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_辩证思维论文

逆向思维: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_辩证思维论文

逆反思维: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方式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思维总是在辩证否定的螺旋运动中不断上升和发展的,而逆反思维则是人类思维过程中进行辩证否定的一种基本方式。从辩证唯物主义高度来探究逆反思维的本质和功能,对于当前的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逆反思维及其认识论基础

所谓逆反思维,是着眼于思维的过程,即就思维的出发点、方向、目标、路线、程序、步骤等诸如此类范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人们的思维总是借助一定的概念或命题而开始,遵循一定的规则、步骤,沿着一定的方向、路线而展开和运作的。其中,思维所依据和采用的起始概念、前提命题,所欲达到的终极目标,运行的方向、路线,运作规则或程序、步骤等等,都具有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正反两个矛盾方面,由此则导致了在思维的整个过程及其各个阶段或环节上普遍存在的、可以从正反两个方向切入的思维运动。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一种思维运动称作正向思维,那么构成相反方向的思维运动则可称作逆反思维。这正是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思维运动中的体现。

逆反思维广泛存在于人类思维所涉及的一切认识领域和创造性活动范围之中,因而它具有普遍性的品格。拿语言来说,语言作为人类思维最基本的符号表现形式,就以反问、反语、反讽、反驳等形式直接表现着逆反思维方式。关于生活的许多哲理格言,象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等等,也同样反映着逆反思维。在科学研究中,反证法、归谬法、溯因法、证伪法等方法,也均属于对逆反思维的运用。而在日常生活中,对象棋残局、围棋死活题、走迷宫线路等智力游戏题的解答,更是常常要运用到反果为因、颠倒次序等形式的逆反思维。

从人类认识史上看,逆反思维的表现也是十分普遍的。历史上许多具有创新性和革命性的学说、思想,往往都是运用逆反思维方式提出和建立起来的。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逆反于地心说;卢梭关于自由、平等和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逆反于封建专制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逆反于传统心理学和传统道德规范,等等。在中国思想史上,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则最突出地运用了逆反思维。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有为”、“柔弱胜刚强”的“弱者”哲学,导致了在社会价值观、人生哲学、处事原则等方面逆反于儒家思维模式和习惯心态的思维模式和心理倾向,从反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

在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中,逆反思维的应用也是十分普遍的。象公安干警对案情进行的福尔摩斯式的反向推理;企业的产品设计者对竞争产品进行拆卸、破坏的反求工程试验。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应特别指出的是,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对抗或竞争活动激烈的社会领域中,逆反思维不仅成为人们常用的保存自己、克敌制胜的有效思想武器,而且已为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各种智谋人士发展概括为五花八门的各种策略计谋。诸如以退为进,声东击西,欲擒故纵,以柔克刚,无为而治,不战而胜,等等,均为典型的例证。可以说,从老子到毛泽东和邓小平,从《孙子兵法》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古今中外哲人智者的睿智思想中,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活动中,无处不可发现杰出地运用逆反思维的典范和踪影。

从认识论意义上来考察,逆反思维在人的思维过程中之所以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根据就在于:它是主体认识和把握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辩证思维运动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是推动主体自觉地展开辩证思维运动以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

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以发现和提出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的。问题就是认识主体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下,为了达到对于特定客体的性质、特征以及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以消除主体在思想上的不确定性或盲目性,而确立的一种待解决的认识矛盾。这种矛盾是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矛盾的表现,它反映着主体原有的背景知识(通常是由若干概念和命题构成的一定逻辑结构)与欲知而未知的知识(即认识目标)之间的间隔和差距。知识的价值即在于应用,它与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紧密相关,因此,问题同时还反映着主体现有的认识和变革客观世界的能力与所欲获得的理想能力之间的差距。

在认识过程中,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意味着主体对原有知识(主要是某些概念、命题)的有效性、确定性、完备性的一种怀疑和否定,亦即对主体原有知识的局限性、模糊性或非确定性的一种洞察。例如,“弱相互作用下宇称是否仍守恒”的问题,就是扬振宁和李政道对宇称守恒定律的成立条件及其范围的一种怀疑。

