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能力结构与东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_直接投资论文

产业转移、能力结构与东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协调发展论文,产业转移论文,能力论文,东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转移是企业再区位的过程,其主要形式是企业直接投资,企业直接投资与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及由此所决定的能力和能力结构密切相关,因此,讨论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差异、能力结构差异与产业转移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形成基于能力结构的产业转移模式,促进东西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东西部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一、经济发展阶段、能力结构与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种自发行为,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类似服务的一群经营单位(即企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产业本身不可能自行实现空间上的位置移动,产业转移只是大量企业在不同区域直接投资转移的后果,具有质的规定性。通过企业直接投资实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产业规模,最终导致产业的空间转移。企业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自身可以获得一种“生产函数改变后的比较优势”以消除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变化的影响,并通过“一揽子”投资转移引起产品需求的转移① 使得转入地获得产业转移效应,相应地,企业的直接投资要求转入地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吸收能力结构。

1、引资地能力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是引入直接投资的前提

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能力是“由经济自身组织配置的”,市场交易行为不能解决这一问题,但它同时又是进行交易、寻找相对应交易对象的前提,就此而言,直接投资并不是作为一种初始工业化的动力,只能在引资地处于工业化过程中才起推动作用。因此,引资地内部能力结构的完善既是外资引入的前提,又为获得更大的直接投资增长效应创造了环境。

2、引资地能力结构是吸引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的基本内容

区位因素体现的是一种综合的比较优势,既有多种增长要素的质量因素,又有各种要素的价格因素,还有基础设施、法律、文化和宏微观管理等因素。在外部因素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东道国或引资地改变某些政策变量和经济参数以扭转区位因素的作用是有限的,关键在于促进增长要素的积累和各种结构关系的合理化,并基于能力结构调整政策和经济参数以激励直接投资的流入效应,因此,能力结构构成了区位因素的基石和引资地竞争外来资本的实力。

3、对应于经济发展阶段,能力结构变化是一个动态渐变过程

在不同发展阶段,能力结构在层次上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劳动力一资源推动的发展阶段,直接投资对能力结构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产业形成和扩张所需的要素条件上,即具备熟练工人和管理人员、具备工业化所需的一般技能和一定的基础设施。到劳动力-投资推动阶段,直接投资对东道国或引资地的要求进一步复杂化,要求不仅上述阶段基础上的技术引进、消化和扩张能力的增进,还必须具备一种适应产业转换的能力。

4、直接投资具有推动引资地能力结构进步的作用。

尽管引资地能力结构靠自身组织进行配置,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能对一国或地区各种增长要素质量、技能和适应能力产生有益影响,并推动一国或地区能力结构的进步和比较优势的发展,这一点已经得到众多国家或地区的成功实践经验证明。

二、东西部各省区市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及能力结构差异

产业转移通过企业跨区域直接投资得以实现,而转入地特定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及其结构特征决定着直接投资的利用能力、吸收能力和所能获得的直接投资增长效应的程度。因此,对我国东西部经济所处阶段及所决定的能力结构差异的判断,是采取适宜的产业转移模式的前提。

(一)我国东西部各省区市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判断

关于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指标在发展经济学中一直有所争论,库兹涅茨更强调经济发展阶段之间质的区别,罗斯托则强调生产要素累积对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重要作用。钱纳里、库兹涅茨等倾向于用人均GDP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根据相关文献的梳理,人均GDP一直是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最常用的关键指标,本文也采用这一指标对东西部各省区市经济发展所处阶段进行判断,辅以结构性指标,如就业结构等。

钱纳里根据人均GDP(以1970年美元计)将一国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初级产品生产(140-280美元)、工业化初期(280-560美元)、工业化中期(560-1120美元)、工业化成熟期(1120-2100美元)、工业化发达期(2100-3360美元)和发达经济(3360-5040美元)六个阶段②,强调使用他的标准时货币的转换采用购买力(PPP)评价转换因子,他认为1964年美元换算成1970年美元时应乘以因子1.4;1970年美元换算成1982年美元时应乘以因子2.6;1982年美元换算成1994年美元时应乘以因子1.5,中国有些学者根据1982年以来美国通货膨胀率时间序列的数据计算,认为1982年美元换算成1994年美元时乘以1.5的因子是可以接受的,考虑到近些年以来美元的大幅贬值,1994年美元换算成2008年美元乘以因子2.0应该基本客观,再以PPP折算因子3.45③ 将该指标转换为2008年人民币进行比较,转换后的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人民币标准:初级产品生产阶段Ⅰ(3300-7500元);工业化初级阶段Ⅱ(7500-15000元);工业化中级阶段Ⅲ(15000-30150元);工业化成熟期阶段Ⅳ(30150-56500元);工业化发达阶段Ⅴ(56500-104300元);发达经济阶段Ⅺ(104300-156500元)。

