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鼻窦术后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上颌窦口黏膜恢复过程分析论文_周岳军

(湖南省张家界市大众医院 湖南张家界 427000)

摘要:目的 研究慢性鼻-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患者行内镜鼻窦术后上颌窦口黏膜恢复过程。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慢性鼻-鼻窦炎并发鼻息肉且行内镜鼻窦术患者共105例(123侧),采用手术钳在患者术前2-4周与术后4-6周、12-14周时在其上颌窦同一位置取粘膜组织,观察并分析粘膜组织变化。结果 患者术前2-4周与术后4-6周、12-14周的内镜检查发现息肉、粘稠涕现象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14周与术前2-4周,术后4-6周发现窦口阻塞、粘连现象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14周大部分粘膜组织恢复正常结构与功能。结论 慢性鼻-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患者行内镜鼻窦术后大约12-14周时间恢复较好,部分病变组织无法再次恢复。

关键词:慢性鼻-鼻窦炎;内镜鼻窦术;上颌窦口黏膜;恢复

慢性鼻-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多脓涕、鼻塞、头痛及嗅觉障碍等[1],该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内镜鼻窦术是临床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并发鼻息肉常用的方法,通过内镜手术对患者鼻窦口鼻道复合体等阻塞进行手术清除,达到打通阻塞的鼻窦、鼻腔的治疗目的,同时还可以促使患者鼻内上颌窦口黏膜形态及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复发的可能[2]。为了研究慢性鼻-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患者行内镜鼻窦术后期鼻内上颌窦口黏膜组织的恢复过程,本研究分析了105例慢性鼻-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患者术前2-4周与术后4-6周、12-14周的鼻内上颌窦口同一位置的黏膜组织恢复情况,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期间我院采用内镜鼻窦术治疗的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共105例(123侧),所选患者均符合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诊断标准[3]。按照慢性鼻窦炎的分期标准,Ⅱ型2期43例(50侧),Ⅱ型3期35例(40侧),Ⅲ型27例(33侧)。患者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35.6±11.3)岁,病程6个月-28年,平均病程(14.3±3.6)年。

1.2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从前向后进路的手术方法进行内镜鼻窦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切除患者钩突部位,然后进行前组筛窦的切除,利用手术器械扩大患者的上颌窦的自然开口,并对上颌窦部位的病变组织进行清除。然后进入后组筛窦的切除,进而将蝶窦切开,开放额窦并进行病变组织切除与清理。术后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可酌情填塞中鼻道,并在术后1-2天后取出填塞物。给予患者抗生素预防治疗3-4天,每日利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鼻腔等。治疗中应尽量避免对正常粘膜组织造成医源性损伤。分别在术前2-4周、术后4-6周、12-14周时利用手术钳在患者鼻内上颌窦口同一位置取黏膜组织样本进行组织学观察与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学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并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不同阶段内镜观察结果比较

对患者术前2-4周与术后4-6周、12-14周的内镜检查,三个时间节点发现息肉、粘稠涕现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14周与术前2-4周,术后4-6周发现窦口阻塞、粘连现象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注:X12/P1表示术前2-4周与术后4-6周比较结果;X22/P2表示术前2-4周与术后12-14周比较结果;X22/P2表示术后4-6周与术后12-14周比较结果。

2.2不同阶段粘膜组织学检查比较

术前2-4周:对采取的上颌窦口粘膜组织学检查显示粘膜层变厚,出现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观察到腺体、纤维组织增生、鳞状上皮化生、上皮剥落等。在电镜下可见纤毛减少,纤毛管部结构发生异化,线粒体数量较少。术后4-6周可见鳞状上皮细胞再生,粘膜下纤维组织改善,细胞间距明显增大,纤毛呈现无规律排列[4-5]。电镜检查显示粘膜细胞的线粒体呈空气泡状,数量较少。术后14-16周:组织学检查显示大部分上皮细胞排列紧密,纤毛细胞规则排列,部分样本仍有上皮细胞不整齐并有侵蚀现象:108侧粘膜样本显示下层纤维组织增生,炎症反应浸润细胞大量减少。电镜检查结果显示,119侧粘膜组织样本其纤毛结构细致,管部结构均匀,线粒体数量与结构均正常[6]。

3讨论

慢性鼻-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患者行内镜鼻窦术后上颌窦口粘膜的恢复对于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上颌窦口的粘膜组织中假复层柱状纤维组织与上皮细胞是鼻腔内与鼻窦内主要细胞,尤其是纤毛结构是保护呼吸过程污物不影响鼻腔正常功能的重要结构之一。研究表明,当纤毛结构发挥作用时,会消耗大量能量,因此该细胞的线粒体呈细长、密集排列形式。进行内镜鼻窦术后,对患者上颌粘膜组织的恢复情况尤其是细胞的组织学检查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分析了不同阶段患者上颌窦口粘膜恢复情况,结果表明,术前2-4周比术后4-6周、12-14周内镜检查发现鼻息肉、粘稠涕例数较多,术后12-14周内镜检查发现出现粘连、窦口阻塞、鼻息肉、粘稠涕现象显著降低。通过粘膜组织样本的组织学检查发现,术后12-14周后粘膜组织恢复较好,其结构与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但是依旧有部分病变严重的组织结构难以彻底恢复。

总之,采用内镜鼻窦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术后12-14周患者的上颌窦口粘膜组织便可恢复正常结构与功能,部分病变严重组织难以彻底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黄鸣真.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和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5,19(4):275-276.

[2]汪静波,陈晓云,陈君,等.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嗅觉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6,27(7):1216-1218.

[3]李强,李江民,文婧,等.慢性鼻窦炎患者上颌窦黏膜细胞因子的表达[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0):2633-2634.

[4]李颖,范尔钟,伯铭羽,等.细胞连接在慢性鼻窦炎中的表达及意义[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3,34(6):799-804.

[5]李小敏,樊韵平,陈舒琳,等.慢性鼻窦炎手术前后分泌物细菌学对比研究及临床意义[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6,19(4]:390-392.

[6]左可军,李华斌,史剑波,等.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后不同鼻窦黏膜的转归规律[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4。7(5):368-372.

论文作者:周岳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2

标签:;  ;  ;  ;  ;  ;  ;  ;  

内镜鼻窦术后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上颌窦口黏膜恢复过程分析论文_周岳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