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类语言成分叹词的交际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叹词论文,成分论文,作用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叹词不是语词成分,而是类语言成分(Paralanguage)[①]。叹词的基本作用是表示感叹和呼唤应答。叹词的意义要受到上下文等语境的制约,脱离语境,叹词的意义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从这两方面的特点来看,叹词是典型的语用成分。叹词是个可以列举的类,又是一个用法灵活多变的类。笔者调查200多万字的语料,收集近千条用例,现按其作用分类,详细分析说明叹词的用法。
在交际中,叹词常被用来招呼应答、表明态度、刻划人物、传达感情、烘托环境、渲染气氛。以下分类说明。
1.1 叹词的基本作用之一是招呼对方,引起对方注意,使对方进入交际过程。在日常交际活动中,招呼对方进入交际过程,大致有这样几种方式:
(1)使用各种称呼。例如:
何新玲 哥!
何新民 请假回来的?
(《苏》,7页)
(2)使用叹词。例如:
三儿一看,心里说:“!修脚的在这儿哪。”走过去说:“喂!上我们那儿修修去。” (《传》,252页)
(3)既使用叹词,又使用称呼。例如:
解缙也不理他。这个小学生就叫那个小学生:“!师哥,你瞧他不念。”(《传》,119页)
(4)直接对话。例如:
何贵 (看着严大爷)您买卖好?
严大爷 还行。(从小车上拽出个马扎来)坐会儿。
第四种方式往往辅之以一定的体态语,多是问候或抱歉的话,如例中的“看着严大爷”。
以上四种方式以第一种使用频率最高,第三种次之,第二种和第四种不大常用。因为只使用叹词、或不用称呼也不用叹词招呼对方,往往显得不大礼貌。但在特定环境里,比如打电话,则只使用叹词较多。例如:
甲 ……喂!是我,一切准备都做好了,首长啥时候来呀?……
(《相》,5页)
常用的表示反响的叹词有“喂,,嗨,嘿,唉”等。汉语语调平直拖长,尾略下降。
1.2 表示应答是叹词的另一个基本交际作用。根据交际的合作原则,交际双方首先必须互相注意。以发音简短的叹词应答,一方面可以不打断对方的谈话,另一方面又可以表示自己在注意倾听。例如打电话时,双方互相看不到,听话的一方往往需要在对方说一、两句话时“嗯”一声,表示自己在注意地听着。否则对方会以为你没有在意听甚或中断了电话,往往会用“喂”再招呼一声。这典型地说明了叹词的联络应答作用。常用的这种叹词有“嗯,呣,嗯,啊,唉,欸,噢,咥,哦”等。语调短促下降。
2.0 叹词在互相联络应答时的同时,还能表明说者对事物或对方所说的话的态度。这种表态作用是叹词的重要交际功能之一。这种表态有一定的含糊性。所以,要明确表态,往往需要追加话语。
2.1 表示同意或赞同。例如:
孔繁星 老太太,您就是不用,这也是个摆设。现在,都奔现代化呢,您还摆不上个洗衣机,人家不说您,说您的儿女没出息。
何新华 (赞同地)嗳!
孔繁星 这不是让您使唤,是为了让您露脸。
何新华 嗳!
上例中,两个叹词不仅表示何新华赞同丈夫的话,和丈夫一唱一和,还表明她得意、夸耀以及爱慕虚荣的性格。常这样用的叹词有“哎,嗳,嗯”等。
2.2 表示否定或不以为然。例如:
井奶奶 三嫂,咱们不能把他们的都吃光了啊!
林三嫂 嗐!老奶奶,我就那么没心眼儿?……
(《老》,245页)
常这样用的叹词有“呣、嗯、嗳、欸、嗐”等。叹词语调拖长,先升后降。
2.3 表示赞同。例如:
甲 我那花园儿有六十多个小白塔,一个比一个高,最小最矮的那个塔,也跟天津百货公司差不多吧。
乙 啊?这是最小的呀?
