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校”还是“依法治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法治论文,治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间:2004年11月某日下午
地点:上海市北郊学校无庸读书会
茶客1:郑杰,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上海市法学会会员
茶客2(虚构):梅校长,初任某校校长,无校长经历
梅:郑校长,早就听说北郊学校的“无庸读书会”,今天一见,果然不同反响,很现代也很精致。
郑:谢谢你喜欢这里,我希望读书的地方应该是学校最考究的地方。人们应该崇拜真理,带着敬畏之心来到这里。
梅:我发现这里不像是学校的图书室,教育类的图书不多啊?
郑:这是因为我们对读书会购书有原则,第一是经典,经典是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并且还将继续照亮人类心灵、支撑人类精神之宇的图书,而教育类书中的经典并不太多;第二是思想见长,当前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而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之源头,恰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描述中。我们学校没有一流的现代化的设施条件,我希望人的头脑能现代化。
梅:我们学校也是一所普通的初中,我想把学校办好,办成一所现代的学校。我任校长才两个月,好多方面都要向你请教。
郑:读书会不是课堂,读书会不是向人请教的地方,在这里,没有人是另一个人的老师。这是一个全无功利的精神文化制高点,人们理应在这里共同追求真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又是一个理性的地方,希望人们在这里,就会因富有理性而具有了求真的勇气。
梅:郑校长,要不这样吧,以后我每个月来一次无庸读书会,我们两个一起读读书、聊聊天,您看我们聊些什么呢?
郑:不必刻意去选择主题吧,否则就不是聊天了。来,喝茶喝茶。
郑:你是新任校长,在学校里你最关心什么?
梅:说实话,我刚接任时,不少教师向我反映我的前任领导的各种各样问题,我很不愿意听,但又不能不听。我怕自己离任以后,老师们也同样对我不满意。我希望自己在任期间和离任以后都有好的口碑,说实话,除此之外,我没有什么追求。
郑:不是我泼你的冷水,要让学校里每一位教师对你满意,这是个奢望。
梅:如果我非常努力工作,如果我关心每一名教职工,如果我自己的道德品质很好,如果我自己事事带头,如果我教学业务水平很高,总而言之,如果我是真正完美的,难道教师还会给我“恶评”吗?
郑:做一名好校长真不容易,态度、德性、水平都得具备,如果有一点不行,或者在某一时有某一点不行,就会有群众或某些或某个教师不满意你,让学校里老师们“交口称赞”是每个校长的梦想,但却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我好像还没有见过这样的校长,梅校长会不会成为校长中的第一圣人?
梅:郑校长在笑话我吗?虽然才担任了两个多月校长,我已经瘦了十多斤,平时心里一直很焦虑,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老师们会对我印象不好。家里人对我也很不满意,早出晚归的,回到家还要接电话、看点书、写点东西,我不仅把双休日赔进去了,还把我喜欢的电视剧、音乐、家务、与女儿聊天等等都赔进去了。老公和女儿都说我自从做了校长以后,像是变了一个人。
郑:梅校长为学校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教师一定很满意了吧。
梅:我无法肯定,我想大部分人对我应该没意见了吧。我很焦虑是因为我确实无法肯定,我想要是长期这样下去的话,我会失去生活。所以有时我会想到退出,还是当普通老师好些。
郑:扮演“圣人”是很辛苦的,你必须要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而其实真正令你担忧的是,即使你尽了全力了,可还是无法保证让人人满意,这是为什么?
梅:我是个校长,我知道自己是个管理者,要通过我的管理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否则我是无法向教育局领导交账的。您知道,我们学校的社会声誉不理想,校风不太好,升学率也不高。虽然我想做个好人,可是毕竟我是校长,学校的事我不管谁来管?可是一旦要管,就要得罪人。一得罪人,人们就会对我不满意,虽然表面上大家不说,可我知道,其实人们肚子里功夫蛮深的,在暗中他们很会发牢骚的,有些牢骚还非常难听。有教师说我一套一套举措真多,甚至还有说我为了升官为了出风头。
郑:你一定大刀阔斧搞“改革”了吧?新官上任三把火。
梅:哪敢有什么三把火!无非抓了几项教育教学常规工作。郑校长,这是一所长期以来缺乏最基本规范的学校,我只是抽查了一下备课情况、考勤情况、批改作业情况,哪里抓错了呢?我明显感觉到好多人心里反对,有牢骚。
郑:我明白你的苦衷了,你想成为圣人,十全十美,而你作为校长,又不得不履行公职抓好各项管理工作,于是你进入了两难境地。也就是说,一旦你抓常规越是严格,那么你的反对者也就越多,你的圣人面子就有可能保不住了。这个世界上,大凡圣人都是“独善其身”者,你既然要做管理工作,你和教师的关系很可能就成为“猫”与“老鼠”的关系,这样的话,你离开圣人必将越来越远。
梅:您的意思是我要是担任校长的话,就不可能在别人心目中完美起来?难怪我常常想不干校长了,或者不去管、少管些?
