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效”到“有效”--浅析课堂教学无效现象的成因及对策_课堂教学论文

从“无效”到“有效”--浅析课堂教学无效现象的成因及对策_课堂教学论文

力戒“无效”,力求“有效”——课堂无效教学现象的归因及对策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对策论文,课堂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16(2007)02—0046—04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中心,课堂教学作为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也难以改变。不管什么样的教育改革,如果不能落实在教学领域、不能触动课堂教学、不能引起教学模式和过程的变化,任何改革都将难有实质性的成效。因此,坚持以教学改革为核心,深入教学领域,研究和改革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新课程改革最中心、最紧迫的任务。

所谓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的特性[1]。那么,在有效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业上获得进步、在情感上体验幸福并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题和一线教师的使命。然而,根据课堂观察,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尚偏颇、肤浅,甚至歪曲,课堂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偏离新课程的无效教学现象。为此,笔者从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设计和评价等五个方面对常见的无效教学现象进行梳理分析,并尝试提出策略,以期引起教师对无效教学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一、教学目标:厘定不清,割裂三维目标

【扫描】在对无效教学现象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教学目标时常厘定不清,习惯表现为割裂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片面强调认知目标。请看案例:

师:小朋友,怎样记“菜”字?

生1:菜,上下结构,上面草字头,下面是采字。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上面草字头,下面彩色的彩去掉三撇。

师: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3:上面是辛苦的苦去掉古,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

师: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4:菜,上面是花字去掉化字,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合起来是“菜”字。

师: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5:……[2]

【浅析】通过数十种方法来学习一个生字,而各种方法之间并没有实质的区别,这无疑使学生们越记越复杂。生字的学习和记忆作为双基之一,是否能通过这样的探究来实现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呢?生硬地追求过程和方法,是否是新课程精神所在?

新课程强调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于课堂教学实践中,然而由于教师不能准确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致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或被忽视或成了穿靴戴帽。

【策略】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设计,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基础。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注意:第一,增强目标意识,把握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而教学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必须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来制定[3]。第二,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增强目标的针对性。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从心灵上读懂学生、贴近学生。第三,加强目标整合,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成分,而是共同支撑起人的素养与智慧的一个整体。

二、教学内容:浅尝辄止,取舍不够科学

【扫描】新课程主张从“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变,教学内容从教材延伸到自然界和社会,这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一步。然而,当前课堂教学中,创生性地使用教材,却往往使一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够科学,偏离了教学的主旨。例如:

一位老师教苏教版第十一册《海洋——21世纪的希望》时,精心准备了大量有关海洋动植物及海洋风景的图片、视频资料,用了整整一节课时间向学生展示,并让学生讲述自己去海底世界游玩的亲身感受,一节语文课变成了纯粹的海洋知识介绍课[4]。

【浅析】案例中,教师若能选取一些关于利用新技术开发海洋能源、保护海洋资源的材料,是否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呢?

传统的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新课程则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然而在中小学课堂里,由于没有把握住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以及对课程资源的开发缺乏经验,教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取而代之的则是偏离了教学目标的生活素材。这不仅占用了上课时间,而且使课堂气氛陷入虚假繁荣,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其思维能力的培养。

【策略】新课程提倡课堂的生成和开放,倡导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发掘和捕捉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延展和重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注意:第一,超越教材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中,教材的基本概念、该学科基本思考方法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二,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对生活素材的选取要坚持一个标准,即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方法:过于机械,对话流于形式

【扫描】与传统课堂中教师独白的教学方式相比,新课程主张师生关系由“师授生受”走向“师生交往”。然而,理性地审视当前对话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对话常常流于形式,内容空洞。请看案例:

在教人教版第二册课文《地球爷爷的手》,老师讲到小猴要请小兔吃桃时,产生了这样的对话。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吃桃子吗?

生:喜欢!

师:你们知道桃子有什么种类呀?

生:我吃过水蜜桃。

生:我不仅吃过水蜜桃,还吃过一种很红很红的桃子呢!

师:你说的是油桃吗?

生:我不知道。

师:小朋友们吃过的桃子是谁给的呀?

生:妈妈买的。

师:妈妈哪里买的呀?

生:市场,还有超市。

师:你们知道桃子长在哪里吗?

生:知道,桃子都长在树上!

师:那小朋友们自己摘过桃子吗?

