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三乡分局 528400
摘要:国家经济建设过程离不开特种设备的支撑,而且特种设备又是重要的基础设备之一。其安全管理以及日常维护是比较复杂的,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展开,这个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相应规章制度执行。分析了当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现状、常见事故的原因及管理中存在的通病等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对策与措施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通过强化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及企业负责的安全工作体系的建设,来切实提高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对策措施
0引言
特种设备由于自身的构造以及组成部分的特殊性使得其与一般设备相比具有更大的危险性,因此在日常运行当中我们必须进行科学、合理地管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降低重大意外事故发生的频率,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从各个方面对特种设备进行专业化的管理,有利于维持我们日常生活的秩序,促进日常生活的合理、有序的运行。本文将从现今对特种设备管理现状、出现问题作为出发点进行深入地研究,并针对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现状、常见事故原因、管理中存在的通病与问题
1.1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现状
1.1.1监察机构的设置情况
我国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根据相关法规的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全国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工作。县级以上分管地方质量监督的部门负责其所辖区域内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工作。
1.1.2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法规体系
目前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领域,我国已制定了较为齐全的法规体系,其中在法律层面上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法》《产品质量法》《劳动法》等。此外,还包括行政法规、行政规章、技术法规以及相关标准。
1.2特种设备事故的常见原因
(1)部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由于企业负责人的安全主体责任及法律意识不强,有时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企业的安全投入水平严重不足。(2)部分特种设备使用企业或单位未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相关法规的规定设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构或安全管理人员。(3)部分企业在特种设备安装、维修和改造后既不向质监部门备案,又不进行检测和检验,便投入使用,这些安全隐患常会导致事故的发生。(4)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未经专业培训或在未取得特种设备操作资格证的情况下就上岗。目前在厂区专用机动车辆、客运索道等行业,持证上岗率比较高,而压力管道和起重机械的操作人员持证上岗情况不是很好,部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认为压力管道和起重机械等操作比较简单易学,即使操作人员不经过正规的培训和考核也可上岗,因此无证上岗和违规操作特种设备并导致事故发生的现象时有发生。(5)就政府监管机构而言,少数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监管不严,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不力。
1.3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存在的通病
1.3.1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权不清、行政许可项目偏多
由于我国的政治与经济体制尚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当中,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因此政府的干预政策往往很难做到及时有效。在现实生活中,政府的政策干预往往会比实际情况要慢半拍,其干预往往也不大可能很好地实现政府预期的目标。另外,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政府过度干预及针对性不是很强的问题,比如在对八大类特种设备的管理方面,往往采取相同的管理方法,缺乏比较细的分类管理细则。此外,政府出台的限制性规章条目偏细,行政许可的项目也偏多。
1.3.2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效率低下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从2004年到2012年,我国的监察机构及监察人员分别增加了约28.6%和84.3%。虽然我国特种设备监察机构的数量及监察人员不断增多,但是我国特种设备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相应的行政管理事务也在不断增加。所以,仅凭一味地增加机构和人员来解决我国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易造成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局面。
1.3.3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存在着短期治理的行为
在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中,治标不治本的现象还时有出现。在安全生产情况比较正常的时期,由于人们思想上的松懈,相应的监管措施和安全规程往往不能落实到位。但是一旦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在安全形势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主管部门往往会采用相关的紧急措施大力整治。在安全事故频发的行业,人们往往从思想上、意识上对安全管理事务引起了足够的重视,相应的安全投入也比较多一些。反之,对于那些安全工作到位、安全事故较少发生的行业领域,反而更容易受到政府及企业的忽视,相应的安全投入也较少。所以,作为安全监管的政府管理部门要想真正做好安全监管工作,应注重加强长效管理,避免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短视行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各类特种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4.1锅炉压力容器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锅炉压力容器制造厂家较多,但生产能力普遍较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工业锅炉技术基础工作在我国比较薄弱,锅炉的的研发技术与质量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1.4.2压力管道管理存在的问题
