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选择理论在《舌尖上的中国》字幕汉英翻译上的应用论文_杨惋邱

适应/选择理论在《舌尖上的中国》字幕汉英翻译上的应用论文_杨惋邱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9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红遍中国大江南北,以饮食与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它不仅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关注,也吸引了外国网友的眼球。其中,好的字幕英译起着着功不可没的作用。本文试从生态翻译学的适应/选择理论出发,对《舌尖上的中国》字幕汉英翻译问题进行初探。

关键词:适应/选择字幕翻译

1.《舌尖上的中国》简介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重点项目之一。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美食生态。“在这部纪录片里,中国美食更多地是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1。

2. 适应/选择理论

适应/选择理论是生态翻译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核心理论。它主要就“什么是适应”、“什么是选择”以及“适应与选择间关系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什么是“适应”?简言之,“适应”就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顺应。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并不只局限于物质生态环境,也包含精神生态环境。

什么是“选择”?“选择”是作为整个翻译活动的中心人物——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译文语言的抉择。

在生态翻译学中,适应与选择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适应是为了更好地选择,选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最佳的适应是选择性适应;最佳的选择是适应性选择”2。

3. 适应/选择理论在《舌尖上的中国》字幕汉英翻译上的应用

《舌尖上的中国》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饮食文化,涉及到的饮食种类繁多,其英译不仅要保留原文的中国特色,还应考虑译文观众的语言习惯。这是译者在翻译时要适应的翻译生态环境。只有适应了这样的翻译生态环境,译者方能做出更好的翻译选择。译者在《舌尖上的中国》字幕汉英翻译上的适应/选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翻译方法上。

3.1 直译法

直译法,几乎在所有的翻译中都会用到的翻译方法。它也是《舌尖上的中国》字幕英译中不可或缺的翻译方法之一。在该纪录片中译者对大部分的词句都采用了此方法,比如奶团(milk balls);彩礼(the betrothal gifts);修行的生活(monastic life);戒律(religious disciplines);精灵般的食物(fairylike food);原始森林(primeval forest)等等。这些翻译不仅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也保留了原文的形式。中文在英语中有对应的表达,直译法便是译者在此时最合适不过的选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意译法

意译与直译是翻译方法中两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谈及直译,意译不可不谈。与直译的用法不同,意译主要在原文与译文存在巨大文化差异时使用。它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而不是逐词逐句翻译。例如,“豆腐无限包容的个性”中“包容”一词不宜译为“tolerance”。此处的“包容”指豆腐千变万化的属性特征,其英译“The great flexibility of tofu”中“flexibility”意译得巧妙。译者适应了原文与译文的生态环境,做出了恰当的翻译选择。又如西安名小吃肉夹馍的翻译,因肉夹馍的形状与汉堡包类似,译者将汉堡包的概念与之相结合,中西合璧,肉夹馍的译名就成了“Chinese hamburger”。译者的适应/选择发挥得淋漓尽致。类似翻译还可见火炕(the heated bed);功课(a practice of Buddhist);酸菜(Pickled cabbage);蓬灰水(some special water whose main component is potassium carbonate)等等。

3.3增译法

增译法,顾名思义,就是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两种语言的不同思维方式与表达习惯进行增加词句的方法。比如“酒曲”被译作“jiuqu(fermentation starter)”。为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译者择取“酒曲”的拼音发音,加注fermentation starter是为了考虑译文观众的语言习惯,让对方对“酒曲”的概念有大致了解,不至于不知所云。又如,泡馍也是从馍变化出来的一种西安主食(Paomo, another staple food in Xi’an, originated from the baked buns)。在英语当中“泡馍”没有对应的单词表达。若只用拼音“Paomo”进行翻译,显然是不妥的。类似例子还有“云吞捞面”被译为“Noodles with wonton in Guangdong style”。“in Guangdong style”是原文中没有的信息,译者选择增加此信息也是出于对原文与译文的生态环境的适应。此处增译向译语观众提供了更多内容信息,这样的适应/选择是非常恰当的。

3.4 减译法

减译法是与增译法相对的翻译方法。当译者在译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且是不重要的信息时可采用删减词句的方法。比如“中国的豆腐在‘清寡’中暗含了某种精神层面的气质。(Chinese tofu is given a certain spiritual quality.)”作为母语是汉语的观众来讲,“清寡”一词不难理解,但观看对象换做英语观众后就非易事了。本句的重点是讲豆腐暗含着某种精神气质,在英译时可减掉“清寡”一词,将句子最重要的信息传递给译语观众。既传递了原文信息,又避免了误译的发生。

4. 结语

本文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出发浅述了《舌尖上的中国》字幕汉英翻译的有关问题,具体以生态翻译学的适应/选择理念来分析译者在英译《舌尖上的中国》字幕时的适应与取舍。四个翻译方法说明适应/选择理论对《舌尖上的中国》字幕汉英翻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http://tv.cctv.com/2017/01/19/VIDAtIyRXSWBaJGZ1itGdZFE170119.shtml

2.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译论研究》,2011(2)。

作者简介:杨惋邱,女,硕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论文作者:杨惋邱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9月总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6

标签:;  ;  ;  ;  ;  ;  ;  ;  

适应/选择理论在《舌尖上的中国》字幕汉英翻译上的应用论文_杨惋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