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的思想与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念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以来,在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变革和企业中技术先进同管理落后的矛盾,催生了不断创新发展的管理理论成果。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管理理论林林总总,学派林立,管理实践演变趋向更加科学化、人性化。企业活动中,当事人从“经济人”向“社会人”、“复杂人”转变,管理组织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管理理论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从传统管理到现代管理转变,而且还在不断发展。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更加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管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的出发点应该是实事求是,促使主客体的相互适应和激励;管理的过程和措施应该是因地因时制宜,解放生产力,激发尤其包括人在内的各生产要素的活力;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目的是参与管理的各方满意和最大限度的相互满足。
管理就是引导,是管理主客体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也是管理主客体的相互适应,以达到制定的目标和有差异的各种诉求的统一并尽善尽美,管理同样需要理论指导和实践检验与改进。
管理既要有继承,更需要创新。不适应,需要改进,要创新;不完善,需要改进,要创新;追求“更好”,追求卓越,也需要改进,要创新。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从传统管理到现代管理,每一次管理革命都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紧密结合的必然,每一次创新同时又是技术创新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驱使和促进。
现代管理有许多创新理论,也是基于不同背景和环境条件,对传统理论的改进和完善,当然,不仅继承部分“优秀传统”,同时也否定或抛弃“过时”的东西。不断改进与保持稳定,稳定是相对的、阶段性的;改进是绝对的、持续性的。不断创新与继承发扬,继承是相对的、持续性的:创新是绝对的、与时俱进的。
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现代管理不是机械的、僵化的、生硬的约束,但也不是随心所欲、没有章法、任其自由的表现,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只有与共同价值理念和价值评价相适应,与主观能动性和人本理念相适应,与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相适应,与学习型、创新型组织相适应的管理,包括管理思想、管理观念的现代化,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职能、管理组织现代化,才会实现管理效率最大、管理效果最优、管理各方愿景最大限度的满足。
现代管理理论,充分继承了古典的、传统的管理理论中的优秀成分,又充分吸收和运用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先进成果,在以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及以亚伯拉罕的《人类动机的理论》和道格拉斯的《企业的人性方面》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理论等基础上,形成了以威廉·纽曼为代表的管理过程理论,以及以彼得·德鲁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主张和以目标管理理论为核心的现代管理理论。把管理(科学)上升为一门揭示管理人员活动规律的科学。
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以及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特征,不断发展的新动向是管理理论更多的强调比较管理和企业文化,强调以“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远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为特点的《第五项修炼》。认为系统学习思考是一种让人类重新认识自己与所处世界的新型方式,是一种心灵的转变,是将自己看作与世界分开到与世界联结的转变。《第五项修炼》是一个思维模式,更加注重开发和利用人的潜能、内质,以及良性互动、和谐共进。
技术创新促进管理创新
管理主客体科学技术素质和思想、文化观念及素质必然影响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方法。
技术革命必然带来管理革命,技术和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正确处理技术与管理的关系,既要提倡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也要提倡管理革命管理创新。现代管理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强调管理系统是开放的系统,管理过程是闭环的过程,在管理中广泛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
从机械化到自动化,技术发展和进步,促进生产力解放和改善劳动(生产)环境条件,促进集约化生产和标准化生产,也孕育了一场管理上的革命,管理理论和管理手段、管理方法自然而然也带有许多“自动化”特征。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更进一步的“解放”和“改善”,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和更高效率,推动了更深层次的革命,更加具有“人性化”特征。比如“实时数据”、“数字仿真模型”、“人工智能”,以及“流程再造”、“数字企业”等等,不仅体现在生产系统(工具)和管理系统(手段)的更高级现代化,而且,通过开发应用现代化(数字信息)生产、管理系统,同时表现在管理思想、观念和管理方法、水平的进一步现代化。把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劳动”、“管理”和“工具”的能力因素,通过互相结合、互相促进,从而生产进一步发展、机构进一步精简、人员进一步精炼;生产和管理效率整体提高,生产和管理成本整体降低。显现出更高的生产力水平。
