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基本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北地区论文,全民健身论文,对策研究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西北地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经济、 社会环境现状实证分析
体育价值的实现,需要客观社会环境的支持。一个地区有合理的社会结构,有较高质量的人口素质,才可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形成良好的文化、体育氛围。而经济的发展可增加收入,提高消费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增加体育供给,进而改善人口健康状况,提高劳动生产率,再为经济发展做贡献,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1.1 社会结构
城乡结构:西北地区城市数量少,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14.3%,低于全国16.3%的平均水平。中心城市聚集功能强扩散功能弱,对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驱动力不足,其固有的经济、教育、文化和体育等优势难以对周边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产生幅射作用。区域内大部分县城镇薄弱的工业基础难以提供必要的建设资金搞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县城镇规模普遍较小,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发展呈现大城市过少,中小城市区位不合理,小城镇发展较滞后的局面。受此影响,西北地区体育的社会价值和地位还未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无论是群众体育还是竞技体育的发展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人口结构:西北地区0~14岁人口比例为30.75%,高于全国26.8%的平均水平;65岁人口比例为4.42%,低于全国6.23%的平均水平;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高,占区域总人口的19.19%。因此, 西北地区的学校体育和民族体育应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
1.2 经济实力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1994年~1996年GDP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6.2%、76.19%和69.74%,呈持续下降之势。从80年代开始,我国的财政体制进行改革,给予补贴的力度减弱,加上自身财源不足,平衡有余的县市很少。这种经济实力严重制约了西北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致使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体育场馆设施、健身器材人均占有水平,以及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均处于较低的水平。
1.3 教育
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目标和模式与文化环境紧密相关。90年代以来,文盲的地区变动趋势已由全国普遍分布转向少数地区的集中分布,青壮年文盲主要集中于西部边远贫困地区。根据《中国地区差距报告》提供的资料, 1990 年西北地区的人口受教育年限和成人识字率分别为4.92年和78.38%,两项指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国家统计局1995 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亦显示,西北地区每10万人拥有小学、 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文盲、半文盲率仍居于较高区间。
1.4 人力存量资本
婴儿死亡率、人口死亡率及平均预期寿命是国际公认的集中反映人口身体素质状况的主要指标。从统计资料看,目前西北地区人口健康状况是:(1 )反映人口总体健康水平的平均预期寿命和死亡率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尚有差距,见表1。(2)劳动年龄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比例高于东部地区:现残率东部地区为4.62%,西部地区则为5.17%;丧失劳动力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比重,东部地区为3.28%,西部地区则为4.06%。由此可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对提高西北地区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具有特殊意义。
表1 西北5省、区与全国人口主要数据比较
地区婴儿死亡率(‰) 平均预期寿命(岁)
(1990)
(1990)
全国平均 32.90 68.55
西北地区平均 57.56 64.94
地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994)
(1994) (1994)
全国平均 17.706.49
11.21
西北地区平均 20.186.74
13.45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北京:1995年。
1.5 农村发展现状
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西北地区农业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74.14%,1996年我国5800 万贫困人口中西北5省区占1026.7万。1997年我国东部、中部、 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小康的综合分值分别为96.1分、80.3分和54.8分,这表明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在奔向小康的进程中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乡村集体经济薄弱,致使统一服务功能不强,兴办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能力较弱,影响了西北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有组织的全民健身与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
1.6 居民收入、负担系数
1994 年西北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1.96%和68.83%。然而生活费支出却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2.99 %和74.65%。同期,西北地区户均人口数为4.41人, 劳动力总负担系数为54.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家庭规模大、负担系数高、收入低、 消费支出高、积累少,再作其他支出的选择机会就少。由此可判定,在相当时期内西北地区居民体育消费支出将低于全国水平。
1.7 医疗保健及文体娱乐支出
1993年西北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构成中医疗保健和文体娱乐两项支出分析显示,城镇居民生活费支出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8.42%, 医疗保健支出则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3.42%,超过41.51元的全国平均水平, 达到48.97元。文体娱乐的消费支出是129.13元,占支出构成的3.31%, 属全国中等偏下水平。
2
西北地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体育专家问卷调查主要分析结果
本项调查样本覆盖西北5省区112个地、市、县、区体委,共发问卷137份,回收107份,回收率为78.10%,经有效性检验,有效问卷86 份,有效率为80.37%,有效回收率为62.77%。
被调查专家对影响西北地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因素作出排序选择,前3位依次为:(1)政府重视程度;(2)经济发展水平;(3)体育经费。约90.7%的专家对地方政府的体育投入评价较低;88.1%的被调查者所在地区体育事业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1‰~2‰,比例较低,其中62.62%的被调查者认为是“财力紧张”造成的,而38.37%的人认为地区“财力尚可”,但地方政府对体育不够重视。60.4%的被调查体委的群体经费占体育经费总额的1%~4%,表明群体工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83.2%的人认为群体经费占体育事业费的5%~10%为合适比例。 7%的被调查人认为本地区体育社会化“很好”,44.1 %的人认为“较好”,给予“一般”评价的占44.1%,4.8 %的人作出“较差”的评价。可见,西北地区体育社会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被调查人对本地区大众健身评价不高,72%的人认为“平淡”或“较冷”,这一评价结果与实证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即文体娱乐支出属全国中等偏下水平。体育消费不高,影响了西北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51.2%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状况“一般”,25.6%和11.6%的被调查者分别作出了“较差”和“很差”的评价。只有11.6%的被调查专家认为“较好”。由于调查对象全部为西北各级地方体委工作人员,所以评价具有权威性。
