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效应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产业结构论文,效应论文,农村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村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变的事实说明,支撑现代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处于优势地位的部门的高速增长,其占经济总量中的较高份额和强劲的增长态势,抵补了原有老的产业增长势头下降的趋势,因而它们对总体增长的贡献也特别大。从需求角度看,工业和服务业由于需求收入弹性较高,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其需求将越来越大,相反,农业的需求收入弹性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而逐渐降低;从供给角度看,农业的技术进步速度低于其它部门特别是工业部门。这样,需求收入弹性高且技术进步速度快的工业和服务业必然获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会不断提高,而农业的增长速度则相对较慢,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会不断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村经济的高速增长,就是由农村非农产业尤其是农村工业的高速增长及由此导致的产业结构的提升引起的。1978—2001年,江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了3.36倍,年均增长率为6.61%;作为全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江苏农村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尤其值得关注,23年增长了206.37倍,年均增长率达26.1%,远远高于同期全国农村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同期江苏农村建筑业总产值、农村运输业总产值和农村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也分别达到20.63%、21.95%、20.67%,都远远超过了农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
二、农村产业结构变迁的劳动力资源再配置效应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证明,不同的产业结构状态实质上代表着不同的劳动力配置状态,产业结构的变动能够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更有效合理的配置。一方面,在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相对比重不断减小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劳动力不断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其它部门;另一方面,工业和服务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和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其吸收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就会相对上升。
江苏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正是从就业结构的变化开始的。由于江苏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劳均耕地仅2.79亩,如果把全部劳动力都投入在极其有限的土地上,因投资报酬递减现象的客观存在,势必导致劳动边际收益的下降。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对传统的城乡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城乡之间长期隔绝的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但是,至今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吸收离土农民的城市化机制,城市还不可能对农村实行全方位开放,剩余农业劳动力仍然无法被城市大量吸收。鉴于城市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以及城市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滞后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得不寻找新的空间,而其切实可行的选择,就是在农村发展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非农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非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并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1978—2001年,江苏乡村劳动力由2194.60万人增加到2684.41万人,年均增长0.83%,其中非农业劳动力由226.02万人增加到1230.11万人,增长4.5倍,占乡村总劳力的比重也由9.7%上升到45.9%。(见表1)
表1 1995—2001年江苏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结构单位:%
根据1996—2002年《江苏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
表2 1978—2001年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江苏统计年鉴》。
三、农村产业结构变迁的农民收入增长效应
1.综合产业结构变动的农民收入增长效应
江苏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增长以及由此引起的农村产业结构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到2001年底,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85元,比1978年增长24.41倍,年均名义增长率达14.9%。(见表2)
农民收入增长与农业政策和农村产业结构变动息息相关。从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来看:一是农产品数量的增加,二是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三是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从发展过程来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4年,农业丰收,价格提高,非农产业兴起,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迈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年均增长达19.63%;第二阶段为1985—1988年,种植业徘徊,但牧业、渔业和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年均增速仍达15.55%;第三阶段为1989—1991年,农业徘徊,非农产业发展速度回落,多年积累的农业、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开始显现,农民收入年均增长4.94%,扣除物价因素后农民实际收入是下降的;第四阶段为1992—1996年,农业恢复增长,农产品再次提价,乡镇企业走出低谷,农业、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矛盾初步得到治理,农民收入从迅速回升到大幅度增加,年均增速达26.88%;第五阶段为1997—2001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深层次矛盾凸显,农民收入缓慢增长,年均增速降为4.38%。
计量分析表明,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产业结构变动有着紧密的关系。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与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率之间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例如,与相邻年份相比,1981、1987、1990、1998年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率处于底谷,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也跌入低谷;相反,1984、1988、1994年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率处于波峰,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也呈相同的变化趋势。将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率逐年累计值作自变量,以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得到:
