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校图书馆的改革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党校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党校图书馆如何顺应改革、把握机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自身,已成为大家探讨的一个课题。本文试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校图书馆的改革与发展谈点意见,供同仁参考。
一、解放思想,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图书馆工作新观念
1.市场观念。对图书馆来说,市场观念就是读者用户观念,读者用户就是市场。图书馆的服务,使读者和用户产生有形或无形、直接或间接的财富,得到收益,便是实现了市场交换。党校图书馆要完成由传统观念向市场观念的转变,必须把满足读者的需求视为服务工作的价值所在,把读者的满足程度作为衡量服务质量的尺度,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和高质量服务上来。同时还应彻底转变封闭自守的作风,向社会开放,使馆藏文献和设备为社会上的广大读者所利用。
2.效益观念。市场经济是追求高效益的经济,它讲求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图书馆事业,必须牢固地树立效益观念,图书馆开展的一切活动,都要把效益放在首位。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馆藏数量、馆舍规模等静态“硬件”作为评价图书馆的主要标准,忽视了对这些“硬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的评价,这也反映了图书馆效益观念的淡薄。实践证明,一个图书馆藏书再多、设备再先进,如果这些资源不为读者所利用,即只能造成浪费。图书馆的价值是服务读者,它应以服务工作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党校图书馆树立效益观念,就是要把评价图书馆的标准从以藏书数量和馆舍规模为主向以服务效益为主转化,彻实用效益水平来衡量和评价图书馆工作。
3.竞争观念。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型的经济,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法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信息业发展势头强劲,各种以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为宗旨的公司、中心大量涌现。这些机构运用灵活多样的服务手段,在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这种形势下,图书馆有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参与信息业竞争的难得机遇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但现实地看,挑战多于机遇,图书馆面临的困境和竞争会严峻得多。党校图书馆要在这激烈竞争的信息时代求生存、图发展,就必须牢固树立竞争观念。
4.人才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图书馆事业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就目前党校图书馆专业队伍的现状看,一方面人员数量、文化程度都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专业知识结构又比较单一,缺乏具有高层次专业知识和现代技术的人员,尤其缺少具有学科专业知识的文献情报人员。同时,由于种种不合理因素引起的人才留不住、冗员出不去的现象,也对图书馆的发展构成了一定掣肘。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就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全新的人才观,包括选人和用人两个方面。在人才的配置上,要以市场和效益为前提,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进行重新规定,打破清一色的图书情报专业结构,建立起一支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业队伍。在人才的使用上,应当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切实实施平等竞争的用人制度。
二、建立服务第一、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图书馆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为社会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而展开的。党校图书馆是党校教学和理论研究的组成部分,是党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础和保证。长期以来,党校图书馆在主动服务上多下功夫,为教学和科研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受传统的“重藏轻用”的藏书意识和“大而全、小而全、自给自足”的封闭观念的影响,服务工作一直在传统的“采、编、流”阶段逗留,理论研究依旧在“分类法”、“排检法”上忙碌,在人员的调配上,骨干力量仍然向基础工作倾斜,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总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党校图书馆只有彻底打破传统观念,建立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切实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主动服务和深层次服务上来,才能抓住方向,取得最佳成效。建立服务第一、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首先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拓宽服务范围,延伸服务领域。①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工作。图书工作者要进一步明确,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和理论研究对文献信息的需要,是党校图书馆的中心任务,各个环节都要从措施上、落实上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②做领导决策的参谋和助手。为领导决策服务是党校图书馆区别于其他图书馆的显著特征,应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有关领导提供决策依据。③面向社会,向社会开放。目前我国社会的文献保障能力不强,人均藏书拥有量仅0.23册,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文献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党校图书馆是我国社会科学文献情报五大系统之一,拥有丰富的社科文献,每个省级党校图书馆,都拥有30万册以上的藏书和上千种报纸和期刊,充分开发这部分文献资源,向社会开放,必将对我国的两个文明建设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2.充分开发文献资源,实现文献资源的潜在价值和功能。①馆藏文献整序要规范化、标准化。馆藏文献的整序即我们通常所进行的分类编目工作,在文献的整序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目录体系,多途径、多角度地揭示馆藏文献。②二次文献的开发要纳入正常工作轨道。文献的主题标引,各种专题索引,对文献所做的简略、准确的摘要,都属二次文献的范畴。二次文献的开发,着重要提高覆盖率。③重视对知识的重组开发。重组开发就是采用搜集整理、综合归纳、评价议论等方法,对某一学科或专题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总结和评价,向用户提供综合性的信息,即专题述评或研究综述,也即三次文献开发。二、三次文献的开发,都要切实纳入图书馆的正常工作轨道。
3.加快向“现代化、多功能”转轨的步伐。当今,广大读者阅读趋向实用,阅读行为趋向“短、平、快”。也就是说,读者趋向于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他所需要的最多、最新的信息资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读者需求多层次、高标准的信息服务,传统的常规手段和单一功能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采用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化手段,开发多种功能,是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和水平的必由之路。党校图书馆向现代化、多功能转轨,已成共识,各省级以上党校图书馆的现代化设备已初具规模,各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由点到面,逐步用现代技术装备改造全部工作流程,力争在本世纪末建成党校系统的文献情报检索网络。
4.建立一支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业队伍。列宁指出,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图书馆的人才知识结构决定着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根据党校图书馆的特点和任务,专业队伍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年龄结构三个部分,同时各个结构应搭配合理,比例适当。①在专业知识方面,传统的、清一色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结构已经阻碍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图书馆即要有图书情报专业人员,这部分人是主体,又要有其他各学科专业的人才,特别是党校所设的各主要学科的专业人才,还要有一定数量的现代科技人才和外语人才。只有各方面人才搭配合理,使其优势互补,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②在专业技术职务方面,比例要合理。全国党校图书馆评估条例规定,省级党校图书馆专业技术职务高、中、初三级的比例达到3:5:2的为满分。这是由图书馆功能向情报职能转化、专业技术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应力争配齐。③在年龄结构上,应是老中青三结合,以青年为主,建立一支具有复合型专业知识结构的队伍,使这支队伍在群体上具备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在个体上也体现出一专多能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