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代币购物券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代币论文,购物券论文,高度重视论文,负面影响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屡禁不止的缘由
代币购物券,是指特定的商业企业自行发行的、在一定时间和特定地点充当流通手段的一种有价凭证,即一种流通性有限的货币代用品。然而,我国现阶段的代币购物券(以下简称购物券)却与一般的代币购物券有着根本的不同,它绝不是以个人消费为基础的、正常的商业手段和竞争工具,而完全转化成一种过渡时期多种体制性因素所造成的、以集团消费为特征的畸变产物。
受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处于预算约束软化状态中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总是不顾实际情况而保持强劲的扩张冲动。为了追求小集体利益,给本单位职工增加福利,各单位以多种名义发放实物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为了使这部分额外收入的效用最大化,让职工多样化、差异性的消费需求得以充分满足,同时也为避免重复发放同样实物所引起的边际效用递减,这种福利分配开始放弃实物形态而转向对货币形态的追逐,寻求流动性能最好的商品——货币。然而,为了遏制这种不正常的分配,我国日趋完善的宏观管理也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如实施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和严格的现金管制,但某些单位还是煞费苦心地找到了避开金融、税收、财务监管的变通形式——购物券。
我国现阶段购物券的特征之一就是其非个体性,亢进的集团消费直接推动一个又一个购物券热的产生。购物券不仅可以使集团购物、支票结算绕开现金管制,而且能方便地将购物款在各种建设资金、生产经营资金及专项基金中得以列支,使购物券购买的资金有较为充裕的保障。单位统一购买购物券再发给职工的这部分钱款并不计入职工的货币收入,职工的实际收入因拥有货币的代用品而着实得到提高,可同时相应的个人所得税却可逃脱。正是基于购物券具有这些特殊的“优势”,那些极力追求小集团利益、欲变公为私的单位及其领导就对购物券趋之若鹜,使购物券的市场需求保持持续旺盛的势头。此外,正处于异常激烈竞争之中,迫切期望争得客户从而增加销售额和利润的商业企业,对购物券这种大额消费自然是求之不得,保障供给的热情更是异常高涨。这样,旺盛的需求与同样旺盛的供给一拍即合,便形成购物券销售的长期兴盛,尽管政府三令五申,购物券还是或明或暗地以多种形式存在于我国经济现实之中。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的购物券销售远不是一种正常的商业竞争形式。商业企业的供给固然是一方面的原因,但它更多地是由特殊需求要素所引起和决定的畸变产物,而这种特殊需求这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处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我国国有企业仍未摆脱预算约束软化的体制性痼疾。再加之过渡时期相关法律法规、监管措施及财务制度不尽完善,就为购物券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这样,多种体制性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购物券这种过渡时期的对策性应变产物时起时伏,屡禁不止。
五点负面影响
1、扰乱货币流通秩序。
作为货币的代用物,购物券流通对金融的影响是直接的、多方面的。首先,由于购物券大多以支票转帐形式进行结算,即使商品销售额大量增长,其现金回笼量却少得多。第二,由于单位购买购物券的款项不少来自生产经营资金和专项基金,经财务变通处理后在成本中列支,生产基金就转化成了消费基金。这样,实际等于扩大了社会货币的投放量,不利于国家对经济运行进行有效调控,尤其在经济过速膨胀而需要实施金融紧缩之时,购物券对宏观调控的反向消减效能更大。第三,购物券销售中通行的“不予找零”的做法,导致财务结算混乱,造成钱帐不符。第四,在某些地方,作为流通媒介的购物券本身又作为商品被流通,引发了黑市交易,对我国金融秩序直接造成伤害。
2、造成商品流通及商业竞争的扭曲和变形。
