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人文意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蕴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仅体现科学理性,而且体现人文关怀,它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充满了人文意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以西方为主体的现代化模式的反思,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重新认识。
一、科学发展观体现经济发展向人本主义的回归
科学发展观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用科学的理念来定义发展,并确立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是通过科学或利用科学的手段实现发展,并达到发展目标。因此,科学发展观涉及科学和发展两方面的概念。
发展是人类有史以来就存在的现象,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发展的认识是不同的。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成为发展的根本途径。相当长的时期里,工业化程度和GDP被认为是衡量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和指标。然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经验证明,尽管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高,经济可以实现较高的增长率,但是人们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福祉。不仅如此,工业化还导致人与环境的矛盾,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以及人类内心世界的贫困和精神危机等。因此,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开始逐步深化,并由经济领域向社会其他领域扩展。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除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外,还增加了人口、就业、保健、教育、分配制度、政治体制、道德观念等多方面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内源发展”。这种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转换视角,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人的潜力发挥为中心,对社会发展观加以综合和提升。总之,新的发展观将社会发展的重心由客体转向主体,即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
发展离不开科学,要理解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工具层面的,即科学是发展的工具或手段。在这个层面上,科学体现人类的工具理性而不体现价值理性。认为人类通过掌握科学手段,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并获得更大的社会财富,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然而长期以来,在工具层面理解科学,忽视了科学的价值层面,因而也忽视了科学的本质。这种忽视导致科学主义泛滥,并酿成人类发展与自然界的冲突。这就引发了人们对科学的价值理性的追求,开始从价值层面上来理解科学的本质。人们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科学工具和手段,但只有人的发展才是目的本身,因而科学的本质也是人。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必然是以人为本的。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则是人与物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与历史的关系,要求这三方面关系的有机统一,而在这个三维坐标中则要突出体现以人为中心,全面贯彻以人为本位。
科学发展观体现人与物的统一,亦即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人的本质是精神,如果没有精神,人就是动物或物,所以,人与物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人所追求的并不单纯是物质生活和物质享受,还需要有精神生活和精神享受,经济发展的结果不能是虽然人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高,而同时却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发展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不仅仅是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还要包括人的精神生活、精神面貌、道德情操和人文修养的全面提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经济发展能够不断增进社会发展,不违背人的本质,不与人类未来相冲突,并且与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相一致。
科学发展观体现人类与自然界的统一。人类本来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在功利目的和物质利益的驱使下,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却不顾自然的承受力而进行掠夺性开发。特别是近代以来,由科学技术造就的工业生产方式,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类自身的生存根基发生了动摇。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科学发展观要求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就是说,要求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统一与协调。
科学发展观体现人类与历史的统一。历史是人创造的,人也要对自己所创造的历史负责。近代以来,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的加深,人类改造世界的力量也日益增大。正是在科学技术发展与工业化的历史过程中,人类把自己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客观对象,实现自然的人化,创造着适合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的理想世界,因而,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然而,工业化同时又是自然资源大规模消耗的过程,也是对自然环境不断增压的过程,因而,工业化面临着重大的历史课题,即如何保持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子孙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讲求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人类的未来负责。在这个意义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身历史的肯定,也体现了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全人类的负责态度。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精神,但也离不开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就是求实求真、追求真理的精神,就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和对客观规律的探索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主体精神,其核心就是把人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人文精神的视野中,人是一切价值的中心,人的尊严高于一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本是一体的,是人类文明精神的两个方面,具有互渗性和互补性。科学精神激励人们对自然的探索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而人文精神则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
但是在近代以来的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科学文化成为一种权威话语和意识形态,科学主义导致人类社会的片面发展,甚重导致人文精神的危机。这种人文精神危机主要表现为工具理性、效率至上、个人主义以及市场浪漫主义等方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严重分离和尖锐对立,既给二者各自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也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消极后果。
从本质上看,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排斥人文精神,西方出现的人文精神的危机,并不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的,而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社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结果。而我国面临的人文精神危机,则是在市场经济转轨和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例如,在经济层面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效率,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在社会层面上,金钱拜物教泛滥,道德追求迷失。而科学发展观则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有利于唤起社会理想和人文追求。