郑:你以为不干或不管,有助于你完美?现代社会中,人越来越依靠他人而存在,没有人能真正“独善”。
梅:有没有一种办法,能把学校的各项工作抓起来,而又不破坏我在教师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郑:我觉得你实在太在意自己的形象了。我可以明确告诉你,如果你视教师为对立面和被你管理的对象,那么,你的形象永远不可能好到哪里去。你在上任时,对这所薄弱学校作了一个基本假设,就是这里的老师是会偷懒的,都不想好好工作,所以需要强有力地规范他们的行为,尤其是要规范那些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直接关系的行为。因为他们的行为不够规范,所以需要矫治,当一个人的行为被外力强制矫正时,他一定会觉得不舒服,而他不舒服时,当然就要有怨言,要发牢骚,还要消极怠工,或做做样子给你看看了事。
梅:是的,这是一所薄弱学校,确实这里的老师士气低弱,素质也不高,难道这不是事实?你认为这不是事实而是我做的错误的假设?
郑:你看到的确实是事实,没有任何其他人比你看得更清楚。可是,我认为,导致这个不良事实的根源主要不是他们自己,而是其他因素。没有人真正想士气低弱、工作懈怠、素质低下的,或者更确切地说,只有极少数人是这样的。
梅:您的意思是,每个人本来都想努力工作的?可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人们不努力的呢?
郑:这个问题你可以问自己的,我假设而且绝对相信你是想努力工作的,可在哪些情况下你会没有积极性了呢?
梅:有时身体状况不好,或遇到挫折的情况下会消极一些,可这样的情况也不多见的。哦,还有,自己的劳动没有被重视,这时会非常绝望,觉得不公平。
郑:也就是说当你觉得公平时,你就会继续好好工作,除非你身体不好或遇到大的挫折。而你觉得不公平时,你不仅可能消极怠工,而且还可能有怨言发牢骚。感觉极不公平时,你甚至可能会搞一些“小破坏”,也不再会主动配合领导的工作。
梅:应该是这样的。觉得不公平时,心理会失衡,强烈的不平衡导致的委屈感会使行为失控,我有这种感觉。
郑:当一个人长期地感受到不公平,就会长期地消极怠工,然后终于成为习性,要再改过来就难了。而当一个群体普遍地感受到不公平,那么就有可能影响单位或社会稳定了。
梅:您这样分析确实有道理。
郑:在一所学校里,是谁让你感觉到不公平的呢?是校长、领导?
梅:是的,多半是的。我们经常会觉得领导不公正。
郑:现在你是领导了,你公正吗?你能让每个教师感觉到你公正吗?公正地对待学校里的每一个人的前提是了解每一个人,了解每一个人的工作,工作的形式和内容都必须了解,也就是说当你越是了解得多,你就越有可能公正。这也仅仅是一个重要前提,此外,还要求你必须对所有人完全没有偏见。
梅:这样看来,我好像难以做到真正的公正,我不可能真正了解每个人的工作,也并不是一个没有偏见的人,因此有时很武断。
郑:并不是你做不到公正,而是人无法对他人真正公正,因为人的理性实在值得怀疑。我坚信,制度比人公正,代表正义的制度可以更大限度地实现公正,从而给人带来公平感。
梅:您提到了正义。
郑:是的,正义。什么是正义?正义是人类心底中“天赋”的存在,是每个人心底的渴望,人类未来之美好,必在于实现了正义。人类的一次又一次抗争、革命或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了追求正义获得实现,而之所以还继续会有一次又一次的抗争、革命或者改革,也正是因为人类尚未实现正义。对具体的人而言,当生活或工作在一个正义无法实现的社会或组织时,当他又因自身的渺小而无法干预社会或组织时,他(她)的不公正感会郁积起来,产生一种怨恨的心绪,当这种怨恨的心绪无力自制时,就会爆发出来,反社会行为由此发生”。虽然这种反社会行为有时仅仅表现为“消极怠工”,但有时比激烈的反社会有更大的破坏力,如此种心绪与他人形成共鸣,就会发生剧烈的振荡,或消弥了整个社会或组织的意志力。因而对校长来说,提出“让学校成为一个正义可以实现的地方”这个命题,不仅是一个“心底里”的良知与德性的问题,也同时是学校的“质量”、“效率”、“秩序”等现实问题,对于一校之“执政官”,消解“怨恨”,维持各种权力与利益间的平衡,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因此,我想为好校长下一个定论: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能让正义在学校里获得实现的校长。
梅:我还是不太理解,您具体说一下,在学校里正义到底在哪里?
郑:在学校里,正义主要在两个关键处可望实现:一是在对教师的评价中,二是在学校资源的配置中。首先是在对教师的评价中。到底如何评价教师劳动?如何使针对教师的评价更公正(公平、合理、正当)?第二是在学校资源的配置中。学校资源总是稀缺的,比如体面的工作岗位、财富、设备、权力等,这些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能满足需求,这时,学校中也就只有一部分人享有大部分资源,一部分人享有大部分资源并不是不公正的根源,不公正是因为往往将资源配置给了不应该获得资源的人(即不合理)。而在学校中,稀缺资源的配置权掌握在某一个(或几个)人手中时,不合理是一种常态,当越是要求教师服从分配时,其中隐含着的不合理的成分就越多。
梅:您的意思是说,正义在学校的评价制度和分配制度中?
郑:是的,主要是在这两个制度中,让好人得好报的学校是正义的,而识别好人与将资源分配给好人要靠公正的制度而不是靠人。
梅:您是要告诉我,当校长是要“依法治校”?
郑:不,梅校长,是“法治校”。“依法治校”这个短语的意思是校长在依法治校,与校长在以感情治校没有本质的区别,法律制度在这里或许仅仅是一种工具而已;而“法治校”这个短语中将校长置于法律制度之下,这才是我的本意。来,喝茶喝茶!
梅:“法治校”?哦,喝茶。
标签:依法治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