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矛盾律与新闻写作的一贯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论文,矛盾论文,新闻论文,一贯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逻辑矛盾是一把双刃剑
写作要讲究首尾的一贯性。所谓首尾一贯性就是在同一篇文章或报道中,不能够出现不同的“音符”,不同的“调”,不得“前言不搭后语”,也就是不要出现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在一篇文章里或同一个报告中,出现了两个或两种互相矛盾、互相反对、互相否定的看法,因而使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自己反对自己。请看如下几例:
(1)接触过王青山这个青年的人, 不得不承认他是一条真正的汉子,但也在很多的场合表现了过多的女性般的柔情,有的人甚至怀疑他是不是一位变态的女性。
(2)由于市里领导狠抓经济效益,仅仅用了半年的功夫, 就使全市出现了数十家盈亏大户,使得我市的许多企业欣欣向荣、焕然一新。
(3)迷信邪说我是不信的,但要说起鬼神就由不得你不信了, 因为在我看来,这些东西实际上是人类尚未知晓的奇异现象,同许多尚未为人了解的现象一样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耐心读一读这三个例子,我们就不难发现它们实际上都包含着两个互相冲突或反对的观点。例(1)之中, “王青山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与“王青山不是个真正的男子汉”在互相打架;例(2 )中“盈利大户”与“亏损大户”在同时增长,究竟是形势大好,还是不好,难说;例(3)既声明自己不相信迷信邪说, 又使早已有了定论迷信——鬼神论客观化,无异于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逻辑矛盾”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成为我们与论敌斗法的武器,又可以成为破坏我们思维体系的要素。假如我们自觉用它去揭露论敌的思想矛盾,那就会使论敌的思想破绽暴露无遗,使非科学的性质昭然若揭。如李洪志既要其信徒只练功不吃药,而自己则照样去看病、打针吃药;李洪志提倡要真,但却公然篡改历史,变动自己的出生年月日;李洪志提倡与人要善,但对于身患重疾的人甚至信徒却见死不救;这不是自我否定、自打嘴巴是什么?假如由于我们自己缺乏逻辑修养,思想自相矛盾竟发生在我们的说话里或文章中,那么,它也能使我们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从而破坏思想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所以列宁指出:“‘逻辑矛盾’在正确的逻辑思维的条件下——无论在经济的分析中或在政治分析中都是不应当有的。”(《列宁全集》第23卷第33页)换句话说,逻辑矛盾,不论在说话中还是在写作中;不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新闻工作者,都是应当避免的。
二、毛泽东应用矛盾的逻辑艺术
毛泽东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与诗人,也是位杰出的逻辑学家。事实上,毛泽东不但是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理论大家,而且还是逻辑的应用家。五十年代末,毛泽东曾经尖锐地指出:“现在许多文章的缺点是:第一,概念不明确;第二,判断不恰当;第三,使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的时候又缺乏逻辑性;第四,不讲究辞章。看这种文章是一场大灾难。”(《工作方法(草案)》〈1958年1 月〉)因此,毛泽东号召大家要“学点文法和逻辑”。