结合东西部各省区市人均GDP情况(详见图1),我国东西部各省区市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大致是:东部地区整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其中上海、北京和天津处于工业化发达阶段,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和福建基本处于工业化成熟期阶段,河北和海南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西部地区除内蒙古处于工业化成熟期阶段外,其它各省区市均处于工业化早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与此相适应,东部地区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演进也以“非农”产业为主,“非农”产业就业占总就业的70%以上,西部地区该比值则不到50%;从产业结构演进来看,东部地区“三产化”或服务业化特征突出,服务业代替工业成为扩展最快的产业,部分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已经演进到“三二一”形态,如北京、上海,西部地区则正处于“二产化”阶段;从人口城市化来看,东部地区平均城市化率超过61%,西部地区该指标则不到39%。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化等指标说明了东西部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结构性特征。

图1 2008年我国东西部各省区市人均GDP 单位:元

资料来源: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二)东西部各省区市能力结构差异及产生原因

所谓能力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在增长要素累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配置能力、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开放能力等结构性能力(Pelikan,1996;Porter,1990)。能力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资源配置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其它三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又能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其它三种能力的提升及结构的优化;开放能力通过引进外来资本、技术和组织管理等要素形成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而对其它能力产生影响;学习能力通过知识的获取、传授和交流决定着其它能力的提升和效应的发挥;技术能力通过外部技术的引进、使用、吸收、转化和创新影响其它能力。因此,能力的均衡发展和合理结构的形成,能产生一种合成放大的效应,相反,如果能力发展失衡,则会影响整体效应的发挥。

杨先明等的一项近期研究详细分析了我国东西部地区能力结构状况④,其结果如图2、图3所示,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东西部区域能力及能力结构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东部地区四种能力均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从平均值来看,东部地区资本配置能力、开放能力、学习能力和技术能力平均值分别为0.5、0.48、0.46、和0.49,西部地区则分别为0.10、0.05、0.19和0.16,远远低于东部地区,从绝对值来看,东部地区除个别省份少数指标较低外,绝大多数省市能力指标均高于西部地区(详见图2)。

图2 2008年我国东西部各省区市能力结构水平

资料转引自杨先明等著《能力结构与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第30页相关数据并整理。

2、能力结构区域差异较大

从区域结构差异来看,东部地区资源配置、开放、学习和技术四种能力分别是西部地区的5.1、10.1、2.5、3.1倍,相较而言,东西部之间学习能力和技术能力差距较小,有利于西部地区直接投资的引进及效应的发挥。

3、西部地区能力结构差异显著

从区域内部四种能力结构来看,东部地区资源配置、开放、学习和技术四种能力结构差异平均值分别为1.07、1.00、1.05和1.04,最大差距不到1.1倍,西部地区则为1.95、1.00、3.89、3.08,最大差距为3.89倍,西部地区能力结构差异较大。东部地区表现出能力结构均衡发展的特点,而西部则表现出能力结构的失衡,尤其是开放能力较弱,表现在趋势变化图上,东部地区除河北和海南外,大多数省市能力曲线几乎重合在一起,说明能力结构非常均衡,而西部地区能力曲线则表现发散的态势,说明能力结构极不均衡(详见图3)。

图3 2008年我国东西部各省区市能力结构差异

资料说明:同图2.

4、东部地区各省市内部四种能力结构差异较小,西部则较大

东部地区各省市内部能力结构差异较小,大多数省市差异系数均在2.0以内,最大差异系数为7.84;西部地区所有省区市结构差异系数均高于2.0,差异系数最高达15.09(详见图3)。

东部地区较高的能力水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能力结构的均衡发展,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引入、人力资本的有效形成和积累、R&D的大量投入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因素促进了能力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并形成累积循环因果关系。西部地区各种能力不仅在整体水平上与东部地区差距巨大,而且内部结构差距巨大,主要原因在于受到较低开放能力的制约,个别地区甚至受到两个较低能力的制约,如西藏,这种能力结构整体上制约着功能放大效应的发挥,突出地表现在西部地区较低的外贸依存度、直接投资利用、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率等方面。