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则意味着主体围绕确定的认识目标,通过对原有知识以及新发现、新获得的各种信息(象各种经验现象、理论中的矛盾等)进行思维上的加工、改造和整合,消除掉妨碍达到认识目标的各种不确定的或相互矛盾的信息,而获得关于预定目标的逻辑一致的新知识。新知识是对问题中主体设立的认识目标与原有背景知识的局限这一基本矛盾的解决,因此它具备了关于该矛盾的统一性条件。原有知识中的若干概念或命题,都将在这个统一性条件下被重新改造:有的被淘汰,有的保持不变,有的被赋予了新的性质和意义。这实际上是对问题中关于原有知识的完备性和有效性的否定性疑问的再次否定,从而形成了一种辩证的“扬弃”。例如,科学史上爱因斯坦提出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学说,作为对因光电效应实验引起的无法用波动学说来解释的问题的解决,就推出了波粒二象性这一新概念,波动性旧概念则经重新限定被保留下来,而早被淘汰的粒子性概念又在新条件的限定下被重新赋予了活力。

综上所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实际上包含着思维的相互否定的过程。一种是对主体原有知识的有效性、完备性的否定,另一种则是对前一种否定的再否定,两种思维运动的轨迹构成了认识过程中的一个开放性的圆圈。这恰恰是思维的辩证否定过程,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思维运动中的体现。但是这种思维的辩证否定运动具有主体性特征,它是主体自觉、能动地进行的辩证思维,由此与自然界中客观事物发展的自发的辩证否定运动又具有本质的差异。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思维的两种否定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从矛盾的对立面对认识内容进行否定的思维运动,这就是逆反思维。在一定条件下,逆反思维以一种否定性的力量推动思维围绕着问题而产生、发展和上升。在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它以原有背景知识的对立面为出发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它则以问题矛盾本身的对立面——化解或协调矛盾的统一性条件为立足点或着眼点。作为思维运动中矛盾的否定性方面,它构成了思维辩证运动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

与从矛盾的单方面出发的正向思维方式相伴相随,逆反思维在思维运动中的意义至关重要。如果没有逆反思维而单凭正向思维,绝不可能产生思维的辩证运动,也不可能导致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决,而只能导致思维的刻板和僵化。当然,正向思维如果作为一种成熟的关于某类问题的解题方式,对于某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通常会起到类比或模型之类的方法论指导和启发作用。然而,它最初的确立仍然离不开逆反思维,并且曾经是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逆反思维方式而被确定和保留下来的;并且在应用于新问题时,仍然离不开运用逆反思维来发现差异、变化等特殊性。

逆反思维作为辩证思维运动的基本环节和内在动力,无疑是发挥辩证思维方式所特有的批判性、革命性、求异性、创新性、综合性等认识论功能的重要手段。然而,逆反思维毕竟不等同于辩证思维,它作为辩证思维运动的基本环节和内在动力是有条件限制的,主要是要受到关于矛盾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同一性条件的限制。缺少这种必要的条件,逆反思维往往就会成为一种单纯否定的机械性思维方式,这不仅无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而且易于把人们的思维引向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绝对主义等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歧途。象“凡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一概是错误的予以排斥”这类观点和做法,就属于对逆反思维的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运用。因此,只有自觉地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为指导,只有充分考虑到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同一性条件,才能有效地把逆反思维当做一种辩证思维方式来运用。

二、逆反思维的认识论功能和意义

前文就逆反思维的认识论根据作了论述,我们着重从宏观角度对逆反思维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所发挥的总体作用进行了阐述。然而,从认识的微观机制上看,即就逆反思维在主体认识过程的各个具体阶段或环节上,以及在认识与实践相关联、相衔接的环节上所起的作用来看,逆反思维还具有自身独特的认识论功能和意义。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逆反思维是问题得以发现、提出、解决以及再分析的重要手段

