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军[1]2001年在《褪黑素对大鼠生理昼夜节律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课题研究在正常光照(LD=12∶12)和完全黑暗(DD)条件下,在一天中的不同时点给大鼠皮下注射外源性褪黑素(MT),了解其对大鼠体温及活动度昼夜节律的影响。通过检测视交叉上核(SCN)中c-fos表达的昼夜变化,以及血清中常规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SCN和松果体这两个生物钟之间的功能联系及其对大鼠显性生理节律的协调控制机制,同时为临床应用MT治疗睡眠和情绪障碍、飞行时差综合症、轮班制综合症等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1)24h连续记录大鼠的体温及活动度的变化,以不同剂量褪黑素在不同的昼夜时间给药,观察体温和活动度节律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SCN和松果体完整的情况下,不论是在LD还是DD条件下,大鼠的体温、活动度存在着昼夜节律性。给药后体温或活动度的昼夜节律不消失,但是昼夜节律的参数发生改变。在LD时,对中值而言,MT对活动度的影响较大;对振幅的影响为双向性,即体温振幅降低而活动度振幅增加。在DD时,MT对活动度中值影响较大,各组中值均显着减小。 (2)在所测定的十一项生化指标中,外源性MT对生化指标有显着影响的时点集中在主观白昼CT4~CT12,LD中谷丙草转氨酶(ALT)、总蛋白(TP)实验组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其余各对照及实验组经振幅检验,P>0.05。 (3)在LD和DD条件下,SCN中c-Fos的表达均具有昼夜节律性。给药后LD组昼夜节律的规律性发生了改变,而DD组c-fos表达的节律性仍然保持。与对照组比较,各处理组昼夜节律的中值均显着增大。 褪黑素对大邑生理昼夜节律的影响 中文摘要 本研究提示,外源性MT不改变体温或活动度的昼夜节律基本 规律,但能影响昼夜节律的参数。MT可分别调节体温和活动度的昼 夜节律,对活动度的调节作用更为明显。在对活动度昼夜节律的调 控中,松果体可能起看主要的作用。外源性MT对大鼠生化指标有 显着影响的时点主要在光照期CT4AIT12。外源性MT还能诱导大鼠 SCN中c-fos的表达。给予外源性MT后,SCN中FOS蛋白明显增 加,但活动度的节律中值却减小,表现为一种负调节的关系。
堵吉[2]2012年在《持续光照对雌性大鼠生殖内分泌节律的影响及滋阴补阳序贯中药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持续光照对雌性大鼠生殖内分泌节律的影响及滋阴补阳序贯中药的干预作用。方法:选用42只3周离乳SD雌性大鼠,采用持续光照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光照组3组并与空白组对照,观察大鼠阴门开启情况。确定为阴门开启的大鼠,于阴门开启日称量体重。对阴道口开放的大鼠,自开启日起,每天上年8:00进行阴道涂片,观察出现第一个动情间期的时间,记录出现第一个动情间期日的大鼠体重。每周测定大鼠的体重,直至处死周。持续光照4周后,于凌晨2:00、14:00进行open field test。将光照组随机分为叁组,分为持续光照+中药组,正常光照+生理盐水组,及持续光照+生理盐水组。连续用药18日后于凌晨2:00、14:00进行open field test。筛选动情前期大鼠颈动脉取血检测褪黑素及性腺轴激素。断头处死后手术摘取大鼠的子宫、卵巢,计算卵巢指数与子宫指数。结果:研究表明滋阴补阳序贯中药能使持续光照大鼠体质量上升;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减少。能使持续光照大鼠阴道脱落细胞发生改变,缩短动情期,恢复动情周期;卵巢系数增高。滋阴补阳序贯方能使下降的MT和升高的T、E2、LH、PRL趋于正常。结论:研究表明持续光照能使雌性大鼠性启动提前,体质量下降、活动增多;持续光照能改变动情周期,延长动情期,缩短动情周期,使卵巢系数下降,持续光照能使MT水平下降(P<0.05),T、E2、LH、PRL均上升;滋阴补阳序贯中药可使雌性大鼠体质量恢复、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减少。滋阴补阳序贯中药可使动情周期恢复,并能提高卵巢系数滋阴补阳序贯中药可使MT水平上升,使升高的T、E2、LH、PRL趋于正常。松果腺是参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生殖内分泌调控的重要器官;滋阴补阳序贯调整生殖内分泌节律可能是通过松果腺实现的。
孙金鹏[3]2015年在《褪黑素对高血压大鼠血压及其昼夜节律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不同昼夜时点给予褪黑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其昼夜节律的影响,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六只20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通过手术植入PA-F40发射子,用BW-200生理无线遥测系统监测大鼠24h昼夜血压变化。(2)分别在昼夜血压峰值、谷值前1小时给予褪黑素(10mg/kg/d),连续24h动态监测大鼠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心率及活动度的昼夜变化。(3)褪黑素注射后0h、1h、2h经尾静脉取血,检测大鼠血清褪黑素、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成酶水平的变化。结果(1)大鼠收缩压在光照期(6:00-18:00)较低,黑暗期(18:00-次日6:00)较高,谷值出现在11:00,峰值出现在23:00。(2)褪黑素注射后心率下降,振幅变小,峰值相位提前。峰值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降低,振幅均变小,峰值相位均提前;谷值组仅舒张压振幅变大,峰值相位均推迟。活动度仅峰值组峰值相位提前。(3)褪黑素注射后,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下降,而褪黑素、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成酶含量升高。结论褪黑素对高血压大鼠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并可改变其血压昼夜节律的参数。褪黑素对血压及其昼夜节律的影响,可能是通过降低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增加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含量等因素实现的。
卞宏生[4]2015年在《昼夜节律对大鼠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及褪黑素的干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昼夜节律对大鼠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及机制。2、探讨褪黑素对昼夜节律导致大鼠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变化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第一部分LD条件对大鼠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一、皮层脑电图与睡眠高通量筛选方法记录大鼠睡眠时间的相关性研究选取SD雄性大鼠12只,随机分为EEG组和CLAMS组,每组6只。在12h/12h明暗交替光照周期(L/D:12h/12h,简称LD)条件下,利用皮层脑电图(EEG)和实验动物监测系统(CLAMS)的睡眠高通量筛选方法,以睡眠时间为观察指标,研究皮层脑电图与睡眠高通量筛选方法记录大鼠12h的睡眠时间的相关性。二、LD条件对大鼠24h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选取SD雄性大鼠6只。在LD条件下,利用CLAMS系统,以睡眠时间、静息-活动节律、睡眠-觉醒节律为观察指标,研究大鼠的连续24h的睡眠模式的变化情况;以产热量、摄食量、体温、体重为观察指标,研究大鼠的连续24h的能量代谢的变化情况。第二部分LL条件对大鼠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一、LL条件(连续8d)对大鼠的睡眠模式的影响研究选取SD雄性大鼠12只,随机分为LD组和LL组,每组6只。分别在LD条件和24h持续光照周期(LL:24h,简称LL)条件下,利用CLAMS系统,以睡眠时间、静息-活动节律、睡眠-觉醒节律为观察指标,研究大鼠连续8d的睡眠模式的变化情况。二、LL条件(连续8d)对大鼠的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选取SD雄性大鼠12只,随机分为LD组和LL组,每组6只。分别在LD和LL条件下,利用CLAMS系统,以产热量、摄食量、体温、体重为观察指标,研究大鼠连续8d的能量代谢的变化情况。