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教学始于目标的有效确立_有效教学论文

有效的教学始于目标的有效确立_有效教学论文

有效教学先从目标的有效确立开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荣生教授曾指出,许多语文教师根本弄不清自己语文课堂上应该教什么、正在教什么。这话绝不是危言耸听。两年前,在某市举行的省特级教师教育教学年会上,来自不同地市的三位青年教师同教苏教版第七册《九色鹿》第二课时,我们姑且不论三位教师本身素质多高,研读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如何,课堂教学如何生动活泼,教学设计如何独具匠心、各显特色,但看他们的设计说明,却吃惊地发现同一篇教材同一个课时,三者制定的教学目标却截然不同。如下表:

教师教学目标

精读重点片段,认清调达背信弃义的丑恶嘴脸,

1

愤怒谴责调达、国王的卑鄙行径,明白做人要善良

守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3

2.自读感悟,采取对话形式交流和小组合作学

习的方法。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同一篇教材同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竟然大相径庭,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试想,经过精心准备、有高人指点,甚至凝聚着集体智慧的高层次的观摩课尚且如此,那么,由遍布城市、乡村的成千上万个语文素养不同、教学经验各异的教师独自处理的常态语文课又当如何呢,恐怕更多的是要么千人一面(一律按照“教参”教),要么各自面目不同(完全按照“我认为的”教)。于是,重复、交叉、歧出、纷杂,教起来琐碎、肤浅甚至教出错误来,都成了常有的事。这样的教学,其实效何以保证?一想到这,不禁让人汗涔涔而心慌慌了!这也就不能不引发我们对教学目标的有效确立来一番认真的审视和思考。

一、目标的有效确立:“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自课标颁布以来,不少教师认为,但凡教学目标就得包含“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缺一不可。于是,我们常常看到教师的课时教学预案中,不分年级、不分文本特点,都很循规蹈矩地按照三维目标分列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表现出可爱的迂腐与认真的走形式。应该说,其愿望是好的,但难以落实。因为他们错把课时目标等同于课标的总目标或阶段目标了,使课时目标负载了原本不该承受的额外“使命”。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外有长期、中期、短期之分。长期目标应该让学生获得四个方面的进步:语言习得、文学欣赏、文化传承、文明洗礼,即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中期目标则要完成不同学段的人文教育目标、知识目标、学习习惯的养成目标等等;短期目标则是本年段、本册、本课教学的目标细化。这三个层级的目标构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体系。应该说课标的许多规定都具有中长期的特性,中长期目标的实现必须有赖于短期目标的达成。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部运行良好的机器,那么每一课的教学就是这部机器上不可或缺的零件;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健康的身体,那么每一课就是分工不同又和谐合作的器官。由此看来,课时目标无疑成为语文教学是否有效、高效的关键。可是,一堂课只有40分钟,如何能完成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呢?所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我们不应该要求每一节课都必须完成语文教学的所有目标,我们应该追求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所收获,并且是整体目标的一部分。与其讲求面面不到的面面俱到,不如一课一得、一练一得,循序渐进,以“点”带“面”。假如文本样式特别适合语言的学习,我们就踏踏实实地让学生咬文嚼字;假如文本充溢着文学的美感,我们就不妨让学生浸润于文本提供的场景,用形象的想象把文字的文本还原为栩栩如生的生活图景,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来解读作品;假如文本是崇高道德的宣扬,我们就和学生一起感受崇高,让学生沐浴在人类文明的曙光中……如此,今天得这“点”,明天得那“点”,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几年下来,直至小学毕业,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何愁不能全面达成呢?

二、目标的有效确立:怎一个“虚”字了得

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空泛一直是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少语文教师确立教学目标,往往是凭经验或照抄参考书,所定目标不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就是或高或低、忽左忽右。试问,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指南针,又是控制教学行为的方向盘,如何能一个“虚”字了得?

