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双关语;修辞;翻译;一箭双雕
所谓双关语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李中行等,1986)。双关语可使语言表达更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双关语。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语言和逻辑思维差异,使双关语的翻译极其困难。谈到双关语翻译,中外翻译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为了准确性起见,双关谐语一定要逐词地翻译出来,同时附加脚注.”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我们翻译的不是个别的词,而是形象,那么在这里也要保留原来的形象,创造出和原文同样的形象来,亦即带有诙谐、嘲笑、诧异等意味。”后者强调双关语翻译要注重“形象”和“意味”。 双关语这一修辞手法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 由于双关语的构成带有极强的特定语言和文化色彩, 因而其翻译一直是个难点。双关语究竟可不可译, 值不值得译, 如何译, 围绕这些问题的争论长久不休。双关语的翻译很难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全一致,但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以取得译文与原文相等的“一箭双雕”效果。
双关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语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1. 语音双关(Paronomasia)
又叫谐音双关(homophone pun)。一个字词除了本身所含的意义之外,又兼含另一个与本字词同音或音近的字词的意义,叫语音双关。实际上就是用某些发音相似的词或同形异义词或者同音异义词,“使语言新鲜活泼,诙谐有趣,能收到滑稽幽默、冷嘲热讽、生动有力或醒目的效果”(徐鹏,1996),它主要用于文学作品、幽默小故事、广告等。例如: He is not a grave man until he is a grave man。这句话中,grave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严肃的” (形容词),一个是“坟墓”(名词),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不是一个严肃的人,除非他躺到坟墓里,才能严肃起来。
2. 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就是利用词汇的一词多义特点,使之在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特殊的语言双关。语义双关是利用多义词 (polyseme)或同形异义词 (homonym)所构成的双关,例如:
(1)Try our sweet corn, and you’ll smile from ear to ear.
尝尝我们的甜玉米,包你乐得合不拢嘴。
(2)We must all hang together, or we shall all hang separately.
如果我们不团结在一起,我们将一个个被绞死, 必将灭亡的道理。
例句1为商品广告, 其中的ear是多义词, 既有‘耳朵’的意思, 又有‘穗’的意思, 所以from ear to ear一语双关,既表示因满意而乐得合不拢嘴, 又表示因喜欢而吃了一穗又一穗; 例句2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一句名言, 前一个hang和together合在一起表示“团结”, 后一个hang是“绞死”的意思, 富兰克林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对同形异义词,说明不团结必将灭亡的道理。
双关语一般都会有一个简单易懂的字面意思,然后还有一个隐含的特殊意思,比如下面这个对白:
A:“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gnorance and apathy ”
B: “I don’t know and I don’t care.”
A: “无知和漠不关心的区别是什么?”
B:“我不知道,我也不在乎。”
可以看出,B的回答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他确实“不知道”“也不在乎”,另外一方面他也巧妙地回答了A的问题,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双关语在英美国家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在翻译双关语时,我们应当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力求使之达到完美的一箭双雕的效果。
虽然双关语是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的一种修辞方式,但是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在语音、词汇、句法方面存在很大区别,再加上思维方式与文化上的差异,致使在双关语的翻译中存在着种种困难和局限性。从对双关语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最理想的双关语翻译是在目的语语言中找到对应的双关词, 创造双重语境, 从而实现双重话语含义,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然而, 双关翻译困难重重, 当我们无法找到相对应的双关词时,双重语境就失去了有机的结合, 从而造成两个孤立的话语含义。这也是在翻译双关语时必然要面临的障碍, 也正因此, 双关语的翻译一直都被认为是翻译中最大的挑战。
1.双关法的“一箭双雕”
如果英语中某个词的两层意思恰好对应于汉语里某个词的双层含义, 双关语可以翻译为相同的双关语,译文就很容易反映出双关语的“一箭双雕”效果。
许渊冲在翻译李商隐的《无题》第三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时就采用了双关法:
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许的译文既译了“丝”(silk),又译了“思”( lovesick), 且sick和silk不但音似, 而且形似,堪称是双关语的妙译。
这种双关语译为相对应的双关语,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形神具备,很容易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当然,双关语也可以翻译为不同双关语,以求得神似,“得意”而“变形”,同样能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
Money doesn’t grow on trees. But it blossoms at our branches.
