养型、颐养型、护理型和临终关怀型的养老机构,养老床位将达到3%(即100个老人拥有3个养老床位),这个目标达到了中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而实现3%的比例,大致相当于在现有养老机构基础上翻一番的水平。仅靠政府办养老机构养老,我国数量庞大的老人,尤其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得不到解决,势必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政府加大投入,还要通过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动员社会力量来投入。
“拓荒牛”精神
薄忠信,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在锦州铁路局报社从事新闻工作,1978年考入浙江大学获科学史硕士学位,之后在辽宁省锦州师范学院(现渤海大学)任副校长、教授。1993年,他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调入深圳市南山区,加入了“拓荒牛”的行列。
“拓荒牛”位于深圳市委门前,是深圳创业奋进的标志。40年前, 深圳的创业者们就像这头“拓荒牛”一样,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把一个贫穷的边陲小镇,建设成为一个国际性现代化城市。“拓荒牛”代表的,正是深圳的这种开拓、勤勉精神。
2000年,薄忠信从南山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的岗位退了下来,任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他仍像在职时一样,满腔激情地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经他与区关工委的同志共同努力、多方协调,全区各街道及所属近百个社区相继建立起关工委,实现了关工委组织全覆盖。他发挥自身特长,牵头组建了区五老讲师团并任团长。长年的大学教学生涯,使他的演讲驾轻就熟,全区的学校、企业和社区长年活跃着他的身影,成为他践行服务下一代宗旨的主要方式。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他随时购买新书给自己充电,还自学了电脑,在演讲时也会用上自己做的PPT课件。像QQ、微博、微信这些社交软件,他也都运用自如。他这位与时俱进的“拓荒牛”,以他出色的演讲为青少年传播修身之道、人生之道、心灵之道、理想之道,被誉为“用演讲为青少年传道解惑”的演讲家。自2005年以来,他已演讲300多场,受教育青少年3万多人次。
在深圳五老的人物长廊中,我们聚焦了几名五老。他们踏着时代的节拍,走过了40年的改革路,是当年的“拓荒牛”、今日的关工人。
高兴烈:为改革开放鸣锣为关工事业鼓劲
“大鹏展开改革的翅膀,南海掀起开放的巨浪,拓荒牛耕耘神奇的土地,‘一夜城’迎着初升的太阳……”这首诞生在改革开放热土深圳的《深圳商报之歌》,是时任《深圳商报》总编辑高兴烈与几名记者在20世纪90年代集体创作的——激昂奋进的旋律,唱出了那激情燃烧岁月的“拓荒牛”的心声 。
1990年8月,深圳市委为适应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需要,决定让停刊整顿的《深圳商报》复刊,请求中宣部推荐一位总编辑。“深圳是改革开放的试验区,是大显身手的地方。我去!”当时,已过而立之年的高兴烈在《中国开发报》任第一副总编,主动请缨。组织认可他担当这一职务。9月1日,深圳市委下达了任命书;9月5日,他只身从北京来到深圳,出任《深圳商报》总编辑,迎接新的挑战。
在薄忠信的引领下,南山区五老讲师团成长为深圳市的金牌讲师团,也是南山区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他多次被评为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2010年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1年11月,高兴烈(左二)带领《深圳商报》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在一片荒地上选定新社址。1999年7月,一幢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深圳商报社大厦在这里拔地而起
2018年8月22日,高兴烈(后排右二)到宝安区向留守儿童赠送学习用品
当时,停刊整顿一年的深圳商报社,用“一穷二白”来形容一点不为过。20多名员工守着的全部家当,只有4部电话、2台汽车、2台电脑,总资产仅20多万元。面对这样的条件,高兴烈与班子成员带领全体员工,发扬“拓荒牛”的精神,经10年励精图治,至1999年报社总资产增至10亿元,品牌价值达30亿元,跻身“全国报业十强”行列;报社员工增至400名,每名员工的家底从复刊时的单车、风扇和电饭煲的“老三宝”,变为住房、汽车和电脑的“新三宝”。
苏:羌族沙朗舞主要是脚下动作,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除了领头的舞者可以出现单独的摆手、张手及甩手的动作以外,其余的舞者始终手牵手,也就是牵手、并肩、连臂。在场的所有舞者都是手牵着手站立成一排,或者围成一个圆圈。先由男子领唱开始唱歌,当首句唱响后,所有参加舞蹈的人开始踩踏节奏。男子歌唱结束后,女子便紧接着开始唱。每当一首歌唱完后,庞大的舞蹈队便转一个大圆圈。
11月23日,成都市新都区某还在施工的新建住宅小区内,家家户户的阳台成为私家花园,种上了绿植,从空中俯瞰十分震撼,这也是当地首个“垂直森林”住宅小区。据了解,第四代住房重点在于增加可供绿化种植的平面面积,提高绿视率,为植物的生长寻找新空间,发展垂直绿化从而就也成为改善现代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
