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融资须市场“同意埋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融资论文,埋单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平安这样的再融资方案很难成功,远远不是“没有接盘”那么简单。企业家不能看到市场“好了”,就只想着扩充企业自己的资本金
“121事件”:苹果中的“半条虫子”
2008年1月21日,回归A股不到一年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公告宣布,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同时拟发行不超过412亿元的可转债,以“补充资本金、营运资金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批准的投资项目。”按照当天98.21元的收盘价计算,中国平安的融资规模,接近1600亿元。
受此消息打击,沪深A股指数拐头向下,猛跌5.9%,两市市值,当天即跌去1.8万亿元。1月22日,两市再次低开低走,上证跌7%,一千多只股票“跌停”。在K线图上,留下了一个长达百点的“大缺口”。两市总市值在14天里缩水20%,均线支撑全部跌穿。其中,市值单日跌幅在6%以上的天数,在1月的最后几天里出现了三次,更属于“前所未有”。这是自2005年A股股改以来最大的“结构性股灾”。1月月线,再次收出与1997年11月非常相似的一根阴线。
问题恐怕还不止于此,“比吃出一条虫子更令人恶心的,是吃出了半条虫子”。平安融资所引发的市场杀跌,最终杀到了整个金融板块。
本轮跌势由“中国平安增发”开始,诱发两市大面积沽空。细究其原因,平安的方案,到底错在何处?平安“千亿级别”的巨额增发,到底涉及到哪些市场政策、市场利益呢?
平安的方案错在何处
首先,平安本次增发的资金规模过于巨大——融资规模超过千亿,在历史上,通常只有战争,才能达到这种规模的融资。内地企业的再融资,是不鼓励“一次性”的!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其次,企业相关资金的用途,不能背离“十一五”国民经济的发展纲要。
事实上,十七大之后,就业、民生、稳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因此,对于政府来说,必须逐步减缓当前全社会的就业压力,否则就不能保证社会稳定,不能保证“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今后五年,政府解决就业,最根本的途径在于企业升级。可以这样说,中国的企业其实并不缺“贷款”,缺的是“资本金”;不缺“金融支持”,缺的是“资本支持”。企业资本金的扩大,除了靠企业自身积累外,如何将投资收益转化为企业资本并且建立良性的“资本性资金”,是更重要的一条途径。这就要求,中国股市必须是牛市,才能建起这条“从居民到企业”的融资渠道。这也是中国金融业和资本市场的首要任务,是重中之重。
当前,越是落后地区,越是政策性的行业,筹集资金越难。行业之间的上下游效应,加剧了中小企业的危机感。在这种情况下,某家企业希望超量融资,特别是再融资,显然不切实际。
平安的行业属性,以及行业地位,解决不了今后我国企业资本如何“形成”的这一关键问题。
最后,对于平安的再融资方案,至少有两点“技术瑕疵”。
一是平安为什么用股权融资的方式,面向A股普通流通股股东融资,但是却按H股的股权登记标准,提前30天,于2月4日,进行A股流通股股东的股权登记?
须知,临时股东大会的召开日期是3月5日,3月3日前平安流通股8亿,二级市场基金的话语权是100%。3月3日后,平安限售股解禁,流通股激增到39亿,3月5日投票时基金话语权只有20%。如果在2月4日之后,3月3日之前投票,那就是平安的无价口碑;在3月3日以后进行投票,就是平安有意绕开此前的流通股股东。目的何在,不言而喻。
二是在新一届政府的经济发展结构之中,保险类金融企业的市场定位到底是什么?换句话说,中国平安到底是一家以日常保费收入为主要经营业务的保险商,还是一家PE(股权投资基金)呢?如果是PE,那么,你所募集的资金,就不能与你的日常保费经营的资产收入,混为一谈。
经营无“捷径”
事实上,在成熟的资本市场里,企业向市场融资(IPO)、再融资(增发、配股),有两个主要的约束机制,一个是股东,一个是市场。股东觉得融资对经营有利,才会同意;但是即使股东同意了,还要看市场约束,还须市场“同意埋单”。这二者,缺一不可。
高价增发再融资是上市公司实现业绩高速增长的捷径。按平安2007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实现净利润155.81亿元。每股收益为2.11元。
假设今年平安维持2007年的业绩不增不减,但可以通过股权扩张,融到1000亿,全部存银行吃利息,存款利率5.00%,一年利息收入约为50亿,忽略其他影响,那么今年净利润约为205.81亿(155.81+50),总股本由融资前73.5亿增加12亿股至85.5亿股(假设转债因股价下跌,而无人转股),每股收益约为2.41元(205.81/85.5),较上年2.11元,也能增长约14%!投资收益越高,企业增长越快。
由此可见,只要可以不断“融资”,任何企业,其实已无需再考虑打理其他业务。如果企业没有约束,有可能在一级市场任意扩张(实际是扩张自己二级市场的“提款权”),那么,很多市场机构,当然就会在二级市场上套现,集中沽售股票。
经营企业,要兼顾各方利益,其中并无任何“捷径”可言。对于“搞钱”的企业,大家要么已经抛掉了它的股票,要么正在抛售它的股票。是一个相当残酷的“利益制衡”,市场称之为“用脚投票”。对于一家上市企业而言,其实这只是常识。只有你尊重市场,市场才会尊重你。
“竭泽而渔,明年无鱼”
企业过度扩张股本、市场过度扩容,其所内蕴的“外部性”,足以毁掉企业(甚至市场本身)。
也许,中国的股票市场,对有价值的游戏,对经营得法的企业,支持并不够有力。一是因为财力有限;二是因为市场自成立至今的运行时间,仍然太短;三是因为很多企业家的心态,过度膨胀,举止荒唐。往往看到市场“好了”,企业股价高沽,就会“异想天开”,期盼在较高的价位,通过股权扩张,迅速扩张企业的“资本金”。
其实,无论是在A股市场,还是在海外的主要股市,任何企业想融资,都不算错,问题是并非想融资,就可以融资,就能够融资。企业的融资与再融资,必须尊重市场。如平安这样的“融资方案”,在任何市场,其实都是很难成功的——远远不是“没有接盘”那么简单,在极限的情况下,甚至可能遭遇众多机构的集体“洗仓”,那么公司的股价,就会一泻千里,从此“一蹶不振”,越走越熊。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资本市场的本质,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资本市场,其参与者是多方面的,涉及的利益动机,非常复杂。这一共同体的生存利益,同样不能轻忽。“杀鸡取卵,非不得卵,明年无卵;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