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发达国家馆际资源共享与文献传递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共享论文,发达国家论文,文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馆际资源共享起源于19世纪馆际互借活动,190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协会大会曾将资源共享的馆际合作作为一个主题加以讨论, 但馆际资源共享真正发展成为图书馆界的前沿课题却是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的事情。这一期间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伴随全球范围内出版物及其价格的剧增而出现的图书馆采购经费的紧缺,使得图书馆从观念到实践均发生一场变革:自给自足,以自身馆藏满足用户的所有要求悄然让位于共建、共知、共享,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而满足用户需求。这场变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馆际之间文献信息资源、硬件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共享,而其中唯一存在物理形式转换的共享资源——文献信息资源的流动,即构成文献传递。这一变革,已由西方发达国家向非西方外围国家形成了强大的辐射。对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而言,为了促进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建设,紧跟国际社会的信息化潮流,考察主要发达国家馆际资源共享和文献传递的做法和特点以资借鉴是十分有必要的。
1多元的模式
馆际资源共享和文献传递在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模式。模式的形成受制于如地理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以及文化的等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达国家,没有绝对的集中型或分布型模式存在。
英国偏重于集中型模式。尽管英国有一个有十个地区图书馆系统组成的地区性互借体系,但地区图书馆系统所承担的馆际互借文献服务中,只有20%由系统自身得到满足,而80%是从国家中央馆藏中心——大英图书馆文献供应中心(BLDSC)获得的。BLDSC以其举世无双的海量馆藏(尤其是期刊)成为英国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的最后出借者。
德国图书馆界则采取了分地区进行的资源共享与文献传递模式。德国有7个地区互借中心, 各区的馆际互借文献服务基本上由所在区域各图书馆解决。此外还有一些全国性的大型专业图书馆:技术科学、医学、农学和经济学等。德国依赖这种模式,满足了本国图书馆之间87%的文献传递服务。
后来居上的美国尝试了一种资源共享与文献传递的新模式:有多家图书馆共同组成的并共同支撑的馆际联合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可以是区域型的也可以是国家型的。其中最知名的是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OCLC在1993年初推出文献传递服务,在当时即与14556个终端用户或工作站互联。用户提出文献借阅请求,OCLC就会自动将其请求轮流发送到5家潜在的出借图书馆,直到请求得到满意的响应为止。由于技术的推动,OCLC传统的文献传递服务已实现了Internet网络化的过渡,其会员范围已拓展到74个国家和地区的36000多家图书馆,成为一家全球意义的图书馆共同体。
2联合目录
联合目录是馆际资源共享与文献传递的基础设施性的必要组成部分。只有收集范围广泛(仅期刊联合目录,国际标准是7000-12000 种)、普遍容易获得的、记录准确、即时的联合目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然而编集和维护、更新这样的目录却是一项花费浩大、人力密集型的工作。
联合目录的产生和发展一直伴随着不同计算机语言操作的记录和文献信息互访问题。1988年,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公布了Z39.50标准协议,之后又公布了版本2和版本3;该协议是在客户机/服务器环境下,支持不同计算机系统、异构数据库相互之间检索和查询,解决了文献通讯和传递网络化的障碍,实现了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透明互访。Z39.50问世以来即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我国1999年在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率先实现了基于Z39.50的联机书目检索。而我国高等院校文献保障体系CALIS正在采用Z39.50构建联合目录共享和馆际文献传输系统。
另外,由于馆藏虚拟化的发展,一种描述网上电子信息资源的元数据格式——Dublin Core正日益受到图书馆界的关注,而利用这类元数据以开展图书馆高效编目也正成为当前图书馆界的一项重要议题。
