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从认识到实践的中介--关于“设计”的哲学思考_决策能力论文

什么是从认识到实践的中介--关于“设计”的哲学思考_决策能力论文

由认识到实践的中介是什么——关于“设计”的哲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识到论文,哲学论文,中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的基于实践的认识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人在实践中通过反映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或者说,反映是从实践到认识的中介,这是大家熟知的。那么,从认识到实践的中介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说,在我国哲学界至今还没有获得大家公认的比较准确的说明。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在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把“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环节突出地、鲜明地提了出来,并以善长“战略设计”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被尊称为“总设计师”。在笔者看来,邓小平关于设计的思想和活动,为我们去科学说明“设计”的哲学意蕴,为我们解开上述哲学之谜,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下面笔者把在这种启发下对“设计”所进行的哲学思考写出来,希望得到指正。

一、设计的哲学内涵

设计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是人的精神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它是主体在获得对客体认识基础上的观念创造,是主体对客体改造活动的前提,它标示了人的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一个根本特点。

众所周知,动物的存在方式是本能地适应自然界,而人则要靠自己的实践活动去改造客体,创造新的客体,以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实践是人的特有的存在方式。

人要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客体,就要以自己的价值目标为导向,根据实际情况对这种改造活动进行设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以建筑师与蜜蜂的活动作比喻,〔1〕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比动物高明的地方是在于,人的实践不是本能的,而是按预先的设计自觉进行的。

就设计与实践的关系来说,设计以实践为轴心,为归宿;实践则是以设计为蓝本,为规范。

实践,作为人的对象性感性活动,是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它是以一定的客观条件为前提,受客观规律制约的,表现为直接现实过程和结果的活动。

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本质形式,又是人的价值创造活动。价值和价值关系,是实践的内在目的和普遍内容:人作为主体,以自己的本性、需要和能力及其发展为尺度去改造客体,以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实践本身体现了客观物质性和价值创造性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是人的客观物质性的价值创造活动;也可以说,实践是人进行价值创造的客观物质性活动。设计,作为对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划,它就必须遵循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价值创造性相统一的原则。不然,它就没有客观依据和现实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对设计的内涵作如下规定:

设计就是主体带着自身的内在尺度——价值、理想,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空间中对实践进行的规划。即实践主体对将要进行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方案及实施计划等的制定和选择。

当然,这只是对设计所作的最一般的规定。由于人类实践的丰富多样性,因而服务于不同实践的设计,也就有着各不相同的特点和要求。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设计进行分类。比如,按设计的对象分,有政治设计、军事设计、经济设计、科技设计、工程设计、文化教育设计等等;按设计所和影响的范围分,有战略性设计、战术性设计;或宏观设计、微观设计;按设计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分,有近期、中期和远期设计;另外,还可按设计目标的多寡,分为单项设计与综合设计,等等。总之,设计的类型和情况是很复杂的。在遇到问题时,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样才可能对不同设计的类型做出正确判断。

在人类发展史上,自从有了人的实践活动,也就有了相应的设计。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的设计方式和水平也在发展、提高。换句话说,一定时代的人们进行设计活动的方式和水平总是与该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在古代,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中,设计往往是依靠实践主体的直觉判断和经验作出的。因而可以把这种设计称之为经验型设计。随着人类社会从古代进入近代,小生产也就逐渐为社会化大生产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经验型设计的局限性日益明显,故而在愈来愈多的领域,经验型设计也就逐渐为科学型设计所取代。所谓科学型设计,是指按一定的科学程序,运用科学的设计技术和思维方法,拟定行动的预选方案,并从中选择最优方案并制定科学的实施计划的一种活动。为了满足科学型设计的需要,于是各种智囊团、信息库、咨询公司便应运而生。它们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参与各种设计活动。

正确的设计是人采取有效行动,达到预期目标的前提。一个人如何设计自己的人生路标,关系到他人生价值的能否实现。一个企业如何设计自己的经营战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命运。一个国家如何设计自己的发展战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特别是当代实践相对于人类以往的实践愈来愈呈现出整体综合化、规模大型化、节奏加速化、手段现代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风险巨大化等新的特点,因而设计的正确与否对当代实践的成败得失,意义更为重大。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有一个正确的长远规划(即设计),这样才能使“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地、有秩序有步骤地前进”。〔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邓小平的正确的战略设计。