甲 嚄。
乙 啧!
(《传》,271页)
常这样用的叹词有“啊、嚄、啧”等。叹词语调较为短促,从高往下降。
2.4 表示惊讶或诧异。例如:
乙 这戏也好哇!
甲 枪毙了!
乙 噢,这个戏也枪毙了?
(《相》,2页)
常这样用的叹词有“啊,欸、咳、嗬、呀、咦、哟、呦、哎、呀、哎哟、喔呀、哎呀嗬”等。叹词语调上扬。
2.5 表示明白或了解、领悟。例如:
李桂珍 也没问他姓什么吗?
王海燕 问啦,他姓王,从前是蹬三轮的,现在是运输工人。
李桂珍 噢……
(《老》,230页)
常这样用的叹词有“啊、噢、哦、喔等”叹词语调拖长缓慢下降。
2.6 表示不明白,有疑问或追问。例如:
甲 到了北京,刚刚住下,叮……
乙 嗯?
(《相》,5页)
甲 ……“首长啥时候来呀?啊?!啥?首长正在吃饭?……”
(《相》,5页)
常这样用的叹词有“啊、嗯、呣、唔”等。叹词语调急促升高。
2.7 表示满意或得意。例如:“哈!我猜对了!”“哎,这么做就对了。”常这样用的叹词有“哎、哈、哈哈”等。叹词语调施长,缓慢下降。
2.8 表示不满意。例如:
何新华 (依旧看着报)哼!够窝心的。
(《苏》,28页)
常这样用的叹词有“哎、嗳、吓、嘿、哼”等。叹词语调短促,迅速下降。
2.9 表示提醒、提起注意。例如:“哎,我倒有个办法,你们大家看行不行?”再如:
甲 陈德霖、王瑶孵、金秀山、杨小楼,都教过我。
乙 嗳嗳,您到底学哪一行的呀?
(《传》,321页)
常这样用的叹词有“哎、嗳、嘿、嗨”等。叹词语调短促,急剧上升。
2.10 表示质问、责备。例如:
何新华 (爆发地)书,书,你是跟书过日子,还是跟人过呀?咹?你卖的东西还少吗?照相机你卖了,录音机你卖了,你打算什么时候卖我呀?
(《苏》,23页)
常这样用的叹词有“啊、咹、呣、嗯”等。叹词语调短促上扬。
2.11 表示阻止、制止或禁止。例如:
这就把人的手绢儿抢过来,捡那大个的柿子给兜了十个。王老先生一见,说:“哎哎,吃不了这么些个!”
(《传》,210页)
常这样用的叹词有“哎、哎哎、啈、嘘”等。叹词语调短促,(除“嘘”外)平直。
2.12 表示唾弃或斥责。例如:
王利发 万一我下半天就死了呢?
庞四奶奶 呸!你还不该死吗?
(《老》,127页)
这样用的叹词只有一个“呸”。其语调拖长,缓慢下降。
2.13 表示埋怨、不耐烦。例如:“哎呀,你怎么来这么晚呢!”这样用的词只有“哎呀”。语调末尾拖长,缓慢下降。
2.14 表示叮咛、叮嘱。例如:
钱大婶 则或三年他出来,还指不定发到哪呐!就算有个事由儿,他这辈子也不算干净了,那就坑了你呀!秀哇,这一辈子我什么都能忍,什么都能干,可就是不能坑人呐!(流泪)找主嫁人吧,啊?我求你。
(《苏》,131页)
常这样用的叹词有“啊、噢”等。叹词语调较短而上扬。
2.15 表示模棱两可,含含糊糊。例如:
何贵 有点儿粘牙。
严大爷 不能,往下咬,要粘牙,啐我脸上,好吃不好吃?(手指头差点儿戳到何贵鼻子上)
何贵 唔、唔、唔。
(《苏》,40页)
何贵和严大爷是老街坊老相识,对严大爷卖给自己的糖葫芦已经表了态,但在严大爷的严词质问下,不想较真儿,过于伤了老街坊的面子,只有含糊支吾。正因为叹词在表态方面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在日常会话中,用“嗯、啊、唔”等叹词含糊其词,一方面能使答者摆脱困境,另一方面又暗示了自己不愿表态、不便表态或不感兴趣等,这也是一种表态。叹词语调平缓下降。
另外,叹词还有一些别的功能,不属于表态作用的范围,也附在这节一并说明:(1)统一动作。例如,做需要多人操作的体力劳动时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如“嗨哟、哼哟”等,这是为了协同动作,起到统一号令的作用。(2)让人注意自己所指示的事物,例如,“喏,这不就是你的那把雨伞?”