3可协调的权益机制
随着馆际文献的传输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信息技术在文献存取、加工、传递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加之外界文献出版商和信息服务商的越来越多的介入,图书馆之间文献富有馆和贫乏馆之间的严重不平衡的利益补偿问题就越来越突出了。以馆际互借为主要途径开展的文献传递服务是否应收费,成了各国图书馆界难以回避的问题。立足于社会的和道德的角度而拥护免费服务者同基于经济的、效率的考虑而主张收费服务者之间的论争迄今仍不绝于耳。但总体看来,各国在实践中都倾向于收费制。OCLC于1995年宣布在其馆际互借系统中引进一套计帐制度,采用与否可由各馆自行决定。英国馆际互借属收费制。大英图书馆文献供应中心对馆际互借服务采取多种收费标准, 一次单篇论文或图书传递费在10美元~15美元左右。而其他图书馆在向文献供应中心申请互借服务时都要考虑其经费支出情况,他们认为如收费高于上述浮动范围则直接订阅杂志更经济。多年来,大英图书馆文献供应中心保持了收费价格的稳定,这也是它成为世界最大的文献提供中心的重要法宝之一。
德国制定了专门的馆际互借规则,其基本原则是互惠性免费服务。它同时规定:“各成员馆有权利向其他馆索取所需要的文献,也有义务向其他馆提供自己所藏的文献。”不过,1994年德国一些主要图书馆参与开发的SUBITO(联邦政府和联邦州关于加快资料和信息供应速度的倡议)却规定要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文献传递方式收取一定的费用。
4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开放的、互联的、 便捷的文献资源共享与传递体系
开放、互联、便捷是突破传统图书馆空间局限的馆际资源共享与传递的本质要求。只有在这样一个无边界的、越来越开阔的、高速低廉运行的“大图书馆”环境中,资源共享和文献传递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支持这一体系需要造价昂贵的基础设施,而其承担者舍国家政府其谁。因此发达国家都将信息资源共享基础设施的构建当作国家行为看待,从国家战略角度加以规划、筹措;他们自诩肩负着这样一种使命:尽力避免由于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信息富有馆和信息贫乏馆之间的分化,确保所有的图书馆都能提供必要的相当的技术,付得起新技术所产生的费用,从而在馆际资源共享和文献传递的环境下获得最大利益。
基于此,各国政府在资源共享与文献传递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领导者和主要赞助者的作用。美国在1992—1996年间就斥资$400,000, 000构建连接1300所大学文献资源的3Gbps的信息高速通道。1996 年克林顿政府提出的“教育技术规划”指出,到2000年全美国的每间教室和每家图书馆都连上信息高速公路。
英国也在90年代初提出通过JANET发展2Gbps的信息高速公路,连接大学和研究中心,提供网络传递文献的计划。该计划还规定对学术团体实行免费。
日本在1994—1999年实施曼陀罗计划,投资1 万亿日元建成北起北海道,南至冲绳纵贯日本南北的3Gbps高速信息网络。
日前,发达国家的图书馆资源共享和文献传递网络正日新月异地迈向国际化、全球化。BLDSC国际请求交易的增长(由1991/1992 年度的800,000件增加到1999/2000年度的1281892件)和OCLC的会员馆的跨国性突飞猛进地发展便是最好实证。
以国家政府为坚强后盾的、开放、互联、便捷的图书馆资源共享和文献传递网络体系的发展,使得文献资源整体开发、交流、利用的深度、广度以及传播的速度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实质和意义是当前学术界亟待探讨的前沿课题。
5同出版商、信息服务公司的外部合作
当代图书馆的行业性质和社会职能使得她必须同两类业者密切合作:在文献资源方面同出版商合作,在信息技术方面同信息服务提供商合作。
欧洲近年来兴盛的基于期刊单篇论文传递的文献供应中心与STM (科学、技术、医学)出版商在文献采集、版权方面协议合作。STM 出版商在90年代初就采用了SGML(Standard Generic Markup Language),直接将文章的“headers”制成软盘提供给文献供应中心,使其不仅节约了大量成本还提高了信息质量控制。全球著名的学术刊物出版商Academic从1996年开始提供全部期刊的电子版本,大大便利了图书馆电子文献的收集。
同信息服务公司的合作则更为普遍。这种合作令人瞩目之处是其突破政治、疆域等限制的无边界性。例如BLDSC比较早地就与EBSCO开展网络学术文献全文提供服务;而1987年日本科技情报中心与美国化学学会隶属的化学文摘社(CAS),德国卡尔斯鲁厄数学、物理、 能源专业信息中心(FIZ)共建国际信息联机系统(STN),向用户提供追溯检索、定题服务及联机订购原文服务。近期的例子如1998年,瑞典皇家图书馆在网上向全世界的计算机供应商招标,寻求联合编目系统和馆际互借系统的软件合作者。近年来,我国一些大的图书情报机构和大学图书馆在同世界著名的信息提供商,如DIALOG、EBSCO、UNCOVER等合作方面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详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