“实”的教学目标必须体现“教学”价值。什么是有价值?简单地说,有价值就是被人们所需要。追求有价值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换而言之,就是要教孩子不懂的,讲学生不会的,练学生最需要练的,显现出“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单纯从是否教了知识来考虑,可能教学也是低效的,所以,不要认为有了教学目标就行。只有教学目标适宜于学生,教学才可能有效,才能显示应有的价值,才能最终落实在学生的发展上。

以词句学习为例。在一篇课文的学习中,哪些词句是应该花大力气教的,哪些是可以不教的呢?一般地说,新出现的词语和句式,或在具体的语境中具有更新、更深的意义的词句必须成为教学的对象。至于其他词句,大多数学生能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体明白它们的所指和意思,就不应作过多讲解。之所以这样确定,是“学情”使然。所谓学情,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否能够涵盖的情况。对那些学生早已熟知或是经过他们的努力可以自己弄明白的问题,我们就不用再做低效或无效的重复说解了。比如苏教版一年级教材《家》一课:“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要学习的词句应该是“祖国”“家”“花朵”和“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因为,“祖国”在文中是个新词,不学不行;“家”和“花朵”在文中已含有更新、更深的意思了,“家”这个词一方面是课文的“中心词”,另一方面是它在课文中的意思已扩大了,不再单指学生原来意义上的那个“小家”;“花朵”也不是一般认识中的大自然界中的“花”了,这里已延伸为“祖国的孩子”,这些都是一年级学生所必须了解、学习的。弄清楚了“祖国”和“花朵”的所指和关系,“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的含义也就不难明白了。以此为教学目标,才是切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切合学习需要的目标,才是对学生的发展有帮助的;对学生有帮助的教学,才有其实施的必要性,也才显得有意义、有价值。

“实”的教学目标当然还得立足学情,体现学段目标。还以词句学习来说,课标在第一学段定位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提出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在第二学段则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这里提出了“理解词意”“体会关键词句的作用”等要求;到了第三学段“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逐步提出了“推想词意”“体会表达效果”的目标要求。由此可见,《家》一课的词句教学,就不能拔高要求,只要学生能够“了解”上述三个词语和一个句子的意义和内涵就可以了。明乎此,课堂教学岂能不“简单”,教学效果焉能不佳?

三、目标的有效确立:凸显语文的“自我”来

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有效确立,必须建立在对“语文”准确、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那么,“语文”是什么?至今人们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语言文字说、语言文章说、语言文学说、语言文化说等,但构成“语文”的核心要素是语言文字,却是不争的事实,为众“说”所共同接受。由是观之,学习、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立足“字词句篇”母语工具,提升“听说读写”交际能力,毫无疑问地成了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有属性,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学的标志性、根本性目标。即这个目标,只有语文学科才能完成,是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无法承载的,具有“唯我一家,绝无分店”式的特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语文”意识,必须在教学中强化语言学习,注重语言实践,显出语文的“自我”来。

比如学习《颐和园》,教学目标就主要有一个:学习作者是如何以生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颐和园的美的。再简练一点,就是品味文字、学习表达。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教学最终就只有这唯一的收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感受到祖国河山之美,享受到学习语言的快乐以及学习或运用某种写作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等等。这样,语文教学才不至于迷失自我,走入迷宫,显现出“语文性”,飘荡着“语文味”。以此审视上述《九色鹿》(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除了朗读、复述课文外,几乎找不到语言学习、运用的内容,就连课后练习中的“用‘只好’、‘竟然’造句”的语言训练要求都没有体现。这样“得意而忘言”的教学,学生收获的当然只能是故事梗概和概念化的人物特点罢了,至于语言知识是否获取、语言能力是否发展,恐怕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的。

在这方面,港澳台的语文教学就很值得借鉴和学习。一位澳门老师教学《东方明珠》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培养热爱澳门的情意。2.学习描写景物。3.培养想象力,写作比喻句。4.学习量词的叠词。”而台湾一位教师给《树真好》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能让孩子认识以树为中心的自然界互动关系。2.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并欣赏句型变化。3.能运用简易比喻与拟人法描述对树的观察。4.能够运用课文句型进行短篇童诗叙写。”尽管文本不同,教法各异,地区有别,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那就是都把教学目标指向于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上:《东方明珠》重在学描写、学比喻、学叠词;《树真好》意在学习课文句型,并运用比喻与拟人法仿写。或学写法,或用写法,或学以致用,语文学科属性何等鲜明!而课文内容,只成为语言学习的媒介和凭借而已。目标一明,方向一定,课堂教学就不为那情趣多姿的内容“风景”所沉湎,也不被生动迷人的故事情节所沉醉,而是集中“火力”朝着“语言学习”这一目标“攻关夺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身处这充满浓浓的语文味的课堂里,天天耳濡目染,学生的语言能力怎能不提高,语文素养如何不养成?

标签:;  

有效的教学始于目标的有效确立_有效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