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见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拼音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几年来,经常到小学听课,听了不少汉语拼音教学课。总觉当前有些教师对《汉语拼音方案》学习不够深透,以至在教学中出现较多讹错之处。现提出本人愚见,以供讨论参考。
一、普通话声母到底有几个?y、w是声母吗?
据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要求小学生掌握的声母是23个,即bpmf dtnl gkh zh ch sh r zcs jqx yw(可查阅人教版小语一册汉语拼音单元第11课及第34页总复习所列的“声母表”)因而许多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都误以为普通话的声母是23个。其实,按照《汉语拼音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规定,普通话的声母只有21个,y、w并非声母,它们只是起隔音作用的头母。按《方案》规定,i、u、ü三个韵母,在其自成音节时,拼写中必须分别使用y或w,其目的完全是为了隔音,以防混淆音节而造成误读、误解。例如“āyi”(阿姨)一词,其音节界限十分清楚,但在书写时倘若不用头母y分隔,便会使人产生错觉,误读成āi(哀)(因为“阿姨”中的“姨”应念轻声,无须标调,而“阿姨”这一词儿又必须连写)。因此《方案》中对此便作出明确的规定(可查《方案》中附于“韵母表”后第(4)条规则)。不过这一拼写规则对于刚踏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求其掌握是比较吃力的,也不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从1963年秋季开始,小学的汉语拼音教材就对此进行了改革,把y、w当作声母教学(有人也称作准声母),其目的完全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减低教学难度。但对于其真正“身份”,作为教者本身是必须非常明确的,绝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诸如“y—i→yi”或“w—u→wu”又或“y—ü→yu”的拼读笑话。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yi、wu、yu这三个音节是作为整体认读音节让学生掌握的,绝不应该让学生去拼读这几个音节,其实它们都是单元音韵母自成音节,并不存在声(母)韵(母)相拼的问题。
二、er是复韵母吗?如何才能发准这个音?
现行小语教材中,er被列于复韵母ai、ei、ui、ao、ou、iu之后,与ie、üe等后响复韵母同列。为此,不少的老师又误以为er也是一个后响复韵母。其实er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单元音韵母,它用两个字母表示(严格来说,应该是一个音符和一个表舌头动作的符号):e表发音时舌头的位置,r表卷舌的动作。也就是说,在发e音的同时,迅速把舌头卷起来,即可得出er(儿)的读音。由于这一原因(韵母用双字母表示,且有卷舌动作),自1963年以后的小语拼音教材都把er排于复韵母部分,以显示它与其他六个单元音韵母的区别,以突出其卷舌的特点(故此也有人称它作卷舌韵母),编者这一意图本来是非常明显的。但一些教师却不明其所以地把er完全当作复韵母教给学生。更有甚者,竟把er的发音拼读作e—r→er(有点像粤方言中的“哦”音),这是非常错误的。其正确发音是:在准备发e音之时,迅速把舌卷起来,即可准确地读出er音来。当然,这一卷舌韵母的发音对习惯于没有卷舌音的粤方言区的人来说,肯定有较大的困难;但只要跟学生讲清楚其发音要领(最好能辅以手势)反复练习,那么就一定能发好这个韵母的音(应特别强调它是一个卷舌单韵母,e后的r并非音素,只不过是一个表卷舌动作的符号而已)。另外,教者还必须明确,这一卷舌韵母的另一特别之处就是它永远独立自处,绝不和任何声母相拼,即只独立地为汉字“而、儿、尔、耳、二”承担注音义务。在拼写时,也无须在其前面再加任何符号,只须写成ér、ěr或èr则可;有时,它在普通话中还可充当韵尾,以示“儿化韵”,如“diàndengr”(电灯儿)、“shùger”(树根儿)等。(这是普通话中常见的一种语音现象,也是北方方音有别于粤方言的明显之处。)
三、“ui、iu、un”与“wei、you、wen”相同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跟学生讲清楚?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中,汉语拼音第12课中的“uei”,13课中的“iou”和16课中的“uen”均以缩写形式出现,即分别写成“ui”、“iu”和“un”,其主要原因是《方案》中有规定:“uei、iou、uen”在其分别与声母相拼时,均可省去其中间的音素,写成“ui”、“iu”和“un”。如zuī(追)、jiù(就)和chūn(春)。而这一拼写规则在小学阶段,并不要求小学生掌握。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教材便直接以其缩写形式教给学生,这本来是件好事,可以让学生少记一些规则。然而第一册教材在看图学词学句第6课《谁的尾巴弯》中的“尾”则写成wěi,(“弯”也写成wān),第5课《禾苗绿油油》中的“油”写成yōu;此外,课外第16课《小喇叭》里的“温暖的阳光……”中的“温”也写成wēn。那么ui——wei,iu——you,un——wen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在拼写时会有不同的形式出现呢?特别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该如何跟他们讲清楚这些问题呢?我认为,教者必须重视这一问题,不要让其含含糊糊地过去就算了,而应该让学生明确:“ui、iu、un”这几个韵母在自成音节时,必须把各自原来开头的字母改写成y或w,以分隔音节;至于改写后,为何中间又会多出了一个音素(如wei、you、wen)来呢?这一点则可让学生反复地进行发音练习,有意识地引导其突出这几个韵母(音节)中间的音素来,因为这三个韵母均属中响复韵母,都是中间的音素最响亮,因此很容易明白它们中间这些音素为什么会出现。《汉语拼音方案》中也有一点规定,那就是“音节标调时,调号必须标在主元音上”,所以“尾”就写成wěi,“油”写成yōu,“温”就写成wēn了。还有,这三个音节在小语拼音教材中都列作整体认读音节,即wei、you、wen,只要求学生从整体上认读、识记,不要拼读。
四、何谓整体认读音节,教材中的整体认读音节有哪些?
所谓整体认读音节,就是对某些音节不以拼音形式拼读,也不进行音素分析,只让学生整个儿地认读、识记。现行小语教材中,被列作整体认读的音节一共有16个,分作四组。它们是:
①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② yi wu yu
③ ye yue yuan
④ yin yun ying
第1组的7个音节是因为舌尖后韵母-i和舌尖前韵母-i发音较困难,小语拼音教材没有把它们作为单元音韵母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而这7个声母又不能与齐齿呼的单元音韵母i相拼(根据普通话声韵相拼规律而定),因而只好把这7个音节作为整体认读音节教给学生,以降低学习的难度。
第2、3、4组的音节则是因为小语教材把头母y、w当作“声母”教学后,这些音节又不便于拼音(其本来就是韵母自成音节),即yuan不能拼读成“y—u—an→yuan”;ye也不能拼读成“y—e→ye”等等,而且小语教材也不要求教学y、w的使用规则,那就只好把这些音节都当作整体认读音来让学生掌握了。
既然是整体认读音节,教者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这些音节必须“整体认读”,绝不可让学生拼读,更不要对着小学生大谈其音素分析,否则必将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