叁、LL条件对大鼠24h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影响的关系研究选取SD雄性大鼠12只,随机分为LD组和LL组,每组6只。分别在LD和LL条件下,利用CLAMS系统,以睡眠时间、静息-活动节律、睡眠-觉醒节律、产热量、摄食量、体温、体重为观察指标,研究大鼠第7d的连续24h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两者变化的相关性。第叁部分LL条件对大鼠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影响的机制研究一、LL条件对大鼠脑内相关睡眠促进物质的影响研究选取SD雄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LD白天组、LD夜晚组、LL白天组和LL夜晚组,每组5只。分别在LD和LL条件下,利用酶联免疫测定技术(ELI SA),以脑内PGD2、IL-1、TNF-α、GHRH、ROS、oleamide等17种睡眠促进物质为观察指标,研究大鼠第7d的白天和夜晚脑内睡眠促进物质的变化情况。二、LL条件对大鼠脑内DMH区域c-Fos表达的影响研究选取SD雄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LD白天组、LD夜晚组、LL白天组和LL夜晚组,每组5只。分别在LD和LL条件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以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为观察指标,研究大鼠第7d的白天和夜晚脑内DMH区域c-Fos表达的变化情况。第四部分褪黑素对LL条件导致大鼠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变化的干预作用研究一、褪黑素对LL条件导致大鼠24h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变化的干预作用研究选取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LD组、LL组、MT组和NS组,每组6只。MT组按剂量30mg/kg连续灌胃给药7d,NS组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在LD和LL条件下,利用CLAMS系统,以睡眠时间、静息-活动节律、睡眠-觉醒节律、产热量、摄食量、体温、体重为观察指标,研究给药7d后,褪黑素对LL条件导致大鼠连续24h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变化的干预作用。二、褪黑素对LL条件导致大鼠脑内相关睡眠促进物质变化的干预作用研究选取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LD白天组、LD夜晚组、LL白天组、LL夜晚组、MT白天组、MT夜晚组、NS白天组和NS夜晚组,每组5只。MT白天组和MT夜晚组按剂量30mg/kg连续灌胃给药7d,NS白天组和NS夜晚组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在LD和LL条件下,利用酶联免疫测定技术(ELISA),以脑内PGD2、IL-1、TNF-α、GHRH、ROS、 oleamide等17种睡眠促进物质为观察指标,研究给药7d后,褪黑素对LL条件导致大鼠白天和夜晚脑内睡眠促进物质变化的干预作用。叁、褪黑素对LL条件导致大鼠脑内DMH区域c-Fos表达变化的干预作用研究选取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LD白天组、LD夜晚组、LL白天组、LL夜晚组、MT白天组、MT夜晚组、NS白天组和NS夜晚组,每组5只。MT白天组和MT夜晚组按剂量30mg/kg连续灌胃给药7d,NS白天组和NS夜晚组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在LD和LL条件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以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为观察指标,研究给药7d后,褪黑素对LL条件导致大鼠白天和夜晚脑内DMH区域c-Fos表达变化的干预作用。结果:第一部分LD条件对大鼠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一、皮层脑电图与睡眠高通量筛选方法记录大鼠睡眠时间的相关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LD条件下的12h的监测中,与EEG组比较,CLAMS组活动阈值设定在60s、90s和120s时大鼠的睡眠时间均减少(p<0.01);活动阈值设定在30s时两者比较没有差异(p>0.05)。二、LD条件对大鼠24h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LD条件下的24h的监测中,睡眠模式方面:与白天比较,大鼠夜晚睡眠时间减少(p<0.01)。其静息-活动节律和睡眠-觉醒节律均呈现昼夜节律变化。在能量代谢方面:与白天比较,大鼠夜晚产热量增高,摄食量增多(p<0.01)。在体温和体重一定的前提下,其产热量呈现昼夜节律变化。第二部分LL条件对大鼠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一、LL条件(连续8d)对大鼠的睡眠模式的影响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连续8d的监测中,睡眠时间方面:同一天内,与处于LD条件下的LD组比较,处于LL条件下的LL组大鼠的各天的白天、夜晚睡眠时间变化均不同(p<0.05或p<0.01);全天睡眠时间均没有差异(p>0.05)。相邻两天比较,LD组大鼠的第1d~8d白天、夜晚和全天睡眠时间均没有差异(p>0.05);LL组大鼠的第3d白天睡眠时间低于其前一天(p<0.05),第1d-8d夜晚和全天睡眠时间均没有差异(p>0.05)。节律方面:LD组大鼠的静息-活动节律和睡眠-觉醒节律均呈现昼夜节律变化,其周期性明显;LL组大鼠的静息-活动节律和睡眠-觉醒节律的节律相位后置,昼夜节律特征退化。这种现象以第7天最明显。二、LL条件(连续8d)对大鼠的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连续8d的监测中,同一天内,与LD组比较,LL组大鼠各天的白天、夜晚产热量和摄食量变化均不同(p<0.05或p<0.01);第1d~4d及7d、8d全天产热量均升高(p<0.05或p<0.01);第3d~8d体温均降低(p<0.05)。第1d~8d的全天摄食量和体重均没有差异(p>0.05)。相邻两天比较,LD组大鼠的各天的白天、夜晚产热量和摄食量变化均不同(p<0.05或p<0.01);第1d~8d全天产热量、摄食量和体温、体重均没有差异(p>0.05)。LL组大鼠的各天的白天、夜晚产热量和摄食量变化均不同(p<0.05或p<0.01);第3d全天产热量高于其前一天(p<0.05);第1d~8d全天摄食量、体温和体重均没有差异(p>0.05)。叁、LL条件对大鼠24h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影响的关系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与LD组比较,LL组大鼠的白天睡眠时间减少,产热量和摄食量升高(p<0.05或p<0.01);夜晚睡眠时间增多,产热量升高,摄食量降低(p<0.05或p<0.01);全天产热量升高,体温降低(p<0.01),全天睡眠时间、全天摄食量和体重均没有差异(p>0.05)。节律方面:与LD组比较,LL组大鼠的静息-活动节律、睡眠-觉醒节律和产热量的节律相位后置,昼夜节律特征退化。第叁部分LL条件对大鼠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影响的机制研究一、LL条件对大鼠脑内相关睡眠促进物质的影响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与LD组比较,LL组白天脑内oleamide及ROS的含量增高(p<0.05);脑内GSSG、DSIP及GC的含量降低(p<0.05);夜晚脑内INS、oleamide及ROS的含量增高(p<0.05或p<0.01);脑内GSSG、DSIP.CST及CCK的含量降低(p<0.01)。二、LL条件对大鼠脑内DMH区域c-Fos表达的影响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与LD组比较,LL组大鼠白天脑内DMH区域c-Fos表达显着增多(p<0.01);夜晚脑内DMH区域c-Fos表达没有差异(p>0.05)。第四部分褪黑素对LL条件导致大鼠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变化的干预作用研究一、褪黑素对LL条件导致大鼠24h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变化的干预作用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与处于LD条件下的LD组比较,处于LL条件下的LL组大鼠的白天睡眠时间减少,产热量和摄食量升高(p<0.05或p<0.01);夜晚睡眠时间增多,产热量升高,摄食量降低(p<0.05或p<0.01);全天产热量升高,体温降低(p<0.01),全天睡眠时间、全天摄食量和体重均没有差异(p>0.05)。