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实践范畴应有之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义论文,范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实践范畴的定义,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对这些定义的其他差异及分歧本文不做涉及。所要论及的是,在比较通行的定义中,把实践仅仅归结为改造客观的物质活动这一说法是否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它是否还应包括维护客观世界这一层含义?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实践含义的论述和实践自身的历史发展两个方面说明:维护客观世界亦是实践范畴应有之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突出强调实践含义中改造客观世界的一面,但并没以此涵盖一切
什么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中没有完整的定义,却有意思相同的说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把实践看作“人的感性活动”,恩格斯将实践与实验和工业生产等同。列宁将实践与生活并提,并把实践看作主体与客体的“交错点”。毛泽东吸取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知行关系著述中的合理成份,主要是继承、发展了马、恩、列的思想,对实践范畴的含义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他认为,实践是“做或行动”,在《实践论》中则称之为“行”,又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人类自觉的能动性”的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实践的论著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实践论》堪称代表作。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奠基作。它突出强调实践是改变(即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强调实践之“革命的”、“批判的”意义。显然,与其说这是给实践下定义,不如说强调实践的改造功能。马克思之所以突出强调实践的改造功能,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就文化背景而言,意在同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实践从根本上划清界线;就社会背景而言,是为了给已经做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提供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武器”。
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 〕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被列宁和毛泽东所阐释、继承和发挥。列宁指出: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他诉诸群众,诉诸无产阶级”。〔2 〕毛泽东说:“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肩上。”〔3〕由上述可见,从马克思到毛泽东, 都从无产阶级当时所面临的推翻旧制度的革命斗争需要出发,突出强调实践活动所包含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含义,不仅有其必然性,而且无疑是正确的。这恰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性和阶级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批判的”本性和实质。
顺理成章的理解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践含义的论述中正确地强调了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功能,但并没有以此涵盖实践含义的全部。如果把这些论述当成依据,把实践范畴的含义仅仅归结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是与经典作家论述的原意不符的。
二、人类实践活动,不仅有对社会的改造功能,也有维护功能,是改造与维护的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社会形态无不都是由物质关系(经济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政治关系、思想关系构成,即一定经济基础及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统一。审视人类所从事的以社会关系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显然不只有对社会关系的改造活动,它还包括先进的革命的阶级、社会集团对新型生产关系及与此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维护和巩固活动。若从时间上说,后者要比前者时间更长些,这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如果像通行的实践定义,将实践仅仅归结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势必会在人类实践史上造成很大空白。从逻辑和理论上说,将维护新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活动排除在实践之外,必然会得出一个荒谬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一味主张变革、改造,认为只有变革、改造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实践活动。显然,这一结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原理大相径庭。
综观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进程,几乎连一个稍具历史常识的人都懂得这样一个事实:人类社会不是一直在变革、改造中进步和发展的,而是在变革、改造和维护、巩固的有机统一中得以发展,即在变革、改造旧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维护、巩固新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发展。所不同的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时以变革、改造为主,有时以维护、巩固为主。当然,人们对新的社会关系的维护、巩固,不能被理解为丝毫不加变动,恰恰相反,对它不完善的环节、部分,还要不断使之完善,但从整体和根本上说,是维护、巩固而不是变革、改造。如果说有改造,也只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从总体说仍然属于量的变化。例如,当前我国进行的改革,就是在维护、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对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这一意义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所进行的这场伟大而深刻的革命实践,是集维护、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变革、改造社会主义具体制度于一身的。有谁能说,这不是人类实践史上的空前壮举?
