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 255000)
摘要:早在同治年间评价上海画家的《论沪江书画七绝》中,任伯年(名颐,字伯年)就被列为少数名家之一。他所生活的年代,火炬与炮剑相映,号角与丧钟互鸣,然而就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成就了特殊的任伯年。本论文基于大量确凿史料,对任伯年的生平及绘画基本脉络进行分析,从任伯年人物画的基本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对他的人物画进行多方面的探讨。任伯年人物画是他在传统人物画的基础上,加以实践的结果,他取得的成就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任何事物是非的标准。该论文从多视角剖析任伯年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个人修养与画学思想之间的必然联系,摸索总结任伯年独特艺术风格之所在,为后人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任伯年;人物画;艺术
一、任伯年人物画的基本内容
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绘画被紧紧包裹在由战争引发的民族文化大冲突中,毫无生气的画坛局面即将面临崩解,沿海城市的的画家群体首先接受洗礼。外来民族文化思想的影响使他们背负起了寻求民族艺术精华的重担,力纠柔媚,重生活,不薄洋技,敢于创新变革,使近百年中国的画坛转而焕发生机,创造出堪称不朽的艺术高峰。这功绩得首先归功于清末的海派画家。而任伯年作为海派画家中人们较熟知的一员,他的绘画创作曾得到人们的普遍推崇。
(一)肖像画
任伯年的肖像绘画不光重神,而且还注重形似,从而形成了形神兼备的风格特点。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任的绘画进入了高峰时期,绘制出了许多精彩的的肖像画艺术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高邕之书丐图肖像》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到任伯年对于画中人物的举止、动作、神态等的的细腻体现。该画将高邕的内在精神气质表现的入木三分,比清代同期只求形似、忽略人物精神气质的肖像画高出许多倍,近而充分体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特点。该作品以生动的笔墨、有趣的立意和奇妙的构思方式,体现了艺术家对于画中物象的怜悯之心。任伯年的肖像画在造型上不仅传承了以往传统的形似,还加入了文人画所具有的的笔墨情趣韵味,并吸收西方绘画的风格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造型模式,开启了肖像画由古典样式向现代样式转化的先河。
(二)历史故事、文人轶事 、佛像仙人、仕女等传统题材画
任伯年的人物画题材广泛,历史故事、古代人物、神话传说、文人轶事、佛像仙人、仕女等传统题材入画最多。这些传统题材在任伯年笔下并未远离现实,而是通过各种途径与现实相联系。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如多次描绘的《苏武牧羊图》、《风尘三峡图》与《干莫练剑图》(1879).虽然题材与历史、小说或神话,但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二是如《麻姑献寿图》,以及很受民间喜爱的《钟馗图》,多数是为了喜庆祝福或适应节令的社会需要而作,取其祥瑞吉利之意。三是面对现实,表达作者的喜好、爱憎情感的作品。四是如《踏雪寻梅图》、《米颠拜石图》,大多为民间熟识的文人轶事,并逐渐将西方绘画的观察方法融汇到写意泼墨中。
(三)城市风俗画
任伯年的城市风俗画也是其人物画中值得我们重视的。先是某些游手好闲之辈出现于他的笔下。《玩鸟人》就是表露城市有产者精神面貌的著作。1888年,任伯年又创作出一幅对流浪江湖女艺人充满同情之心的作品《猴戏图》。从这些著作中,能够看出任伯年对于传统白描的深厚造诣,以及他对传统绘画的很多技法的掌握。对名家如吴道子,陈洪绶等的借鉴和吸收在他的作品中也很好地体现出来了。另外,他在风俗画中也同样运用了西方凹凸的素描画法,以散点透视为基础,吸收许多焦点透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风格
(一)造型形神兼备注
