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构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间结构论文,经济增长论文,因素论文,区域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02)02-0112-04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省级区域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正向着彼此互相融合、更加密切的方向发展,立足于二者研究制定的产业政策及空间政策,在实施中会有相互分离,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对此,有必要将省级区域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政策,将更有利于区域的经济增长。
一、区域结构研究的内容综述
对区域的结构研究中,目前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即对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研究。这些方面的研究对于理论区域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区域产业结构的研究
研究区域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经济增长的原因、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模型等。
1.产业结构影响经济结构的原因
从静态看,产业结构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总量增长。认为经济增长是一种投入产出关系,虽然大量的资源投入是经济增长的基础,但其投入的产出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的优化程度。从动态看,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依赖于结构转变。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必须依靠具有高于平均增长率的新兴产业来支撑。这一过程势必出现产出增大、成本下降,从而促进区域经济更快增长。产业结构是联系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纽带,从技术、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三者的单向关系看,技术是起点、是原因,经济增长是终点、是结果,产业结构是这两者之间的传导媒介。
2.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由于研究经济问题的最终目的之一是如何促进增长,因此,在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中,经济增长同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也就成了经济学家最感兴趣的论题之一,如库兹涅茨、钱纳里等得出了许多关于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定量和定性结论,同时还有更多的学者也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研究,在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作用的贡献度进行了测算[1]。
总结研究的方法,大体上有两种形式:一是利用产出增长型生产函数来进行测算;二是利用投入产出法来测算。胡振华采用产出增长型生产函数来进行测算。钟学义研究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用投入产出法来进行的[2]。陆大道在《1997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中,根据“八五”计划期末产业结构的层次水平,将中国省区市分为5种类型[3]。姚愉芳等在研究中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中,认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结构效果实现的,结构效果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效果,经济效果的提高可以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增长,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4]。周振华在对中国产业结构变动模式进行描述的基础上,以“标准的结构转换”为对照物来归纳其基本特征,对产业结构模式进行基本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模式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5]。
(二)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增长
空间结构是区域发展状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区域发展状态是否健康,与外部关系及内部各部分的组织是否有序、萌芽而有活力的因素是否被置于有利的空间区位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以上空间结构发展的问题,在我国,对于空间结构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我国50年代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通过当时开展的工业区区域规划的实践,规划界与学术界提出了集中与分散的关系问题。
2.沿海与内地的关系或三大地带之间的关系。《1997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中,在对三大地带形成差距的历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三大地带城市化水平、人均收入与消费水平、人均能源消费量、社会商品零售额、文化教育水平等方面产生了明显的差距,并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缩小差距”是不实际的,经济发展“质”的差距可能拉大[6]。
3.城镇合理规模和城镇体系。这是中观范围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重要方面。自70年代中期,我国就开始广泛研究城市合理规模、城市规模结构及政策问题。罗国勋在研究经济发展与第三产业分析中,以浙江省为例,对城镇规模与第三产业、城镇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分析[7]。
4.中国的空间发展战略。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全国空间发展战略与省区市布局思路是比较吻合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决策部门提出过3种地区布局思路。一是在“六五”和“七五”计划时期,中央倡导“沿海——内陆”、“三大地带”等战略思路;二是在陆大道提出的“点—轴”理论基础上,并在《全国国土规划纲要》中阐述的“点—轴”开发模式;三是“八五”计划时期,由国务院正式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编制七大经济区发展规划;并将七大经济区的发展,列入“九五”计划之中,作为区域经济布局和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
二、产业——空间结构的定义
产业—空间结构不是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的一个整体。有些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对此相关的方面进行了研究。
埃德·胡佛在研究产业因聚集而产生的规模经济时,认为产业在某个区位聚集规模决定的经济称之为聚集体经济,聚集体经济的适度规模取决于该产业的特点,包括它对运输成本和其它区位因素的区位敏感性,聚集体是多区位单位和多公司的聚集体[8]。
胡佛注意到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产业与区位的聚集,并在基础上形成了聚集体。但胡佛的聚集体经济是厂商在大城市聚集的结果,或者说是在区域空间中“点”的发展,但这种“点”上产业聚集的研究,对于省级区域范围内研究产业—空间结构提供了借鉴。
陈岩在论述区域—产业外部经济时,将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9]。他认为,行业规模经济即是行业外部经济、区域规模经济即是区域外部经济,行业规模经济与区域规模经济结合在一起,形成区域—产业外部经济,贸易是由行业规模经济与区域规模经济共同决定的,这是因为贸易既集中在某一产业,又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但在其研究中,区域特指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区域—产业外部经济实质上是将区域的空间结构因素与产业因素结合起来,但没有明确研究区域的大小及级别。而这种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也为研究产业—空间结构提供了借鉴。
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密切联系,即一定区内有着特定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增长。尽管许多学者都注意到这一关系,在论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都是从各自的不同角度来进行论述的,即从区域产业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两个方面分别阐述。
这对分析区域经济增长问题有着积极意义,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深入分析,可以从一个更细致、更深入的层面,来寻求区域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中的优势所在,促进区域的经济增长。但在对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进行细分、深化研究的同时,更需要从整体上来研究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即在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整合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实际经济活动中,会因为产业发展政策及空间发展政策的过于细化而降低它们的政策效果,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对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整体效果了解不足,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二种政策相互矛盾,从而不利于区域的经济增长。
现代经济发展趋势表明,区域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二者密切联系,共同作用于区域的经济增长。有必要在研究中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与经济增长的作用。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用产业—空间结构这一概念来描述。
