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不争的事实,这一事实带来的不仅仅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引起的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注。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进了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冲击,它的外部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它自身的意义。在此背景下人们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审视,也将不可避免地从高等教育出发,而又最终超越高等教育。然而,在这种审视的过程中,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给人们的理性思考带来了难题,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角色定位问题以及定位所带来的应对性策略研究的不足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理论瓶颈。
一、问题的提出与延伸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到2010年高等教育发展达到毛入学率15%的大众化目标,自此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超常规发展阶段。到200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基本上实现了这一目标,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提前进入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提前进入大众化给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研究生教育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冲击已经做出了相应调整,最主要的表现之一是研究生教育的大规模扩招。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给研究生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诸如研究生扩招之类的实践上的问题,从研究生教育思想高度来看,目前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相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继续走精英教育的路子还是表现为大众化走向?或者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另外一种发展趋势?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扩招持续性问题、扩招的规模问题、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人才观问题、管理体制问题等都与该问题紧密联系。这正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给研究生教育理论界带来的更值得关注的理论难题,而且对该问题的回答是否科学所产生的影响远甚于对具体研究生教育问题的解决。因为这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而教育发展观的变革是教育思想变革的根本,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研究生发展走向的科学估计和引导。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走向从学术上看,实际上属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定位问题。2001年就有学者提出了对该问题的思考:“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及向普及化的过渡,研究生教育(硕士乃至博士)是否还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教育的阶段呢?”(注:王战军,廖湘阳.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战略的思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4):5)[1]笔者认为,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生教育相对于传统的精英型教育应该如何定位其基本走向,必须对之做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这样,即使我们现在还不能简单地得出结论,但至少可以对研究生教育精英型抑或大众化走向的判断做出肯定抑或否定的再判断。
二、研究生教育的精英型定位分析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是典型的精英型教育,它是建立在有限数量概念基础上的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严格的质量标准。那么,当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尤其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这一大众化的标志点时,研究生教育在理论上是否在改变其传统的精英型教育定位呢?
第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可以允许精英教育的存在。大众化教育并不排斥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中不可避免地含有精英教育的部分和任务。马丁·特罗认为,“大众化阶段,是就高等教育的发展的整体而言,并不排斥应包括精英教育作为它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在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不仅存在而且很繁荣”。(注: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2]我国学者曾经指出,我国的国情、国力和高等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兼有大众教育和研究型大学的英才教育类型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并强调了“研究型大学的英才教育”我们不仅不能抛弃,而且更应该重视。(注:王战军.为什么要建设研究型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2):10~11)[3]关于这一点,随着理论界对马丁·特罗的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理解的深入,人们基本上能够达成共识,这为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定位在精英型教育提供了依据。况且,在21世纪,培养走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型人才,精英型的教育机构将责无旁贷,如果笼统地将研究生教育机构也纳入到大众化中,那么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将成为纸上谈兵,这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
第二,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还是相当落后的,研究生教育更存在较大差距,如果在我国高等教育从数量上刚刚步入大众化的时候,马上改变传统研究生教育精英型的定位,很难想像会给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其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仅仅是数量上的标志转变,大众化的质量标志还未形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有学者提出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初级大众化步伐,目的也就是对质量的保证。(注: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0)[4]因此,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刚刚达到的15%这一水平的时候,我们是不能对研究生教育的重新定位操之过急的,务必保证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把研究生入学资格高标准限定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培养的少数精英分子身上,这样,我国研究生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回顾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大众化阶段乃至普及化阶段并不是不要精英教育,而是精英阶段的上移”。(注:马陆亭.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迈进中的政策问题.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0(4):34)[5]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理论上也具备此特征。
