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特征_精神文明论文

现阶段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特征_精神文明论文

我国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阶段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时代特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为如下五个方面的统一。

(一)精神文明发展阶段的高级性与初级性的统一

高度社会化、商品化、信息化的现代工业社会及其政府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孕育、生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由于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以共产主义道德理想为社会的最高目标及最终价值导向,从根本上清除了资本主义社会创造者与享受者分离的状况,克服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智力文化、物质载体的高度发展与社会道德沦丧之间的矛盾现象。因此,它比现代资本主义更进步,代表了现代精神文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迄今为止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

但是,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我国社会主义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加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的嬗变,我们的精神文明尚处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初级阶段。突出的表现就是社会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现阶段,共产主义道德还只是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是应当提倡的,并且要求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身体力行。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而竞争必然要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不能要求竞争者为他人、为社会长期作出自我牺牲。因此,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道德要求还不可能在现实中全面实现。

因此,我们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时,一方面,针对现代精神文明的一般规定和高度发展的特征,进一步对外开放,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把我国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到新的水平;另一方面,从社会道德初级性的现实出发,我们只能在全社会确立和提倡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道德人格目标,以及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目标,而不能脱离社会历史条件宣传不切实际的“超前性”。

(二)精神文明构成要素的多元性与指导思想一元性的统一

现阶段,我们建立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不同的经济成分生成了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的利益主体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和距离。另外,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过去时代形成的许多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已不再适用,但又没有完全消失,而新的道德、价值观念体系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加上对外开放,西方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人们在政治信仰、精神追求上出现了混乱与不同。因此,我们现阶段的精神文明还不是纯而又纯的,许多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客观存在并实际发挥着作用。

但精神文明构成要素的多元性并不否定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尽管我们实行的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但一种社会制度的性质,不是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决定的,而是由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在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的重要产业部门,公有制经济将始终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共产主义道德为社会的道德理想,以关心人、尊重人、把人看作最高价值作为价值追寻的目标取向,在整个社会倡导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统一的价值观念,反对“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和“损人利己”的道德观。

精神文明构成要素的多元性与指导思想一元性统一的特点,要求我们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时,应正确处理好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与高扬思想道德主旋律和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关系。一方面,承认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现实,引导人们尽快完成与经济体制转轨相适应的观念的转化;另一方面,大力宣传好人好事,把热爱祖国、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雷锋精神”作为社会提倡的最高精神境界,避免新旧观念转换时陷入片面性,向只顾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人格价值,偏向物质需要,忽视精神需要,追求个人享受,忽视社会公益的方向畸形发展。

(三)精神文明内部非稳定性与系统整体稳定性的统一

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非平衡性和层次性,决定了精神文明结构的层次性。如,科学文化方面,既有杰出的专家、学者,也有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和半文盲;思想道德方面,既有先进的,代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方向的共产主义道德;有能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接受,并正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还有全体社会成员所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和一般社会公德;也有比较落后的,为少数人乐道并奉行的封建的、资产阶级的道德价值观念。由于科学文化量的不同和思想道德质的差异,使得精神文明的不同构成要素间、不同层次间始终存在着碰撞、摩擦和冲突,处于动态的不稳定中。以思想道德为例,在急剧的社会变动中,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同道德价值观念的信奉者之间不停地分解、组合着。如,一部分人受封建的、资产阶级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影响,抛弃了原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转而推崇“一切向钱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资产阶段人生哲学;一部分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猛然觉醒,不再沉沦,积极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还有一部分人如英雄人物,他们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使思想得到升华,跃升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崇高精神境界。

但精神文明内部的不稳定并不否定精神文明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及其社会性质。构成精神文明系统的各要素、各层次在精神文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等同的。以思想道德为例,就整个社会而言,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始终是社会道德的主体部分和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并在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这样就使得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中,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念的作用被放大,抑制并减小了非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保证了精神文明系统整体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身,因而决不可能出现因其内部的不稳定性而导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解体或发生质变的情形。因此,我们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时,应着力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的宣传和教育,引导低层次的思想意识向高层次的转化,同时把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作为道德理想,逐步引导人们的思想意识向更高层次升华。

(四)精神文明静态分布的非平衡性与动态发展的平衡趋势的统一

我国幅员广阔,沿海、东部、中部、西部及边远地区,广大的农村和城市,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广大农村,由于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以及与外界相对隔绝的闭封环境,农民传统的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得过且过的狭隘的自私性、保守性和落后性观念,以及“安息于土地”的价值取向,尽管受到了市场经济观念的一定冲击,但仍然在广大地区顽强地存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现代大农业的观念尚未形成,我国广大农村还基本上属于以土地为本的传统农业文明,这种不平衡性,在客观上加剧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但另一方面,静态分布的不平衡性又不断为动态的发展所打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少数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迅速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以世人瞩目的珠江三角洲和河南省的南街村为例,飞速崛起的乡镇企业,极大地改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意识和道德价值观念。随着城乡界线的消失、工农差别的消融,精神文明的发展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因此,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时,一方面,我们应正视不平衡的现实;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不平衡是可以通过发展经济、文化和教育而逐步消除的。就目前来说,我们应把在农村普及科学、文化和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希望工程”意义就显得十分重大和深远。

(五)精神文明发展的民族性与非民族性的统一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精神文明因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而表现出特有的民族性。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深深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而显示出东方文化的特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价值标准、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特殊和文化传统,这种民族之间在文化观念的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他们在对待市场经济的态度上各自不同的心态和观念及道德价值取向,并生成了特定区域内精神文明内在要素的民族性内涵。

但另一方面,随着国与国之间经济、文化交往的频繁,出现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全球化,文化意识的趋同化的非民族性趋势。如现代市场经济所表现出的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文明竞争,对贫困者、残疾人的人道关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尊老爱幼,自觉纳税等观念意识就代表全人类应取的价值走向。就国内来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把各民族紧紧地联系在市场这个轴心上,非民族化的趋势也客观存在。

因此,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优秀遗产,另一方面,勇于批判地吸收和借鉴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合理成份。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把民族文明与外来文明,扬弃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标签:;  ;  ;  ;  ;  

现阶段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特征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