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萍
【摘 要】目的:针对心血管患者应用心理疏导的护理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9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心理疏导,患者均于入院时、出院前由护理人员讲解并辅助填写调查问卷。结果:观察组显效23例,总有效率为89.6%,对照组显效16例,总有效率为56.2%,观察组患者疗效显著大于对照组,且在护理干预前后,观察组的SAS评分与SDS评分下降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合理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心理疏导 心血管疾病 护理干预
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5.9.21
作者单位:261031,山东潍坊,山东省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作者简介:隋萍(1964—),女,山东潍坊市寒亭区人,本科,山东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为心血管护理方面。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Nursing Cardiovascular Patients
Sui Pi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the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vascular. Methods 96 cases of cardiovascular patients in the author’s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are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ccepte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based on routine nursing. Questionnaires were finished by patients at the admission and before discharge with the help of the nursing staff through explanation and assistance. Results There were 23 cases with efficienc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a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89.6%; there were 16 cases marked effectiv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a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56.2%. The efficiency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ecrease degree of the SAS score and SDS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observation was significantly shap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P<0.05)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patients’ negative emotions and improv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promoting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Keyword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ursing intervention
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美国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者达100 万人,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虽然不如欧美国家多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如今已超过肿瘤成为死亡率第一的高危疾病,在未来的10余年中,预计发病率还会持续上升30%左右,且发病年龄也日趋年轻化,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心血管患者往往伴发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导致治疗配合度不高[1]。心血管病急性发作的患者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多数患者易产生恐惧、忧郁等负面情绪;慢性发作的患者常因治疗过程漫长,从而产生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因此,临床上除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外,还应加强心理护理。本次研究选择9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心理疏导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上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促进患者康复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自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96例,其中男63例,女33例,年龄在37岁~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50±4.80岁;病程在1~21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0.34±3.12)年;其中高血压33例,高脂血症31例,心肌梗死18例,心功能不全14例;将患者按照入院日期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病种、有无吸烟史,治疗依从性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组别 观察组n=48 对照组n=48 P
性别(男/女) 2 1.82 <0.05
平均年龄 60.17±4.9660.76±4.35<0.05
平均病程 10.33±3.1610.35±3.09<0.05
病种高血压(n)1716 <0.05
高脂血症(n)1516 <0.05
心肌梗死(n)99 <0.05
心功能不全(n)75 <0.05
有吸烟史(n)1920 <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饮食、体位、运动等生活护理,对于吸烟、酗酒及滥用药物的患者进行强制性要求,改变患者不良习惯,同时进行抗凝治疗,有合并感染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根据患者病情、遵医嘱使用扩血管药物,对症使用强心剂及利尿剂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心理疏导,具体如下。
多数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不了解,治疗期间因为长时间住院治疗、对可能失去生命的恐慌、个人或家庭经济压力等,极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包括焦虑、恐惧、忧郁、沮丧等,临床常表现为沉默、敏感、暴躁、易怒,导致临床上患者配合度低,依从性差。
(1)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包括心血管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相关护理知识及大致病程,患者每人分发心血管疾病健康保健手册,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鼓励有阅读能力的家属参与,采取以病房为单位的多人问答形式,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进行解答释疑,减轻患者疑虑,改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2)护理人员及时巡视病房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产生负面情绪原因,针对患者的顾忌,有的放矢地解除患者的思想负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决心,引导病人自觉的戒除烦恼及不良情绪。
(3)举例说明医院内同种疾病治疗成功的案例,或者利用开展心血管疾病普及知识宣教机会,请同种疾病康复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讲诉康复心得,增加患者治疗恢复的信心。谈及患者感兴趣的话题,或鼓励患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转移患者注意力,使患者振作精神,保持心情愉悦,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4)给予患者音乐康复治疗,有研究显示,在治疗焦虑、失眠、抑郁、心身疾病及手术镇痛和各类镇痛等方面,近、现代音乐治疗有良好的效果,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不同需要,给予患者不同频率的体感音乐,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起到舒缓情绪、镇痛、催眠、防治便秘的效果[2]。
1.3 疗效判定标准[3]
96例患者均于入院时、出院前由护理人员讲解并辅助填写调查问卷,包括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症状改变程度、焦虑自评表、抑郁自评表、舒适度、对护理工作满意评价、等。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负面情绪排解情况。
(1)将疗效评价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病情有所好转,心血管疾病临床症状及体征、负面心理情绪均消失;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负面情绪未完全消失;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并持续处于负面情绪当中。
(2)采用焦虑自评表(SAS)及抑郁自评表(SDS)评估患者心理状况,每张表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有四个选项对应1-4级评分,评分总和为患者最终得分,得分越高,则表明心理问题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显效23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6%,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56.2%,观察组患者疗效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显效[n(%)]有效[n(%)]无效[n(%)]总有效率(%)
观察组4823(47.9)20(41.7)5(10.4) 89.6
对照组4816(33.3)11(22.9)21(43.8)56.2
P—<0.05 — <0.05 <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理情绪改善情况比较
实验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前后,观察组的SAS评分与SDS评分下降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理情绪改善情况比较
组别(n)SAS评分SDS评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n=48)52.9±6.135.8±4.752.7±6.238.7±4.1
对照组(n=48)52.7±6.044.5±4.952.5±6.347.6±4.6
3 讨论
中老年人、肥胖者、饮食不规律、有吸烟史等患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发病原因及症状多复杂易反复发作,且病死率高。多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产生不良情绪,若不能得到及时排解,则会直接作用患者的神经系统,影响免疫调节功能,使患者机体防御功能减弱,影响患者疗效,不利于患者疾病康复[4]。
心血管疾病由于病程较长、需要长期药物治疗,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急躁等心理,护理人员需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不良情绪[5]。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联系与沟通,使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到心理疏导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鼓励家属安慰患者,给予患者家庭温暖与支持,因为家属与患者特殊的关系,其心理疏导作用往往事半功倍[6]。护理人员也应全面掌握心血管患者心理特点,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沟通能力,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更贴心、更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确保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本临床护理观察中,观察组病人在日常护理中更重视病人内心情绪变化,通过心理疏导,纠正不良情绪,得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可从56.2%提升至89.6%,且SAS评分与SDS评分显著下降,患者负面情绪明显改善。
综上所诉,在对心血管患者进行治疗护理的过程中,应重视心理疏导治疗,重视在心理疏导治疗过程中对病人积极应对方式的培养,通过消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护理人员帮助心理疏导为开端,最终达到病人能完成自我调节、自我宣泄的目的。心理疏导过程中与病人进行积极主动沟通,建立信任感,是护理工作的关键点,如何能让病人真实表达自身感情,这些需要护理工作者在日常护理中循序渐进,掌握技巧。除此以外,家属的配合是提高心理疏导效果、营造和谐氛围也十分重要。只有有效地矫正了患者的负性思维,培养起积极的应对心理,才能够改善心血管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疗效,促进心血管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刘孟昌,刘国树.张明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0):87-90.
[2] 李志爱.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对心血管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3):112-113.
[3] 富吴晓.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过程中尔等干预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2,10(6):103-105.
[4] 袁艮梅.心理疏导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4,7(4):147-148.
[5] 张瑞岭,李福民,许志亮等.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心理干预及其意义[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3(6):13-14.
[6] 龙小云. 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对心血管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9):106-108.
论文作者:隋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年3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6/30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 对照组论文; 情绪论文; 心血管论文; 负面论文;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年3月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