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戏剧与观众联系起来--96中国戏剧与观众研讨会_话剧论文

把戏剧与观众联系起来--96中国戏剧与观众研讨会_话剧论文

为话剧与观众搭桥——记’96中国话剧与观众学术研讨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话剧论文,观众论文,中国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话剧发展至今,历经几起几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今天,又面临着新的难题,那就是如何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要。为了进一步贯彻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弘扬时代主旋律,为中国话剧与观众搭起理解与沟通的桥梁,促进话剧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国艺术报》日前与新华社《中国图片报》、北京华夏之窗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在京联合主办了’96中国话剧与观众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话剧研究会副会长夏淳致开幕辞,《中国艺术报》副总编辑傅溪鹏、《中国图片报》常务副总编辑戴纪明、北京华夏之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明俊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艺术家、评论家和院团领导畅所欲言,为中国话剧号脉问诊,由此引发了许多令人深思的话题。与会者的研讨重点不约而同地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话剧应有民众意识

与会者普遍认为,加强话剧的民众意识是话剧振兴的必由之路。夏淳首先致辞说,观众是戏剧演出中永远存在的老题目,更永远是个新题目,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了观众,也就没有了戏剧演出,所以观众是戏剧的生命;从另一层意义上讲,观众又是戏剧的接受者,而这个接受者的年龄、职业、身份、习惯、爱好各不一样,又各自存在着属于自己的审美世界,所以观众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

中国话剧研究会会长吴雪认为,这几年我们话剧创作的民众意识减少了。话剧最有力的社会作用是迅速反映现实,我们在反映现实的剧作中应该有较大的投入,只有把反映现实生活的剧作搞得精彩,才能把观众请回来。

中国剧协副主席李默然激动地说,和现实同步,热情积极地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大众关心的问题,为人民呐喊,为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说话,这是中国话剧历来的优良传统。戏剧与影视相比,唯一的优势是与观众共同创造,有观众积极参与。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对反映现实生活出现了令人费解的冷淡。工农大众、知识分子及其干部在舞台上“失宠”,是话剧失掉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林克欢在谈及观众问题时说,今天的社会是分层的,观众也是分层的,我们要以不同的戏剧为不同的观众服务,适应各种观众的娱乐需要。

《北京人艺》院刊副主编顾威强调,话剧的民众意识之首是话剧的民族化。民族化当然不是狭隘意义上的戏曲化,但是,向戏曲学习是必要的,尤其是从中体会、研究、掌握、运用中国民众的审美习惯和欣赏趣味。他批评说,现在,“反传统”成为一些人的时髦,他们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学、戏剧、美术、音乐传统不屑一顾或撷来皮毛以做点缀。

其次,应该跳出自设的“话剧是只属于知识分子阶层的雅艺术”的樊篱。这一理论对中国话剧的健康发展危害很大,搞得圈子里面热热闹闹,圈子外面冷冷清清。“玩戏剧”成了时髦,一些话剧成了“戏剧家在舞台上进行个人的思想游戏。”有的戏已经“玩”到不但普通民众看不懂,就连同行也不可理解。

此外,“雅”“俗”应该可以“共赏”。中国话剧运动史上的经典之作无一不是雅俗共赏的。一味地追求“雅”将会导致话剧的精神贵族化,被广大民众厌弃。当前应致力于“俗中见雅”、“寓教于乐”,趋向平民化。所谓平民化,并非是只写平民,而是平民的意识、平民的视角、平民的愿望要求、平民的喜闻乐见。

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瞿弦和结合本团实际情况讲到,该团除了用小品的形式反映煤炭系统的现实生活之外,还选择了一些名著。他们尝试把舞蹈演员的表演糅到话剧中来,当外国戏里出现唱诗班的形式或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时就运用舞蹈动作表现,并由此在希腊国际戏剧节、保加利亚首届小剧场艺术节上获得好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话剧评论家童道明认为应谢谢观众的宽容。他回忆说,1992年7月16日,北京人艺《茶馆》原班人马最后一场演出后,于是之说了一句话:“我以前只知道观众的严格,今天知道了观众的宽容。”童道明谈到,新时期的话剧编剧之所以能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从事创作,相当重要的因素是观众的参与。尽管从绝对数量上说现在的中国观众跟五六十年代观众相比很类似,但是今天的话剧观众是前进了,提高了。

实际上,任何一个话剧的创作者都知道,他面对的是观众。果戈里的《钦差大臣》第五幕中有一句台词是对着观众说:“你们笑什么,你们笑自己吧。”如果他在写这个剧本的时候,不知道戏演到这个时候,观众一定要笑的话,他就不会有这个台词。今天的编剧、导演、演员同样要面对观众。实际上戏剧创作者最后的剧本是由观众完成的。戏剧作品的紧张气氛在观众席里。

中国铁路文工团总导演陈薪伊在发言中谈到,戏剧与观众沟通靠的是戏剧家所创造出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剧目,因此要求戏剧家本人也要有个性。但与此同时,戏剧家又不能不考虑到自己是在千人左右的殿堂和同一时空中与观众找到交汇点,共同创造一场演出,因此戏剧家不能忽略观众。

中国青艺评论家蔡体良提出,话剧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戏曲在表现传统文化上有优势,而反映现代题材是话剧的长处,但是现在反映当代生活的话剧过硬的还不多。如果我们不在现实题材上下功夫,将来会给后人留下一片空白。

