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信息技术 核心素养 合适 合理
名词解释: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堂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课堂是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以生为本,侧重合作与创新,着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并且能够让学生课堂所学用于生活与学习,而非停留在课堂的案例中。
一、课堂实例:
浙摄影版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二单元第六课《初识“画图”程序》是学生第一次走进画图软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画图”程序界面,并熟练使用刷子工具的各种笔头进行绘画。通过自主探究,模仿绘画,学生自己能自主的选择合适的工具绘画。本课的重难点也在于此,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刷子工具各笔头的画法。
1.笔头图标寻名称
在教案设计之初,为突破重难点,新课教授环节,设计了学生根据笔头图标去软件中寻找笔头的名称。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每个笔头对应的名称,然后联系实际中的画笔,让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各种画笔与画图软件中的各种笔头相关联,帮助学生较快的熟悉软件中的工具。但是这样的设计并没有很好的突破重难点,学生只需要知道笔头名称,没有尝试去画一画,没有直观感受每个笔头的绘画效果。
2.彩色笔迹寻根源
由于上述设计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此环节做了如下修改,将笔头图标改成每个笔头的彩色笔迹,学生根据这些笔迹去寻找笔迹的来源——笔头名称和颜色名称。然而实际的上课效果差强人意,本环节对于三年级刚接触信息课的学生来讲,难度有点大,花费时间比较多,并且在观察的时候,相对来讲,粗的线条画出来的笔迹比较明显,但是大部分学生面对如此多的笔迹有点无从下手。因此如此的设计既耗时,又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电子绘画的乐趣。
3.自主探究任意画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新课教授的环节还需修改。说的多不如做的多,新课标强调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因此本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自行探究,使用画图软件中的工具任意画,去探秘画图软件发现其隐藏的宝藏。实际上下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很强,发现的工具很多撤销键、缩放级别、放大镜等各种各样。但是唯独缺少或者说提到的比较少的本课要重点突破的刷子工具。任意画的目的性缺乏,学生的重点放在的探秘上,而且探的方向跑偏,重难点还是没有解决。
4.自主探究画棵树
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二单元第六课《初识“画图”程序》教材中是以树为例,让学生去熟悉掌握刷子工具。因此最后回归书本,在此环节的设计就是学生自主探究,使用刷子里的工具尝试着去画一棵树,大树小树各种各样的树都可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画树的过程中学生会需要勾轮廓,涂颜色等,不同的需求对应不同的笔,不同的粗细,不同的颜色。这么多的不同,从而引发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去尝试哪些笔适合勾线条,哪些笔适合涂色。课堂实际效果下来,学生目的性比较强,有成品——即一棵树的成果图,但是由于教师评价缺失,大多数学生并没有了解到在自己绘画需求的时候用合适的工具。
二、授人以鱼——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授人以鱼”即是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在本课新课教授环节,不论是笔头图标寻名称,还是彩色笔迹寻根源,都给人一种“授人以鱼”的感觉,只是把画图软件中刷子工具既有的名称告诉学生,但是却没有让学生去尝试着使用这些工具,没有让学生了解到在绘画的过程中合适的事物要用适合的工具来进行绘画。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饿,却不能解长久之饥饿,虽然学生通过寻找知道了笔头的名称,但是也只是这节课知道了,或者是在查找的过程中知道了而已。在以后的绘画过程中,可能又会忘记了笔头的名称。
三、为用而学——基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
“授人以渔”即是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究刷子工具的使用过程中,学生运用这些工具进行绘画。在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是无意识地选择铅笔进行勾线,选择颜料刷进行涂色,但是正是这种无意识的行为才是绘画最关键的之处。
我们画图软件中功能区有如此多的工具,那么为什么仅仅绘画需要那么多的工具呢?这么多工具要如何使用呢?是不是想用什么就用什么呢?答案肯定时否定的。就使用刷子这一组工具中,就要让学生明确在合适的时机用适合的工具。同样的,在用其他的工具的时候也要讲究“适合”二字。正是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仅仅一个画图程序就有很多工具,正如前面所说,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每一个工具都和学生仔细讲明白,因此在这一课的重难点学生要学会有选择性的使用刷子工具。
四、学以致用——基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反思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工具课程,既是工具课程,学生就要学会了解工具,更要学会合理使用工具。工具的使用需要日常的操作积累,因此学生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才能掌握信息技术。学生从实践操作中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地属于学生自己。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践操作是核心,但是学生的实践操作必须带有目的性,让学生明白这样的操作具有哪些意义。例如,五上《浏览数码图库》中“批量重命名”是本课的重难点,为突破重难点,教师选择使用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学生认识到批量重命名的好与优。教师提出,同学们能否在1分钟内给20多张照片重命名,学生有好胜心,都认为自己可以,但是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此时教师提出“批量重命名”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该在什么时候使用这个功能。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批量重命名的作用,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只会在这节课中使用这个功能,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为了用而学,学以致用。
总之,信息技术课堂需要的是学以致用,而用也是合理地使用,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提倡以操作为主,理论为辅。教师要用自行独特地实践智慧,将一个没有成效地、没有希望地,甚至有危害地情境转换成一个积极地教学事件,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有选择地使用工具,让学生为了用而学。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以用出发,以生出发,让学生将课堂学习能够合理地在生活日常中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婷婷.表现性评价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2016
[2]马翠梅.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与运用[J].2014
论文作者:吕晓丹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学生论文; 工具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笔头论文; 画图论文; 刷子论文; 课堂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