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问题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问题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4)10-0036-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科学反映,是关于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根本观点。而社会主义价值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由于社会主义的运动和发展是个充满矛盾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本质也有个历史展开实现和丰富深化过程;因此,社会主义价值也有个历史生成和不断展开、实现、丰富和深化的过程。社会主义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其实现程度是受现实客观物质条件制约的。但在社会主义价值的这个历史生成和不断展开、实现、丰富和深化的过程中,却一以贯之着一个根本价值指向,那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是超越历史上所有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能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能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遵循这样的历史和逻辑思路,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坚信社会主义的价值,不断创造和实现社会主义价值,从而在创造和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的伟大实践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要看到社会主义价值实现的历史过程性和矛盾复杂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实践中培育,而在实践中又要不断面对各种具体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需要回答和解决,只有在实践中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落到实处。现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关注和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意识、观念怎样正确反映当下的社会存在?

       价值观属于观念、意识范畴,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密不可分。如何科学地把握二者的关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学理问题。特别是现阶段,我国当下的社会存在出现了极其复杂的状况,具有十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具有多元多样性、动态多变性、国内外的全面互动性等特征,特别是当下的社会存在,作为复杂矛盾体的特征尤为突出。真善美与假丑恶并存,发展与代价、光明与灰暗交织。我们的意识和价值观念应该怎样反映社会存在的这个复杂矛盾体?当然,按照通常的思路,我们要分清主流与支流、整体与局部、全面与片面、成就与问题、本质与现象,这无疑是正确的。而只有按照毛泽东分析的,在实践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才能达到对当下社会存在认识的深刻性和历史穿透性,才能做到分清问题。如果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就是停留在对存在的感觉、知觉和表象上,是对存在的直观照镜子式的反映。这时意识和观念中的存在还是表面的、混沌的、外部联系的东西,并没有反映存在的本质联系。如果任凭感觉,认同这些感觉、知觉、表象的东西,就极易形成“存在即合理”的观念。只有在实践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完成对感觉材料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才能穿透迷雾,达到当下存在的总体、规律和内部的本质联系,达到历史理性。而只有历史理性,才能真正分清当下存在的主流与支流、整体与局部、全面与片面、成就与问题、本质与现象,尤其是分清合理的存在与非合理的存在、必然的存在与偶然的存在。现存的东西不一定是现实的、合理的,只有那些带有必然性的东西才是现实的、合理的。对此,黑格尔的分析是精辟的:“就存在的总体而言,一部分是现象,仅有一部分是现实的。在现实生活中,任何幻想、错误、罪恶以及一切坏的东西,与夫一切腐败幻灭的存在,不配享受现实的美名。因为所谓偶然的存在,只是一个没有什么价值的、可能的存在,亦即可有可无的东西”[1],所以,“存在还不是现实的”,“现实在自己的发展中表明自己是必然性。”[2]

       这种穿透存在深层本质的历史理性,使我们在面对既色彩斑斓又光怪陆离的当下社会存在时,就能分清哪些是合理的存在,哪些是不合理的存在。并坚信哪些是不具有必然性、合理性的存在,是不代表社会历史发展未来的,是迟早要退出历史舞台的。诸如某些官员腐败现象,贫富分化现象,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现象,某些地方发生的道德冷漠、丧失良知现象,某些领域出现的见利忘义、坑蒙拐骗现象等,都是丧失了历史必然性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存在。这些假丑恶的存在,都背离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伤害了人民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将被历史所淘汰。人们具有了这样的历史理性,就能自觉抵制反对一切不合理的存在,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和社会正气,从这些不合理的存在中滋生各种自发价值观念的条件就会逐步丧失掉;同时支持弘扬具有合理性必然性、代表未来的现实存在,守护真善美的存在,并积极参与它们的发展壮大。这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有了历史必然性根基和历史理性的主体条件。

       二、怎样实现社会价值观念主导与多样的统一?

       当代中国社会在价值观念领域呈现着一与多或主导与多样的关系状态。客观地看,其实在任何社会中,价值观念领域都存在着主导与多样的关系,只是程度不同、表现方式和特点不同。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推动的社会转型,使社会经济结构、分配方式、就业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利益群体日益多样化。而社会存在的这种多样化和复杂化,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矛盾性明显增强,价值观念的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更加突出。这也就造成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主导与多样的关系更复杂、更难处理和调试。这是现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面对的重要课题。

