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地理网络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模式论文,地理论文,信息技术课程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教学重点,信息技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角色,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践、应用的能力,及学生主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借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效果。这就是信息技术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完成的任务。 在我校,已建成了学生机房、教师机房和音像阅览室,并建设了校园网,做到每个教师都有一台电脑,相关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随时呈现于校园网络之上。而且学生机器的配置都较先进,配合计算机课程的安排,学习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同时学校对教师定期进行计算机知识培训,并组织了包括我们地理组两位教师在内的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讨小组,专时保证小组活动中的新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教学中的心得交流。而且针对地理学科,学校补充了大量的有益于教学的音像资料。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在地理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理念上应防止出现以下情况:(1)以计算机知识为学习对象,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学科性,而忽视了地理教材中的基本知识、技能。(2)以教师为中心,在开始上课时,通过广播系统将所要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操作全盘灌给学生,忽略了不同学习层次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3)宽带网的入校,IT走进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怕学生上不健康网站,玩游戏……将网络关闭,使现有设备不仅得不到充分利用,还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 我校信息技术与地理网络教学模式是利用信息技术的自身优势,网络的开放性,良好的交互性,丰富的资源,学生的兴趣点,根据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制作学习网页或软件放在网络上,将学科知识整合为综合任务,学生通过浏览网页自主学习地理知识,利用计算机的使用技能,同时在地理教师指导、学生间相互协作下,让学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完成与地理学科整合的任务,达到多学科学习目标。如果用模式框图表示,应该表现为:

从硬件要求来看,我校已将学生机连成一局域网,并要有一大容量的服务器,学生机能通过服务器代理上网。另外,通过计算机课的学习,高一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用网页或制作教学软件。当然,制作教学网页或软件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原有知识水平、自主学习时的接受能力及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来设计。在内容上将地理教学目标贯穿于始终,并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思路,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得。设计整合任务时,特别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地理学科与其他多学科的联系及学生兴趣点来设计。从而在教学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学习上既要有个性化学习,又要有同学间的相互协作。 例如在讲述农业布局类型的时候,在我们的指导下每个小组的学生制作了一个有图片、有丰富内容和具有良好交互性的网页放于服务器,然后每个学生都可通过点击网页中需要学习的五大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来认识每个地区农业发展的异同,从而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总结、分析,最终经过不同组学生的介绍,通过网页有选择地学习这部分知识,得出相应的农业布局类型的相关影响因素等地理知识的学习,达到巩固所学网络知识及学习地理知识的教学目标,且由于这样的网络教学,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印象鲜明,而且兴趣浓厚,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讲述有关陆地地形一节的时候,我们是这样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具体情况见下页表。

在这一节课中,在新颖的学习形式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通过教学软件的学习,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选择地在网上进行学习,打开了地理学科地形分布学习网页,通过浏览网页,对五种地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下载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内容,为进一步学习世界主要陆地地形作好了准备。 另外,结合高一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我校也加强了地理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地理问题,以主题活动方式来完成,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将多学科的知识、课内课外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和谐统一的发展。我们和学生一起筛选了有关12个星座、世界重大节日等四个研究专题,并且利用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与研究性问题相结合,这样更有效地促进地理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例如:我们曾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发动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环境保护的文字图片,并结合平时学校周围的情况,制作相关网页和软件。具体过程如下:

这样,教师就由课堂的主宰、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再上网查找资料,对所获信息分析、加工、创新,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双主教学模式。 在网络环境下将信息技术与多学科研究有机整合,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能自始至终地积极参与地理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较好地完成地理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地理知识面,同时也加强了地理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协作学习中,能力也得到了普遍提高。 为此,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运用中,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与教的理论作指导,在分析和确定所要解决的地理教学需求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向学生提供地理信息并与学生进行学习对话,可以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能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地理教学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质量。 同时就地理学科而言,学科中有许多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地理事物,超出了学生的生活感知范围,往往成为学生学习上的障碍和教学中的难点。如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周年变化规律、板块构造理论等内容,运用传统教学手段,会出现教师讲不清、学生难理解的现象,若用多媒体制成三维模拟动画,实现虚实、远近、快慢的转换,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观察,就会大大降低教学难度,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主要运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对人眼不可感知的地理事物进行动画模拟 对于那些人眼无法感知的地理事物,录像是不可能进行记录的,或者只能是对这些地理事物进行人工的模拟然后拍摄下来的。但是可借助多媒体计算机利用相关的应用软件,通过编制动画形象来模拟。例如:我们在讲解火山的成因时,利用Flash动态地展示地壳的定向缓慢移动和地壳下岩浆的活动情况,从而更直观地揭示火山成因以及火山喷发的过程。同样类似的动画制作也可以表现在对洋流和大气运动等教学内容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类地理事物。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发生过程时间跨度大的地理事物进行动画模拟 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往往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由于受时空的局限不可能连续直接观察。因为计算机具有对复杂过程的精确分析运算和强大的作图能力,完全能够解决教学所需要的科学动态模拟,而且可以叠加必要的分析,还可以通过“对话”实现对动态做必要的控制。因此针对河口三角洲的形成过程的讲述,我们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占据空间广的地理事物进行动画模拟 在众多的地理事物中,有许多地理事物的发生要占据相当大的地理空间。如东非大裂谷的缓慢开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等。面对这类地理事物,传统的地理教学都采用平面图、文字说明和教师口头讲解相配合来实现教学目的,有时一个平面图是很难说明问题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运动特征的地理事物来讲,往往需要多张平面图来配合教学。这些平面图是某一地理事物发生的起止点和发生过程中某一时刻的静态结果图,这些平面图只能体现地理事物的结果,而对其动态过程往往体现不够。有时太多的图像反而把问题复杂化,致使教学难度大,教学效果不明显。比如在讲授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时,我们采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三维动画制图技术,制作一个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三维动画地理教学课件,只要教师从计算机内调出这一动画演示给学生看,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了解二至二分时刻地球昼夜长短分布情况,而且还对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全过程及每时每刻的分布情况都有很清楚的认识。此外,由于该三维动画是对实际情况的真实模拟,将抽象化为具体,复杂化为简单,易于引发学生兴趣,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个三维动画还可以演示地球上四季更替及地球公转中地轴倾向的不变性、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等方面的知识,很好地突破了难点知识。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地理理论和学说进行模拟 综合性和空间性是地理教学的两大难点。在讲授一些空间理论时,单凭教师口头解说和板书,虽费力但仍不见庐山真面目。采用多媒体技术则事半功倍。比如介绍板块构造学说,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板块构造这一宏观知识变化加以演示,弥补了地理模型也难以展现的宏观世界的动态变化。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变化不断的地理区域性和综合性进行模拟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点。教学中需要讲授有关地形、气候、水系、物产、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自然地理诸要素和各个生产部门,而这些要素和生产部门是相互联系的。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结合真实的地理环境和现象进行网页上的情境建构模拟,创设一定的区域地理综合情境,进而揭示某区域地理某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由此不难发现,网络教学具备特有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手段,则地理课堂教学更直观、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发挥更大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使教学在深度上和广度上得到扩展,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网络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 不能在具体教学中只把眼光放在多媒体计算机的利用上,尽管多媒体计算机兼具传统电教媒体幻灯、投影机录像的教学功能,但它也有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实践证明,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某些计算机水平不高的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过是随声附和,是不利于他们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因而我们还不能放弃传统教学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使用。因为不加分析地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偏重教学形式而忽视教学的实质,是有悖于教学最终目的的。 (二)合理适时地选用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的选用,必须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生理学及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无论是有意注意还是无意注意,变换方式最有效果。所以目前研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是地理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我们认为,尽管有的课只用了短短几分钟地理教学课件,但只要能实现对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就达到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真正目的。 综上所述,构建网络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上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带到了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听觉和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创造潜能就会被充分挖掘出来。
标签:地理论文; 地理科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多媒体技术论文;
构建地理网络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整合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