设计作为实践的前提,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一定的认识为指导的。因此,为了使“设计”作为一个独立范畴获得哲学定位,就不仅要正确揭示设计与实践的关系,还要正确说明设计与认识的关系。

二、“设计”的哲学定位

如前所说,反映作为从实践到认识的中介环节,这是人们的共识,现在的问题是: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的中介环节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我国哲学界还没有被明确提出来,当然也就谈不上去研究和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我国哲学界才明确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在一段时期内,作为一个热点,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四:

一是:把认识区分为“描述性认识”、“评价性认识”“规范性认识(改造世界的蓝图),此三种认识依次递进。认为“规范性认识”是认识回到实践的最后一环。

二是,按照“知性理性”、“辩证理性”、“实践理性”依次发展的思路,认为“实践理性”是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中间环节。

三是,认为“实践观念”(即指一种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为直接指导和支配人们自己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具体观念),是认识转化为实践的过渡环节。

四是,认为“决策”是认识转化为实践的中介环节。

以上四种观点,撇开具体思路不谈,其共同之处在于,都力图去说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中介环节。至于这个环节是什么?虽然各自的概括和语言表述不尽一样,但在内涵上也有相同或相通之处,即是指关于客观事物应改造成什么,以及如何改造成什么的这样一种认识、一种观念,或一种决断。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上述观点对于认识回到实践的中介环节是什么这个问题获得最终解答,都是有启发意义的。但是,无庸讳言的是,上述各种观点都还未能对这个问题提供准确的解答。对此,下面来做一些具体分析。

在笔者看来,认识转化为实践是一动态过程,因此,作为认识转化为实践的中介环节,它必然是一个动态性关系范畴。依此看来,“规范性认识”、“实践理性”、“实践观念”都不能作为从认识到实践的中介环节。因为它们都不是动态关系意义上的范畴,而是作为既成结果的范畴。

另外,笔者认为,把“决策”作为认识向实践转化的中介环节也不妥。第一,决策不仅是相对于人的实践,而且是相对于比人的实践更广的人的活动、人的行为而言的。因此,“决策”作为一个行为科学的范畴,比作为认识论范畴更为适合。第二,从认识到实践的转化过程中包含着决策。但是在这里,它所标示的不是从认识到实践的整个动态转化过程,而只是作为从关于实践的预选方案到关于实践的实施方案之间的一个转换环节。即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达到优化目标的活动。这就是说,在决策以前既有一个确定目标的任务,又有一个为实现目标而制定多种预选方案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进行决策。另外,在选择了某一行动方案以后,还有一个制定实施方案的计划的任务。而包括上述几个步骤的完整过程恰恰是一个设计过程。在这里,决策只是整个设计过程中的一个程序、一个阶段。因此,脱离整个设计过程,而孤立地把决策作为认识转化为实践的中介环节,是不妥的。

在笔者看来,认识回到实践的中介环节,只能是“设计”。因为只有“设计”才体现了认识到实践的联系的中介性、动态性。

一方面,设计不同于认识,但又要以认识为基础;设计作为一种精神操作有别于实践操作,但实践操作又必须以这种精神操作为前提。

另一方面,设计作为一个动态性关系范畴,它既意味着对感性经验和理性知识的选择和现实运用;意味着对主观价值需求的评判和取舍;同时又意味着对现实客体的变革和对未来理想客体的追求,意味着对目标和手段相统一的实践活动过程的观念演习。

过去我们只笼统地谈论由认识到实践,而对如何实现这个飞跃总是说不清楚。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弄清“设计”这个范畴所具有的独特含义,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设计、计划、规划等等还原成或混同于认识。实际上,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认识是以客体坐标为主;设计则是以主体坐标为主。