LMSR=-855.995+24.3758×CYJGL
(R[2]=0.7202)
上式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变动率,结构变动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将会平均增加24.4元。
农村产业结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程度有多大?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涵义是指经济比例关系变化引起经济总量的增加额,占同期经济增量的百分比,也称产业结构效应值。因产值与农民收入之间没有直接的计算公式,所以无法测算农村各业产值结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但因产值结构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收入结构本身对收入总量增长的贡献,以揭示结构调整对收入的贡献。江苏产业收入增长与产值增长均符合“克拉克”定律,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构成比重重点依次由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因此,以一产业收入的增速为参照,二、三产业收入增速超过一产业收入增速部分,可视为产业结构调整变动对收入的贡献。其贡献量估算公式为:
△SR[,T]=∑Y[,OI]×(G[,TI]-G[,T1])
式中:△SR[,T]代表T期产业结构调整对收入的贡献量;Y[,OI]代表T期增速加快的发展部门I的基期收入,G[,TI]代表T期增速加快的产业收入的增速,G[,T1]代表T期一产业收入的增速。
贡献率=△SR[,T]/(SR[,1]-SR[,O])×100%
式中:SR[,1]、SR[,O]分别代表报告期、基期人均收入。
运用上述公式测算出1985—2000年期间江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为41.7%。
2.农业结构变动的农民收入增长效应
1984—2000年,江苏农业结构摆脱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呈现出农、林、牧、渔四业全面发展的态势。在内部结构中,种植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牧业和渔业产值比重逐年上升。其中,农业产值比重从1984年的76.1%下降到2000年的58.6%,牧业产值比重从18.6%上升到23%,渔业产值比重从3.6%上升到16.7%。并且随着种植业产值比重下降、牧业和渔业产值比重上升,农民从整个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得到了提高。这种结构上的变化,使农业总产值达到2000年的1869.73亿元,比1983年增长6.4倍,平均每年增长13.3%,使农民人均从农业得到的收入由1984年的440元上升到1916元,增长3.4倍,年均增长9.6%。农民人均农业收入增长率与农林牧渔结构变化率趋势基本一致,仅仅幅度小一些。表明结构变动有助于增进农民人均农业收入的增长。将农林牧渔业结构变动率年累计值作自变量,以同期农民人均农业收入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得到:
NYSR=-82.995+26.0943×NYJGL
(R[2]=0.83738)
上式表明,农民人均农业收入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林牧渔业结构变动率,结构变动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从农业获得的收入将会增加26.1元。
测算1984—1999年江苏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农业收入的贡献率其测算方法与农村产业结构对收入的贡献相同,以种植业收入的增速为参照,林牧渔业收入增速超过种植业收入增速部分,视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对收入的贡献,计算结果为15.9%。
3.种植业结构变动的农民收入增长效应
多年来,江苏粮食种植面积比重一直稳定在73%左右,总体看种植业结构变动不大,仅是近年来变动有所增强。到目前为止,江苏农民从种植业获得的收入近70%还是来源于粮食收入。1984年以来江苏种植业结构变化呈一条波动很小的直线;而农民人均种植业收入年增长率则波动起伏较大,说明多年来农民从种植业获得的增加收入主要是靠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而得;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表3 1985—2000年江苏农村各产业部门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份额单位:%
注:各产业部门的贡献份额以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名义增长率为100计算。
为了验证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的关系,我们利用1984—1999年资料,对蔬菜面积份额与种植业收入之间作相关测算,得出二者之间相关系数为0.8207,呈现高度正相关。然后以蔬菜份额作自变量,种植业收入作因变量,作回归定量分析,建立模型:
ZZYSR=5.5396+132.13SC (R[2]=0.6727)
式中,ZZYSR代表种植业收入,SC代表蔬菜面积份额。
上式表明,蔬菜份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民从种植业得到的收入就会增长132.13元,可见蔬菜面积的增加对农民增收可以起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不可高估。因为,这是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的理论数据,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盲目调整不但不能增收,而且还会减收。
4.各业变动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份额
在农村产业变迁中,不同阶段不同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是不同的。各产业部门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份额其计算方法是,首先根据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的三次产业分组资料,计算三次产业的收入增长率(按百分点分解);然后以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名义增长率为100,计算各产业部门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份额。(见表3)
表3计算结果表明,1995年以前各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份额均为正值,其中1985-1990年对农民增收贡献份额比较大的依次为一产、三产;1991—1995年对农民增收贡献份额比较大的依次为一产、二产;其中种植业贡献份额最大,主要原因是国家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给农民增加了收入。1995年以后,粮食年年丰收,多数农产品出现了相对过剩,农民增产不增收。1996—2000年第一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份额为-5%,不但没作贡献,反而还拖了后腿,这期间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途径为二、三产业。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农民收入的增长直接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在不同层次结构中,农村产业结构变动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最大,贡献率为41.7%;其次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对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贡献率为15.9%。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具有一定的潜力,但作用不可高估。二是非农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力量。农民收入要保持快速、稳定增长态势,必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努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耕地承载农业劳动力的系数。三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不断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科学、合理安排好农村产业结构,才能成为推动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的持久动力。
标签:农民论文; 种植业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收入效应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江苏经济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