首先,科学发展观体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一致。西方工业革命和现代化以来,经济发展一直受工具理性的影响。具体体现为追求经济效率而忽视价值判断,追求短期效率而忽视长远发展,追求效率而忽视平等,注重经济绩效而忽视人文价值。而科学发展观则是对工具理性的反思,提倡包括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内的全面理性。较之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更多地体现于存在意义的追寻之中。在终极目标意义上,科学发展观追求理性化的真正内涵,无论是个体人生意义的确认,或是社会理想的设定,从根本上说都基于终极的价值原则,即人的全面发展。而在具体的经济与社会层面上,科学发展观则追求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协调,以及市场竞争与人文关怀的一致,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统一。
其次,科学发展观要求市场经济中公平与效率的协调。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社会进入经济快速增长初期,社会收入分配可能出现差距扩大的趋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将逐步减弱,进一步出现均等化趋势。这种理论实际上是做了这样一种预设,即市场经济的高效率提供了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的途径。但是,不少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的增长,收入扩大趋势之后并没有出现差距缩小趋势。不仅如此,收入差距扩大还往往导致相应的社会不稳定,从而严重影响了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对效率至上原则进行反思和矫正。具体说,就是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关注社会公平。
再次,科学发展观体现整体主义的哲学理念。西方的发展观或者说工业化和现代化以来的发展观,事实上一直受到西方个人主义哲学的深刻影响。这种个人主义哲学体现在经济制度上,就是自由企业制度及其相应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在这种制度下,企业组织是社会组织的中心,企业家个人是企业组织的中心,企业家以个人为中心考虑企业的经营,企业也必然以营利为根本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或监督,企业必然不顾他人利益,不顾社会成本,不顾自然环境。因此,科学的发展观不能以个人主义哲学为指导,而应提倡集体主义或整体主义。经济发展必须使个体与社会相协调,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一致。
此外,科学发展观还体现了与科学精神不同的人文精神。尽管我们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但人文精神毕竟与科学精神不同,它所体现的主要是人类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人文精神体现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的思想,其内涵体现在精神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就是说,人文精神具有追求永恒价值的倾向,即不计当前利益得失,追求理想与信仰,追求目标或价值,因而人文精神常常是反功利主义的。同时,人文精神还体现一种自由精神和多元精神。它坚持价值和意义的多样性,反对统一化、普遍化的要求,追求人的自由和多元化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体现人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要求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精神文化生产,特别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社会必然面临着价值系统的重建问题。实际上,这是任何一个传统社会特别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民族社会所不可回避的问题或挑战。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还必须通过制度变革,使这些观念和政策变成全社会的实际行动。
1.建立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人文标准。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条件和机遇,提出的一个科学的、符合实际的、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核心理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偏颇。长期以来,衡量经济增长和绩效的指标主要是GDP。它是一个经济指标,不能全面和科学地衡量社会发展水平。事实上,在20世纪后半叶,国际组织关于发展的尺度已经开始由经济领域向社会其他领域扩展,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除了经济增长外,还加进了人口、就业、保健、教育、分配制度、道德观念、结构、政治体制等多方面的内容,这表明发展理念向人本主义的回归。但这还远远不够,还应建立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人文标准。实际上,人类的生活和发展需要不仅有物质生活需要,还包括精神生活需要,因而,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准不仅包括经济标准,还应包括人文标准。
2.倡导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相应的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新的生产方式,就要建立科学的增长观和效率观。因此,我们提倡“绿色GDP”,要求经济效率与环境效率相统一、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的增长与发展。倡导新的生活方式,涉及科学的消费观。现代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而市场导向本质上是消费导向。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盲目消费,大肆挥霍现象,不仅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而且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生产讲求效率,消费也应讲求效率。实际上,不仅生产有外部成本或社会成本,消费也有外部成本或社会成本。如果我们的消费活动只给自己带来享受却给别人带来牺牲,只给自己带来收益却给社会带来损害,那么,这种消费就肯定是不科学的,也是低效率的。
3.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一度出现经济高速增长,但社会风气日下,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另一部分人却陷于贫困的情况,片面强调市场竞争和提高效率,而忽视扶贫济弱的人文关怀。总的来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失衡。不可否认,社会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精神文明离不开物质文明。实际上,对人的终极关怀与物质财富的增长并非完全一致,我们必须关注社会发展的人文性、价值性,加强对社会发展的道德关怀和人文思考,确立和维护个体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提高社会发展的文化含量和人文品格,重新确定社会发展的内涵。这就需要我们在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应当看到,科学精神对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人文精神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不仅有助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项体制或规则的确立、改革和完善,使整个社会更加务实、理性和高效,而且有助于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文化氛围,从而促进整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4.构建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基础。要建立科学的增长观、科学的成本观和科学的消费观,事实上涉及的不仅是观念变化,更重要的是制度设计。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以制度创新领先,必须以改革领先。这里,最重要的是摆脱GDP为核心的指挥棒,建立新的领导于部政绩观和考核标准。为了克服单纯追求GDP的倾向,可以借鉴“绿色GDP”之类的概念,建立能够综合体现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存状况、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并研究相应的计算方法。在公布GDP数据的同时,把环境、资源、生态等变化情况单列出来,同时,适当增加了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容,如科技、公共卫生等领域新的发展情况等。但是目前最迫切的是制止某些加剧不协调发展的做法。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这样一个阶段,即制造业高速发展,能源消耗极大,对环境的破坏较大。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或尽量避免的话,将会影响可持续发展。事实上,我们在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一系列矛盾,也是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以来一个相当长时期所遇到过的问题。而我们是在大大落后于西方的背景下开始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所以,我们在向西方学习和赶超西方的过程中,难免犯下西方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犯过的同样的错误。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将会指导我们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