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宁市中医院 湖南衡阳 421500
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ICU综合征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ICU接受的患者中,抽取106名,应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53例。对照组实施ICU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ICU综合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ICU住院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预防患者ICU综合征的发生,降低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是理想的干预措施,值得推广。
关键词:ICU综合征;综合护理干预;满意度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value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ICU syndrome. Methods:from January 2017 to April 2018,106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ICU in our hospital.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by double blind method,5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ICU routine nursing,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incidence of ICU syndrom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the incidence of ICU syndro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ICU inpatients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ICU syndrome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atients' nursing satisfaction. It is an ideal intervention measure,which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words] ICU syndrome;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satisfaction
ICU综合征在临床中大部分表现为谵妄,是患者进入ICU治疗后,在ICU特殊的环境、治疗、患者意识状态出现波动、思维出现紊乱、知觉下降睡眠周期、定位等出现混乱和障碍等症状出现的精神性疾病,给患者预后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鉴于此,本研究对观察组53例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旨在降低患者出现ICU综合征的发生,促进患者预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ICU接受的患者中,抽取106名,应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53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7例,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45.5±27.5)岁。观察组中,男27例,女26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6.0±28.0)岁;其中危重症患者81例,手术患者75例,均已排除认知功能障碍、无意识或精神障碍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实施ICU常规护理,监护患者心电图,静脉输液维持患者体内电解质、水平衡;观察组实施ICU综合护理干预措施:(1)为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通常在ICU中都是危重症患者,大多患者对于进入ICU心理都会产生紧张、恐惧的情况,由于患者对病情、ICU的认知不足或者理解有偏差,使得患者对病情进行胡乱推测于判断,对自身生命安全越发担心,使得心理产生了严重的负担,因此要为患者详细讲解其自身疾病相关的预防、治疗、护理等方面以及需要在ICU接受治疗的相关知识等,让患者对整个治疗、自身疾病等有一定了解,促进患者积极配合;(2)加强对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导尿管、负压引流管等进行管理,严格按照无菌标准进行操作,并控制导管留置时间,避免留置时间过长或者频繁更换增加感染的机率,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负担;(3)将ICU病房的灯光调的和日照光线的感觉,避免灯光过强给患者产生刺激,避免灯光过于昏暗给患者造成一种灰暗负面的心理暗示,夜晚跟随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将灯光熄灭或者调暗,避免患者昼夜颠倒,对时间失去概念从而使其心理状态受到影响;(4)做好患者的隐私护理,由于ICU患者大多患者失去了自我护理的能力,几乎完全需要护理人员进行全面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涉及到患者隐私时,一定要提前和患者沟通,避免给患者带来不适,并告知患者医院的隐私保密制度,让患者放心,同时做好遮挡等措施;(5)在ICU播放一些轻缓的乐曲,帮助患者身心放松;(6)由于患者一个人长时间在ICU,伴随着病痛的这么是孤单的煎熬,对患者身心不利,变得非常敏感,在和患者沟通时语气和态度一定要柔和、微笑,给患者如家人般的温暖,并且适当给予家属探视的时间,但为了避免影响到患者每次探视的人数、是时间都要进行控制,避免探视人员过多、逗留时间过长而增加感染的机率;(7)每天定时为患者进行被动肢体练习和按摩增加患者四肢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还能有效避免患者长期卧床肌肉萎缩或者出现褥疮等风险。
1.3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
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2]观察两组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率(从①意识状态波动②思维紊乱情况③意识清晰度④注意力缺损等几方面进行评价,满足其中任意三项均判定为ICU综合征),并采用电子评价器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评价(评价选项: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统计与分析本次研究两组ICU综合征发生率以及满意度。采用x2检验;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发生ICU综合征的情况对比
经过不同护理后,对照组和观察组ICU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33.96%(18/53)例、5.66%(3/53)例,x2=25.208,p=0.000;组间比较结果p<0.05。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对比
经比较,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4.34%显著高于对照组满意度60.38%,组间比较结果p<0.05。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n(%)]
3.讨论
ICU重症监护病房是对危重患者进行特殊监护的和治疗的区域,是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新型管理模式,通过把危重病人集中并给予最好的治疗、技术、护理等,以期得到更好的结局,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为重疾病治疗水平得到了显著地提升,极大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但是在ICU特殊的环境和治疗情况下,也给患者精神和内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研究报道,ICU综合征发病的主要因素除心、身、环境、性格、知识性因素外,与治疗者的人际关系也有很大关系。
ICU综合征是指患者收进入ICU治疗3天左右发生开始出现失眠、谵妄等症状,并且该症状持续4天或直至转科,而后不留任何后遗症。通常治疗方法为改变环境,增多见面次数或投给治疗精神病药物等,应使之充分睡眠。其主要发病原因为身体和环境因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所致。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后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发现对观察组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ICU综合征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降低,通过对患者实施健康宣讲和心理辅导、音乐疏导以及隐私保护等,有效降低了患者在对病情、治疗、护理的尴尬的担忧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感,促进了患者住院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通过对患者各个导管的进行护理,加强被动训练和按摩,以及根据环境变化而改变病房灯光、温度等方式是有效降低了患者发生感染的机率,从而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有效促进了患者的预后,与郭芸[4-5]等人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ICU住院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预防患者ICU综合征的发生,降低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是理想的干预措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邵艳菊,吴华.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预防ICU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34):142-143.
[2]谭焯筠,王倩,莫红平. ICU意识模糊评估法在重症监护室预防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
[3]朱松. 护理干预在预防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ICU综合征的应用效果评价[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40-41.
[4]郭芸,汪海燕. 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8):125-126.
[5]何玉琴,白延霞,成琦,等. 集束化护理应用于预防ICU综合征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3):142-144.
论文作者:谭穆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0
标签:患者论文; 综合征论文; 满意度论文; 措施论文; 发生率论文; 两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