产业—空间结构可定义为:区域内各种生产投入要素所形成的生产组合、在农业及空间形态上形成的综合物质实体。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其空间结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中观层次的结构,它不是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简单相加,而是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共同作用于区域的经济增长及区域内的微观经济组织。产业—空间结构通过不断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来实现产出的优化,同时通过不断地升级换代,实现其动态化、协调化、高级化发展。
三、产业——空间结构变化的实质
(一)产业—空间结构的实质
产业结构的成长变化,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水平,它与工业化程度密切相联系。处于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区域,产业结构构成各不相同。发展阶段划分和产业结构演进反映了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在现阶段,对于中国的省级区域来说,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就是工业化的进展过程(Industrialization),它反映了生产与消费的结合程度。
空间结构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空间集聚或分散趋势,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因素,即集聚经济导致空间结构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转换[10]。对于空间集聚程度判断的主要指标之一就是区域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城市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城市化过程(Urbanization)。因此,空间结构的变化与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认为是城市化进程过程。
城市化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主要现象之一。在工业化过程中,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企业在地理上趋于集中的原因,是获得“聚集的经济效益”。因此,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即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城市数量日益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促进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这表现在,随着聚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业结构不断地升级换代,从而促进工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样,工业化与城市化两个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成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
由于产业结构与工业化、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的密切关系,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二者构成的有机整体,即产业—空间结构,其变化的实质是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有机联系。
(二)区域的实证分析
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来看,二者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关联关系。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在英美战争(1812-1814年)后开始工业革命的,工业化率只有6%,城市化率也非常低,两者基本同步增长,到1870年,美国的工业化率已达16%,城市化率达26%,后者超过前者10个百分点;而后城市化率一直高于工业化率,而且越来越高,到1940年,两者已分别达到56%、30.2%,相差20多个百分点,到1970年,工业化率已降到26%,而城市化率已高达74%,相差50个百分点。
在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容,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落实,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表现为如下的进程,随着区域工业化的提高,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相应提高,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向城市迁移并引起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工业化进程诱导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的扩大,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工业企业进一步集中,城市化反过来又促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的发展又给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因此,城市化与工业化既同步并行发展,又是相互促进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就会有效地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反之,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同步,无论是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还是滞后于工业化,都不利于工业化发展,从而会影响城市化的进展。
工业化是中国省级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七五”期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六五”时期有所下降,第三产业的重点发展和蓬勃兴起,有力地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八五”时期,多数省区市又将经济建设的重点转向工业经济,使全国工业增加在GDP中的平均水平较“七五”时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巩固。从1991年到1997年,除西藏和2个直辖市外,各省级区域的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差异并不十分明显,绝大部份在70%-80%左右。人均GDP与非农产业比重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82),即高收入省区的该比重也高,反之亦然[11]。
由于特殊的发展历史,致使中国非农业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速度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速度,同时,市镇人口比重的提高速度又滞后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速度,双重滞后导致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通过与日本的比较,明显反映出我国城市化过程的滞后性。中国1997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与日本1965年相当,可以认为,中国90年代中期的工业化水平与日本60年代中期基本相当。但是,中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比日本低25.2个百分点,城市人口比重滞后38.2个百分点。
日本不论是在重工业化时期,还是工业化后期,轻工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始终偏低,吸纳了工业化过程中大量从第一产业转移的就业人数,而重工业则始终保持了高技术密集型特性,比较劳动生产率高,技术进步快,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保证了产业的整体高素质。在我国工业内部,技术进步与吸纳劳动力的矛盾在于:应该坚持实现快速技术进步的重工业没有相应地实现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弱。应该大规模吸纳劳动力的轻工业技术进步快,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由于轻工业的技术从总体上处于低梯度上,因此,中国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产业素质难以提高,同时,工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相应降低,并严重限制了城市化进程。
从横截面数据的比较来看,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也十分明显。尽管80年代后的近30年内,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第三产业一直处于停滞,甚至萎缩状态。到70年代末,中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水平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的停滞,又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严重滞后,第三产业的落后并没有得以根本改变,1995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只有24.1%,不仅低于韩国的54.7%,巴西的51.9%(1993),还明显低于巴基斯坦的32.5%(1994)。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明显障碍。
根据国际工业化与城市化演进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以及中国的发展过程,在研究省级区域的产业—空间结构变化过程中,应该突出产业结构中的工业结构变化与其相应的城市体系所形成的有机整体,突出其整体效应对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何种影响,这对制定省级区域的经济增长政策是非常有利的。
[收稿日期]200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