购物券作为一种变相的流通媒介,对我国商品流通和市场秩序产生着复杂的影响。它固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加速商品流通,促进商品销售,但是它更会给正常的流通秩序和商业竞争带来冲击。由于购物券实为一种先付款、后退货的交易形式,对于商业企业来说,购物券售出的同时其销售目的在名义上即告实现,此后商店不再拥有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更不会再设法降低商品价格,或在保证商品质量上下功夫。此外,在购物券需求量既定的情况下,购物券虽然也会像其它促销手段一样引起商业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但此时的竞争却偏离正确轨道而集中体现在对购券单位及具体承办人的争夺上。竞争的主要手段或是为争夺买主而予以回扣,或是靠争相提供假发票(在购货项目、金额等方面)来赢得客户,而这些不正当竞争手段必然会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如果说以往的一些促销手段对促进商业进步还具有积极意义的话,购物券对我国流通秩序及市场竞争的健康发展却是有害而无利的。
3、不利于消费的持续增长和充分满足。
作为一种工资外收入,购物券可以增加收入、提高购买力,提升消费层次,帮助提高实现部分消费,但也容易引发挥霍性消费,导致购买力投向混乱,不利于消费的理性化,有碍消费的持续增长及对生产的正确引导。此外,购物券在满足消费方面还存在着明显不足。其一,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受局限。购物券是特定商业企业发行的有价凭证,其流通性比正常货币要差得多,只能在特定地点、特定时间段内使用,购物券持有者在购物时空、商品选择和服务要求方面的选择余地不大,消费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其二,消费满意度受到影响。与其它“商战”形式的情形不同,购物券销售不仅有作为卖方的商业企业单方面的积极诱导,作为买方的企事业单位也积极加入到交易组织者的行列中,与卖企业心照不宣地达成某种默契。既然是合作,购销双方似乎就该相互配合,于是购物券持有者在售后服务、售价折扣、商品质量等方面要求得不到应有的平等待遇时,一方面消费者更易主动放弃投诉,另一方面往往更多地遭到卖方企业及相关部门的拒绝,使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全面保护,消费的实现程度大打折扣。
4、有碍政府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购物券销售既然是一种买卖双方默契配合的契约交易,卖方企业不再需要大肆进行促销宣传,整个交易只在双方巧妙的配合中悄无声息地进行;如果不出现什么问题或纠纷,处于“暗流状态”的购物券交易就完全可以逃脱政府部门的市场监管,造成市场管理的一片盲区。
购物券的流行还使社会集团消费管理失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购物券的基础之一就是其非正常渠道资金的转化。由于种种巧妙方法的变通,社会集团购买力借助购物券方式更加多样化、隐蔽地实现,使财富从公有向私有、从国有向集体和私人层层流失,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购物券将成为集团购买力和国有资产流失的又一个大口子。
5、加重分配领域的混乱。
不少购物券购买单位除给本单位职工发放外,还给关系单位及主管部门的相关人员送礼。与正常的公关手段不同,个人的购物券常常带有浓重的行贿味道,对我国盛行的关系之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在某种意义上将购物券及其数量视为身份象征的事实就说明,购物券已上升为影响廉政建设的重要问题。我国分配领域的不公和混乱本已相当严重,购物券的大量馈赠想必会进一步降低分配的透明度,加重“灰色收入”对分配格局的不良影响。
加大“堵源”力度
认识到购物券的负面影响后,个别地市曾试图采取措施加以限制,例如规定购物券要使用专用发票,购物券也要适当找零,只有销售额达到一定规模的大中型零售企业才有资格开办购物券业务等。但是事实上,这些规定要么难以执行和监管,要么会因新的人为因素使购物券销售造成的本已扭曲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变形。
由于强行压制或简单禁止对处于隐蔽形态的经济现象不会有理想的治理效果,所以,要想解决好购物券这种处于潜流状态的问题,还应力求“堵源”而非“截流”。从购物券产生的诱因可以看出,只有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转化成真正自我约束的微观主体,内在的约束机制才会遏止其不应有的膨胀欲望,从而使购物券因失去市场需求而自然退出历史舞台。因此,要彻底解决购物券问题,根本还须在深化体制改革、硬化企业约束上下功夫。在目前情况下,加强金融监管、完善财务制度,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无疑也都有助于限制购物券的流通。当然,如果将来体制因素不再存在而使购物券恢复其本来面目,我们就要以正常、甚至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这种商业促销方式,以相应的法规对其适用范围、结算处理、税额缴付、交易时效等作出合理、明确的规定,以使购物券在我国也健康地存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