以工作为中心和目标管理
现代管理强调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是综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技能,把企业目标的实现与人的需要满足结合起来。这个“工作”一定要有近期的和远期的结合,有战术性的,也有战略性的,有明确的宗旨、原则和指导思想,也有明确的目标、思路和关键措施,当然包括政策和手段。
目标管理的基本方式是自我控制。强调主观能动性和传统管理中的“主人翁”责任感,实行目标管理能够把传统方法中的“要我做”和“要我怎么做”转变为“我要做”和“应该怎么做”。这个时候,就要求以Y理论来看待职工,鼓励全员参与,以目录导向创造性、灵活性工作,注重发挥职工的自觉性、责任心。
实行目标管理要进行层层目标分解。将当今大系统、大目标管理分层分散控制,将专业化生产和职能管理间的既分工又协作,以及高质量的“中间产品”或“半成品”,作为“链条”或“体系”中互为客户化的“服务”和互相依存的“市场”。实行目标管理,必须重视目标评价,并客观、准确、及时反馈和改进,只有这样才使得目标管理过程闭环起来,发挥作用。
在以工作为中心的目标导向管理中,融洽管理各主体间的关系,是成败的关键。建立“共同目标”能促成一个长期的以及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动机,营造和谐进取的企业文化能形成趋向一致的“价值观”。
在这里,目标管理(MBO)与企业文化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力。
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
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都是对人对事的,按照矛盾论的辩证法来研究人的认识规律和事物发展规律,不断解决认识过程中的矛盾,“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企业经营管理离不开制度和文化,行为规范靠“硬”制度管理,思想意识靠“软”文化感染,在日常管理中需要“软硬兼施”,互为作用,并需要持续改革和创新。制度管理总是有阶段性和针对性的,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文化熏陶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追求“感染力”和持久性,企业文化底蕴是“百年老店”经久不衰的根基。
管理就是管人理事。“管”人是过程,“理”事是目的。理事的制度性、规范性,标准化、程序化等“硬”性约束要强;管人的文化性、学习性,自觉性、能动性等“软”性约束要强,在目标导向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要淡化“管束”,强化“感染”。
管理从最基层开始,还必须回到最基层;信息在最基层形成,反馈到高层,也还要再作用到最基层。现代管理强调全员参与、全方位多要素互动的系统性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强调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本”。
管理靠人,直至企业最基层的每一个体,换句话说,最基层的职工也是管理队伍中的成员,只是职责不同而已,绝不是完成任务的机器。人是有思想,有行为准则和行为能力的:而且,需要有知识、技能,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爆炸”、信息“完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加上现代管理产权体制与经营和管理体制的可分离,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的关系可清晰、转变,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等等,都需要职工参与管理。
安东尼·罗宾告诉我们,“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穷,价值无比,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去年金矿”。同时他又说,“潜能是人类最大而又开发的最少的宝藏”。针对管理客体,积极的心态是开启潜能的钥匙,针对管理主体,积极的措施是发挥潜能的添加剂。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凝聚力,企业文化与物质文明相适应,互相促进和发展。企业特征表现与文化属性,与企业的形象和生命力表现,极具个性,绝对不是可以简单“复制”和被复制,也不是能够简单套用或被套用的“模式”。就象X理论和Y理论也绝不能生搬硬套,不能“对号入座”一样,不能教条式和绝对化。
要相信人是可塑的,要让传统文化观念融入先进思想理念,使企业制度的进步性统一于企业文化(内涵)之中,营造使命感、责任心和文化道德的自觉与制度的刚性约束相互作用的环境,用先进企业文化和与之相适应的积极的企业制度激励广大职工守纪律、爱集体,牢固树立“主动责任”和“终身责任”理念,增强他们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使其长期保持不断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是企业活力的源泉。用企业文化凝聚广大职工,导入“忠诚”、“信任”、“成就”、“绩效”、“责任”、“归宿”等概念和“共同价值观”、“共同愿景”思想。要把企业与职工的诉求和价值取向统一在相关制度、规定,以及企业文化中:要把企业“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机制与企业职工“安全感、成就感、归属感”诉求统一起来。要让最基层的群众都始终“忠实、用心”,也就是真实、踏实忠于企业,尽心、尽力做事、做人。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层次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团结进取、改革创新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