认识和设计就其共同点来说,既要以客体为坐标,又要以主体为坐标。就认识来说,认识什么?怎样认识?这里包含了主体坐标的作用。然而就其侧重点来说,认识主要以客体为坐标。因为认识过程说到底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同样,设计无疑要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这里体现了客体坐标的作用,但设计则主要是以主体为坐标,因为设计的目的和任务说到底是在于如何使客体适合于、服务于主体。

第二,认识的本质特征是反映;设计的本质特征则是创造。

认识是通过反映,解决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使主观符合客观。设计则是根据人的价值需要和现实可能,在观念中创造实践活动的理想模型。它要通过实践观念的创造,指导人们去解决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从而使现实符合理想,或者说,使理想变成现实。

诚然,反映作为认识的本质特征,反映中也有创造。比如,反映中的观念建构。但这里的创造从属于反映,它是反映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同样,(观念)创造作为设计的本质特征,在观念创造中也有反映。为了创造必须先弄清问题,把握客观可能性,然后才可以作出选择和规划。但这里的反映从属于创造,是创造的前提性环节。

第三,认识的路向是思辨的深刻性;设计的路向则是现实的可行性。

认识以感性为起点,为基础,又超越感性的外在性、直观性,是思维向对象深处的运动,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3〕或者说,认识的过程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由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以至多级本质的不断深化过程。

设计无疑要运用有关的理论和数据,但设计本身并不表现为强烈的理论色彩,设计要求的是一般理论与具体经验的结合,是对具体行动的规划。因此,设计的生命力和价值在于设计方案的现实可行性。具体说来,它包括主客观条件的许可性、操作的易行性、实施的效益性等等。

第四,认识的直接目的是获得真理,或曰求真;设计的直接目的则是服务实践,它要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求真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追求“合理”——合乎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道理),是对人类认识活动使命的高度概括。对“真”的不断追求,正是人类理性能力发展和认识活动发展的直接动力。

服务于实践则是设计的直接目的。实践作为人的客观物质性的价值创造活动,因此,服务于实践的设计,既要以求真为基础,又要以求善为目标。即追求“合利”——合乎人的利益和需要。不仅如此,设计中还有对“美”的向往,即不仅在设计形式上追求完善、和谐,而且在设计内容上追求人情、人性的认同。

总之,“设计”是一个联系着认识、实践,又有别于认识、实践的中介性的,内涵极为丰富的相对独立的哲学范畴。

三、科学的设计程序和一般方法

明确了“设计”的哲学定位,即它是由认识到实践的中介环节,这就为展开对科学的设计程序和一般方法的说明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要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就必须遵循科学的设计程序和方法。科学的设计程序和方法是设计活动自身运动的规律的表现。

设计程序是指设计过程中所经历的若干步骤。科学的设计程序大致说来要经过确定目标、拟定方案、选择决断、制定实施计划等四个步骤。其中,每一个步骤又包含一些具体环节。

1.确定目标

目标是指人们从事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理想结果。所谓确定目标就是对活动的发展前景或结果作出选择和规划。

目标的选择必须准确可靠,先进可行。为此,首先,就必须及时掌握准确、完整的信息,以作为正确确立目标的依据。其次,在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要善于发现问题。因为设计总是针对一定问题的,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不然,设计也就没有了对象,那样也就谈不上设计。当然,问题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问题同时存在。在多个问题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就要注意区别主要的和次要的;眼前的和长远的;全局的和局部的。设计者必须在众多问题中,首先抓住主要的、长远的和全局性的问题,同时兼顾其它问题。再次,问题发现后,要针对问题确定目标。目标必须具有明确性。这表现在:要明确追求的理想结果是什么?衡量理想是否实现的量化指标有哪些?实现理想结果的时限如何?等等。当然,目标的制定,既要有明确性、确定性,但也要留有“余地”,要保持一定“弹性”。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不能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也不能把时间定得太短。”〔4 〕邓小平制定的关于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就是在对当今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伟大的但又切实可行的目标。