问题作为一种矛盾,其发现、提出和解决是涉及到对矛盾进行辩证的认识、把握和处理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技能。逆反思维作为辩证思维运动的基本环节和内在动力,无疑是运用这种高级思维技能的一种既有效又基本的手段。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主体在原有知识背景下,用两种相反的思想来相互撞击,以寻求和捕捉与原有背景知识相矛盾的思想火花,从而确立有意义的问题。而运用逆反思维,借助矛盾的对立面来思考,最有助于上述过程的实现。具体来说,它有助于主体考察和分析现有概念、命题的对立面——负概念、负命题的存在情况,考查和分析各种反常、怪异的经验现象对于现有理论知识可能构成的矛盾、冲突,考查和分析现有理论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各种逻辑矛盾和悖论,考查和分析各种非常规的想法、观念对于达到预定目标或者扩展现有知识的可能的意义,等等,从而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例如,历史上英国化学家戴维在了解到伏打发明了可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电池后,运用逆反思维提出了能否把电能再转化为化学能的问题,结果导致了电解法的发明。当代科学未能明确解决的磁单极子、超光速等物质形态是否存在的问题,也属于通过逆反思维提出的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逆反思维同样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工具。对于某些难以从正面入手的问题,逆反思维则有助于主体通过对解题路线、出发点、程序或步骤等范畴上的各种矛盾关系进行分析,找到从反方向着手来解题的简捷途径。特别是关于命题的逻辑证明或否证的问题,逆反思维在逻辑上已为历代的学者总结概括为各种逆反性的推理形式,其中最典型、最常用的就是否定后件推理,即:如果A,那么B;非B,那么非A。其中A、B分别是推理中的前件和后件。否定后件推理的有效性,在于它利用了推理中前件对后件的充分条件关系,与后件对前件的必要条件关系的等价性。由于现实存在的许多证明问题,其前件与后件并不具有对称、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关系,而往往是涉及或者充分性或者必要性(或唯一性)的不对称、不可逆的条件关系,因此,否定后件推理通常可作为对命题的充分性或必要性从反面进行判定的一种逻辑工具。以否定后件推理为核心,产生了各种逆反性的证明或否证方法,如反证法、归谬法等等。历史上伽利略对于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先于轻物落地”命题的否证,就采用了归谬法。而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的关于科学理论的证伪主义方法,主要就是依据和利用了归纳法与演绎法在逻辑推理上的不对称性和不可逆性,其实质也是对否定后件推理的一种运用。

逆反思维还有助于对问题的提法(即问题表述的问句形式)、解题的路线、程序、最终的答案等环节进行再分析、再评价。因为这些环节都可能会出现错误,这在现实中和历史上都是十分常见和难以避免的。对这些环节进行再分析、再评价,属于在次一层次上对问题本身进行怀疑、评判之类的认识活动,逆反思维也仍然会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问题本身的再分析,关键在于对问题提法的分析。因为问题的提法,即主体在问题中预定的认识目标,包括对问题可能回答的范围——应答域,是主体最难以正确确定的东西,是关系着问题是否有解以及解题的方向、路线、程序的关键。历史上不少问题迟迟难以解决,除了某些历史条件的限制之外,就在于其提法一开始就是错误的,象历史上的永动机的发明问题,依据热素、燃素、以太等错误概念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等等,就是如此。在从正面对问题久攻不克的情况下,运用逆反思维,从反面改换一下问题的提法,往往会导致绝处逢生的新局面。其意义实不下于解决一个重要问题。例如,对于欧氏几何第五公设的证明问题,二千年来没有进展,是罗巴切夫斯基等人,明智地就问题的提法发难,提出了“如果第五公设不成立会怎么样”的问题,由此而发现了非欧几何学。

2.逆反思维有助于主体克服固有认识定势的局限性

由于每个人都无法摆脱一定的社会历史局限性,并且受到经验阅历、理论修养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认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形成一定的认知定势,包括知识背景、认知图式、概念框架、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习惯心理、固有的潜意识等等。认知定势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在认识过程中它往往以一种惯性的力量来引导和限制主体的思路,妨碍和限制主体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上的敏感性和创造性,导致主体在认识上出现误区和盲点。例如,计划经济下的思维模式就长期妨碍人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市场营销中的各种问题。运用逆反思维,则有助于人们自觉地从超乎现有认知定势的立场和角度对自身认知定势的局限性进行反省,从而以一种超越性和批判性的精神来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这对于破除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中因历史原因沿袭下来的已不适应当今现实的旧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创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生动活泼又富有创造性的理论研究氛围,无疑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还应当指出,逆反思维对于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今世界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化学品污染等生态问题严重危害着人类生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科技文明借以建立的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不注重协调统一、偏向于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基本思路的严重缺陷。运用逆反思维,反西方传统思路而行之,提倡注重天人合一整体观的东方传统思维方式,则有助于人们对西方传统思维方式进行变革,建立起关于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新型思维方式。同时,在具体的生态治理实践中,逆反思维方式也是指导和启发我们采取“化弊为利”、“变废为宝”等措施的重要思维手段。