3.0 叹词在呼唤应答表示感叹的同时,还能表达各种感情。透过叹词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音调,我们能窥探到说者的各种感情和复杂心态。上节有很多例子在表明态度的同时,也表明感情。表态和表情本来就有密切的关系。叹词究竟表达的何种感情,需要通过观察所用的叹词为何以及听辨叹词音调的高低升降、轻重缓急,并结合当时的语境去体会、促摸。呼唤应符或表态是主要作用,表情往往是附带信息,但这种附带信息在交际中的作用却不是次要的,可有可无的。
有时,即使是同一个叹词,用不同的音调说出来,其所表达的感情信息也会不同。例如,对别人的要求或命令表示允诺或答应的叹词“唉”,如果以高昂干脆的音调出之,则表示接受得很爽快,是乐于从命;如果以低抑滞重的音调出之,则表示接受得很勉强。几乎所有的叹词在呼唤应答、表示态度的同时都能附带这种感情信息。因此作为外族人甚或汉语不同方言区的人在学习普通话时在这方面是应该细心体味的。本节只例举专门或主要用来表示感情的叹词。
3.1 表示愤怒。例如:
何新玲 这间房归我支配?
何贵 应当应份。
何新玲 好!我让给他!(一指施惠东)让我这位朋友住!
何新民 好妹妹!
何贵 嘿!(一跺脚)天上怎么不打雷呢!
(《苏》,47页)
何贵对女儿何新玲把自己答应给她的房子让给施惠东住极为不满,可是当着儿子、女儿的面亲口答应了,不能收回。儿子又公然支持何新玲,这使何贵恼羞成怒。常这样用的叹词有“嘿、嗨、噷、哼”等。叹词语调高起缓降。
3.2 表示痛苦。例如:
我二大爷晃着脑袋,摇着二郎腿,假装着把脉号完啦,站起来准备开药方,倒楣!可巧凳腿上冒着根钉子,我二大爷没看见哪,这钉子正挂在他疮上,“卜——”的一声,疮就破啦!好么,不上麻药楞开刀呀!“啊哟!”把我二大爷痛得直咧嘴,“卜通”一下又坐下啦,脸也白啦,汗也下来啦!手直打哆嗦,疼的出了声啦:“啊哟喂——” (《传》,225页)
3.3 表示伤感、悲哀。例如:
刘麻子 找遍了你们全村儿,找得出十两银子找不出?在乡下,五斤白面就换了孩子,你不是不知道!
康六 唉!我得跟姑娘商量一下!
