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人帡坭兴陶造型创新研究论文_朱蕾

李人帡坭兴陶造型创新研究论文_朱蕾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南宁市 530000)

摘要:坭兴陶是我国四大名陶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有许多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李人帡从坭兴陶的造型、装饰各方面进行创新,做出了许多经典的作品。他善于发掘坭兴陶文化内涵,将壮文化融入作品中,反映出了壮族人民的生活习性与风俗特色,对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创作的民族元素坭兴陶既推动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加强了中外的文化交流。本文就以李人帡在坭兴陶作品中的创新展开粗浅的论述。

关键词:李人帡;坭兴陶;民族元素;造型创新

引言

李人帡出生于一九四六年,是土生土长的钦州人。少年时曾得到专业的美术老师传授绘画要领,他非常感兴趣且勤奋好学,这为日后的坭兴陶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艺30余年来,其代表作有《神鸟》、《高鼓花樽》、《壮乡石榴瓶》等多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及国外博物馆收藏。李人帡作为广西钦州坭兴陶的代表性传承人,是在传承传统坭兴陶制作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需要对坭兴陶不断开拓创新来成就其艺术声誉的。具体而言,李人帡是从造型创新等方面来推动近代坭兴陶产业的发展。他善于发掘坭兴陶文化内涵,将壮文化融入作品中。反映出了壮族人民的生活习性与风俗特色。这不仅传承发扬了少数民族文化,而且为广西钦州坭兴陶产业的发展重振辉煌贡献力量。

一、铜鼓形坭兴陶

坭兴陶发展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据《钦州市志》记载:“清咸丰年间,首场人胡老六用本地陶土制造出小巧玲珑的古人塑像及烟斗,继而潘允兴(馨)等人对陶器的工艺做精心研究,并生产出品种扩大到水盂、茶壶、花瓶等物,提高坭兴陶器的实用价值 。”从坭兴陶的发展史来看,近代以前的坭兴陶造型多以人们生活相关的传统器型,几何形,仿生形为主。坭兴陶器多为花瓶、葫芦瓶、茶壶等。近代以后,随着坭兴陶产业的转型与发展,人们精神需求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陶瓷艺术家创作了许多民族元素的坭兴陶。其中,李人帡作为著名的陶瓷艺术家,对坭兴陶的造型方面进行创新,创作了许多出色的作品。如以广西少数民族使用的器具为原型创作的铜鼓形、铜钟形坭兴陶具等。

铜鼓文化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代随着考古挖掘工作的陆续开展,不断有汉代铜鼓出土,引起世人的关注和重视。据古代文献《后汉书.马援列传》中记载,马援“于交趾得骆越铜鼓”。马援所得铜鼓冠以骆越二字,表明这类铜鼓是从骆越人手上获得的,或者是骆越人制造或使用的铜鼓 。又从《旧唐书.地理志》得邕洲宣化县“欢水在县北,本牂牁河,俗呼郁林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考其地望,邕洲宣化县即今广西南宁。说明骆越大约是秦汉时期生活在广西地区的百越民族之一,广西的铜鼓文化也随之发展。据考证,铜鼓在古代是作为乐器使用的,多用于节庆、祭祀、宗教活动、征战等。从广西的花山岩壁画中可以看到人们击鼓跳舞的身影,展现出广西传统的少数民族风情。且广西的蚂拐节也与铜鼓有关,甚至没有铜鼓,节日就不能进行下去。由此可见,铜鼓文化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西先民的生活印记。铜鼓的外形类似于汉代的铜釜,肩部圆弧外鼓,腰部内束,鼓面和鼓底平整宽大,便于敲击奏乐,极具民族特色。李人帡通过重组和创新,将铜鼓的外形融入坭兴陶的创作中,突破了近代以前坭兴陶器单一的造型变化。他的《高鼓花樽》和《壮魂花缸》两件作品均反映出浓厚的铜鼓文化,不仅提高了坭兴陶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还使其作为文化载体,展现出了广西少数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高鼓花樽》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并被钦州坭兴陶博物馆收藏。

《高鼓花樽》不仅展现了李人帡大师精湛的雕刻技术,还体现出他独特的设计理念。此作品樽口开敞,肩部圆弧內鼓,腰部内收,樽的下半部分略向外扩。造型上融合了广西钦州出土的灵山铜鼓和瑶族的长鼓造型,旁有对称的半环形两耳作为装饰。采用具有现代感的简洁、对称等手法处理轮廓线和形体变化,突破了古陶器形的单一和呆板,表现形式独特,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的特征。又例如李人帡大师的另一件作品《壮魂花缸》,这件作品也是以铜鼓为原型设计的坭兴陶作品。作品采用了浅浮雕与圆雕结合的装饰手法,取广西铜鼓文化为主题,造型综合了铜鼓和铜钟的神韵,使之挺拔有力,敦稳大气,极具地域特色。陶器顶部用圆雕装饰有一对蹲蛙,蹲蛙是铜鼓鼓面上常见的装饰物。盖顶有一四足立犬,犬背上坐有一人。形象生动有趣,反映出了壮族人民的生活习性与风俗特色。

李人帡将广西铜鼓元素融入坭兴陶的造型创新中,一方面丰富了坭兴陶的造型多样性,另一方面赋予了坭兴陶新寓意、新思想,他承载着传播广西铜鼓文化的使命,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坭兴陶了解到广西的铜鼓文化。

二、铜钟形坭兴陶

铜钟是古越人使用的重要打击乐器之一。通过考古人员的发掘发现,位于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墓出土的铜鼓旁常常伴随着铜钟等青铜器出现。且在左江崖画中也有描绘古人击打铜钟跳舞的场景,说明铜钟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可能常与铜鼓搭配在一起演奏,并多用于祭祀或宗教活动中。出土于罗泊湾1号墓的“布”铭环钮铜钟的外形呈直筒形,顶部平整有实心半环钮,下端两侧有对开长方形缺口,便于打击奏乐,蕴含着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李人帡大师的坭兴陶作品《古陶钟》里就参考了铜钟的造型,他将铜钟外形与坭兴陶作品相结合,用陶艺作品表现广西少数民族悠久的礼乐文化。《古陶钟》的外形呈半橄榄形,顶部圆滑有实心半环钮,下半部分外扩,顶部与底部均装饰排列整齐的乳钉纹。可以看出李人帡大师在坭兴陶作品融入铜钟元素时没有一味地照搬,而是融合了不同铜钟的外形变化,展现出广西浓厚的文化底蕴。目前,此作品被钦州坭兴陶博物馆收藏。

综上所诉,李人帡通过对坭兴陶的造型创新,赋予了坭兴陶新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对传播发扬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结语

李人帡通过对坭兴陶的造型创新,即赋予了坭兴陶新的文化内涵又提高了坭兴陶的艺术价值。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坭兴陶产业面临着转型和升级。坭兴陶艺术家们开始探寻坭兴陶自身的价值,其中,以广西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少数民族元素给坭兴陶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李人帡通过造型创新来推进了整个坭兴陶行业的发展。他改进了受局限的生产方式,发掘了坭兴陶的文化内涵和新的装饰方法,将壮文化融入作品中,增加其文化承载量。反映出了壮族人民的生活习性与风俗特色。因此,李人帡对坭兴陶的创新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

参考文献

[1]钦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著,钦州市志,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443页.

[2]蒋廷瑜著,壮族铜鼓研究,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44页.

作者简介:朱蕾(1996.3),女,湖南耒阳人,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视觉艺术文化研究。

论文作者:朱蕾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  ;  ;  ;  ;  ;  ;  ;  

李人帡坭兴陶造型创新研究论文_朱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