历史唯物主义还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一个高度发展的有机体。按照这一理论和系统论原理,社会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就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循环往复过程,即新的有序状态代替旧的有序状态的辩证发展过程。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间经历的多次无序状态,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变革时期。虽然,社会变革对于社会发展是必需的,是由旧的社会秩序到新的社会秩序转变的决定性环节,但人类社会不能老是在无序状态中前进。变革、改造旧的社会秩序的目的只是在于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并使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唯其如此,新的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生产力才能得以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更新社会制度的因素才能得以孕育。邓小平和党中央之所以一再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稳定压倒一切”和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理由也在于此。
反思我国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后期所经历的曲折及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得到了一条宝贵的历史教训,这就是不能脱离生产力状况,一味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恰恰相反,应该维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定。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规律理论方面说,这一分析是中肯的、深刻的。但如果从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角度重新审视20年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就可以把对上述教训的认识再推进一步、提升一步,那就是:我们之所以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与我们长期以来把实践只理解为改造活动、忽视它的维护功能有直接关系。
三、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对自身的不断超越说明:人类不仅要改造自然,还要维护自然,保持生态平衡
人类所进行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正是这一活动,使人类与大自然分离开来,形成了人与大自然的主客体关系。把能动的改革自然的人类与消极适应外界的自然界动物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使大自然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高山峻岭到大海深处,从原始森林到无际太空,凡是人类涉足的地方,无不打上人类活动的印记,把天然自然不同程度地改造为人化自然。由于大自然不会恩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由于人类的需要不断满足又不断产生,因此,人类就要通过生产活动实现对大自然的改造,只要人类存在一天,生产活动就不能停止。正是基于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强调实践的改造功能,视改革为实践范畴的主要含义。
生产实践活动自身所展示的事实是,在近代大工业出现以前,它的改造功能从总体说是正面的、积极的,有利于人类的。但从近代大工业出现特别是二战以来,与人对大自然的改造相伴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损害。对此,恩格斯敏锐地察觉到了,并曾向世人发出警告,提醒人们警惕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遗憾的是,对这一忠告,我们很长时间没有予以重视。
二战以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对大自然的损害也日渐加重。1997年6月5日的《人民日报》以“在今天的地球上”为题昭示人们如下触目惊心的数字:雨林正以每年1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2100多万公顷农田已被荒漠化,土壤每年流失量高达200亿吨,每天超过70个生物物种从地球上永远消失,预计未来25 年内地球上1/4的生物物种都有灭绝危险。12亿人生活在缺水城市,1.25亿人生活在空气混浊的城市。这组数字所反映的严重后果,虽不能说完全由对自然的改造所造成,但却从反面警示人们:对大自然的改造与损害,往往相伴而来,有时甚至合二为一,难以区分。因此,我们再也不能只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还应承认和重视它本来就应存在的另一方面: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否则,人类的活动将危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最终危及人类自身。这决非危言耸听。因此说,保护大自然,已刻不容缓,它如同对自然的改造一样,同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这决非权宜之计。而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长远大计。
我国古代哲学家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抛弃这一命题中所包含的唯心主义成份姑且不论,应该肯定的是它正确指出了人与大自然应和谐统一。这不能不说是具有超前性的真知灼见。
把实践活动只归结为改造活动,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错误在于只注重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而忽视了人类离不开自然这一必然联系,忽视了人与自然还应和谐统一。进而言之,这势必导致只强调向大自然的索取,而忽视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还要给予。总之,人类对大自然,只有既索取又给予,既改造又维护、保护。才能使大自然既发生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返朴归真,保持原貌,这才是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全部内容。这些看似对立的各个方面应该也只能在实践中得到统一。
把实践活动只归结为改造活动,从概念发展的辩证法看,错误在于用静止、僵化的观点看待实践这一范畴的含义。没有看到实践活动的内容已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简言之,就是没有看到实践这一活动本身的发展已经超越并将继续超越自身原来所包含的内容。这一超越主要是从近代大工业出现开始,尔后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日益加快步伐。面对实践活动对自身内容的不断超越,我们所取的唯一科学态度只能是:从这一超越中吸取新材料,做出新的概括,将其充实到实践含义中。据此,在人类生产活动实践含义中,应当写上对自然界的维护这一含义,则是勿容置疑的。
综上所述,对实践定义的规定,似应做如下表述更恰当:实践是人类主体以客观世界为对象的能动活动,这一活动以改造客观世界为主,融改造与维护为一体。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第467页。
〔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7页。
〔3〕《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296页。
标签:大自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