与LL组比较,处于LL条件下的NS组大鼠的白天、夜晚、全天睡眠时间、产热量、摄食量以及体温和体重均没有差异(p>0.05)。与NS组比较,处于LL条件下的MT组大鼠的白天摄食量降低(p<0.01),睡眠时间和产热量没有差异(p>0.05);夜晚睡眠时间减少,产热量升高,摄食量升高(p<0.05或p<0.01);全天睡眠时间降低,产热量增多,体温升高,体重升高(p<0.05或p<0.01),摄食量没有差异(p>0.05)。节律方面:与LD组比较,LL组大鼠的静息-活动节律、睡眠-觉醒节律和产热量的节律相位后置,昼夜节律特征退化。与LL组比较,NS组大鼠的静息-活动节律、睡眠-觉醒节律和产热量均呈现出与LL组相似的节律特征。与NS组比较,MT组大鼠的静息-活动节律、睡眠-觉醒节律和产热量呈现昼夜节律变化。二、褪黑素对LL条件导致大鼠脑内相关睡眠促进物质变化的干预作用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与LD组比较,LL组大鼠白天脑内oleamide及ROS的含量增高(p<0.05);脑内GSSG.DSIP及GC的含量降低(p<0.05);夜晚脑内INS、oleamide及ROS的含量增高(p<0.05或p<0.01);脑内GSSG、DSIP.CST及CCK的含量降低(p<0.01)。与LL组比较,NS组大鼠白天、夜晚和全天脑内各睡眠促进物质比较均没有差异(p>0.05)。与NS组比较,MT组大鼠白天脑内PGD2.IL.1.GSSG.INS的含量增高(p<0.05或p<0.01);脑内TNF-α、MDP、NO、NPS、ROS、oleamide、CST的含量降低(p<0.05或p<0.01);夜晚脑内MT、GHRH及GSSG的含量增高(p<0.05或p<0.01);脑内TNF-α、IL-1、NPS、oleamide、DSIP、 CST、INS、CCK的含量降低(p<0.05或p<0.01)。叁、褪黑素对LL条件导致大鼠脑内DMH区域c-Fos表达变化的干预作用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与LD比较,LL组大鼠白天脑内DMH区域c-Fos表达增多(p<0.05);夜晚脑内DMH区域c-Fos表达没有差异(p>0.05)。与LL比较,NS组大鼠白天、夜晚脑内DMH区域c-Fos表达均没有差异(p>0.05)。与NS比较,MT组大鼠白天脑内DMH区域c-Fos表达减少(p<0.05);夜晚脑内DMH区域c-Fos表达没有差异(p>0.05)。结论:1、昼夜节律对大鼠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均有影响作用,且睡眠状态往往伴随机体较低的能量代谢。2、褪黑素能有效改善因昼夜节律导致大鼠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的变化,从而提高睡眠质量。3、无论因光周期导引,还是褪黑素干预,大鼠的睡眠节律的调整过程,均伴随机体产热量的增高。4、昼夜节律对大鼠的睡眠模式与能量代谢的影响及褪黑素的干预作用的机制均与脑内DMH区域神经元活性以及多种睡眠促进物质的共同参与有关。
徐军, 童建[5]2006年在《褪黑素对大鼠视交叉上核中c-fos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检测视交叉上核(SCN)中c-fos表达的昼夜变化,探讨外源性褪黑素(MT)对大鼠生理昼夜节律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光暗周期为12h:12h(光照期8:00~20:00)。将时点转换成昼夜时间(CT),以CT0~12为光照期,CT12~24为黑暗期。在正常光照(LD=12:12)和完全黑暗(DD)条件下, 在一天中的不同时点给大鼠皮下注射外源性褪黑素,检测视交叉上核(SCN)中c-fos表达的昼夜变化。用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性,并用余弦程序分析。对每组动物的昼夜测定结果采用计算机余弦程序分析,通过振幅检验(F 检验)确定是否存在昼夜节律。结果在LD和DD条件下,SCN中c-fos的表达均具有昼夜节律性。给药后LD组昼夜节律的规律性发生了改变,而DD组c-fos表达的节律性仍然保持。与对照组比较,各处理组昼夜节律的中值均显着增大。讨论正常光照情况下,SCN中c-fos表达符合余弦变化规律,而LD组给药后已不能用余弦变化解释其昼夜节律性。说明外源性MT改变了c-fos节律的原有规律性。
王芳[6]2002年在《影响褪黑素催眠作用的诸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褪黑素(Melatonin,MT)是主要由松果腺分泌的吲哚类激素。它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和药理活性。其中,褪黑素作为内源性催眠物质诱导生理性睡眠和调节睡眠-觉醒节律的作用尤其引人注目。为进一步阐明褪黑素催眠作用机制,本文重点研究了昼夜节律系统和GABA能神经系统对褪黑素催眠作用的影响,并将褪黑素与其它催眠物质配伍,以求开发出药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褪黑素复方。 本文的研究发现灌胃给予褪黑素能够明显抑制小鼠自主活动,促进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25mg/kg的小鼠入睡率,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40 mg/kg睡眠时间。大鼠脑电图分析也表明腹腔注射褪黑素能够明显增加大鼠慢波睡眠、快波睡眠和总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潜伏期和觉醒时间。褪黑素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当机体昼夜节律系统功能正常时,在六个昼夜不同时间点给予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下生活的小鼠褪黑素后,延长小鼠睡眠时间的峰值出现在光照期开始,谷值出现在光照末期。对大鼠脑电图的分析也得出类似结果:光照期开始时褪黑素具有明显的催眠作用,而黑暗期开始时的作用较弱。提示褪黑素的催眠作用具有昼夜节律性。长期光照和松果腺摘除能破坏昼夜节律系统的正常功能。褪黑素延长长期光照和松果腺摘除组小鼠睡眠时间的作用明显强于正常小鼠。尽管晚8点时褪黑素对正常大鼠的催眠作用较弱,但给予长期光照大鼠褪黑素后则表现出明显的催眠效果,其作用程度与早8点对正常光照大鼠的催眠效果相当。提示当昼夜节律系统功能紊乱时,褪黑素能表现出更强的催眠作用。 褪黑素3(MT3)受体拮抗剂盐酸哌唑嗪1 mg/kg虽能增强褪黑素延长小鼠睡眠时间的作用,但两者之间无交互作用。提示褪黑素催眠作用可能是通过MT3受体以外机制实现。给予GABA合成酶抑制剂-盐酸氨基脲或L-苹果酸对睡眠无明显影响,但能明显抑制褪黑素的催眠作用。提示褪黑素催眠作用可能与激活GABA合成酶进而增加GABA的含量有关。GABA受体内源性激动剂GABA与褪黑素联合应用后,褪黑素的催眠作用明显增强,提示褪黑素的催眠作用可能有GABA受体的参与。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苯二氮革(艹卓)位点拮抗剂氟马西尼和氯离子通道阻断剂印防己毒素能明显拮抗褪黑素的催眠作用。GABA_A受体上GABA识别位点的特异性拮抗剂荷包牡丹碱与褪黑素合用后, 沈阳药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摘要一褪黑素增加大鼠慢波睡眠、快波睡眠和总睡眠时间及减少觉醒时间的作用消失,但两者之间仅对快波睡眠有明显的交互作用。提示褪黑素的催眠作用可能由BZP识别位点和印防己毒素识别位点共同介导,GABA识别位点部分参与了褪黑素的催眠作用。本文应用纸电泳.双波长扫描法还进一步考察了褪黑素对小鼠不同脑区GABA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催眠剂量的褪黑素能增加小鼠下丘脑中GABA的含量,而对脑干、大脑皮层、小脑中GABA的含量无明显影响。应用脑微透析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发现褪黑素能明显增加大鼠下丘脑中GABA的释放。提示下规翩黑素发挥催眠作用的重要部位。以上结果提示,GABA能神经系统参与了褪黑素的催眠作用,褪黑素可通过激活GABA ~---ri而增力0下丘脑GABA的含量,促进下丘脑中GABA的释放,并通过GABAA gWI的不同拥u位点发挥催g即用。 本文还研究了褪黑素与另一个同样具有诱导生理性睡眠作用的内源性催眠物质油酚胶联合应用对睡眠的影响。两者联合应用对睡眠的影响较为复杂。低剂量褪黑素2.5 mg/kg和低剂量油酸胺 25 mg/kg单独使用都无明显的催眠作用,合用后催眠效果明显增强但无交互作用。提示,两者在此剂量下可能是通过不同的受体或识别位点发挥作用。当剂量增加时,合用后的催眠效果明显下降,高剂量褪黑素 10 wb和高剂量油酸胺 50mg/kg合用后催眠效果虽未达到统计意义的降低,但两者之间有明显的交互作用。推测剂量升高时,褪黑素和油酚胺可能共同作用于某一位点,但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导致合用后催眠作用降低。 