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昆明总医院 邮编:650032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全身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02例进行研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亚低温组与常规治疗组,每组各51例,亚低温组给予全身亚低温治疗,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心率、呼吸、血压以及神经学评分。结果:通过对比发现,亚低温组患儿治疗前的心率、呼吸、血压以及神经学评分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的心率、呼吸、血压以及神经学评分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身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亚低温;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效果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是指处于围产期的患儿由于缺氧以及缺血所造成的脑部的损伤,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临床对该病的治疗主要采取全身亚低温治疗的方法以及常规治疗的方法[1]。为进一步证明两种治疗方法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主要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02例进行研究,现将有关内容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02例进行研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亚低温组与常规治疗组,每组各51例,其中亚低温组男30例,女21例;胎龄范围38~41周,平均胎龄(39.5±1.5)周;体重范围2600~4100g,平均体重(3350±750)g。常规治疗组男31例,女20例;胎龄范围37~42周,平均胎龄(39.5±2.5)周;体重范围2500~4200g,平均体重(3350±850)g。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胎龄以及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均为出生后1分钟的新生儿评分在3分以下的患儿;(2)所有患儿均无先天性异常现象;(3)所有患儿均无严重的颅内出血等症状。此次研究均在家属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进行。
1.2治疗方法
1.2.1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给予患儿维持血糖正常值以及降低颅内压、控制惊厥等常规的治疗。
1.2.2 亚低温组给予全身亚低温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将室内的温度调整为26℃左右,然后将患儿放置于远红外辐射台进行全身亚低温治疗,控制辐射台的温度在26℃至28℃之间,在患儿的鼻部以及咽部放置温度探头,保持鼻咽部的温度在33℃至34℃之间,治疗60分钟以内使患儿的肛温达到33℃至34℃之间,间隔2小时检测一次肛温,并将检测时间持续72小时,之后逐渐复温,使患儿恢复至正常体温[2]。
1.3疗效评价指标
采用自制评分表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心率、呼吸、血压以及神经学评分。
1.4统计学资料
此次实验中的数据均使用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与处理,治疗前后的心率、呼吸、血压以及神经学评分均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认为数据结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神经学评分
亚低温组患儿治疗前的神经学评分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的神经学评分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2.2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心率、呼吸、血压
亚低温组患儿治疗前的心率为(134.1±10.8)次/min,呼吸为(45.9±12.2)次/min,收缩压为(60.2±11.1)mmHg,舒张压为(42.3±5.7)mmHg;治疗后48小时的心率为(107.8±6.2)次/min,呼吸为(37.3±10.9)次/min,收缩压为(53.2±9.8)mmHg,舒张压为(38.7±10.3)mmHg。常规治疗组患儿治疗前的心率为(136.2±10.9)次/min,呼吸为(44.8±13.2)次/min,收缩压为(57.8±9.2)mmHg,舒张压为(40.9±6.1)mmHg;治疗后48小时的心率为(133.5±9.6)次/min,呼吸为(37.9±9.1)次/min,收缩压为(56.2±9.8)mmHg,舒张压为(39.3±10.7)mmHg,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常见的新生儿疾病,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均较高,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但多与围产期缺血以及缺氧有关,若不及时的治疗就会造成到患儿的肾脏功能以及心脏等功能的紊乱,甚至导致患儿死亡。临床对该病的治疗一般采用常规治疗以及全身亚低温治疗,常规治疗的疗效不显著,不能有效的改善患儿的症状,而全身亚低温治疗可有效地降低患儿的脑代谢,对细胞毒性有较强的抑制功能,还可改善患儿脑部的血液流动,抑制细胞的凋亡[3]。本次研究中,亚低温组患儿治疗前的心率、呼吸、血压以及神经学评分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的心率、呼吸、血压以及神经学评分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全身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长青,李宇宁,杨学梅,等.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远期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2):122-127.
[2]陈桃英,王晓蕾,金未来,等.全身亚低温治疗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内环境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7):731-733.
[3]纪素粉,贾系群.全身亚低温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8):76-77.
论文作者:王明圣、靳杭紅、吴晓庆、孙丽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6
标签:患儿论文; 低温论文; 缺血性论文; 新生儿论文; 心率论文; 常规论文; 脑病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