(《老》,82页)
康六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忍痛卖掉自己的女儿。老舍在这里对康六的心情没有写一个字,只用他的一声“唉”,把他的悲痛万分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了出来。常这样用的叹词有“唉、咳、嗨”等。叹词语调拖长缓慢下降。
3.4 表示惋惜。例如:
他背着粪筐走到门道一瞧,地下净是黄豆,站在那儿骂街:咳!怎么这么糟践东西呀!…… (《传》,57页)
常这样用的叹词有“唉、咳、嗨、哎呀”等。叹词语调缓慢下降。
3.5 表示悔恨、懊恼。例如:
曹安来到大门洞,一屁股坐在板凳上:“我可歇会儿,半天的工夫,豆腐坊就跑了足够七趟。等着吧!!左等也不来,右等也没来,唉!还不如来回跑哪,这么呆着冻脚哇。”(《传》,133页)
常这样用的叹词有“唉、嗳、咳”等。叹词语调拖长缓慢下降。
3.6 表示埋怨、不耐烦。例如:“哎呀,你怎么来这么晚,害得我腿都站酸了!”常这样用的叹词有“唉、咳、哎呀”。叹词语调拖长,平直尾略降。
下边这个例子在很短的一段叙述里接连用了好几个叹词,表达了所叙述的人物瞬息变化的感情,有力地说明叹词在表情方面的突出作用。
我三叔哪,有一次人家请他听夜戏回来,夏景天,才下过雨,有块炉灰地冲得挺干净,地里有根针,在地里头埋着半截儿,针头儿在外头露着,电灯一照,挺亮。我三叔犯了财迷啦:“钻石!钻石!哎呀!这玩艺儿值钱!”
到跟前儿,伸手想捡起它来,一按,针尖儿冲上啊,扎了他一下子。
“哎呀嗬!蝎子!哎呀!蝎子!”
到电灯底下一瞧,流出一个血珠儿来,软忽忽。
“哎呀!不是蝎子,山虎子,山虎子!”
他拿手一捻,一片血。
“咳!臭虫!”
(《传》,62页)
4 刻画人物。通过叹词的运用,能表达说者的感情,反映说者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例如:
门外声 何贵,何师傅在这儿住吗?(何贵从屋里出来,戴着帽子,神情挺严肃。
张柳 对,是这儿。(回头看着何贵,拉住门闩。
(何贵严肃地背着手走向大门。
(大门开了,走进来的是十七八岁的丁宝柱。
丁宝柱 何师傅,何师傅。
何贵 (放下架子)嗨,小丁子,是你这个兔崽子!
(《苏》,13页)
何贵已到退休年龄,却不愿退休,跟厂领导软磨硬泡。猛听门外一声喊叫,以为是厂领导来了,就端起架子,绷起面孔,一看原来是小丁子,就象泄了气的皮球,放下了架子。叹词“嗨”反映了何贵的这种心理活动过程,表明一见了小丁子,一下子放松下来的心情。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往往最能表现人物的特征。高明的作家往往不作过多的间接描写,而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刻画人物,适当地选用汉词,用叹词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特征,显得言简意深,耐人思索,同时又令人觉得真实可信,比间接描述更有感染力,更深刻。例如:
“东皮”先生没有防备我二叔猛不丁儿的闯了进来,吓得一楞。啊!不报告就进我的办公室,是存心摸底儿来了。哼!找机会非整治他一下不可!心里这么想,脸上可没露出来,忙把那书一合,拉长音儿问了一声:“啊!找我有什么事吗?”那味儿就象吃了抻条儿面似的,又长又蔫,让人听了特别难受。
(《相》,75页)
文中特别描写了那个草包主编说那个叹词的语调,把草包主编不学无术,却又装腔作势、摆官架子的神态活画了出来,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如:
李桦 (把烟扔给她)不许吸烟!你十几啦?
洪欣 十七啦!
李桦 打算这么过一辈子?
洪欣 (笑了)哟,你还敢教训我呐?噍你,傻不楞登的,连个媳妇都“照”不住。又没派,又不帅,说话噎死人,谁跟你呀!也别说,你够仗义的。
(《苏》,124页)
洪欣是个十几岁的姑娘,身上沾染了不少流氓习气,用声调高平拖长,末尾又猛往下一降的叹词“哟”,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她嗲声嗲气、流里流气,对李桦鄙夷不满,却又并不十分反感的神态和心理。
5 烘托环境,渲染气氛。例如:
甲 可是顷刻之间天海倾斜,怒涛翻滚,大风夹着暴雨,劈头盖脸扑来,浪涛卷过桅杆,齐腰大水滚过甲板。
乙 够厉害的。
甲 就瞧海燕的缆绳断了……
乙 啊!