为了研制催眠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的催眠药物,我们从中国传统中药中选择了具有镇静安神作用的酸枣仁和补肾壮阳功效的淫羊蕾与褪黑素进行配伍,结果发现此复方不仅增强了褪黑素的催眠效果,又弥补了其对生殖系统功能的抑制性影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李东朋[7]2016年在《昼夜节律紊乱对大鼠脑损伤病理改变及NGF治疗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发病率,致死率及致残率高,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根据TBI病理生理过程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原发性损伤在损伤后立即导致脑组织挤压变形,脑血流中断或者改变、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毁损而死亡,这些损伤无法通过临床措施实施干预,只能加强预防。继发性损伤在原发性损伤后立即开始直至持续数月,局部神经化学变化引起一系列生化改变,细胞损伤与修复,增殖与凋亡,代谢改变相互作用进而出现细胞生命终结事件。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深入理解影响脑损伤的病理因素,对于TBI的病理理解及治疗将会带来新的启示。研究证实自然界哺乳动物血压、神经内分泌激素分泌、睡眠觉醒周期、体温、尿量变化、褪黑素及生长因子、进食等各种生理、生化、代谢过程都遵循着大约24小时的周期性变化,称为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s)。昼夜节律是各种生物对环境因素循环变化长期适应和演化的结果,其广泛存在各种有机生命中,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生命现象。昼夜节律基因调控包括神经干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增殖,参与修复重建、参与细胞周期进程、影响神经递质释放及神经可塑性。目前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和遗传学数据显示昼夜节律紊乱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及药物治疗效果密切相关,这些疾病包括认知功能障碍、痴呆及帕金森、心血管系统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发生、代谢综合征及胰岛素抵抗、乳腺癌及药物治疗抵抗等。在脑损伤后患者面临环境及病理损坏的影响,昼夜节律紊乱经常发生。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脑损伤后昼夜节律基因表达失衡,因此我们推测昼夜节律调控大脑神经功能,参与病理损伤过程,但是如何参与及潜在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同时研究发现昼夜节律参与细胞周期进程,影响胰岛素,糖皮质激素及抗肿瘤药物的药物空间分布及药理效果。在神经保护治疗措施中,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分化,促进损伤细胞修复,NGF发挥生物学效应必须经过其自身特异性受体介导,迄今主要发现两种NGF受体:高亲和力受体(Trk A)和低亲和力受体(p75)。NGF与高亲和力受体Trk A结合,发挥正性调节作用,维持神经元生长、发育、分化,促进损伤神经元修复;与低亲和力受体p75结合发挥负性调节作用,诱导细胞凋亡。研究发现Trk A和p75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受到昼夜节律的调控,呈现24h节律模式。但是在昼夜节律紊乱环境下,对NGF治疗影响鲜见报道,我们提出假设在脑损伤状态下昼夜节律紊乱影响Trk A、p75受体表达进而影响NGF治疗效果。因此本研究将探讨昼夜节律紊乱对大鼠脑损伤病理改变及对NGF治疗效果的影响。我们首先建立大鼠脑损伤动物模型,采用灯光持续照射导致大鼠昼夜节律紊乱,连续干扰14天,观察大鼠行为学、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观察对细胞生存及神经再生的影响;在脑损伤昼夜节律紊乱的基础上给与NGF治疗,检测NGF受体表达及凋亡信号基因蛋白改变,明确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在昼夜节律紊乱下对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本研究为通过外界环境影响脑损伤的预后,为我们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对NGF治疗效果优化有重要启示。第一部分昼夜节律紊乱对大鼠脑损伤病理改变的影响目的:观察昼夜节律紊乱对脑损伤病理改变及海马神经再生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制备大鼠颅脑损伤模型,采用正常明暗环境(Light/Dark,LD)和灯光持续照射(Light/Light,LL)两种环境模式(即正常昼夜节律与昼夜节律紊乱),连续干预14天。实验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Sham/LD)、昼夜节律紊乱对照组(Sham/LL)、脑损伤/正常昼夜节律组(TBI/LD)、脑损伤/昼夜节律紊乱组(TBI/LL),造模后采用Brdu50mg/kg连续注射7天。采用神经功能评分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平衡木平衡实验及行走实验检测大鼠运动及平衡能力;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变;14天取脑组织标本,计算脑损伤灶体积;Nissl染色观察损伤区域周围皮质及海马区神经元生存细胞数量;采用Brdu标记新生存活细胞、Ki-67标记增殖细胞、DCX标记新生未成熟神经元细胞,免疫组化测定海马DG区14天时新生细胞存活数量、细胞增殖情况及新生未成熟神经元数量。结果:1.对比各组大鼠体重、饮水及摄食量发现,14天时与Sham/LD组相比,Sham/LL组大鼠体重、摄食量明显增加(P<0.05),饮水量无差异(P>0.05);TBI/LD组与Sham/LD组相比,体重及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TBI/LL组与TBI/LD组相比体重、摄食及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P<0.05)。2.平衡木实验及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Sham/LL组相比,TBI/LD组平衡运动能力降低,学习记忆能力受到明显损害(P<0.05);TB/LL组大鼠较TBI/LD组大鼠平衡能力、运动协调及认知功能进一步下降(P<0.05)。3.经Nissl染色计算损伤灶体积结果显示TBI/LL组损伤体积明显大于TBI/LD组(34.33±1.58mm3 VS 23.97±2.94mm3,P<0.05);同时TBI/LL组脑损伤区域周围及海马CA1区神经元生存数量减少,但海马DG区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4.脑损伤后TBI/LD组与Sham/LD组相比,海马DG区Ki-67阳性细胞数量增加,同时Brdu标记新生细胞存活数量也增加(P<0.05);TBI/LL组海马DG区Ki-67阳性细胞数量及Brdu标记新生细胞存活数量较Sham/LD组和TBI/LD组明显减少(P<0.05)。5.用DCX阳性细胞标记未成熟神经元,TBI/LD组与Sham/LD组相比,海马DG区未成熟神经元数量增加,但TBI/LL组海马DG区未成熟神经元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大鼠脑损伤后伴随昼夜节律紊乱将使其体重减轻,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加重,平衡运动能力及认知能力受到损害、大鼠脑损伤体积增加,同时脑内神经元生存数量及新生神经元数量减少。结论:第二部分昼夜节律紊乱对NGF治疗影响的机制研究目的:探讨昼夜节律紊乱对NGF治疗效果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制备大鼠颅脑损伤模型,采用正常明暗环境(Light/Dark,LD)和夜晚灯光持续照射(Light/Light,LL)两种环境模式(即正常昼夜节律与昼夜节律紊乱),连续干预14天。实验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Sham/LD)、脑损伤正常节律加NGF治疗组(TBI/LD/NGF)、脑损伤昼夜节律紊乱加NGF治疗组(TBI/LL/NGF)。NGF治疗按32ug/kg剂量肌肉注射,连续注射14天。