在关工委岗位上,他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宣传报道的“重头戏”:2009年4月,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之际,《深圳商报》以8个版的篇幅刊发《托起朝阳——深圳关心下一代工作聚焦》。2009年7月至12月,市关工委、市老龄委、深圳商报社联合主办《深圳五老故事》专栏,连续报道了100位五老“献了青春献白发,甘洒余晖托朝阳”的事迹,并汇编成《托起朝阳——深圳五老故事》一书。2012年1月起,相继报道了深圳市基层关工委“五好”创先争优活动10个先进典型。近年来,市关工委把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成功做法进行梳理,归纳为20个品牌,他动笔为其中的10个品牌写了10篇评论。
2008年5月,时任《深圳商报》顾问的高兴烈加入了关工委队伍,任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分管宣传工作。他发挥资深报人的优势,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锐气不减当年。
高兴烈在深圳市关工委领导岗位上已坚守10年了。10年来,他主管的关工委宣传工作搞得风生水起,有了质的飞跃。他被授予“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如今他已82岁高龄,仍精神矍铄。人们说他根本不像年逾八旬的老人,点赞他“改革路上人不老,关爱事业春常在”。
温介平:创工会“宝安模式” 育关工靓丽品牌
1945年6月,温介平在文莱出生。13岁那年,他一家人受排华事件的影响,回到了广东省揭西老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3年6月,温介平从揭西县民政局局长岗位,调转到深圳任宝安区总工会主席、党支部书记。那时,深圳的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宝安刚撤县建区,本地农民纷纷“洗脚上田”,转为企业务工人员,外来劳务人员蜂拥而至,全区务工人员达到了80多万,而全区5000多家企业,基层工会只有533家,损害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的事件频频发生,企业主对组建工会不热心,甚至有抵触情绪。面对企业劳动关系趋于多样化、复杂化的现实,他没有急躁,也没有畏难,带领工会干部下基层一家一家搞调查,把建立村级、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工会组织作为工作的重点,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巩固提高发挥作用一个。到2002年,全区已组建基层工会6166个,工会会员近百万人,相关劳动纠纷做到了小事不出厂,中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均能在基层得以妥善解决,有效维护了工人的合法权益,走出了一条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又有宝安特色的创新之路,被誉为工会工作的“宝安模式”。
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在常见商务场景中的交际能力。实施策略:1)模拟真实的商务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的商务流程,从自己和同学的行为中学习;2)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使学生了解自己优缺点。
温介平(左一)在宝安区西乡镇河西村工会成立揭牌仪式上
温介平为宝安区即将参加“民族精神代代传”系列活动的学生整理服装
2004年4月,温介平被任命为宝安区关工委主任,扛起了关工委这面旗。上任伊始,面对因父母忙于事业大量学生课余处于失管状态的现状,他倡导建立“关心下一代之家”,给这些处于失管状态的学生一个“家”。这些温馨的“家”,开设了图书室、书画摄影室、文体活动室,配备了管理人员,建立了管理制度,还有教师辅导课业,成为孩子们课余的好去处。目前,全区的“关心下一代之家”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平台共融、资源共享,实现了124个社区全覆盖。2006年至2011年这5年间,他带领区关工委一班人,每年分别围绕“孝”“礼”“诚”“和”“忠”5个主题,引导青少年认识、实践和感悟“孝敬长辈”“礼伴我行”“诚信待人”“和睦友善”“忠于祖国”等中华美德,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了实处。与此同时,“民族精神代代传”系列教育活动在宝安开展得有声有色,至今已举办各类活动愈2万次,近320万人次参与。2016年4月,在区关工委对这项活动开展10周年举行的总结表彰会上,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亲自出席,并为与会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奖。以上活动,都已成为全市的关工品牌,“民族精神代代传”系列教育活动已成为享誉全省乃至全国的关工靓丽品牌。
抚今追昔,温介平心潮难平,提起改革开放更是无比激动。他说,感谢改革开放,给了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平台,给了我们这一代人承前启后的机会,让我们历经磨难终待花开备感珍惜。
改革大潮逐浪高,破冰起航风正好。高兴烈作为报社的总编辑,以强烈的政治家办报的意识,自觉当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记录者、见证者和推进者。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深圳商报》从3月12日至4月3日,连续发表8篇编辑部文章,人们称之为“八论敢闯”。 香港《文汇报》载文指出:“《深圳商报》‘八论敢闯’的出台非常及时,其影响决不仅仅在深圳,实际上是为中国整体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造了一种声势。”此后,《深圳商报》在这方面的报道一发而不可收。国内新闻界朋友给出评价:“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商报》也成了宣传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薄忠信:科教助力改革开放 演讲践行关工宗旨
“拓荒牛”精神代表了第一代深圳特区的建设者们的拼搏进取精神!