三、东西部地区基于能力结构的产业转移路径和产业选择

产业转移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宜的转移路径选择,东南亚各国和拉美各国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践表明,基于承接地能力和能力结构的产业转移是一种成功路径。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结构差异大,决定了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采取基于能力和能力结构的路径。

(一)基于区域能力的产业转移:东西部产业转移的路径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区域能力结构决定地区之间产业转移的范围、规模及转移效应。东西部地区能力结构的差异决定了产业转移必然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

1、基于能力结构的产业转移:东西部产业转移的第一阶段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西部地区的能力结构对吸引东部地区的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本具有初始条件和推进器作用,这种作用不仅表现在西部地区所能吸引的直接投资的规模、范围以及所能获得的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效应,还表现在东部转移出来的边际产业所能获得的“二次增值”效应上,只有在两方面的效应都能获得的条件下,产业转移才能发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西部地区的能力结构,因此,基于西部地区能力结构选择合适的产业进行转移是目前东西部产业转移的有效路径。

产业转移要求转入地具有相应的吸收能力结构,选择合作双方或多方能力结构匹配的产业转移是东西部经济合作成败的关键。基于西部目前能力结构特点,选择劳动力密集型的以资源开发为主要内容的产业转移是合意的路径。该模式的特点在于西部地区能利用东部地区丰富的资本,催化潜在要素,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在资源和生产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改善西部地区在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中低端和外围的地位。但这种合作模式难以实质上改善西部被动地接受产业转移的地位,因此只能作为现行的选择,而不能成为长期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模式。

由于直接投资一揽子转移的性质,达到一定规模的直接投资将有助于改进不发达地区的能力,缩小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能力结构差距,提升西部整体能力水平,因此,这一阶段的产业转移对东西部区域合作具有特殊的作用,为东西部产业转移的规模、范围的扩大奠定了能力结构方面的基础。

2、基于能力提升的产业转移:东西部产业转移的第二阶段

产业转移的能力转移效应不仅使东部资源配置更趋于合理,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化和高度化,也能获得能力水平⑤ 的提升,西部地区也因此获得东部能力的转移,形成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能力提升之间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有别于第一阶段以激活潜在要素优势为主要目的的产业转移,这一阶段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西部地区的能力水平,改善能力结构,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促进西部地区产业垂直分工体系的深化和水平分工体系的广化,与之相适应,在产业转移中要求西部主要承接技术转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尤其是要充分利用东部地区的开放能力,促进西部能力结构的均衡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基于能力结构的产业转移还是基于能力提升的产业转移,都能够产生能力提升和能力结构改善的效果,并进一步促进产业的转移。二者之间没有孰轻孰重、谁先谁后的问题,只是在不同阶段强调的重点不同,前者强调产业转移的基础,后者强调产业转移目的。

(二)东西部地区基于能力结构的产业选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转移尽管是企业在空间转移的自发行为和过程,但它并非是随机过程,而是自觉选择适当移入地的有序过程。移入地重合产业的存在及比较优势是产业转移的前提和实现条件,它为产业转移创造了资本、技术、人力资本等要素条件和获取价值盈余的可能性,就此而言,产业选择实质上是基于能力结构选择比较优势的重合产业的过程。我们采用区位商指标对西部承接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进行选择。

区位商是指一个区域特定产业的产值占该区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区域)与全国该特定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之间的比值。区位商表明在区域分工中某产品或产品生产区域化的水平,通过产业或产品生产区域化的比较,显现出区域分工的基本格局及区域比较优势的方向。

计算公式为:

运用上述计算公式,我们按照工业经济统计中的行业分类,对我国东西部22个省区市共28个行业的区位商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东西部在28个行业中各具优势,东部地区除非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六个行业不具有比较优势外,其它行业的比较优势较为突出,相反,西部在这六个行业中的比较优势较为突出,几乎具有绝对优势,此外,西部在黑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压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等行业具有比较优势(详见图4)。

总体来看,西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大都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资源能源型和低技术要求的产业,这与目前我国东西部产业分工和西部的能力及能力结构状况相吻合,因此,目前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主要围绕着具有比较优势产业进行,充分发挥西部在自然资源、劳动力及产业基础方面的比较优势,吸收东部地区的资本和技术的转移,促进西部能力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同时,我们也发现西部地区产业基础薄弱、体系不健全等特点,突出地表现在西部地区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工业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技术要求较高的产业规模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有的地区甚至连基本的工业体系都没有,如西藏。因此,在以能力结构为基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应加强以能力提升为目的吸收东部地区的技术转移,促进薄弱产业的发展,避免产业转移的路径锁定,为产业转移路径的动态演化创造条件。