任伯年在人物塑造方面遵循“形神兼备”的原则,并在传统写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体现在:其一,人物造型的外在形态与客观对象相接近,注重在人物画写实基础上表现人物的情意,追求人物的形象意态与客观对象、画家心境达到情感合一。其二,在人物结构视觉相对准确的基础上,再对人物的造型去进行大胆夸张、概括和提炼。代表作如《三友图》、《苏武牧羊》、《麻姑献寿》等,可谓形神兼备。他笔下的人物精灵古怪,头比身的比例小,这就是在变形、夸张的基础上寻求画面的视觉准确。在人物结构视觉相对正确的基础上,再对人物造型进行大胆夸张、提炼,在相对写实的基础上,传情达意。
(二)构图虚实相生
任伯年人物画的构图虚实相生,疏处则极疏,密处极极密,总在前景和背景上留有许多空白,使得对画幅有亲近接触的人更加容易走入疏朗的艺术境界。《华祝三多图》将空白留在画面的中央和左上角一线,“极塞实处,逾见虚灵”。《隔帘仕女图》更加有虚实错综之美。满幅竹帘,以淡墨横扫,率笔而为,但透过竹帘,却隐约看见仕女,掩映之间,更觉二月春风,豆蔻梢头,隔帘尽窥。
任伯年的人物画将人物和景物融为一体。在构图上以景托人,力求画面虚实相生的构图艺术风格,使画面错落有致、明快动人。
(三)线条富有节奏感和装饰美
任伯年的线条富有节奏感和装饰美,既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真谛,又将西洋艺术的精华融汇其中。比如,陈洪绶喜作枯枝树梢,双钩而挺劲,任伯年则把双钩改为浑描,晕染相结合,其质感之美,又岂非陈洪绶所能及。任伯年衣纹的表现也是来源于陈洪绶,但他常与墨痕间敷淡彩,染淡墨,所以画面整体赋有节奏感及装饰美。再如,陈洪绶人物造型奉行文人画的“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艺术信条,格调高古,形象怪诞。而任伯年因有现实生活作根基,善长于从心底里出,画面的自由、活泼,装饰意味更加浓厚。因此,任伯年线条的运用具有传统古韵,但也不失淳朴清新的强烈装饰意味。
(四)神韵与意境的表现
追求“画中有诗”是其对人物画传统风格发展的要求。任伯年人物画创作构思新颖,出人意表,所画作品常蕴涵一种诗意。例如,在表现真实生活话题的《牧牛图》中,描绘牧童暮归,鸦声夕阳,岸草晚风的场景,用绘画语言来描绘生活的诗情画意,充分展现出“画中有诗”的意境。
综上所述,任伯年的绘画形成了自己丰姿多彩、新颖生动、苍秀隽逸、自然明快的艺术画风。正如他自己所比喻的,是“奇花初胎,晴雪满汀”。他既不同于赵之谦的古茂遒丽,虚谷的冷隽清超,也有别于吴昌硕的雄浑苍老,蒲华的淋漓腴润。因此任伯年在海上独树一帜,辉耀于19世纪的画坛。
三、人物画艺术的贡献与影响
作为中国人物画的先驱,任伯年将人物的传神写照发挥到了极致,其笔下人物的神态各异、形神兼备。他把人物画所体现的内在精神韵味表现得恰倒好处,相对地,那些赋有本质意义的形态特征、动态、表情等概括地表现,无关紧要的细节则适当删除。他的作品有白描、重彩,兼工带写,没骨设色,大写意,他从“勾画取神”的传统肖像画手法,发展到“稍加渲染”,直到“不加渲染”的笔墨韵味,形成了自己独特艺术风貌。
任伯年学古而变、取洋而化的艺术道路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为“采用洋画写实精神”论的先导,对于徐悲鸿的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一直在探索中国画发展的新方向,革新中国画发展,寻求传统与现代异同,他的审美意向与现代审美追求有许多相通之处。因而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任伯年不仅是海派人物画代表,也为现代其他派别人物画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而就任伯年的绘画成就来说,他可以说是中国人物画复兴之路的先驱。任伯年在其艺术上的创新对当今中国画的发展意义深远。
作者简介:陈白(1993年11月—),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为美术学,研究方向为中国画创作与研究。
论文作者:陈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1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人物画论文; 人物论文; 基础上论文; 传统论文; 肖像画论文; 艺术论文; 形神论文; 《知识-力量》1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