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高等教育现代化体系的三原则
矫怡程
(青岛大学 青岛教育发展研究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结合我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基础,“分区规划、分类推进”,推动各地制定本地区的教育现代化规划,依据各地实际情况分区推动教育现代化。在知识和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既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表征,也是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核心支撑。区域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分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学校,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这意味着建设现代化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形成多样性、开放性、协调性的高等教育新体系是实现区域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1]
(5)当用户需要对电子数据进行下载或查询访问操作时,系统根据用户请求、用户授权请求,将用户信息与需要访问的数据建立对应的映射关系,然后用户便可以进行操作。
但从观察结果来看,利用数字化方法制作的全瓷贴面是能被患者接受的,与传统修复方式相比,使用数字化方法制作全瓷贴面对患者进行前牙美学修复同样能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但更容易被患者接受,且有助于缩短修复体初戴时间,减少医师椅旁操作时间和患者的就诊次数,有利于提升患者就诊过程中的舒适度和对修复体的整体满意度,患者的就医体验更好。但由于时间限制,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未能进行后续的临床观察,这也将是我们日后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相信随着今后的发展,口内数字化技术将为患者提供更加完美的修复方案,为口腔美学修复领域带来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建设现代化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需要高等学校合理定位
高等教育体系是由具体的高等学校构成的,因此高等教育体系现代化的落脚点应该是高等学校的现代化。多样性是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这也就意味着各个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定位、差异化发展。高校的自觉定位可以从两个参考系入手。
(一)政府的引导政策
2015年,上海市提出了十二宫格分类体系:依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职能定位不同,将高校划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应用技能型四种;依据学科门类或主干专业大类的建设情况,将高校划分为综合性、多科性和特色性三个类别。[2]2016年,云南省提出将高校划分为高水平大学、骨干特色校、应用型本科和技术技能型高校四种类型。[3]2018年,北京市将高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特色大学、应用型大学和技能型大学四种类型。[4]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分类方案,将高等学校划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术型,[5]为后续各地制定高等学校分类体系提供了可行的指导建议。
在实践中,也有很多高校在积极探索服务区域的模式和路径: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需求,设置相应的平台、专业和专业集群;“引教入企”,校企共建集生产、教育功能于一身的创新平台;发挥已有的学科、专业优势,为地区产业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本身也是一个由多专业、多学科、多学院、多平台构成的复杂组织,在集中优势力量自觉定位的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基层组织单位的特点和发展潜力,维护学校内部的生态稳定。
(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
自威斯康星大学明确提出“高校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职能以来,大学与地方经济与和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时至今日,高校与地方之间已经形成了互利互补的双向促进关系,政校企合作模式被广泛认可:政府和企业为学校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以促进高校的发展;高校反过来为地方提供高素质人才和科研成果,成为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支撑。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应当积极探索、主动融入,助力自身发展。
分类体系的建立是分类指导、分类支持、分类评价的前提。当前,从国家层面到地区层面都在分别推进“双一流”建设、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战略,以支持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的发展。[6]而刚刚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又为未来职业技术型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政府层面大力推动高校多样化建设的背景下,各高校只有充分结合自身的条件,确定其在地区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地位,才能迅速借力发展。
二、建设现代化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需要发挥高等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引领作用
区域高等教育体系要有序融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2030”框架中重新定义了教育的内涵,指出教育是全世界的“共同利益”,并要求世界各国提供“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使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8]与之相应,《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将构建服务全面的终身教育体系作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
高等教育在构建我国现代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一方面,将已有的高等教育资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公众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机会;另一方面,融入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进入普及化之后的战略选择,有利于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实现,也有利于高等学校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三、建设现代化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需要高等教育主动融入终身教育体系
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从政府层面来看,应当建立分类考试招生制度,以满足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需求。如研究型高校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与选拔,应用型高校应当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有所关注,职业技能型高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的推进,落实开展注册入学制度。从高校层面来讲,则应提高自身的招生能力。高等学校在综合评价招生制度改革中的权力得到认可,权力也意味着责任。由于改革时间较短,高校在进行综合评价招生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还没有将学校特色真正融入到招生过程中,还没有真正选拔发展潜能与自身相适应的学生;高校综合评价招生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包括科学制定考评指标、评审过程严谨客观公正等。[7]
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并无捷径可走。没有一种完美的理论或模式能在短期内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将逐步被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教学模式所替代。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的精髓,深化我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相长,定会形成师生双赢的局面。
传统上高考制度在我国高校人才选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因此被喻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考制度逐渐显露出多样性人才选拔方面的短板。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要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实现招考分离。招生制度在高校人才选拔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增强,高等学校在招生制度中的主体地位也日益显现。这也就意味着基础教育的“指挥棒”由传统意义上的高考,正在逐步转移到高等教育体系手中,回归到“不同类型的高校选择什么样的学生、如何选择”这一根本问题上来。
一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协助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高等学校可以结合教育部推动的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在线开放课程项目、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开放与在线教育联盟建设、职业教育百所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等一系列项目,推进在线课程和资源建设,探索基于网络和社群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助推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
二是参与学分银行建设,通过对学习者学习成果的认定,实现高等教育体系内部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以及不同层次教育、学历教育与资历框架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学习型社会的学习者有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只有打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习资源之间的壁垒,才能真正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学习资源,才能真正形成学习型社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特别指出应当“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实验”,通过区域内部沟通与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序流动。这也为区域内建成学习型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致谢:本文受2017年山东省“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
应用系统需要在服务器中安装备份服务客户端,并且和私有云备份系统管理人员协商备份策略,由备份系统管理人员统一在备份服务器中设置备份策略实现自动备份;应用系统基于系统割接等临时需求,可向私有云管理人员提出临时备份需求,由私有云管理人员在备份服务器中设置对应策略实现。
参考文献
[1] 瞿振元.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若干问题[J]. 中国高教研究, 2017(7): 1-5.
[2]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EB/OL].(2015-12-30) http://www.shanghai.gov. cn/nw2/nw2314/nw2319/nw12344/u26aw45954.html.
[3]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和分类管理的指导意见[EB/OL]. (2016-09-27) http://www.yn.gov.cn/yn_zwlanmu/qy/wj/yzbf/ 201609/t20160926_27016.html.
[4]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2018-6-18) http://www.bjdj.gov. cn/news/ 2018619/n069027794.html.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04) http://www.moe.gov. cn/ srcsite/A03/s181/201702/t20170217_296529.html.
[6] 史秋衡. 推进高等学校分类发展, 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J]. 山东高等教育, 2018, 46(03): 7-8.
[7] 田爱丽, 严凌燕. 高校综合评价招生理论、实践与展望——以上海市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学校为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8, 36(3): 69-78.
[8] 周洪宇, 徐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框架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启示[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7(5): 5-13.
收稿日期:2019-04-10
作者简介:矫怡程(1988-),女,山东青岛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生学习与发展。E-mail: jyc@qdu.edu.cn
标签:高等教育现代化论文; 三原则论文; 社会文化发展论文; 中国教育现代化论文; 区域教育现代化论文; 分区规划论文; 地区经济论文; 发展不平衡论文; 青岛大学青岛教育发展研究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