(1)工业管道维护与检验规程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一是很大一部分的规程是近十年前所颁布的,目前已不太符合当前生产的实际情况。如一些检测、分类方法已经过时。其二是由于国家机构的不断改革与调整,相关的执法主体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先相关职能部门所制订的规则,其实施效果往往很难得到保证。其三是限于当时评价技术水平,对于工业管道检验所发现问题的具体处理办法在当时的相关规程中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2)公用管道安全检测的标准较为缺乏且技术标准较少。如安全检测标准目前只有两个:《城镇燃气埋地钢质管道腐蚀控制技术规程》(CJJ95—2013)、《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CJJ51—2016)。
1.4.3电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在使用环节的安全责任落实上存在较多问题。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单位在电梯使用中不太重视对安全的管理,或多或少存在着未落实管理机构、未落实安全责任人员、未落实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等问题,设备也未登记注册,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无证上岗或是操作证过期的现象也时常出现,未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和紧急救援措施。(2)电梯维护保养市场仍需进一步规范。(3)电梯乘客的使用安全知识相对缺乏,安全教育未真正落实到位。
1.4.4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起重机械管理问题
与上述几类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类似,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起重机械的管理也存在前面所述的相关问题。总之,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应将具体措施落实到每一类特种设备中,如果只是笼统地、泛泛而谈地讲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而缺乏针对性的话,那么最后的成效往往也会差强人意。2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对策措施
2.1特种设备安装应注意的环节
2.1.1安装单位应满足资质及相关法律要求
(1)安装单位应具有相应的资质要求,在承揽业务时,应具有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特种设备安装(或维修)安全许可证。(2)安装单位应具有同类型或类似项目的安装施工经验。(3)安装单位在安装过程中应编制具有针对性的施工组织方案。相关的安装工艺流程、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均应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
2.1.2特种设备改造及维修时的注意事项
(1)特种设备改造以及维修单位在承揽业务时,应具有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特种设备安装安全许可证。(2)特种设备改造以及维修单位应具有同类型或类似项目的改造及维修的施工经验。(3)在对特种设备进行改造后,须通过具有特种设备检测资质的单位或机构的检测,并在取得检测合格证明后,方可投入使用。
2.2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具备的相关条件
所有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在正式上岗前必须取得上岗资格证,并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此外,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定期接受安全教育,对操作证到期的,应及时进行复检或再培训,继续教育的学时应满足有关法规的规定。
2.3健全对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的管理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有专人负责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特种设备要有安全技术档案,并应逐台分别建档。特种设备的安全技术档案必须齐全、整洁、规格化,并应做到及时整理填写。若出现设备迁移或报废情况时,其档案均应随时记录。特种设备报废后,设备使用单位应及时向质监部门办理注销手续,并在设备档案中予以注明,以便核查。2.4切实做好定期检测及检验工作特种设备在申报定期检验前,其生产经营单位应首先进行自检(自检结果应为合格),如果生产经营单位自身无条件进行自检的,该单位也可委托具有相应能力的专业技术服务中介机构进行相关检测,并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性能符合国家有关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此外,未经定期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严禁使用。
2.5切实做好应急预案的编制及实施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而言,应站在全局的高度上编制本区域内的事故应急预案。对特种设备的使用单位而言,由企业负责人组织编制专项应急预案,所编制的应急预案应进行评审后,再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签署后执行,并应报当地的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企业内部应加强对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定期进行紧急预案的演习。应急预案的演练可采取桌面演练、功能演练以及全面演练等方式。
2.6做好组织及人员保障
特种设备生产经营单位,应按《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以及相关法规的要求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3结语
近年来,我国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特种设备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事关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就我国目前特种设备使用的安全形势而言,在特种设备按规操作以及安全管理等基础工作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方式与法规体系。从治标又治本的角度出发,我们应在继续加强国家监察和地方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由企业作为安全主体的安全管理制度,每个特种设备的使用单位都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安全管理模式,以便从本质上将特种设备事故率降到最低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克荣.安全生产管理知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2]张兴凯.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3]吴宗之,刘茂.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及预案导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论文作者:黄智欣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
标签:特种设备论文; 安全管理论文; 单位论文; 人员论文; 我国论文; 操作论文; 法规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