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世界古代历史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组成的世界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它国家,多个民族在中国融合发展,不同的地域所产生的建筑材料与建筑风格也有所不同。而现在现代建筑泛滥,如今面对现代的建筑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侵蚀,人们正在渴望找寻到属于本土地域的传统建筑符号和语言,以新的方式去完成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融合。
关键词:传统建筑;建筑符号;建筑语言
一、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现状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建筑用地规模不断地扩大,建筑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实用性成为首要关注点,因此,一座座工业化建筑拔地而起,这是传统建筑无法满足的。新材料、新技术的产生只是加快了现代建筑的发展进程,而根本原因是现代建筑是新的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这不仅仅是因为技术和材料的进步,同时也符合了人类生活新的需求。面对时下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象,人们正在渴望找寻到属于本土地域的传统建筑符号和语言,以新的方式去完成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融合。这也表现了当代人们的一种新的精神需求。传统文化的复兴在今天已经达到了一个历史的临界点。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已经被中国建筑师们纳入对未来建筑的探索。
二、建筑设计中的传统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数字、色彩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它可能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思想和合理性的影响。传统建筑符号和语言融入现代建筑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某些地区的建筑在建筑风格、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代表着文化语境。但只要被不同区域的人所认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并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这些就可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符号和语言。北京正在努力保护一个高度传统的城市环境。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是核心;这种尊重体现在对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如北京的炎黄艺术馆,采取了非对称格局,并且将文化传统与地方特色融为一体。其他非常传统的城市,如郑州和西安也有了新的发展,这是表达积极的中国地区主义的重要方面。例如,在郑州,河南省博物馆采用类似炎黄艺术馆的策略,并结合现代技术来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在中国南方历史名城苏州,旧城住宅开发区同方住宅小区提供了另一个类似于居尔胡同社区的例子。它的规划理念是受中国南方传统的“街道模式的启发。这个住宅区的内部区域是住宅区,而外部的裙楼包括办公室、购物和服务。它以安静、传统的“小巷空间”为基础,形成了一个现代的居住环境,小区内的房屋均在三层楼高以内,白墙灰瓦,体现了苏州传统园林设计的建筑特色。中式建筑则将大小和位置根据重要性而变化的长方形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层次和组成部分都有明显的区别。因此,传统的中式建筑有一个气势恢宏,但动态和迷人的外观。
(一)建筑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符号和语言的表达还表现在结构上,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单元组合遵循平衡与对称的原则。主体结构为轴线,二次结构为两侧的两翼,构成主体房屋和内部庭院;住宅、官方建筑、寺庙和宫殿均遵循这些基本原则,而室内空间的分布反映了中国人的社会伦理价值观。
例如,在传统的住宅建筑中,一个家庭的成员被分配到基于家庭等级的居住区。主人居于正房,主人家的长辈住在后面的院落里,年轻一代住在左右两翼,有资历的在左边,其他的在右边。中国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使用了一个木结构框架,框架上有柱子和横梁,建筑的三面都是土墙。主门窗在前面。
(二) 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它作为一种特定的建筑符号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古代木结构建筑具有很好的刚度、强度与稳定性。经过现代技术的处理后,木材可以克服不防火,易潮湿的缺点。木材对中国人来说代表着生命,“生命”是中国文化以各种形式努力沟通的主要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一特点一直保留到现在使用木材作为建筑表皮,甚至建筑结构,营造出各式各样的空间形式。一些特殊的建筑特征是由于木材的使用而产生的。一是室内空间的深度和宽度由木结构框架决定。二是发展了在结构上使用彩漆以保护木材的技术。这些漆是用明亮、大胆的颜色制成的,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
(三)空间组织
“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提出了处理空间问题的重要性。正如其所提出的:建筑是由为人类服务的空间创造出来的,而建筑形式的美学之处在于提供给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体验。这种也作为传统的建筑语言,对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中国建筑更倾向于创造空间,而不是给定其特定的功能。
空间的组织要考虑用户的日常需求,也要考虑用户的审美需求。现代建筑所关注的功能需求的空间划分。对于建筑群来说,中国建筑很多都是以紧密的“群空间”来表现的。许多建筑物在整个地区都很宽阔,它是一种群体美学,群体倾向于有序的排列,表达个体建筑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在上海的金茂大厦,与其在非常现代化的浦东地区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它可以与中国传统的土地文化相联系,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它的设计灵感源于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塔,文塔供奉文曲星,寓意“节节攀升”。
在中国南方的其他沿海城市,例如位于广州的南越王陵博物馆就是一座集历史参考和现代科技于一体的博物馆。这座博物馆采用了一种隐喻性的策略,将形式设计与古代文化联系起来。例如,这座博物馆设计的金字塔形玻璃盖的反面唤起了西汉时期陵墓的国王形象。在这座建筑中,建筑师使用现代建筑语言和现代材料与技术来重新诠释本土文化。另一个例子是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线性设计采用传统的屋顶式结构形式,通过现代技术的应用,再现了中国传统的轮廓。开放独特的屋顶形式重新诠释了传统的木支架结构支撑体系,为航站楼的内部提供遮阳和自然光的同时,也以应对特定的海洋气候。
位于西安市雁塔区曲江旅游度假区的“西安广电中心”项目,建筑师在其固有的建筑面积条件下,将其尺度的概念突出并夸张的表现出来,把西安传统的汉唐文化中所代表的大气磅礴的特质充分表现了出来。整个建筑群看似分散杂乱无章,但是却由一座象征意义的墙,把所有的结构功能联系了起来,墙体以无明显转角和起伏的砌体构成,表现出了宏厚和凝重感的西安古城墙风格,这个存在于人们意识上的城墙虽在整体上体现着西安城墙的历史气质,但是却强调了现代化的用材及构造方式,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灵性彰显。西侧大量的玻璃面板和幕墙体系的采用,增加了其采光和视野空间,也增加了整体建筑的现代化。虽然在整体上体现古代建筑规矩统一的特点,所有功能存在于这座媒体墙的统一维护中,但是也存有一些被设计成“出墙”状态的特殊功能,以此来体现其特殊的功能地位,例如西侧的“媒体剧场”,就从墙中跳了出来,形成以其为核心标志物的公共空间,并与周边的城市空间相呼应。开窗处采用陶土百叶窗,同时设置不同宽度间隙,既体现了古典砌筑方式的分量感,又表达了现代建筑的轻盈属性。
三、结语
建筑不仅具有功能性、经济性、技术性等物理特性,而且与人类行为密切相关。因此,它还具有独创性、视觉美感和美化生活特征的功能。保持对外部的兴趣,以一种强烈的现代风格的“纯洁,几何和雕塑建筑”,不应该是最好的方式。值得将传统元素、符号与现代形式、观念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文化底蕴和现代气息的环境建筑模式及其文化形态。在现代建筑中创造一种能保持传统文化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文化,可能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建筑创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程泰宁.希望•挑战•策略—当代中国建筑现状与发展[J].建筑学报,2014,01.
[3]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学报,1954,(1).
论文作者:姜鹏宇,刘松明,赵文卓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建筑论文; 传统论文; 现代建筑论文; 中国传统论文; 符号论文; 空间论文; 文化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