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新问题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新问题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二十一世纪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一世纪论文,新课题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至今已走过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其间,既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遇到过严重的挫折。在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分析把握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积极探讨新世纪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的新课题及其发展方向,对社会主义运动在二十一世纪的重新振兴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给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与课题

在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与传统资本主义社会很不相同的诸多新的特点,从而不可避免地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重大影响。

1、当代世界已不存在战争与革命的形势, 传统的暴力革命理论面临挑战,无产阶级政治革命与专政理论需要创新。科技进步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二十世纪初,西方主要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10—20%,到五十年代,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科技因素所占的比重已上升到50%左右,八十至九十年代已提高到70—80%,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将提高到90%。随着以信息革命为中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科技产业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主要的经济增长点。技术变革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的极大发展、国民财富的极大增长和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缓和了西方国家的阶级矛盾和冲突,使这些国家在战后以来基本上保证了国内的稳定与和平,没有出现重大的社会政治危机,发达国家目前普遍不存在革命情势。在相对稳定、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无产阶级暴力革命与专政理论面临挑战,需重新探索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手段和途径。

2、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使传统工农联盟主力军理论面临挑战,革命的依靠力量问题需要探索创新。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经济活动的重心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高科技产业转移,传统生产部门逐渐衰落,新兴产业部门不断兴起并且日益细密化。战后,美国三大产业比重的变化情况是:第一产业从1950年的6%下降到1995年的2%,第二产业从1950年的28%下降到1995年的18%,第三产业则从1950年的58%上升到1995年的72%。据欧盟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报告,在创造财富与就业上,服务业已成为支配欧盟经济的主要行业。产业结构的这种变迁导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就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蓝领工人即传统产业工人的数量大大减少,而以脑力劳动者、技术劳动者、管理劳动者为主体的中产阶层的比重大大增加。美国在1965—1995年的30年间,在传统工业中就业的劳动者人数,从占劳动力总数的33%下降到17%。有人估计,再过10年,工业劳动力比重将下降到12%;到2020年,就只占2%。 传统产业工人在整个社会中就微乎其微了,不再是社会的主要成分,阶级结构不再是传统的无产者同资产者的两极分化,而是出现了庞大了中间阶层,阶级矛盾也因阶级结构的多元化中间化而变得日益复杂化。这些变化就使得依靠传统的工农联盟作为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这一问题面临着新情况新变化,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力军问题需要重新探索创新。

3、当今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大调整, 不断适应当代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使资本主义所有制变革问题上的传统认识面临挑战。为了适应新科技革命推动生产社会化迅速发展的需要,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不断进行改革调整。主要表现在:第一,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在国家的参与、支持和帮助下,私人垄断资本有了新的发展,资本社会化达到新的高度,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跨国公司大量产生;在国家直接参与下,出现了一批国际经济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运行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调节和规范;由国家直接组织,开展各种国际经济合作,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第二,为了推动经济的稳步发展和社会稳定,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调整所有制结构与实现形式,限制私有财产的绝对权力,资本所有权日益社会化和法人化。战后,西方国家大公司存在着股权进一步分散化和职工持股普遍化的趋势,日益成为大规模的“公众公司”。目前,美国持股人数为4704万,占全美国劳动力的40%。这种股权社会化倾向在西欧各国也出现。第三,西方国家实行广泛的社会福利与社会再分配政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为了缓和劳资矛盾实行福利政策,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等形式,对人们的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问题予以关注,给以补贴。总之,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自我调整,使西方社会的阶级结构、阶级矛盾都发生了崭新变化,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变革需要作出新的探索。