采用神经功能评分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平衡木平衡实验及行走实验检测大鼠运动及平衡能力;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变;实时定量PCR大鼠脑组织中NGF受体Trk A和p75(NTR)通路相关基因AKT、NTRAK1、NFKβ、BCL-2、BAX、JNK、Caspase-3 m RNA在转录水平的相对表达;Westernblot测定NGF受体信号通路Trk A、p75(NTR)、JNK、Caspase-3、AKT、NFKβ、NCo R、PARP蛋白含量;免疫荧光观察Trk A、p75(NTR)受体表达及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TUNEL法检测脑损伤区域凋亡细胞数量;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IL-1β、IL-6、TNF-β在血清和脑组织中的含量。结果:1.对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平衡木实验结果显示,TBI/LL/NGF组大鼠神经功能损害恢复明显延迟于TBI/LD/NGF组,损伤后14天时平衡木平衡时间明显缩短,同时行走时间延长(P<0.05)。2.水迷宫试验中,定位巡航阶段,TBI/LL/NGF组由于昼夜节律紊乱,潜伏期延长,学习能力低于TBI/LD/NGF组(P<0.05);在空间探索阶段,TBI/LD/NGF组空间探索时间及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多于TBI/LL/NGF组(P<0.05)。3.实时定量PCR显示TBI/LD/NGF组在昼夜节律正常情况下NGF高亲和力受体Trk A、及细胞生长、分化相关基因AKT、NTRAK1、NFKβ、BCL-2表达增高,低亲和力p75及凋亡相关基因BAX、JNK、Caspase-3表达降低;相反在昼夜节律紊乱条件下Trk A、AKT、NTRAK1、NFKβ、BCL-2表达降低,p75及凋亡相关基因BAX、JNK、Caspase-3表达呈增高趋势。同时Westernblot结果也与m RNA表达相一致。4.免疫荧光发现在TBI/LD/NGF组Trk A受体阳性细胞明显多于TBI/LL/NGF组(P<0.05),但是p75(NTR)阳性细胞少于TBI/LL/NGF组(P<0.05)。TUNEL染色显示TBI/LD/NGF组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少于TBI/LL/NGF组(P<0.05)。5.免疫荧光对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标记显示在TBI/LL/NGF组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明显多于TBI/LD/NGF组(TBI/LL/NGF:466.90±65.10/field VS339.56±48.37/field,P<0.05);同时由于昼夜节律紊乱小胶质细胞活化也呈增多趋势(TBI/LL/NGF:115.60±23.62/field VS 65.40±12.55/field,P<0.05)。6.在血清及脑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β分泌TBI/LL/NGF组也明显高于TBI/LD/NGF组(P<0.05)。结论:在昼夜节律紊乱条件下,NGF对脑损伤治疗作用下降。与NGF在正常节律条件下相比,神经功能障碍及认知损害加重、细胞凋亡数目增多、炎症因子释放增加,可能与昼夜节律紊乱后激活低亲和力受体p75介导凋亡信号通路表达有关。
刘文洁[8]2014年在《基于HPA轴调节的褪黑素对慢性应激大鼠糖代谢的影响及2型糖尿病患者褪黑素水平与HPA轴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研究褪黑素(Melatomin, MLT)对慢性应激加高脂饲料诱导的糖耐量减低大鼠模型糖脂代谢的初步作用;2.研究MLT对慢性应激加高脂饲料诱导的糖耐量减低大鼠模型糖脂代谢的药效学影响;3.研究MLT改善慢性应激加高脂饲料诱导的糖耐量减低大鼠模型糖脂代谢的初步作用机制;4.研究MLT改善慢性应激加高脂饲料诱导的糖耐量减低大鼠模型糖脂代谢的分子作用机制;5.探讨长期血糖平均水平不同的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轴激素与MLT的关系,了解褪黑素水平在糖尿病不同发病进程中的变化。方法基子HPA轴调节的褪黑素对慢性应激大鼠糖代谢的影响:1.大鼠分组、造模及给药:根据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耐量减低模型组,糖耐量减低+阳性药物阿米替林组(AMI,6mg·kg-1·d-1),糖耐量减低+MLT低剂量(MLT-L,10mg·kg-1·d-1)组、糖耐量减低+MLT中剂量(MLT-M,20mg-kg-1·d-1)组、糖耐量减低+MLT高剂量(MLT-H,40mg·kg-1·d-1)组。除正常组外,其余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造模同时灌胃给药,正常组、模型组每日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天给药1h后,除正常组外,每组给予一种随机应激方式(细绳悬尾30min; PVC筒固定2h;纱布束缚2h;大鼠固定架固定2h),连续应激7周。每天定时记录大鼠摄食量、饮水量;每周测定大鼠体重、空腹血糖(Fastingplasma Glucose, FPG),给药4、7周后进行腹腔糖耐量试验(Intraperitone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IPGTT)。连续给药7周后大鼠禁食不禁水6h后断头处死并收集躯干血。取大鼠脏器,测定大鼠脏器指数;检测1、4、7周血浆空腹胰岛素(Fasting Plasma Insulin, FINS)、CORT、CRH与ACTH水平;造模第4周的TG、TC、 HDL-C、LDL-C的含量;取大鼠肝脏与肌肉,测定肝糖原及肌糖原的含量。2.大鼠分组、造模及给药同前,阳性药物氟西汀组(FLU,10mg·kg-1·d-1),每天定时记录大鼠摄食量、饮水量;每周测定大鼠体重、FPG,给药2、7周后进行IPGTT。连续给药7周后大鼠禁食不禁水6h后断头处死并收集躯干血。测定大鼠脏器指数;TG、TC、HDL-C、LDL-C的含量;测定糖原的含量。3.大鼠分组、造模及给药方法同2。第一周眼眶采血后留取血浆检测相应指标,连续给药7周后大鼠禁食不禁水6h后断头处死并收集躯干血,取大鼠肝脏用于检测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活性;测定大鼠血浆中1、7周CORT、 ACTH、CRH、FINS水平;第7周MLT水平。4.大鼠分组、造模及给药方法同2。连续给药7周后大鼠禁食不禁水6h后断头处死,取大鼠海马、肝脏、脂肪与胰腺,迅速放入-80度冻存。检测大鼠肝脏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1β-HSD1) mRNA、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活化受体-γ(PPAR-γ) mRNA、糖皮质激素受体(GR)mRNA水平;检测大鼠腹部脂肪组织中TNF-α mRNA、11β-HSD1mRNA、PPAR-γ mRNA.瘦素(Leptin) mRNA.葡萄糖转运体-4(GLUT-4) mRNA以及脂联素(Adipo) mRNA水平;检测大鼠海马中GR mRNA水平;并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肝脏中GR蛋白表达水平。2型糖尿病患者褪黑素水平与HPA轴的关系研究:5.收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90例T2DM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的基本资料。患者入院后测量血压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患者禁食12-14小时后,次日晨采集静脉血,分别测定FPG、FINS、C-肽(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主要包括TC、TG、HDL-C, LDL-C以及CORS、ACTH、CRH、MLT。根据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叁组(A组:HbA1c<7.1%,B组:7.1%≤HbA1c≤11.1%和C组:HbA1c>11.1%)并设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为评价不同HbA1c水平患者血MLT与HPA轴的关系,对CORS、ACTH、CRH、MLT分别与HbA1c、收缩压、TG、TC、HDL-C、LDL-C、FINS、C-P进行多元线性相关与多元回归分析。分析不同程度的血糖控制水平下内源性MLT与HPA轴激素的关系。结果基于HPA轴调节的褪黑素对慢性应激大鼠糖代谢的影响:1.