2.拟定方案

目标确定以后,就要多方面寻求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这就进入拟定方案的阶段。方案的拟定是很重要的,不然,目标的实现就要落空。在这里,“讲大话,讲空话,都不行”。〔5〕方案的制定, 就是要根据掌握的信息,按照既定的目标,拟定达到目标的方法、步骤。方案较之目标来说,更为接近将要进行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由于事物本身的复杂性,预选方案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这样才有供决策者选择的余地。同时,要对各个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使所有的预选方案都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

3.选择决断

选择决断就是在多种预选方案中,选择一个较为满意的方案;或者在各种预选方案的基础上综合出一个满意的新方案。这里的所谓满意的方案,是指在对可行性、效益性、时间性、风险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议、权衡利弊的基础上,所选出的最能合乎人的需要和利益,又比较稳妥的方案。在这里,决策是一个关键性步骤。因此,必须采取既积极又慎重的态度。对于看准了的,就要下定决心,不能犹豫动摇,优柔寡断,不然就会贻误时机。而对一时还拿不准的,也要通过局部试验、试点,及时取得信息反馈。如邓小平所主张的“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在有了比较大的把握以后,再作决定。

4.编制实施计划

任何一个行动方案都只是提出了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了实施方案还须编制具体的实施计划,以求合理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落实责任、协调关系、安排进度,等等,从而把实施方案具体化。

总之,设计是一个以认识为基础,经过确定目标、拟定方案、选择决断,以及编制实施计划等依次递进的步骤,向实践不断接近的过程。

正确的设计除了要遵循科学的程序以外,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其中,特别要注意运用如下一些一般的科学方法。

第一,调查研究法

调查就是了解情况,研究就是对调查来的材料进行分析加工,以求对事物有一个综合的、本质的了解。如果对历史、对现状情况不明,就会难下决心,也就难于展开设计。邓小平同志十分强调调查研究对于科学设计的意义。他说:“认真调查研究”,才能“集思广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6〕又说:“对于我们无产阶级革命者来说,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认真地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才能正确制定我们的战略规划,部署我们的力量。”〔7 〕调查研究应贯穿设计的全过程。其中的每一步骤都应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事前调查研究,为设计的每一步骤的展开作准备;事后调查研究,对这一步骤的进行加以评判、审议和修正。

第二,未来预测法

设计立足于现实,但指向未来。由于现实中包含了未来的萌茅,所以要总结现在,看到未来”〔8〕是相互联系的。所谓看到未来, 就是要从现实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中,看到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设计就是要在认识这多种可能性的基础上,对人的实践活动进行规划,以创造条件,避免不利的可能性,而争取有利的可能性,使之变成现实。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总是教导我们“要向前看”。他说:“我们这个事业是千秋万代的事业啊!……现在我们不想远一点,看远一点,不从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9 〕正因为邓小平具有超常的发展眼光,所以能够深思熟虑,高瞻远瞩,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发展趋势,能提出各种既切合实际,又合乎时代要求的方针和政策。

第三,系统综合法

这是科学设计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要求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综合。所谓系统分析,就是把对象放在系统中加以分析,即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中去考察对象。这里的所谓系统综合,就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在统筹原则、重点原则、连锁原则和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对规划对象的各部分进行合理配置和综合平衡。在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中,邓小平总是从系统相关性出发来思考和处理事物的综合平衡关系。他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许多任务,“都有相互依赖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10〕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

第四,选优决策法

选优决策法,即是对多个预选方案的利害得失,通过论证、比较,在综合衡量的基础上,选取比较满意的方案的方法。这里的论证、比较,不仅要运用精确的数据,严谨的逻辑,还必须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对预选方案的各方面进行全面的论证和评估,最后作出审慎的决策。

第五,实践反馈法

实践反馈法对于设计而言,就是实践主体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某种结果、某种新信息、新变化,从而修正实践方案,抑或调整实施计划,以至变更实践目的,使主客体作用达到一致,使实践活动能顺利地、合目的地进行下去的一种方法论原则。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2页。

〔2〕〔6〕〔7〕〔9〕〔1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6、296、90—91、227、27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4页。

〔4〕〔5〕〔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4、77、308页。

标签:;  ;  ;  ;  ;  

什么是从认识到实践的中介--关于“设计”的哲学思考_决策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