生:没有。

师:对,爬树摘桃子是很危险的……

【浅析】《地球爷爷的手》是一篇以桃子自动落地为线索介绍地球引力的课文,课堂却围绕桃子展开了漫无边际的话题。只有将对话的主题引向地球引力本身,尝试引导学生们发掘和交流生活中地球引力的例子,才是切中了该课的命脉。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师生对话交往,这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精神互通’”[5] 的交往方式。它使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使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和做题的机器。但对对话的盲目追求,却往往导致了诸如目标虚化、内容游离于主旨,教师引领作用缺失等问题。

【策略】新课程反对传统教学以“实体优先”为出发点,而是主张交往和互动。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实现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只有经过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对话才能真正意义上得以实现。因此,在对话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第一,对话内容应围绕课程主旨,防止漫无边际的假对话取代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影响对文本建构的参与程度[5]。第二,加强教师在对话中的引领作用,避免学生的认知在原有水平上徘徊。第三,注重生生对话、自我对话,真正实现智慧的相生和生命的相融。

四、教学设计:过于严密,预设缺乏弹性

【扫描】长期以来,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努力追求的目标,然而这样的备课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卡壳”现象却时有发生。请看案例:

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我国某地考察,对我们的公开课提出了质疑。执教老师制定了非常明确的目标,过程根据目标展开,非常流畅,特别是学生那对答如流的表现以及教师对课堂时间分秒不差的把握,令陪同听课的领导和教师都非常自豪。但美国考察团的成员却坦率地提出:既然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能准确无误地回答,那么学生上这堂课还有什么意义呢?[6]

【浅析】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课堂教学成了一出表演剧,教师成为导演,学生充当演员,听课者不知不觉的成了观众。教师按照课前预设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其导演职责,学生也精彩地完成了其作为演员的职责。然而,这种没有思维启发,智慧碰撞的课堂,能给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带来什么呢?那么,我们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什么呢?

“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7]。我们长期以来过分强调线性的、凝固的预案,最终使预设占用了生成的空间,而当标新立异被斥责,开拓创新的路口就被阻塞,当所有的答案被标准化制作,探索和发现的头颅就被切断了。

【策略】新课程强调预设与生成的统一——预设是为了生成,生成是基于预设。脱离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而忽视生成的预设是低效的。我们应当以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导向,以尊重学生个性和多元智能为基础,倡导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和探究中生成,教师应当让学生以多元视角解读文本,注重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二,在对话中生成,教师要真诚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第三,在情境中生成,教师既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突发情境,又要避免为了情境化而情境化。

五、教学评价:趋向表浅,激励效果淡化

【扫描】新课程理念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然而一个新的、好的理念的应用却往往会导致过犹不及。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出现了不少新问题。例如:

现在的课堂里常见这样的情形,不管课程内容的难易,一般都有“朗读”、“小组讨论”、“谈感受”等环节。不管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不管小组是否在讨论,以及对小组代表发言的内容,教师总是评价“太好了!”“不错!”“真棒!”“掌声鼓励!”……此类语言几乎成为教师的“口头禅”。于是,平平淡淡,错误多多,却也好评如潮;于是,没有真情激情,没有亮点精彩,却也掌声阵阵。

【浅析】我们不解,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学生不能说“不”,而只能表扬呢?这样的表扬有价值吗?教师评判没有了原则,学生眼里没有了渴望,课堂教学没有了效益,这是新课堂吗?这比过去的“满堂灌”更有危害!这种“和事佬”似的表扬是对学生智慧的侮辱,是对学生承受能力的低估,是对新课程评价的误解,是教师责任的缺席。新课程注重对孩子的褒奖和鼓励,而表扬的泛滥却容易导致激励功能的淡化,甚至会造成学生自我感觉过好,从而低估学习和工作的困难性。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评价不等于表扬,赏识不排斥批评,廉价的表扬和赏识不会产生激励的功效。

【策略】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不应太拘泥于某种方式或倾向。评价可以是热情洋溢的赞美,可以是一针见血的批评;可以是欣赏地颔首,可以是微笑着摇头。

可以是请他“再想一想”,可以是请其他同学“补充补充”或者“帮帮他”……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要充满平等、真诚、关心、期望与热情,这样,学生才会在形式不同的评价里获得鼓舞。

在评价过程中应当注意:第一,不仅要避免打击热情、伤害自尊的否定性评价,也要防止评价的形式单一、语言老套。第二,综合运用表扬和批评,注重“度”的把握,在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适度的肯定的同时,也要对错误之处给予明确的批评。第三,评价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了热情洋溢的赞美和声色俱厉的批评之外,点头肯定、微微蹙眉等和风细雨式的评价,有时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将新课程理念有效地与实践相结合,还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教师素质、学生实际情况、教学条件等,课堂中无效教学的现象还很难从根本上消除。同时,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不断创新、生成的实践活动,不存在现存的、确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因此,有效教学的新课程理念与策略需要长期不懈的探索,惟其如此,新课程改革才能最终实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

标签:;  ;  ;  

从“无效”到“有效”--浅析课堂教学无效现象的成因及对策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