中国话研会副秘书长余林说,现在有的地方话剧演出是“大演大赔,小演小赔,不演不赔”,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个普遍现象。但是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剧团下乡演出又很受欢迎。应该看到,戏剧在一方水土上可能是萧条的,而在另一方水土上又可能是繁荣的。只有承认这个多样的现实,才能做出比较切实的判断。

话剧需要经营

不愁观众愁演出,话剧的问题不完全在话剧本身,而在如何经营话剧。这是许多与会者在发言中谈到的问题。瞿弦和介绍了煤矿文工团的情况。煤炭部领导对他们这个团非常支持,选择了全国10个经济效益较好的矿务局成立了煤矿文工团的董事会,参与管理,一年一个董事固定提供20万元资金,凡提供资金的基地必须接纳他们的演出。现在话剧院团能有这样得天独厚优势是极少见的。

顾威认为,学会营销是民众意识的应有之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否认话剧演出的商品属性,也不能否认当今是不折不扣的买方市场。“谁是上帝”的观念不转轨,只对自己和自己周围小圈子的生活和感情感兴趣,对广大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感情漠不关心、无动于衷,话剧走不出低谷。迈出象牙之塔,放下艺术家架子,走入民众也就是走入市场。话剧的营销观念应当自组织创作、选择剧目起,贯穿于整个艺术生产过程。

林克欢说,最近话剧界出现一个新动向,用不同以往的新的组合和新的演出,做新的探索。有些演出不完全由国家剧院来组织,这是个非常好的现象。

话剧表演艺术家胡庆树感慨道来,“在话剧演出策划和筹办的过程中,很具体的问题就是没有钱。好戏要有好的演员组合,即使是友情演出,也得要钱。这是最基本的开支,不好解决。”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田本相谈到要使话剧走向市场,就必须建立现代的艺术传播系统。他认为话剧绝不是“夕阳艺术”,观众,特别是城市的观众是有保证的。现在,有钱、有文化、有追求的青年观众在日益增多,看足球的青年那么多,看戏的青年也会多起来,这是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的文化发展趋势。

《中国戏剧》杂志副主编黄雄钧认为,话剧的观众问题和经营机制的不完善,应从话剧创作的驱动力上找原因。现在的主流戏剧主要靠各级党和政府部门设立的奖项支撑,在上级大力支持和有力的经费投入下,确有不少上品佳作出台,但只求获奖,把观众和票房价值置之脑后也是有的,得了奖而昙花一现的多是这样的剧目。还有一种非主流戏剧,大多是实验性的,基本出于民间组合性戏剧团体。这些戏多在表现手法、艺术形式、创作方法上着力,有的则成了导演表现自身思想和艺术旨趣的游戏。另一种是商业戏剧,多数由经纪人操作,为获取最大票房收入往往不惜炒作包装,经营上令国营剧团望而兴叹,但还未见有大作、佳作出现。上述三种戏剧行为,除后一种外,前两种观众意识是比较薄弱的。戏剧是民众艺术,如果不把眼睛盯着观众,与观众日益疏离,最后倒霉的是戏剧自己。同时,观众问题又是个复杂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以系统工程去解决。

《文汇报》驻京记者唐斯复也谈到,北京曲剧团的《烟壶》已演到102场,主要演员为了推销戏票,放下架子,走到基层, 追着人家卖票。哈尔滨话剧院的《希望》,节假日一天要演出4场, 演员还不能轮换,如今在北京已演出了19场。去年,佳木斯话剧团《托起明天的太阳》在京演出了100场,这些都说明剧团也在尝试走经营之路。 我们应当承认戏剧作品在大文化市场下的商品属性,要研究市场,重视经营。

剧场建设不容忽视

“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李默然指出,剧场建设的好坏,象征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素质的优劣高低。不为观众营造一个欣赏戏剧的良好环境,要将观众从家里吸引到剧场来谈何容易。

蔡体良说,现在剧场演出信息的提供还很不系统,院团在宣传上比较被动,媒体的广告费又高,老百姓无法完整地了解一个月里都有哪些戏在哪几个剧场演出。

唐斯复认为剧场建设应借鉴北京音乐厅的成功经验。中国的交响乐也一度很悲惨,北京音乐厅开始由中央乐团经营,曾经9 年没有上交一分钱,前厅被租出去卖挂历。承包两年来,目前一年可以演出222场, 而世界上一流的国家音乐厅一年要演出280场, 北京音乐厅今年的目标是力争达到300场演出。今年2月,上海音乐厅演出7场, 天津音乐厅演出6场,而北京音乐厅演出达22场。’96中国国际交响音乐周期间, 包括费城交响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在内的世界知名乐团都将参加演出,因为他们也看好现在中国的演出市场。北京音乐厅还通过电脑连网电话购票,为观众提供服务,并在全市26个繁华地区建立售票点,现在每年给乐团上交50万元。

会议最后,主持人夏淳作了总结,他说:“现在话剧的势头很好,尤其在京沪两地,实验性戏剧很多,丰富了话剧舞台艺术。各种形式的戏剧演出并存,这是时代和观众的需要。只要是好作品,观众都会乐意走进剧场。今天的会,既有理论又有实际的探讨,是一个很好的开头,应该继续下去。”

(会议发言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标签:;  ;  ;  ;  ;  

把戏剧与观众联系起来--96中国戏剧与观众研讨会_话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