产业转移的选择具有梯度推进的特点,这种梯度表现在产业层次和地区层次两方面,产业层次上要求承接产业转移由具有竞争优势的现实的重合产业向具有潜在竞争力的产业推进,地区层次上要求产业转移由那些具有良好发展环境和产业基础的区域向周边扩散,形成点—轴状产业转移梯度。因此,西部地区的产业选择不仅是对具有相对优势的现实的重合产业的选择,一些在规模和质量上都不能与东部地区匹敌,但具有潜在竞争力的重合产业也是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旅游文化产业、种植业、林业及其加工业等。

四、政策建议

(一)加快经济市场化改革,促进西部资源配置能力的提高

经济市场化是影响资源配置能力的核心指标。樊纲等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西部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加快,较之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低,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西部在市场化指数五个构成指标方面都落后于东部地区,尤其在“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三个方面和东部地区间的差距尤为显著。因此,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市场化重点是减少政府对竞争性投资领域的干预,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减轻企业的税外负担,鼓励和支持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促进金融业的市场竞争和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增强劳动力流动和技术成果的市场化等,加大培育市场中介组织,加强法律制度环境建设。

(二)确立知识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促进西部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习能力由吸收知识的能力、引进知识的能力、生产知识的能力和交流知识的能力构成。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及能力结构差距说到底是学习能力的差距。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表现在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领域,更主要的还在于知识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学习能力通过知识的获取(包括生产和引进)、吸收和交流⑥ 而得以提高。知识吸收能力决定于人力资本状况(包括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新的人力资本的创造⑦),反映了一个地区人口利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和效率。显而易见,吸收能力的提高是其它两种能力提高的基础,它不仅决定着知识生产和引进能力,还决定着知识交流的效率。从这个意义来看,加强知识吸收能力建设是目前西部学习能力提高以及能力结构改善并缩小与东部地区差异的关键,重点是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地区层面上,西部地区地方政府作为教育经费投入的主要主体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国家层面上,一方面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向西部倾斜,另一方面要基于目前东西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实际促进东西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此外,积极推进教育领域改革,积极吸收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加速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办学主体。

(三)建立多元化的R&D投资主体,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建设,促进技术发展能力的提高

由于区域技术发展能力实质上体现的是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东部地区较之于西部不仅技术创新能力高,技术吸收转化能力也较强,主要原因在于东部地区基本形成了以企业投资为主的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主体,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这一方面保证了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的大量投入,另一方面促进了研究成果的迅速转化。西部地区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投资模式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难以形成科技活动的投资-吸收-转化的有效路径,因此,需要通过政策激励,鼓励大中型企业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建立起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化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加大沿边开放力度,推进投资和贸易的自由化,提升西部开放能力

西部地区开放能力是能力结构的最“短边”,导致西部地区开放能力低的深层次原因是国家层面上给予西部沿边开放的优惠政策,形不成与东部开放的政策上的“级差”。东部开放的成功实践表明,在开放初期,政策上的优惠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没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外来投资自然不可能积聚到西部。因此,加大沿边开放力度需要国家层面上的更大支持,这种支持一方面表现为给予西部更多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推进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投资和贸易的自由化,促进生产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动,为此,培育和建立沿边地区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极尤为重要。

注释:

① 表现在对所在行业产品需求的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上。

② H·钱纳里等著《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1989年版。

③ 该因子依据世界银行2008年世界发展指标中我国人均GDP换算得来,该指标中以ppp表示我国的人均GDP为4660美元(2006年),用我给2006年人民币表示的GDP除以4660得到折算因子为3.45.

④ 具体情况详见杨先明等著《能力结构与东西部经济合作》一书第30页。

⑤ 能力水平体现的是整体能力状况和能力结构状况。

⑥ 世界银行(1999)在其《知识促进发展》的年度报告中认为,知识发展包括知识的获取、吸收和交流能力三方面的发展,其中,知识的获取包括生产和引进两种途径。我国学者胡鞍钢采用人均国际三大检索国际收录论文数和人均国内三种专利授权数衡量知识生产能力,用人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衡量知识引进能力,用人均受教育年限、小学入学率、每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衡量知识吸收能力,用电话普及率和万人互联网用户数等衡量知识交流能力。

⑦ 前者指人口已经接受的教育状况,以6岁及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衡量,后者指人口正在接受教育的情况,以万人口各级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或入学率来衡量。

标签:;  ;  ;  ;  ;  ;  ;  ;  ;  ;  

产业转移、能力结构与东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_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