毛泽东不但讲逻辑,而且身体力行、自觉地运用逻辑,在运用逻辑规律矛盾律揭露敌人的逻辑矛盾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1948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 蒋介石为了下山摘“桃子”,一方面命令八路军所属部队“原地驻防待命”,一方面又命令国民党军队“加紧作战努力”、“积极推进”、“勿稍松懈”。毛泽东敏锐地察觉到这两个命令包含着“逻辑矛盾”,隐藏着蒋介石的狼子野心。毛泽东揭露道:
我们从重庆广播电台收到中央社两个消息,一个是你给我们的命令,一个是你给各战区将士的命令。在你给我们的命令上说:“所有该集团军所属部队,应就原地驻防待命。”此外,还有不许向敌人收缴枪械一类的话。你给各战区将士的命令,据中央社重庆十一日电是这样说的:“最高统帅部今日电令各战区将士加紧作战努力,一切依照既定军事计划与命令积极推进,勿稍松懈。”我们认为这两个命令是互相矛盾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141页)为什么说这两个命令是矛盾的呢?要知道,根据国共达成的协议,国民党的军队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都是属于抗日的军队,现在,日本帝国主义要投降了,对于作为都是抗日的军队,本应在接受日本投降方面一视同仁才对,可蒋介石的两个命令却厚己薄彼,所以毛泽东接着揭露说:“照前一个命令,‘驻防待命’,不进攻了,不打战了。现在日本侵略者尚未实行投降,而且每时每刻都在杀中国人,都在同中国军队作战,都在同苏联、美国、英国的军队作战,苏美英的军队也在每时每刻同日本侵略者作战,为什么你叫我们不要打了呢?照后一个命令,我们认为是很好的。‘加紧作战,积极推进,勿稍松懈’,这才像个样子。可惜你只把这个命令发给你的嫡系军队,不是发给我们,而发给我们的另是一套。”(同上书第1141页)这样,蒋介石不让八路军接受日本投降,企图独吞抗战胜利果实的狼子野心,也就昭然若揭了。
类似这样深刻的揭露还有:解放战争至1948年底,国民党的大势已去,全国解放胜利在望。许多爱国人士,纷纷指责抗战胜利以后蒋介石随之发动内战的罪行,于是蒋介石在1949年的元旦声明里狡辩说:“中正为三民主义的信徒,秉承国父的遗教,本不愿在对日作战之后再继之以剿匪的军事,来加重人民的痛苦。所以抗日战争甫告结束,我们政府立即揭举和平建国的方针,更进而以政治商谈、军事调处的方法解决共党问题。不意经过了一年有半的时间,共党对于一切协议和方案都横加梗阻,使其不能依预期的步骤见诸实施。而最后更发动其全面武装叛乱,危害国家的生存。我政府迫不得已,乃忍痛动员,从事戡乱。”(《毛泽东选集四卷》第1416页)
蒋介石发表声明以后,作为当时国民党行政院长的孙科觉得不妥,因而在蒋介石发表声明的同一天晚上发表了如下广播演说:“回忆三年前,当抗战胜利的初期,由于人民需要休养生息,由于国家需要积极建设,由于各党派对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尚有共同的认识,我们曾经集合各方代表和社会贤达于一堂,举行过政治协商会议。……假如当时我们能将各种方案及时实行,试问今日的中国应该是如何的繁荣,今天的中国人民应该是如何的幸福啊!可惜当时各方既未能放弃小我的利害,全国人民亦未能用最大的努力去促进这个和平运动的成功,遂致战祸复发,生灵涂炭。”
在常人的眼里,蒋介石的声明和孙科的广播,基于同一个党和同一个政府的立场,还会有什么不同吗?然而,毛泽东却以他少有的逻辑敏感,一眼就发现了其中的逻辑矛盾,所以,毛泽东幽默地评论道:“孙科比蒋介石‘公道’一点。你看,他不是如同蒋介石那样,将战争责任一塌括子推在共产党身上,而是采取了‘平均地权’的办法,将责任平均分给‘各方’。这里也有国民党,也有共产党,也有民主同盟,也有社会贤达。不宁唯是,而且有‘全国人民’,四亿七千五百万同胞一个也逃不了责任。蒋介石是专打共产党的板子,孙科是给各党各派无党无派全国同胞每人一板子,连蒋介石,也许还有孙科,也得挨上一板子。你看,两个国民党人,孙科和蒋介石,在这里打架。 ”(同上书第1417—1418页)
所谓孙科与蒋介石在这里打架,就是说他们对内战责任的看法发生了逻辑矛盾,通过对这种逻辑矛盾的分析,深刻地揭示出了国民党的内部已经开始分崩离析。
三、重视克服新闻写作中的逻辑矛盾
新闻写作是要向受众传递各种真实的信息,而影响新闻真实的原因不外乎是:
(1)不愿深入调查研究,而只根据道听途说来制作新闻;
(2 )因为“业绩”或迎合某些上级弄虚作假的需要而有意虚报数字,制造假新闻;
(3)丧失新闻工作者的良知,或者得了别人的好处, 明知是假新闻或含有不真实的成份,也要拿来发表;