甲 又接上了。哎!前舱进水啦!
乙 嗯!
甲 已经堵上啦!机器发生了故障……
乙 哟!
甲 及时排除了。这船沉下去了……
乙 啊!
甲 又浮上来了。
乙 这多惊险哪!
(《相》,177页)
这段对话,用发音短促,充满感情的叹词有力地烘托渲染了紧张忙碌的环境气氛,同时表达了听者受所描述情况的感染。
6、转换话题。叹词又能表示提醒、沉吟思索、突然想起等,这就使叹词具有转换话题的作用。在交际中能极为自然地将话题由此转到彼,同时又能提示对方注意话题的转换,使之做好心理准备,不感到突兀,不至产生理解障碍等。例如:
那挨烫的小伙子不是也在那边儿住吗,全是那边街坊啊,胳膊上贴着膏药,过来一瞧老头儿的壶真碎啦,心想:“哎哟嗬!真灵。哎呀,昨天先生拦我打人,救了我一条命啊,……”
常这样用的叹词有“哎、嗳、嗯、啊、哎呀”等。语调较为平直,稍微下降。
叹词可以连用,连用有加重语气、语意的作用。例如:
和尚说:“是给关老爷挂的,四个字‘义气千秋。”噢噢噢,义气千秋,哈哈哈……劳驾,劳驾!” (《传》,64页)
三个“噢”,加重语气,表示终于弄明白了,很高兴,很满意。
何新华 来,介绍一下,这是我们公司的孔科长。这是我弟弟新民。
孔繁星 (向何新民伸出手去)孔繁星。
何新民 (敷衍地握握手)早认识。
何新华 (疑问地挑起眉毛)嗯?
孔繁星 嗯?嗯、嗯、嗯。
何新华向弟弟介绍了自己抛弃原来的丈夫又结识的新欢,弟弟语含讥讽地说了句“早认识”,何新华用“嗯”表示疑问、奇怪,孔繁星也有点儿疑惑,但他一方面不愿当众给初次见面的将来的小舅子难堪,另一方面也从何新民冷冷的神态看出他对自己不满,怕何新民说出些使自己下不来台的话,所以马上接着连“嗯”三声,表示想起来了,他们确实认识,充分表现了孔繁星的油滑和虚伪。
另外,叹词还能表示沉吟思索,作为话语中的垫字,给思维组织话语提供时间,讲话中的“嗯”、“啊”之类就是这样,这是一种颇为特殊的作用。它一方面给思考提供时间,另一方面又不致中断话语,似乎并不尽是“废料”。7 余论。近年来,关于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理论讨论得相当热烈。有关语用平面的研究相对而言显得有点儿薄弱。我们将叹词从语词成分中排除出来(详见附注①所引论文),把它看作是运用于交际中的语用成分,弄清它们与一般语词成分的不同,细致地分析了解它们在交际中的作用,对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是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的。另外,叹词有没有方言层次的问题?从叹词和口语的密切关系来看,叹词的形态和作用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将本文的语料选择严格地限制在北京语的范围之内,并将语料按之于笔者所熟悉的河南方言,总的感觉是,无论形态或作用,差异不大。是否它们在整个北方方言中都是基本一致的?还有待于证明。至于它们在不同方言中形态和作用两方面跟普通语的差异,更是有待来哲。我们将以极大的兴趣企待着看到有关这方面的论著。
注释:
① 李一平《论类语言成分叹词》,《汉语论丛》第二辑,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版
引用书目:
①《传统相声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3月第1版。简为《传》
②《老舍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5月,北京第二版。简为《老》
③《苏叔阳剧本选》,北京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简为《苏》
④《相声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5月第1版。简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