第三,从实践上看,我国研究生教育目前定位在大众化也是不可能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就必须建立起‘超前成熟’的高等教育制度”,(注:田建荣.大众化:21世纪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48)[6]但是研究生教育大众化“超前成熟”的制度或许还在襁褓之中,研究生教育资源目前存在的短缺问题在短期内是不能得到快速解决的。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的人力资源存在相当大的缺口,这一缺口属于内生性问题,基本上是靠研究生教育自身来供给,而合格的研究生教育人力资源的发展成熟期是相当长的,个人在短期内能拿到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但是在学术上要想成为合格的指导教师却是个长期的问题。目前国内各大高校之间引进师资主要还是人力资源的位置移动,在总量上并没有多少增加,而从国外引进师资,也不过是外引性办法,它是解决不了内生性问题的。所以当我国研究生教育连续几年大幅度扩大招生,再加上导师队伍目前正处于新老交替的高峰期,一批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即将退出工作第一线,新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尚未形成,那么导师少、研究生多的结构性矛盾必然会日益突出。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导师负责制又决定了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人力资源中的关键地位。所以即使研究生教育资金的不足可以由国家强大的经济后盾作为支持,能够较快得到解决,但师资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却不能迅速解决。况且当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在大众化的压力下与研究生教育资源存在着挤占现象时,如果将研究生教育也定位在大众化,自然会两败俱伤,因为我们不能通过扼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来片面追求研究生教育的大众化,而盲目的研究生教育大众化会使研究生教育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恶化。从目前来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研究生教育的精英型定位是优化教育资源的有效手段,精英型的定位是利远大于弊的。
所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必须坚持精英型的定位。尽管传统研究生教育定位在精英型的外在条件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是,研究生教育走向大众化的条件远未具备,新有的研究生教育的资源条件还不足以使传统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从精英型走向大众化。
三、大众化背景下精英型研究生教育的新内涵
高等教育大众化提前到来,使研究生教育必然要从一般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概念中获得相对独立的意义,尤其是当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化演变时依然坚持精英型的定位,就更加凸显了这种独立的意义。“鉴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尚处于精英化教育阶段,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这一大背景下,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仍将固守高等教育精英阶段的相当部分的传统,同时注入富有时代特征的内容”。(注:王源升等.论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4):4)[7]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精英型研究生教育必然要获得新的内涵。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研究生教育固守的传统主要是指精英型人才的培养。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根本上还是数量的大众化,而我们对精英教育的理解则强调的是质量,是针对少数精英分子的教育,根本上是把人才质量放在首位的。所以对研究生教育的精英型定位也就是对研究生教育人才质量的精英型定位。这才是新型的研究生教育所应该保持的传统,也是本来意义上的精英型研究生教育的意义所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固守这一传统就是要求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在大众化实施过程中,往往是先有一个数量的大规模的增长,而后才注重提高质量。(注:田建荣.大众化:21世纪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47)[8]也就是说,研究生教育的精英型定位决定了无论高等教育规模如何扩张,也无论研究生教育采取何种发展战略,但是在教育思想的选择过程中,人才的质量是优先于人才的数量的。虽然纵观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研究生教育都大体上经历了重数量到重质量的转变,而且我国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现象也表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还停留在数量的快速发展阶段,但这并不能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忽视质量的提高。通过理性地分析研究生教育的精英型定位,我们更要坚持数量的质量前提。同时,“在21世纪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需求越来越迫切的今天,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战略走向,传统精英型的研究生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战略上的适应和调整”。(注:许克毅等.研究生教育思想的反思——兼谈研究生教育思想的范畴问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8):9)[9]而只有在理论上科学地把握大众化阶段精英型研究生教育的新内涵,才能在实践中科学地推进研究生教育战略的转变。从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崭新背景出发,研究生教育精英型的新内涵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以及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来考察。
(1)从数量上看,新型的研究生教育应该在坚持精英型定位的基础上表现为较大幅度的量的扩张。这是新型的研究生教育区别于传统的精英教育最显著的标志。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依然定位在精英教育阶段并不意味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停滞不前,我国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转轨中,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就有了较大的发展,从2000年开始,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招生规模就连续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递增,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量的扩张。而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提前到来,这种量的扩张还将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下去。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决定的。目前我国各行各业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都还十分旺盛,扩大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无疑是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但规模的扩大是以其精英教育的定位为前提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科学地研究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如何施教的问题。“大众化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是面向精英施教的,处在这一阶段的最高层,其任务只能由具有精英教育实力的教育机构承担”,(注:李正元,任元军.新世纪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75)[10]研究生教育机构在这方面无疑责无旁贷。