慢性应激联合高脂饲料喂养,模型组大鼠体重下降明显;第4周时,模型组FPG与正常组对照相比增加了23.38%(7.23±1.20mmol·L-1vs5.86±1.00mmol·L-1, P<0.05), MLT-M (5.64±0.69mmol·L-1)、MLT-H (5.55±0.83mmol·L-1)剂量组FPG与模型组相比降低了21.99%(P<0.01)、23.24%(P<0.01);第7周IPGTT试验中,模型组的30min血糖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升高了27.09%(18.25±2.60mmol·L-1vs14.36±3.11mmol·L-1, P<0.01), MLT-H组30min血糖(15.78±3.62mmol·L-1)与模型组相比下降了13.53%;第4周模型组CORT水平较正常组升高11.73%,MLT-M, MLT-H组CORT水平较模型组降低26.01%(P<0.05)与44.84%(P<0.01);第7周出现HPA轴抑制,模型组CORT水平较正常组降低54.33%(P<0.01),而MLT-M使过度降低的CORT水平升高45.37%(P<0.05);第7周FINS水平显示,模型组FINS水平、HOMA-IR指数较正常组升高30.09%(P<0.05),44.48%(P<0.01), MLT-L, MLT-M组FINS水平较模型组降低26.28%与29.53%(均P<0.01),其HOMA-IR指数较模型组降低36.71%与35.00%(均P<0.01);此外,造模4周模型组脂代谢也出现紊乱,模型组HDL-C水平较正常组降低21.55%(P<0.01), MLT-L, MLT-M, MLT-H组HDL-C水平较模型组升高24.18%(P<0.05)、29.67%(P<0.01)与19.78%(P<0.05), MLT-M改善血脂效果最优。2.造模2周后,模型组大鼠体重较正常组下降9.30%(P<0.05),MLT-H组体重较模型组升高7.18%;第2周时,模型组FPG与正常组相比增加了23.19%(5.63±0.68mmol·L-1vs4.57±0.90mmol·L-1, P<0.05), MLT-M (4.87±0.80mmol·L-1)、MLT-H (4.77±0.89mmol·L-1)组FPG与模型组相比降低了13.50%、15.28%(均P<0.05);第2周IPGTT显示,模型组的30min血糖值与正常组相比升高了40.84%(12.69±2.06mmol·L-1vs9.01±1.40mmol·L-1, P<0.01), MLT-M (10.86±4.30mmol·L-1)、MLT-H (9.70±1.63mmol·L-1)组30min血糖与模型组相比下降了14.42%、23.56%(P<0.05);第7周IPGTT显示,模型组的30min血糖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升高了52.30%(14.24±3.41mmol·L-1vs9.35±2.23mmol·L-1, P<0.01), MLT-M组30min血糖(9.99±2.68mmol·L-1)与模型组相比下降了29.85%(P<0.05)。此外,MLT对大鼠紊乱的血脂也有调节作用,造模7周后,模型组大鼠TG较正常组升高67.5%(P<0.05),MLT-L、MLT-M、MLT-H组TG较模型组降低了51.74%(P<0.01)、59.20%(P<0.01)与43.28%(P<0.05);MLT-L、MLT-M、MLT-H组HDL-C水平较模型组相比分别升高了35.48%(P<0.01)、30.11%(P<0.05)与15.05%(P<0.05),因此MLT-L对血脂调节作用最优。大鼠肌糖原含量显示,模型组肌糖原水平较正常组降低27.28%(P<0.05), MLT-M、MLT-H组肌糖原含量较模型组升高了75.0%(P<0.01)、62.5%(P<0.05);而MLT可以显着降低肝糖原含量。对脏器指数的观察可见,模型组大鼠。肾上腺指数较正常组升高53.44%(P<0.01),MLT-H使肾上腺指数下降了14.61%;MLT-H组肝脏指数较模型组下降10.85%(P<0.05)。3.造模7周后模型组CORT水平较正常组上升了17.92%, MLT-L、MLT-M、 MLT-H组CORT分别下降了31.78%(P<0.05)、35.23%(P<0.01)以及33.12%(P<0.05); MLT-L、MLT-M、MLT-H组ACTH和模型组相比降低了8.81%、3.16%以及14.21%(P<0.05);模型组大鼠FINS水平较正常组降低68.69%(P<0.01),MLT-L、MLT-M、MLT-H组FINS水平和模型组相比分别升高了38.52%、103.28%(P<0.05)以及143.44%(P<0.01);模型组大鼠G-6-Pase活性较正常组升高34.20%(P<0.05),MLT-M组G-6-Pase活性较模型组下降了24.77%(P<0.05)。4.模型组肝脏、腹部脂肪中TNF-α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着上升(P<0.01, P<0.05); MLT-L、MLT-M、MLT-H组肝脏、脂肪中TNF-α 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着下降(均P<0.01)。模型组肝脏、脂肪中11β-HSD1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着上升(均P<0.01);MLT-L、MLT-M、MLT-H组肝脏、脂肪中11β-HSD1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着下降(均P<0.01)。模型组肝脏、脂肪中PPAR-γ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着降低(均P<0.01);肝脏中,MLT-L、 MLT-M、MLT-H组PPAR-γ 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上升30.37%、36.03%以及57.12%(均P<0.05);脂肪中,MLT-M、MLT-H组PPAR-γ 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上升24.15%(P<0.05)以及43.71%(P<0.01)。此外,对脂肪组织中相关基因考察发现:模型组Leptin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上升166.37%(P<0.01),MLT-L、MLT-M、MLT-H组Leptin 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下降47.42%、22.09%以及50.83%(均P<0.01);模型组GLUT-4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下降30.33%(P<0.01), MLT-M、MLT-H组GLUT-4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升高47.73%以及94.36%(均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dipo mRNA表达水平降低18.90%(P<0.05),MLT-L、MLT-M、MLT-H组Adipo 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升高214.54%、227.95%以及298.48%(均P<0.01)。对海马中相关基因观察发现:模型组GR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降低50.32%(P<0.01);MLT-L、MLT-M、 MLT-H组GR mRNA表达水平和模型组相比上升116.22%、104.25%以及81.88%(均P<0.01);模型组11-βHSD1mRNA与正常组相比仅有下降的趋势,但是MLT-L、MLT-M、MLT-H组11-βHSD1与模型组相比上升了86.70%(P<0.01)、55.41(P<0.01)以及23.16%(P<0.05)。2型糖尿病患者褪黑素水平与HPA轴的关系研究:5.T2DM患者MLT水平与HPA轴的关系研究表明:(1)3组T2DM患者年龄、BMI、病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康对照组与A组患者HPA轴激素、MLT水平较低;B组与C组患者HPA轴激素、MLT水平普遍较高,激素水平在B组中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起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用多元线性相关分析方法得出结果,表明在健康对照组与A组患者中,MLT与CRH正相关(r值分别为0.476、0.487,均P<0.05);B组、C组患者MLT与CORS正相关(r值分别为0.318、0.047,均P<0.05)。(3)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T2DM患者血清CRH、ACTH、CORS是MLT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MLT可以改善慢性应激联合高脂饲料喂养的糖耐量减低大鼠的糖脂代谢,改善糖耐量减低,降低FPG,调节HPA轴使其处于稳态,改善IR。2.MLT对慢性应激联合高脂饲料导致的大鼠糖脂代谢紊乱有显着的改善作用:改善大鼠糖耐量减低,降低FPG、TG水平,升高HDL-C水平。20~40mg/kg·d-1剂量对糖代谢改善作用明显,10~20mg/kg·d-1剂量对血脂改善作用较好。此外,MLT可以增加肌糖原含量,降低肝糖原含量。3.MLT可以显着抑制HPA功能亢进。升高异常降低的FINS水平,改善FINS的绝对不足;降低肝糖原分解关键酶G-6-Pase活性,减少葡萄糖入血。4.MLT通过改善肝脏、脂肪组织与海马中相关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抑制了炎症因子对HPA轴的激活以及无活性的CORT转换成有活性的CORT,改善海马对HPA轴的调控;改善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葡萄糖的转运,改善脂代谢。