3.逆反思维是主体决策的重要思维方式

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特别是在军事战争、政治斗争、市场竞争等涉及切身利害关系的激烈社会活动中,主体对于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矛盾关系的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决,就不单是在纯粹认识论意义上进行的思考,更多的是为了指导具体的实际行动以达到一定的功利目的而进行的决策性思考。此时,认识上的辩证法已经转化为主体行动的辩证法所不可缺少的决策性环节。而逆反思维则构成主体有效地依据主客体双方在所欲达到的共同利益目的与各种可能手段之间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进行决策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武器,依据逆反思维而采取的逆反行为,如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等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当有效地调动、利用甚至控制客体(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能够收到正向思维及其行为所收不到的特殊效果。这正如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四十章》)。

从谋略学角度看,主体通过逆反思维和逆反行为来达到竞争目的的手段,其实就等同于古代兵法谋略的一项基本原则——出奇制胜。“奇”是相对于“正”而言的,“正”指常规、普通的策略、方法,“奇”则指打破常规、超乎寻常的策略、方法,是对“正”的一种逆反性思考。二者的关系正如同孙子所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孙子兵法·势篇》)出奇制胜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能够以对方意料不到的方式突然打乱和破坏其原有计划和部署,收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效果。显然,利用逆反思维来策划出奇制胜的策略,无疑是主体进行决策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

逆反思维也是制定逆反心理战术的基本手段。例如,《孙子兵法》中就指出了对敌方将领的逆反心理战术,象“怒而挠之,卑而骄之”,“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等等。逆反思维就是试图从反面利用敌方心理上的特点,将其优点转化为缺点,长处转化为短处。

三、逆反思维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思想观念上也必须发生重大的改变。逆反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辩证思维方式,对于人们转变观念、变革思维方式,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运用逆反思维,有助于人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建立起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新型思维方式。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各种根深蒂固的旧观念,象保守意识、平均意识、依赖意识、中庸意识等等,还有唯上级命令是从、不重视市场实际需求和变化情况的再现性决策思维方式,等等。这些旧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一般是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因此,运用逆反思维,反传统思路而行之,则有助于企业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建立起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新型思维方式,树立起市场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冒险意识、创新意识等市场经济所需的新思想、新观念。

其次,运用逆反思维,有助于企业成功地策划“出奇制胜”的市场营销策略和竞争策略。“出奇制胜”作为古代兵法谋略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当代企业在市场营销的竞争中所惯用的一项基本的决策原则。

在市场营销中,企业针对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运用逆反思维来策划奇谋异策,如各种奇招、怪点子之类,往往会令企业取得意外的成功。例如,在市场的商品供应或需求过度、商品定价走势过高或过低、商品品种或性能趋向单调等情况下,企业就可运用逆反思维,通过市场调研来捕捉和追踪广大消费者潜在增长的求异、求新、讲究个性等逆反心理状况,及时制定和实施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营销策略,这往往会使企业出人不意地打开市场。许多企业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依据竞争对手的各种特点以及变化情况,可以运用逆反思维来制定和实施灵活应变的策略。象“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转”等策略,就属此类。这是比“你有我也有,你优我更优”之类的单纯硬拼的竞争策略,在灵活性、效益性等方面要远远高出一筹的。

第三,运用逆反思维,有助于逆境中的企业有效地制定起死回生、反败为胜的策略。所谓逆境与顺境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奇迹多在厄运中出现”。处于逆境中的企业,要想扭亏为盈、起死回生,必须采取以弱胜强、以柔制刚、败中求胜之类的弱者的策略。而策划弱者的策略,就必须针对强者的策略特点以及自己以往失败的策略特点进行逆反性思考,找到促使矛盾转化的能动性条件和方法。例如,对于强大的竞争对手,弱小企业就可采取寻找空隙、避实击虚的策略,或者采取韬光养晦、后发制人的策略,或者采取借船过海、借鸡下蛋等联合外界力量的策略。在企业濒临绝境之际,还可采取背水一战、哀兵必胜之类用危机激励士气的策略;实在回天无力之际,还可采取金蝉胶壳、弃子争先之类的策略,以障敌眼目、另辟战场。可以说,逆反思维方式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指导和启发作用,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当前我国许多大中型企业面临困境,而“复关”又指日可待之际,可以预见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必将更加激烈,因此,学会运用逆反思维来对企业营销和竞争进行重新审视和决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  ;  ;  ;  ;  ;  

逆向思维: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_辩证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