       在现阶段要处理好社会价值观念的主导与多样和关系,首先,需要对多样的社会价值观念中的不同类型做出区分(应该说,没有经过艰难细致的调研分析,很难做出科学的区分,本文只能做一个粗线条的区分)。第一种类型,是有意识形态性的价值观念。这里有封建腐朽价值观的招摇过市;有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渗透和倾销,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价值观。第二种类型,是在人民范畴内的不同利益群体中所形成的不同价值观念。这些不同利益群体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但由于社会地位不同、利益追求和关注不同、以及文化和认知能力的差异,造成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对相同或不同的事物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态度,形成不同的价值评价、价值取向、价值观念。这些不同的价值评价、价值取向、价值观念,一般不具有意识形态性,但却有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对与不对的区分。当然,这种区分也是处于变化之中的。第三种类型,是不同自然群体中的不同价值观念。由于不同自然群体的不同人生经历、人生经验和生活习性,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同的社会期待等,也带来了不同自然群体在思维方式、生活观念、社会观念、道德观念、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这种不同自然群体的不同价值观念,更趋于中性,一般不应该做出对与错的判定。

       那应该怎样处理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念与以上三种类型价值观念的关系呢?对第一种类型的价值观念,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武器,科学地分析评析,有理有据、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回答社会上所提出的问题,夯实抵制各种腐朽价值观念的理论基础、社会基础、群众基础。对第二种类型的价值观念,一般都作为非意识形态性的价值观念存在着,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广泛性和层次性问题。要实实在在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它们的引领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照之光”温暖润泽广大人民群众,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引导不同层次的多样的价值观念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努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既有方向引领又“和而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系统,实现社会价值观念的主导与多样的统一。对第三种类型的价值观念,要着眼于尊重和保护、关心和帮助,使他们的不同价值观念越来越有科学依据、越来越有利于健康、向上、和谐、幸福的生活,越来越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呼唤的社会生活观念、个体生活观念、情感生活观念、思维方式等融为一体。

       需要强调一点,以上从社会层面分析的多样价值观念,还是一般抽象。当还原、回落到众多具体的现实个人身上,我们会发现,虽然有的个体持有明确的价值观;但多数个体的价值观念往往是矛盾困惑状态,甚至是迷茫混沌状态。这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价值观念多样性更具体、更复杂、更现实、更深层的表现。可以说,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众多个体的价值观念的小世界,是最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释困惑、清迷茫、解矛盾、明方向的,是最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照之光”来润泽和清明的。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发挥引领功能的最基础、最广泛的众多主体依据,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念主导和多样统一的人民大众基础。

       怎样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众多具体的现实个人的价值观念中,应该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功能的着力点。这里不仅有深层的理论问题,更有具体的实践问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只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了,就能内化为众多现实个人的精神追求,成为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往、做人做事的自觉规范。

       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统一?

       社会主义是一个伟大的现实运动,又是一个伟大的理想。并且,这个伟大的现实运动始终是在伟大理想目标指引下的现实运动过程。这就使社会主义的运动和发展,始终贯穿着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尤为突出,呈现出新特点和复杂性。那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才能把握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在我们党领导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广大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都坚信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正是怀着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为了解放劳苦大众,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义无反顾、流血牺牲,换来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但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社会上有些人甚至有少数党员干部认为,现在还讲共产主义理想不切实际。对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可能出现这种理想失落倾向,应该说,邓小平早有警觉。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邓小平十分强调要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们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3]110那为什么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会出现上述这种错误观点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认识论上看,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错误理解,而导致不能正确把握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讲共产主义理想?应该怎样讲共产主义理想?应该怎样把握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把共产主义理想真正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来?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总依据。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和内在的必然性所决定的。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和历史方位作了精辟阐述:“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3]252邓小平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方法论,也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和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提供了根本指针。一是邓小平用历史过程论的考察方法来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考察。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运动,也正是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的中形成和展开的。二是邓小平以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为指归和坐标,找准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即在明确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之后,又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有其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正处于这个历史方位上。这就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经阶段。把握这一点是我们解决理想和现实矛盾,实现理想和现实的具体历史统一的基本出发点。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有质的规定性的,它是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实现共产主义是它内含的历史必然性,虽然是还没有成为现实的历史必然性,但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最高理想。另一方面,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等社会物质条件制约着它内含的历史必然性的实现,形成了在这个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经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需要走的具体道路、需要遵循的基本路线、需要建立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坚持的基本纲领。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要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必须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纲领这个桥梁。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才能为最终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创造条件;只有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才能实现。

       应该认识到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切大政方针政策和总的战略设计规划中,都既有阶段性目标又有长远目标,都注入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灵魂。这样,我们的一切工作推进,都既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又不失去理想的高度,形成了一种现实和理想、基本纲领和最高纲领之间的张力中的统一、运动发展中的统一、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现这个统一的过程,正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过程。

标签:;  ;  ;  ;  ;  ;  ;  

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问题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