(4)由于缺乏逻辑修养, 使自己的新闻报导或文章里出现了逻辑矛盾,从而造成新闻失真。这是因为,一旦一篇文章或某条新闻中出现了逻辑矛盾,那就意味着它的内容或观点里至少有一个假的,而这正是由逻辑矛盾的定义:“两个互相矛盾、反对或对立的观点,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决定的。
一份地方报刊所登的一位基层领导的文章《珍惜丰收继续奋进》就是这样的典型:
即将到来的金秋,迎来了我乡又一个大丰收,这是军民团结夺得的丰收,全乡人民血汗换来的丰收!这已是连续到来的第6个大丰收了。
面对着一串串金黄的稻穗,我不由激动不已、心潮澎湃。回想起当年那场百年不遇的大水,我就不寒而栗。七月多雨,这是我们早就预料到的,但万万没有想到,仅仅四个钟头的倾盆大雨,就使我乡变成了泽国,到处是一片汪洋。眼看就要到手的丰收瞬间化成了泡影,成千上万间房屋刹时间沉入了水底。本来比较富有的乡亲忽然间变成了一无所有。当大水漫漫地过去以后,有的乡亲叹息,有的乡亲欲哭无泪,但是乡亲们在党的领导与鼓舞下没有倒下,他们痛定思痛之后,决心自力更生,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重新创造自己幸福的生活。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辛勤的劳动终于迎来了今年丰厚的回报。
事实说明:我国广大农民能不能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一致、坚定信心、顽强拚搏,这是我们事业一定要胜利的根本保证,让我们团结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旗帜下,继续前进,去夺取更大的胜利!
如果单从内容上看,应该说这是一篇鼓舞斗志、充满朝气与胜利信心的好文章,但如果从其逻辑结构方面分析,我们则不敢恭维。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一开始就陷入了逻辑矛盾。既然“金秋”尚未到来,怎么大丰收反而提前到来了?“即将”是将来时态,“迎来了”是过去时态,本是还未到来的东西怎么一下成了已经到来的东西?接着,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又与后面一段发生尖锐的冲突,导致互相否定。根据这位领导人的回忆,去年该乡曾经遇到百年罕见的大洪灾,快要到手的丰收顷刻化为乌有,成千上万间房屋沉入水底,该乡一片汪洋,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即使不是颗粒无收,那也不会带来丰收,更不用说大丰收了!显然,此次大丰收与六次大丰收之间隔着一次欠收甚至颗粒无收,又哪里是连续第6次大丰收呢?文章的第三自然段里, 由于主谓语搭配不当,又使文章再一次陷入了逻辑矛盾。“广大农民能不能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一致、坚定信心、顽强拚搏”与“是我们事业一定要胜利的根本保证”可以组成两个完全对立的判断,即“我国广大农民能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一致、坚定信心、顽强拚搏,这是我们事业一定要胜利的根本保证”和“我国农民不能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一致、坚定信心、顽强拚搏是我们事业一定要胜利的根本保证”。显然,这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因为我们相信,作者的本意是要强调前者,而绝无后者的意思,但因不注意逻辑,不懂得语法与逻辑,却使自己无奈地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甚至不自觉地在文字上造成政治性差错,这是我们应当引以为戒的。
让我们大家都向毛泽东学习,学习他既深入地研究逻辑,又自觉地巧妙而机智地应用逻辑,使逻辑这个工具,成为战胜敌人的锐利思想武器,同时又使之成为严密自己思想的工具。
标签:中国近代史论文; 历史论文; 蒋介石论文; 毛泽东论文; 孙科论文; 国民党论文; 世界大战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抗日战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