通过这些机制,MLT可以显着的改善糖耐量减低大鼠的糖脂代谢。5.T2DM患者MLT水平与HPA轴激素的关系研究说明不同血糖水平的T2DM患者,MLT与HPA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不同。过高的CORS可刺激MLT分泌,HPA轴与MLT相互影响,协同作用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翟煦[9]2013年在《耳甲区电针调节ZDF大鼠血浆褪黑素缓解神经痛及降糖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褪黑素(Melatonin,MLT)又称为褪黑激素,在哺乳动物中,一般认为主要由松果体分泌,其分泌具有昼夜节律特点。从褪黑素被发现到现在已有近100年的时间。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它作用的认识愈加广泛,除了与昼夜、季节、光照、生理周期、甚至生命周期相关的一些生理反应与生理功能外,褪黑素还在缓解疼痛、调节血糖、减肥、抗抑郁等方面被深入地探究,且研究者对褪黑素的研究热情经久不衰。相对于人类对于褪黑素近百年的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理论可以被追溯至两千年前,而针刺疗法则更加久远。在中医理论形成后,针刺的作用机制被概括为“调和阴阳”,而究竟如何“调和”,传统理论并未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而“阴、阳”二字的由来确是因为古人对光的观察,继而推演到对自然界昼夜、季节的更替阐释并联系到人自身的生理、病理。褪黑素作为一种跟光调节密切联系的生物信号载体,并可以产生广泛作用的激素,成为联系自然光照变化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的一个纽带。针刺的一些适应病症也恰与褪黑素缺乏类的病症相重合,这不由的让我们大胆联想,调节褪黑素分泌可能是产生针刺复合效应的机制之一。我们前期的实验发现,耳甲区存在迷走神经耳支传入纤维的分布,恰当的电刺激能够产生迷走神经刺激的效果(VNS),继而产生镇痛、调节血糖、抗癫痫、抗抑郁、抗炎、降血压等功效,并观察到刺激耳甲区所产生的中枢神经核团的放电及神经递质和相关蛋白的改变。另外,文献记载了研究者对针刺疗法和外源褪黑素协同作用的研究,认为外源褪黑素与针刺效应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我们的预实验重复了耳甲区电刺激对于病理模型大鼠镇痛、降糖及抗抑郁效应的观察,发现耳甲区电刺激后,病理模型大鼠血浆褪黑素浓度的提高。这些线索让我们联想到,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可以缓解病理疼痛模型大鼠的痛阈,降低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血糖并促进其胰岛素分泌,缓解慢性应激大鼠模型的抑郁症状,这些情形可能有褪黑素的参与,并且耳迷走神经电刺激促进了褪黑素的分泌,提高了血浆褪黑素的浓度,从而产生或者加强了上述效应。本实验中,我们选用了Zucker Diabetes Fat (ZDF)大鼠作为模型。这种模型大鼠具有(fa/fa)肥胖基因,并有遗传性,在特殊饲料诱导下逐渐自发高血糖、高血脂、胰岛素抵抗等2型糖尿病(T2DM)的典型症状,肥胖,并发感觉神经痛等T2DM并发症,在国际上广泛用于T2DM及其并发症以及肥胖、代谢类疾病的研究,比传统胰岛β细胞损毁或部分损毁配合高脂饲料诱导的T2DM模型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这种模型在我们耳-迷走反射针刺效应系列研究中的应用尚属首次,耳迷走神经调节褪黑素分泌来产生针刺效应也是一个较新的研究思路。实验流程:1耳甲区电针对ZDF大鼠体重、摄食的影响1.1动物分组实验采用雄性6-8周龄Zucker Diabetes Fat (ZDF)大鼠及Zucker Lean(ZL)。ZL大鼠予以普通颗粒大鼠维持饲料喂养,ZDF大鼠予以Purina#5008(粗蛋白23.5%、粗脂肪6.5%)颗粒料饲养以诱导T2DM。所有大鼠自由饮水,维持8:00-20:00光照、20:00-8:00黑暗交替的行为学实验独立动物房中适应性饲养3天,实验室温度22±1℃,湿度50±5%,每笼4-6只。分组情况如下:1.2实验结果1.2.1体重与内脏脂肪比1)体重同周龄ZL大鼠与ZDF大鼠在实验前相比较,ZL大鼠平均比ZDF大鼠体重轻9%左右(P<0.05)。经过30天电针干预后,ZL大鼠和ZDF大鼠分别与各自的空白对照组相比,耳甲区电针组(EA-ACR)体重增长较低,MLT腹腔注射组.(MTL-ZDF)与N-ZDF组相比较也较轻(P<0.05),而耳缘电刺激组(EA-AE)与其空白对照组(Naive, N)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趋势上来看,ZL与ZDF对照组在体重增长率上(κ=(y-b)/x)有差异(P<0.05),N-ZDF体重增长较N-ZL组要快,N-ZDF与N-ZL末次体重测量有极显着差异(P<0.01)。1.2.2摄食量与N-ZL组相比,ZDF组30日均摄食量显着较大(P<0.01),而在ZL组的电针干预的两组组(EA-AE, EA-ACR)其摄食量较低(P>0.05),但这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N-ZDF组比较,MLT-ZDF组30日均摄食量较低(P<0.05),而ZDF电针干预的两组(EA-AE-ZDF, EA-ACR-ZDF)与N-ZDF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耳甲区电针对ZDF大鼠疼痛行为的影响2.1动物分组2.2实验结果2.2.1机械痛阈在手术前,各组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手术及电针刺激30天后,与N-ZL组相比,ZDF大鼠各组机械刺激收爪时间显着下降(P<0.01),与N-ZDF相比,C-ZDF(?)且收抓时间更低(P<0.05);而ZDF耳甲区电刺激(EA-ACR-C-ZDF)与MLT干预组(MLT-C-ZDF)较N-ZD和C-ZDF组高(P>0.05)。从各组变化趋势上来看,N-ZL组前后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N-ZDF组30天后较之前相比显着降低(P<0.01),ZDF的3个CCI手术组在术后机械刺激收爪时间显着下降(P<0.01),EA-ACR-C-ZDF与MLT-C-ZDF丙组干预后械刺激收爪时间有持续稳定的回升,且高于N-ZDF组(P<0.05),MLT-C-ZDF组与EA-ACR-C-ZDF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2.2热痛阈在手术前,各组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手术及电针刺激30天后,与N-ZL组相比,ZDF大鼠各组机械刺激收爪时间下降(P<0.05;C-ZDF P<0.01) MLT-C-ZDF(?)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N-ZDF相比,C-ZDF组收抓时间较低(P<0.05),MTL-C-ZDF组较高(P>0.05),EA-ACR-C-ZDF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ZDF组相比,EA-ACR-C-ZDF组较高(P<0.05),MTL-C-ZDF组显着升高(P<0.01);MTL-C-ZDF组与EA-ACR-C-ZDF组比较,MTL-C-ZDF组较高(P>0.05)。从各组变化趋势上来看,N-ZL组前后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Z-ZDF组30天后较之前相比降低(P<0.05),ZDF的3个CCI手术组在术后机械刺激收爪时间下降(P<0.05;C-ZDF, MLT-C-ZDF P<0.01), EA-ACR-C-ZDF与MLT-C-ZDF两组干预后械刺激收爪时间有所回升,MLT-C-ZDF组与C-ZDF组(P<0.05)与EA-ACR-C-ZDF组(P<0.01)相比回升较为显着。3耳甲区电针对ZDF大鼠血浆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3.1动物分组3.2实验结果3.2.1血糖实验前同周龄的ZDF大鼠与ZL大鼠相比血糖水平已有差异,ZDF大鼠血糖显着高于ZL大鼠血糖水平(P<0.01);与ZDF空白对照组相比(N-ZDF), ZDF其余叁个干预组的血糖均有下降(P<0.05),且EA-ACR-ZDF组与MLT-ZDF组的血糖下降尤为显着(P<0.01);ZL各组间血糖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从前后变化趋势上来看,ZL大鼠血糖较为平稳,ZDF大鼠血糖实验前后比较均显着增高(P<0.01),MLT-ZDF组在第2周时表现了较好的血糖控制作用(P<0.05),但在第4周时血糖有所回升,而EA-ACR-ZDF与EA-AE-ZDF组在第3周和第4周时表现了较好的血糖控制作用(P<0.05)。3.2.2褪黑素实验后各组大鼠血浆褪黑素水平与N-ZL组比较,ZDF各组均有显着差异,ZDF组中N.EA-AE、M、X褪黑素水平显着较低(P<0.01),EA-ACR、EA-ACR-C、M-C褪黑素较低(P<0.05);ZL组中EA-ACR褪黑素较N组高(P>0.05),EA-AE组无显着差异。