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机构论文,新型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十八大之前,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鹤担纲领衔撰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出的“383”改革方案,方案中对于金融业的改革重点是“降低行业准入门槛、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第一条中就明确指出“鼓励社会资金设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这一方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创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意义 1.建立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完善的重要前提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虽然已经建立了以信用联社、农发行、邮储银行等为主要组成部分,以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企业等新型金融机构为重要补充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格局。然而,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单薄,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不全,不少贫困地区仍未构成分工合作的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体系,这就致使现行农村金融服务很难在更多的贫困群体中进行覆盖,其产品和服务方式同贫困地区的金融需求有着一定的错位;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利润最大”、“风险最小”的经营取向驱使农村金融机构将资金融通重心逐步转入中心城市,导致本就严重不足的支农资金严重外流;农村信用社垄断加剧,金融市场竞争弱化;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不健全;政策性金融机构缺少相关的风险补偿机制,极大的减弱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农村金融机构员工服务态度差,工作效率低等等。以上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缺陷必然导致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迫切需要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来对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中的空白来进行填补,将资金来源不断丰富,利用更加多样化的融资服务形式来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力,为农村借贷业务提供充足的担保,有效配置资金资源,成为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必不可少的关键力量。 2.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重要措施 传统的农村地区金融业只有包括简单的存贷转汇等业务,而存贷款则是其中的核心业务,这样一来,显得产品种类十分简单,无法适合应农民群众越来越复杂的金融需求。在此基础上,因为农村地区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愈来愈需要有金融机构为其提供适合其需要的特色金融服务。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网点覆盖率很低,为农村提供的金融资金不够充足。不仅如此,大型金融的网点数量在农村也不够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农村对资金的需求也难以通过大型金融来加以满足。农户和企业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基于这一原因而推动差别化策略,对金融品种加以创新,把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金融服务提供给各家企业以及广大农户,极大地满足了日益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运转。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信贷资金供给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银监会于2006年制定实施了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以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把各类资本融入到当前的金融市场之中,并且针对农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制定了调整办法。这对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较低以及金融资金匮乏的情况进行了有效的改善。在我国,截止到2009年6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引入的各类资本共达47.33亿元;吸收存款达到了131亿元;累计发放的农户贷款达到了55亿元;中小企业贷款82亿元;2009年共获利4074万元。正因为如此,在全国各地都开始了兴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支持农村地区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在2009年和2011年之间,除西藏外,银监会计划在全国35个省、市、自治区一共设立1294家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这其中共包含:1027家村镇银行,106家贷款公司,161家农村资金互助社。 从以上资料分析显示,村镇银行从一开始就取得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龙头老大”的地位优势,其发展数量及势头处于遥遥领先地位。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新型农村机构规模小,社会认可度较低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一支进入农村的新兴力量,因其发展规模受到自身设立条件及发展环境的制约,一般规模都比较小。虽然进入农村市场时,不需要较高的条件,但是因为社会对其认知度较低,而且生产经营的条件不够健全,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在巨大的贷款需求的过程中,农村金融单位可以用于贷款的资金严重不足,从而对其今后的长期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及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新型金融机构,其“知名度”远远不及农村信用社这支农村金融“一支独秀”的市场垄断地位,在全辖区的市场份额中,这三类机构的仅占千分之几,根本体现不出其业务状态,发展比较缓慢。 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分散,缺乏足够的政府支持力度 我国的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现在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存在一系列不稳定因素,导致其资金融通不流畅,主要原因在于其资金来源不足,并且成分散趋势,加之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大,无法在享受国家宏观调控的优惠政策条件下自主发挥竞争优势,致使三类新型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不稳定。如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农户和企业的存款,但此类银行本身吸收信用存款能力差,而其主要“吸金”对象又是收入微薄的农户和资金实力较弱的小型企业,使得其资金来源严重不足,供不应求现象屡屡发生;而农村资金互助社主要是吸收社员存款,其资金来源范围更加狭窄,难以解决资金匮乏问题;贷款公司则更甚,“只贷不存”的经营模式难以满足融资要求。 3.经营风险问题突出,经受风险后果能力不足 据调查,当地的农户或涉农小企业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他们要求实施融资的各个项目往往缺少相应的信用评级。但是,开展贷款业务往往为信用贷款,而农民几乎没有效的担保,不仅如此,他们也几乎没有能够加以变现的抵押物品。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一旦使用信用贷款的形式进行融资,就极易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风险。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可以说是各类新型金融机构进行建立的主要阵地,它在各地区的经规模个业务复杂度各有不同,这就造成了监管成本高的情况产生,而且也很难进行监管,而在基层,现有的金融监管力量不足,就造成了监控的片面性。同时也缺乏有效的风险担保机制,经受风险能力较差,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1.就政府来说,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落实中央政策,出台相关措施,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相应的融资担保机制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服务的弱势环节,建设新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 (1)加大财政投入,保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充足。对于现在还处于发展完善环节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其资金来源环节建设比较薄弱,需要政府财政的大量支持,有了国家这支雄厚的金融后盾,有效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就解决了“饮水之源”的前提。 (2)发挥税收杠杆作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作为推动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业取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新兴力量,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当享有信用联社所享有的各项优惠性措施,其收取所得税以及营业税的标准也大大地低于别的金融机构。 (3)建立融资风险担保机制与损失补偿机制。同城市金融机构和其它的农村金融机构相比,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劣势就在于没有政府对其融资风险进行财政担保,对其经营损失也没有损失偿机制,故建立健全这两项机制对于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就机构本身来说,统筹规划,合理经营,完善金融服务体制,全力建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1)首先要加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努力打破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垄断地位。充分运用自身优势,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把握政策,不断拓宽资金注入渠道,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 (2)其次,要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效弱化可能面临的风险。领导层要强化风险感知能力,制定灵活多变的风险应变措施,学习国外先进的抵御融资风险的优良经验。 (3)再次,丰富金融服务产品,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以有胜无、以优胜劣,不断稳固机构实力。 (4)最后,完善机构服务体制,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后续发展。良好的服务质量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保持稳固的市场地位。加强机构服务体制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效率的金融服务团队对机构的良性发展是极其关键的。 3.就其他金融机构来说,加大互助、合作的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共同加强支农惠农力度,为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1)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强化与银监部门的联系,共同强化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引领力度,对资金账户的管理制度实施全面创新。要依据涉农资金回流至农村的实际状况,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激励措施,进而为农村地区的中小金融机构落实资金筹集与拓展投放规模的重任,进而创设出更加公平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2)无论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抑或是商业性金融机构,都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帮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加强互助合作,机构之间进行资金拆借,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壮大。 四、结束语 就目前新型农业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来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前景,只要能够把握潮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运用政府、央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就一定能够在填补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空白,增加农村金融业的竞争力,持续推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一路前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巨大的成就。 联系电话:0791-8787370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_金融论文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