3 西北地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对策
对策研究依据实证分析和调查研究结果,并在总结归纳西北5 省区37个地、州、市、县,近百个群体先进单位典型材料基础上进行。
3.1
各级政府应将实施《纲要》作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对策
从实证分析结果看,西北地区人力资源的健康状况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来说处于较低水平,居民收入及消费支出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而医疗保健支出即达到全国高收入水平。这些都对西北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西北地区各级政府必须清醒认识到形势的严峻性,把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与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对策给予考虑。
3.2 改革办体育模式,建立多种模式并存的社会化运行机制
大力推进体育社会化是西北地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对策。典型材料分析显示出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即群体活动开展好的地方,体育社会化程度都较高。 西北地区实现体育社会化应做到:(1)体育行政部门应以社会化为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从观念、指导思想及工作方法上实现转变。(2 )调动社会各方面办体育的积极性,实现多种办体育模式并存,逐步形成社会办体育的体制和组织网络。
3.3 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应从指导思想及工作方法上实现转变
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应充分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竞赛手段,积极推行各种形式办体育,建立灵活多样的办体育机制;加强分类指导、技术支援和政策引导,推进地方体育健身服务网络建设: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保障各种形式的协会、组织健康发展;对实行收费的健身经营项目、活动场所,进行资格审查,确保办体育的质量。
3.4 政府财政对体育的投入应发挥主渠道作用
体育经费基数小,增幅缓慢,是西北地区各级政府财政在体育投入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保证对体育投入,政府应切实做到对体育的投入与地方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经济状况较好地区修建体育场馆设施政府可给予差额拨款或优惠政策,对贫困地区修建体育场馆设施,给予全额拨款;运用专项转移支付手段,明确资金用途,支持贫困地区体育事业发展,加强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作用;各大中城市修建经营性健身娱乐场所,应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以多种形式投资兴办;允许厂矿、企事业机关单位体育场地、活动室修建及器材设备购买费,从本单位第三产业盈利或行政拨款和国家政策允许的其他形式的有偿服务资金中提取。农村体育场地和活动室修建费由乡镇政府或村委会集体事业费中支出,或由乡镇企业投资兴建。
3.5 将青少年作为重点,确保《纲要》的贯彻实施
各类学校应把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当作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契机。坚持经常检查、考核、评估体育工作,使其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转变观念,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及需要的“终身体育”的体育教育观;农村学校应充分利用所处的地理环境,开展具有地域特色、民族民间传统的和简便易行的活动,以缓解场地器材不足的矛盾;建议将贫困地区的农村文体活动中心,设在乡镇学校,由体育教师承担组织、辅导任务,既起到推动农村体育发展的作用,又起到村校共建农村精神文明的作用。
3.6 对全民健身工作实行科学管理和量化考核制度
实行定职责、定任务、定目标、定奖惩的目标管理和责任管理方法,把全民健身工作列入地方、单位、街道文明建设的内容和责任目标考核的条件,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和任期目标管理之中;制定考核细则,使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使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工作逐步实现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考核标准和评估办法,须由省、区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按不同类别制订,并以省、区全民健身领导小组文件形式下发地方政府;评估考核实行现场评定和抽查相结合的办法,采用记分制进行终评,并按得分高低排列名次予以公布。
3.7 发挥民族区域优势、 重视并积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西北地区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较集中的地区。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尽快将《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文件翻译成民族语言出版;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体育协会,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组织能力的少数民族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挖掘、整理各民族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和健身方法,完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的创编和裁判法;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3.8 县级体育是西北地区农村体育的突破口
县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是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备的基本单元。西北地区绝大多数县,农村和农业仍占很大比重,农业人口集中,县级体育工作成效对农村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具有重要意义。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可与国家实施的创建“小康县”工程结合,依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条件,实行分类指导。建议实行“三大块”分类指导:(1 )在条件较好,发展较快的各大中城市郊区县,实施小康工程的地区,在实施力度、工作要求和标准上应高一些。(2)在基本解决温饱、 巩固脱贫成果逐步向小康迈进的地区,坚持小型、多样,不宜组织较大规模的综合运动会。(3)在自然条件严酷的地区、 深山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及正在实施“扶贫攻坚计划”的地方,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并实施“体育扶贫工程”。
3.9 发展符合实际、价格适中的体育健身娱乐产业
开拓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办各类健身娱乐活动中心或俱乐部,为群众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场地、设施和技术辅导等各种服务。在经营上,开展多形式的有偿服务,价格定位应符合西北居民的消费水平。在供方市场适当引进竞争机制,鼓励民营私营,克服体委独家垄断,形成适度竞争的格局。同时重视基本保障条件建设,加强辅导站、活动点及场馆等基础条件建设。
1999-02-10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