当时,薄忠信任南山区科技局副局长、科协副主席,主要负责高科技项目立项和科学普及工作。那时的南山区还是新区,一切工作都刚刚起步。在高端科普方面,他主要做了两件有影响的大事。一是在南山区主持召开第三届全国STS(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50多位全国知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二是在南山区组织了第七届国际中国科技史大会,邀请了70多位国内专家与30多位外国专家参会。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著名医学专家吴阶平先生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等参加会议。会后,杨振宁先生还为南山区的干部群众作了科普报告。《光明日报》《中国科技报》《深圳特区报》等报刊都对此做了报道,将其评为当年深圳“十大科技事件”之一。1996年,薄忠信调入南山区委党校任常务副校长,提出了“建设全国一流区级党校”的奋斗目标,开展了函授学历教育,还承担起了深圳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任务,为培养适应改革开放需要的人才,做了大量工作。人们都说,薄忠信从东北南下拓荒,在科教领域做了一系列开拓性的工作,为助力新区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业绩。
薄忠信(左二)在第三届全国STS(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上
2017年2月28日,薄忠信在南山区社会实践基地给学生讲中华文化
在深圳市委门前,有一座“拓荒牛”青铜雕塑。它粗犷雄伟,重心向前,坚韧不拔,是刚毅和力量的象征,是事业成功、吉祥和幸福的守护神,是深圳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苦干奋斗、只争朝夕”的特区精神的象征,也是无数改革者、开拓者、创业者的生动写照 。
第二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与市民化诉求……………………………………………………………………………徐占春(2.61)
对于各指标对应评价对象所具有的不同相对重要程度,定义一个模糊子集A,A=(a1,a2,…,an),其中0
没有采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用电区域内,当居民小区出现停电事故时,则通过居民的报修,派抢修人员去现场确认停电的范围,如确认是大面积停电时再派工程车去现场进行抢修,这一系列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从而延误了抢修时间,导致停电时间延长,损失扩大。而应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后,接到报修电话后,直接通过采集系统就可对是否有大面积停电的情况进行确定,从而制订出快速的抢修方案,有效缩短了抢修时间,减少了由于停电给居民带来的不便及损失,使用户的满意度有所提升。
张伟基:改革蹚出致富路“三个教育”育新人
提起南岭村的“老书记”张伟基,在深圳乃至全国都算得上是个风云人物。他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带领乡亲们把一个贫困落后的村子变成了全国闻名的富裕村。他是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十六大代表,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前的南岭村也很有名,一是“穷”,二是“脏”,因村里遍地鹅屎鸭粪,臭气熏天,得了个绰号“鸭屎围”。张伟基当时在南岭村第一生产队当队长。他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儿,要带领村民苦战奋斗打一场翻身仗。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他的抱负得以一步步施展:带领干部群众突击修路,整治脏、乱、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与内地一家电子厂合办内联厂,成为按当时政策批准的原深圳经济特区外第一家内联企业。1982年经济特区扩容,第一生产队获得征地补偿款43万元,他做出了一个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决定,将这“第一桶金”集中起来搞发展,助推经济腾飞。第二年,南岭村的4个生产队合并成立了党支部,同年7月正式整合为一个村,在每个村民一票的无记名投票选举中,他当选为村长兼村党支部书记。“一张白纸选村官”,成为当地探索基层民主自治的最早尝试。南岭村村民最早接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也成为最早一批享受到改革红利的特区人。20世纪80年代末,村民每年人均集体分红超1万元,成为令外界艳羡的“万元户”村。他又带领乡亲们兴建了现代化设施配套完备的龙山工业区,建成了占地53万平方米的求水山公园,南岭村在共同富裕、协调发展的路上稳步前行,先后获得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社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老书记张伟基(左一)与南岭村班子成员研究村庄的发展规划
龙岗区关工委专职副主任张伟基(右一)在少先队员入团仪式上