4、全球化在不断强化垄断资本主义的优势, 使“一球两制”的历史前景更加复杂,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与实现途径问题需要新探索。经济全球化是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推动和主导下进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将长期占有优势,是最大的受益者。在这一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自身利益和价值观出发,总要竭力推行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总要利用自身优势,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落后国家进行干涉、控制和剥削,以谋取最大利益。社会主义国家与世界资本主义相比,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长期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因此,经济全球化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所带来的利益和机遇是不平等、不相同的。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延伸,是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一种历史必然过程,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有相当大的容纳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余地和空间,还会有相当强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在受到严重挫折后正在艰难地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面临着资本主义巨大的政治、经济压力与和平演变的威胁。因此,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胜谁负的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对“两个必然”基本原理、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必然性与实现途径问题显然不能再停留在以往的一般认识上,而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作出新的探索、新的诠释。

二、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着新的历史课题,必须从思想观念到实践模式上作新的探索

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给资本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对社会主义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走出低潮,实现复兴,社会主义运动就要从思想理论到路线方针政策作出新的调整探索、改革创新。

1、摈弃对资本主义的片面认识, 确立“一球两制”长期相互对立竞争又相互依存学习借鉴的观念。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上,长期以来我们有些人存在片面认识,认为两种制度和平共处是暂时的,社会主义只有靠消灭资本主义才能巩固发展。因此,继承、学习、借鉴资本主义的思想和政策实际上被否定,对资本主义全盘否定,对外部世界搞自我封闭,就成了社会主义国家政策的基本特征。这是导致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停滞、落后的一大认识根源。

社会主义制度是继承、超越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产物。而当今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立的,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它们从旧社会继承的遗产中属于资本主义提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很少。因此,当今社会主义只能在“一球两制”历史条件下,长期学习、借鉴当今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才有可能超越资本主义。急于否定、取代当代资本主义,实际上就否定了当今人类文明,创造不出真正的社会主义。

当代西方国家取得很大发展和进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量吸收了社会主义的经验。例如建立了对社会稳定有用的社会保障制度,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批判中吸取教训,加强了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逐渐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自己获得迅速发展。这说明当今世界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文明之间确实存在着相互依存、双向交流学习借鉴、共同提高的关系。

2、社会主义要同各国社会与地缘的经济、政治、 文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多元政治经济模式。二十世纪的历史经验证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带有各国特色。因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不能脱离各国自身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与地缘制约因素。脱离这种历史基础与地缘因素,照搬照抄书本和外国模式,必然是“水土不服”,没有生命力。关于形成各国社会主义模式的具体国情依据,以往较为关注各国自身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而对世界经济政治关系中各国所处的地缘制约因素则研究不够。实际上,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都不过是世界经济政治整体发展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各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模式形成与发展变化,都同它在世界地缘经济政治关系中的特殊地位有关。中国革命道路不同于苏俄十月革命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传统模式和现今俄罗斯与东欧中亚国家的转轨模式,这不仅是中国自身的人口、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等国情要素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在二十世纪世界地缘经济政治关系中的特殊要求所决定的。可以预见,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决不只是一种政治经济模式,而将更加多样化,各种模式的相互区别又相互借鉴、融合,推动社会主义运动更加兴旺与丰富多彩,走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

3、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不仅要立足国情,还要依据“世情”,充分适应时代潮流。科学社会主义是立足具体历史条件的历史进程。具体历史条件除了本国国情,还包括“世情”,即世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以至某一历史时期一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国际环境。二十世纪初,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和“一国胜利论”就是根据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这一新的时代特征而得出新结论,从而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联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形成,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二十世纪前期国际环境与当时苏俄国情的产物。而这种传统模式的失败,与其说是脱离苏联自身国情造成的,不如说是脱离战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违背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结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正是顺应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遵循世界现代化的共同规律,将这一规律创造性地用于中国实际的结果。国情不可脱离“世情”,借口“国情”而坚持僵化模式,不思改革进取,只能葬送社会主义。

面对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新世纪社会主义的振兴必须依托时代的大背景寻找出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在和平与发展已成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尽快采用新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成果,制定全球性的发展战略,才能把握时代提供的发展机遇,获得新的发展。

标签:;  ;  ;  ;  ;  ;  ;  ;  ;  ;  ;  

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新问题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