(2)从质量上看,新型的精英教育应在其教育质量方面具有以往所不曾具备的新特征,这些新特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所赋予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的复合概念。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教育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多元化、国际化、现代化、个性化的背景下,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质量标准应该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这是新型研究生教育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所在。同时,新型研究生教育要获得相对独立的意义,更要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要充分体现在适应性、多样化、发展性质量特征基础上的特色性。固守精英型的定位与质量标准的变通是可以统一的,相反,如果目前研究生教育仍然一味坚持单一的学术取向、避免研究生教育的竞争、扼制办学的多元化等等,那么精英型的定位也是无法传承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呈现出了现代化、国际化、个性化、多元化的趋势,研究生教育质量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性、多样性、发展性特征。为贯彻研究生教育的精英型定位,必须要将这些特征保持和贯彻下去,以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从结构上看,研究生教育在管理结构、学科结构、层次结构、学位类型、地区分布等方面将进行发展性的调整,促进和完成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更新。早在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编写的《欧洲高等教育》中就感叹,“几乎令人吃惊的是,虽然学校和政府做了许多细节上的治理,但都没有影响高等教育的结构在此期间所保持的基本稳定性。”这种结构稳定性的惯性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同样存在,有学者称其是研究生教育对传统结构的偏爱性,并以新学位点的培养方案为例说明结构偏爱式的扩张。(注:王战军,廖湘阳.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战略的思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4):4)[11]这种扩张是一种没有新内涵的结构扩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保证研究生教育数量的较大扩张而又要坚持教育质量的精英型特征,这必然要求改变传统的非发展式的结构扩张,建立崭新的研究生教育体制。新型的教育体制是研究生教育结构多样化的重要保证,确立适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研究生教育体制,促进研究生教育多样化的结构调整,才能真正“把多样化作为保护‘尖子’大学,反对群众性高等教育进攻的一种措施”。(注:[南斯拉夫]德拉高尔朱布·纳伊曼.世界高等教育的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46)[12]
(4)从功能上看,研究生教育的功能将走向多元化。功能多元化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结构的多样化,间接原因是来自价值观的多元化。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多样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功能的拓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真正将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移位至社会中心,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服务社会上所表现的作用较之以往将更加突出,研究生教育本身所带来的科学技术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够更加直接地转化为生产力,在研究生教育造就的人才还没有走向社会时,研究生教育本身已经对社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再如高等教育的量的扩张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也是不容置疑的,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同样具有这一特点。同时,在大众化时代,研究生教育价值观的生成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价值观逐渐走向惟社会价值和惟个人价值的统一,在统一的过程中,研究生教育价值观又有了一些新的扬弃的形式,诸如研究生教育对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生态和谐的价值追求,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活动的增加等等,这些都间接导致了研究生教育功能走向多元化。
尽管我国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它的数量、质量、结构、功能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伴随着这些明确的变化,研究生教育同样面临着不明确的走向,这就是产学研一体化在制度上的大力推行与教学、科研、学习之间在现实中的分裂。伯顿·克拉克主编的《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一书指出:“显著的是,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在20世纪的前半叶和后半叶之间,伴随着从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运动而来的发展,和通过实际上专门化知识的指数的发展而引起的强化,支持的条件已发生很大的变化。科研、教学和学习之间在支持方面的相互影响越来越难以维持。”(注:[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前言,8)[13]科研、教学、学习一体化是近代以来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具备这一特点,但是,伯顿·克拉克指出的科研、教学、学习之间相脱离的一系列的情况(如英国的教师严重脱离大学、法国的大学从属于科研界、研究生攀援到主要的科研场所、美国的平民主义导致的大量的研究生并不进入精英科研部门等、日本的研究生避开研究生院,通过提交一篇工业实验室的论文取得博士学位的情况),(注:[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18~219)[14]今天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之中。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科研、教学、学习在分裂的同时,由于产学研一体化制度上的强化,分化的力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所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初期,研究生教育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教育,其内涵的改变或许更需要我们积极地审视分化与整合的利弊。这种不确定的状态有可能成为我国新型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形式。综上所述,我国研究生教育精英型的定位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中是不应改变的,而规模的适当扩大又是必然的,因此,在从精英型到大众化的转轨中,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观需要改变的,不是关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定位问题,而是关于研究生教育如何把精英型阶段的精英教育理念转变为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理念。从这里可以看出,对研究生教育的定位上的理性认识对于我国21世纪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意义是多么的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