张伟基以敢闯、敢试、敢干的改革精神,带领乡亲们蹚出了一条致富路。同时,他数十年如一日,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2006年1月,他在龙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退下来任区关工委专职副主任,使此前在南岭村开展的青少年教育工作得以延续并一步步拓展和升华,特别是致富思源教育、劳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三个教育”成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关工品牌。20世纪90年代初,富了的村民拆旧建新,丢弃了好些旧家具、旧农具、旧衣物。他将这些“破烂”收集起来,又搜集了一些早年的旧图片,充实了一些展现富了的南岭村新貌的实物和图片,办起了“致富思源展览”,现已扩展为一个占地1000平方米的对青少年进行致富思源教育的固定展览馆,成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这里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达10万人次。他主张保留了20亩稻田,作为青少年劳动教育基地,每年暑假组织村民领着子女到稻田参加插秧劳动。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孩子在劳动体验中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开展劳动教育中培养了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在他的主导下,南岭村建起了毛泽东像章展厅、长征雕塑园、人民英模墙和400米的登山仿古长城、60米的中国历史长廊壁画,修复了战备坑道,增添了客家民俗园,办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栏,还制作了1万枚“爱国爱家”徽章发给青少年佩戴。“三个教育”在南岭村开展得红红火火,对青少年继承优良传统、培养道德情操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12月,南岭村社区关工委获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张伟基被评为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通过表2可知,磁性纤维素在293、303和313 K温度下Langmuir模型的线性相关系数R2>0.99,而且由Langmuir模型所得各个温度饱和吸附容量与磁性纤维素对亚甲基蓝溶液吸附容量实测值比较接近,说明磁性纤维素对亚甲基蓝溶液吸附更适合用Langmuir模型描述,吸附主要为单分子层吸附,最大吸附容量为123.15 mg·g-1。
李马养:大鹏干“超级工程” 社区谱关爱新篇
现年74岁的李马养,18岁入党,历任原宝安县大鹏公社新大生产大队(现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办事处新大社区)党支部书记、大鹏镇经济发展公司、镇农科站、镇广播站、镇农牧公司负责人等职。
李马养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担任大鹏公社新大生产大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改革开放初期,他正在大队党支部书记任上,蓄积多年的改天换地的壮志从心底迸发出来,带领乡亲们在新大大队干了两个“超级工程”。建桥。新大片区与东山片区,中间隔着一条河南涌,河宽50米,海水退潮的时候,人们可以蹚着齐腰深的河水过河,海水涨潮或下雨的时候,人们只能绕道七娘山下的羊肠小路走到对岸。靠自身的力量建起一座河南涌桥谈何容易?李马养带领乡亲们抢晴天战雨天,经过大半年苦干,克服了资金、技术等重重困难,硬是使一座美丽的大桥横跨两岸,解决了这里自古以来阻碍人们出行的大难题。修水库。新大大队地势复杂,沟壑纵横,大雨河溪满,晴天河溪干,耕地多是坡地、沙质地,难以蓄水,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农作物收成低,常年吃国家的返销粮度日。李马养认准这是个致富路上必须解决的“瓶颈”,和支部一班人带领乡亲们用两年时间修筑起一座大龙水库,一举解决了新大片区耕地的灌溉问题、周围群众的吃水难问题和库区群众的搬迁问题。在当时生产力落后的年代,这两项工程被当地人誉为“超级工程”。后来,他带领乡亲们种果树出口创汇,建养鸡场、养猪场增收,村民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他以超常的干劲和胆识,带领乡亲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家乡的落后面貌,在改革画卷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2年,时任新大社区党支部书记李马养
2013年暑假,李马养在社区和结对少年谈心
李马养2003年退休。2005年,新大社区成立关工委和老年人协会,他一身兼两职,担起了这两副担子。在青少年眼里,他是个憨厚、友善的“大朋友”,每年都要抽出时间,到南澳中学和南澳中心小学了解新大社区学生的表现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他的牵头带动下,新大社区成立了7个居民小组关工委,选配居民小组长和五老担任关工委主任和工作人员,对问题青少年开展“一帮一”帮教活动,做到大事有人管、小事有人帮。就读于南澳中学的初中生蔡美珊,14岁那年患上脑瘤,跑了广州、深圳好多家医院。女孩母亲无业,父亲打零工,面对高昂的治疗费束手无策。李马养向社区和街道反映女孩的情况,申请医疗补助,还通过公益慈善组织深圳狮子会南澳分会筹款2万元,使女孩及时得到救治。他生活不富裕,常把退休金用来资助社区的贫困学生,有考上大学的孩子都会赠送三五百元的红包,以示鼓励。
李马养是南澳好人,是省、市、区优秀共产党员,获奖无数。问他有多少荣誉证书,他说记不清楚,反正有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