钱不长在树上,却涨在我们行里。
2.直译法的“一箭双雕”
直译法就是将双关语的字面意义翻译出来。如果英语中某个词的两层意思恰好对应于汉语里某个词的双层含义,直译法就能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直译法能较好的保留双关语的双关之意。
例如:The cat weeps over the mouse.
猫哭老鼠。读者能立刻领悟出其双关意思。
3. 意译法的“一箭双雕”
多数双关语受英汉语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的限制,具有很浓厚的民族语言特色,在翻译时很难兼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果在译语中找不到对应的双关语,则需要采取意译法。可以将双关语翻译为类似双关语,采用重复、头韵、对照、对偶等修辞手段,以求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例如:
If we don’t hang together, we shall assuredly hang separately.
我们若不同赴沙场,准会分赴杀场。
His words are as plain as ABC.
But I'm DEF.
参考译文:
他的话明明白白。
可惜我的听觉失灵。(黄龙译)
原文中,DEF是紧接着ABC后面的三个字母,如果当做一个单词的话,读音又与deaf雷同,从而构成双关语。译者巧妙地将DEF意译为“听觉失灵”,不但符合deaf的本来含义,而且译出了隐含的意思:即使他说得明明白白,我也不愿听。
4. 拆译法的“一箭双雕”
拆译法是即译出表层意思又译出深层寓意的翻译方式。例1:The Unique Spirit of Canada.
译:“别具风味的加拿大酒, 独特的加拿大精神。”
例2:The wounded captive, an enemy high ranking officer lies before the doctor.
译:受伤的俘虏是敌人高级军官司,他躺在医生的面前, 对医生撒谎。
在这两个例句中,例1加拿大酒广告中, spirit一词是传神之作,它既可作“烈性酒”解,又可作“精神”解; 而例2中lie这个词也有“躺”和“说谎”的双重意义。为了保留双重意义,可将双重语义拆开, 从而使表层及深层意思同时翻译出来, 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更有利于读者明白其含义, 不失为好的拆译。
5. 释义法的“一箭双雕”
在英语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词汇,如果直译成汉语中对应的含义,不能达到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效果,因此需要加以解释说明。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品味到双关语的美妙和“一箭双雕”。例如:
It’s an order from President Bush.
I don’t care if it is from bush,tree or grass.
参考译文:
这是来自布什总统的命令。
我才不在乎是布什、布衣还是布匹呢。(与己无关)英语中不少单词如果大写就是姓名,这里的bush正是如此。在第二句参考译文中,如果直译成“我才不在乎是灌木、树木还是草地呢。”反而显得很晦涩,达不到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倒不如舍弃“Bush”之意,“借”bush的另一层意思,进行灵活的翻译,外加补充说明,显得更加生动、新颖。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原语所要表达的概念在译入语中虽然有相应的词汇来对应,没有出现词汇空缺。但是,由于原语和译入语在语言、思维和文化诸方面存在差异,按照相应的词汇来翻译的话会使作品读起来索然无味。译者可以通过解释说明,使读者理解原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本质上是可译的。
双关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共有的修辞手段,是语言中的精华,它深深植根于语言文化中。双关语历史悠久,同时因为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双关语很难或者是不可能被翻译,如何对双关语正确理解和精准翻译并且要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实为一大难题。翻译之难,难在要克服语言和文化两重障碍。就语言而论,最大的障碍是源语中某些独特的语言形式,双关语就是其中一种。在很难既忠实又通顺地将双关语的两层含义翻译成其他语言的情况下,译者要敢于不拘一格,另辟蹊径,不受原文表面形式的拘束,力求再现原文的内涵和神韵,来达到双关语的一箭双雕的修辞效果。在双关语的翻译中译者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将原文中的信息尽可能多地传达给译文读者,再现原语中的修辞效果,以达到最佳的信息交流和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中行,戚肖山,张惠.广告英语[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6.
[2]《文艺翻译问题》,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37页。
[3]《中国翻译》1989年第5期第25页.
[4] 许渊冲.译诗六论[J].中国翻译, 1991, (5)
[5〕徐鹏.英语辞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黄龙.翻译艺术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
论文作者:许家群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3批
论文发表时间:2020/1/9
标签:双关语论文; 双关论文; 语言论文; 效果论文; 修辞论文; 英语论文; 语义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3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