ZDF组中,与N-ZDF组比较,EA-ACR、EA-ACR-C、M-C组褪黑素水平升高(P<0.05),C组褪黑素水平下降(P<0.05)。ZDF组中,EA-ACR与EA-AE、M组比较褪黑素水平较高(P<0.05); EA-ACR-C、M-C组较C组显着较高(P<0.01)。ZL组中,N与EA-AE组无显着差异(P>0.05);ZDF组中,N、AE-EA、M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EA-ACR-C与M-C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3.2.3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Gh)实验后各组间大鼠血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N-ZL组比较,ZDF组中N、EA-AE、M组糖化血红蛋白血浆浓度较高(P<0.05),其中ZDF中N、EA-AE显着较高(P<0.01),ZL组中EA-AE、EA-ACR组无显着差异,EA-ACR-ZDF组亦无显着差异;EA-ACR-ZDF组与N-ZDF、EA-AE-ZDF比较显着较低(P<0.01),与M-ZDF比较较高(P<0.05)。3.2.4胰岛素实验后大鼠各组血浆胰岛素水平变化,与N-ZL相比,EA-ACR-ZL组、N-ZDF组、EA-ZCR-ZDF组、M-ZDF组较高(P<0.05),其中EA-ACR干预的两组血浆胰岛素水平显着较高(P<0.01);ZL组中,EA-ACR干预组血浆胰岛素水平较EA-AE组显着增高(P<0.01);ZDF组中,EA-ACR干预组较其余各组均显着增高(P<0.01);而N-ZL与EA-AE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N-ZDF组、EA-AE组、M-ZDF组之间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3.2.5五羟色胺(5-HT)实验后各组血浆5-HT水平,与N-ZL、N-ZDF、C-ZDF组相比,EA-ACR-C-ZDF组(P<0.01)与M-C-ZDF组(P<0.05)显着升高;EA-ACR-C-ZDF与M-C-ZDF组相比较高(P<0.05); N-ZL、N-ZDF、C-ZDF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4电针刺激对ZDF大鼠中枢相关受体表达的影响4.1动物分组同“3.1动物分组”。4.2实验结果4.2.1免疫荧光从图11、12中可以观察到,N-ZL、EA-ACR-ZL、EA-ACR-ZDF、M-ZDF组mt1受体与INSRβ受体在下丘脑部共同表达;EA-AE-ZL、EA-AE-ZDF组仅见mt1受体表达;N-ZDF组未见mt1受体与INSRP受体表达。N-ZL、 EA-ACR-C-ZDF、M-C-ZDF组mt1受体与5-HT1AR受体在脊髓腰膨大共同表达;N-ZDF组与C-ZDF组未见mt1受体与5-HT1AR受体表达。4.2.1Western blotmt1在下丘脑部的表达水平,与N-ZL相比,N-ZDF组较低(P<0.05),EA-ACR-ZL组,EA-AE-ZDF组,EA-ACR-ZDF组,M-ZDF组显着升高;与Z-ZDF相比,EA-ACR-ZL组,EA-AE-ZDF组,EA-ACR-ZDF组,M-ZDF组升高(P<0.05),其中EA-ACR-ZL组显着提高(P<0.01),ZL组中EA-ACR组比EA-AE组亦有显着提高;而N-ZL组与EA-AE-ZL组无统计学差异,ZDF干预组之间亦无统计学差异。mt1在脊髓腰膨大部的表达水平,与N-ZL相比EA-ACR-C-ZDF(P<0.01)显着提高, N-ZDF与C-ZDF表达降低(P<0.05);与N-ZDF相比,EA-ACR-C-ZDF显着提高(P<0.01), N-ZDF与C-ZDF表达降低(P<0.05);与M-C-ZDF相比,EA-ACR-C-ZDF亦有显着提高(P<0.01)。INSRβ在下丘脑处的表达水平,与N-ZL和N-ZDF相比,EA-ACR-ZL, EA-ACR-ZDF, M-ZDF组显着提高(P<0.05),而EA-ACR与EA-AE组相比亦分别有显着提高。5-HT1AR在脊髓腰膨大部的表达水平,N-ZL水平与其他组相比有较高表达(P<0.05);与C-ZDF和N-ZDF组相比EA-ACR-C-ZDF和M-C-ZDF组较高(P<0.05)。5结论本研究基于前期大量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从耳甲区-迷走神经联系学说入手,提出耳甲区电刺激促进褪黑素分泌,继而产生缓解慢性神经痛、调节血糖、降低体重等褪黑素缺乏类相关疾病的假说,并采用了Zucker Diabetes Fat (ZDF)大鼠(fa/fa)基因突变模型,进行了从行为学到生物化学到分子生物学不同层面的系统研究。通过数据统计整理分析可以发现,耳甲区电针刺激(EA-ACR),可以有效控制ZDF肥胖大鼠模型的体重,抑制高血糖,提高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了血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提高胰岛素受体INSRP在下丘脑的表达;且缓解了ZDF慢性神经痛模型大鼠的机械刺激疼痛和热刺激疼痛,提高了血浆五羟色胺水平(5-HT),以及5-HT受体在脊髓腰膨大处的表达;上述效果以EA-ACR提高了血浆褪黑素浓度、调高了褪黑素受体(mt1)在中枢神经系统表达水平为基础,并可能通过EA-ACR兴奋了副交感神经神经促进褪黑素分泌来实现,这可能是针刺复合效应的共同机制之一。可以展望,许多褪黑素缺乏类疾病与症状,可以用EA-ACR的方法进行干预和治疗。
孙金鹏, 邵光方, 王旭, 秦粉菊, 童建[10]2015年在《应用无线遥测技术研究褪黑素的降压作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昼夜时点给予褪黑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对褪黑素的降压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20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6只,分别在收缩压峰值和谷值前1 h给予褪黑素(10 mg/kg),采用无线遥测方法,动态监测大鼠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腹腔注射褪黑素0、1、2、3 h后取血,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测定并比较褪黑素注射前后对应时点大鼠血压和血清内皮素、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与自身对照比较,注射褪黑素2 h后,峰、谷值组大鼠收缩压下降率分别为11.56%、10.45%,舒张压下降率分别为12.66%、16.63%,平均压下降率分别为12.02%、12.88%;注射褪黑素后1 h,NO上升率分别为55.44%、79.1%,内皮素下降率分别为14.22%、29.04%。[结论]褪黑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有降压作用,部分原因可能是通过降低内皮素水平,提高NO水平而实现。
参考文献:
[1]. 褪黑素对大鼠生理昼夜节律的影响[D]. 徐军. 苏州大学. 2001
[2]. 持续光照对雌性大鼠生殖内分泌节律的影响及滋阴补阳序贯中药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D]. 堵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3]. 褪黑素对高血压大鼠血压及其昼夜节律的影响[D]. 孙金鹏. 苏州大学. 2015
[4]. 昼夜节律对大鼠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及褪黑素的干预作用研究[D]. 卞宏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
[5]. 褪黑素对大鼠视交叉上核中c-fos表达的影响[C]. 徐军, 童建. 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华人公共卫生协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 2006
[6]. 影响褪黑素催眠作用的诸因素分析[D]. 王芳. 沈阳药科大学. 2002
[7]. 昼夜节律紊乱对大鼠脑损伤病理改变及NGF治疗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东朋. 郑州大学. 2016
[8]. 基于HPA轴调节的褪黑素对慢性应激大鼠糖代谢的影响及2型糖尿病患者褪黑素水平与HPA轴的关系研究[D]. 刘文洁. 兰州大学. 2014
[9]. 耳甲区电针调节ZDF大鼠血浆褪黑素缓解神经痛及降糖效应的研究[D]. 翟煦.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
[10]. 应用无线遥测技术研究褪黑素的降压作用[J]. 孙金鹏, 邵光方, 王旭, 秦粉菊, 童建.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