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所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应试教育中用来测试学生的工具,它早已经成为一种常识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数学文化则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有效催化剂,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学习数学,使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使课堂的学习氛围活跃而不拘束,从而促进数学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数学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就超越了一门学科的定义,成为人们的常识。进入21世纪后,数学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数学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中,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
一、数学文化的含义及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意义
数学文化从狭义上讲包括了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从广义上讲除上述内涵以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就一定有属于这个文化的数学。古希腊的数学和中国传统数学都有辉煌的成就、优秀的传统。但是,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不同政治文明孕育了不同的数学。古希腊是奴隶制国家。奴隶主之间讲民主,往往需要用理由说服对方,使学术上的辩论风气浓厚。为了证明自己坚持的是真理,也就需要证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先设一些人人皆同意的“公理”,规定一些名词的意义,然后把要陈述的命题,称为公理的逻辑推论。
欧氏的《几何原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中国古代实行君王统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也是知识分子自由表达见解的黄金年代。当时的思想家和数学家,主要目标是帮助君王统治臣民、管理国家。因此,中国的古代数学,多半以“管理数学”的形式出现,目的是为了丈量田亩、兴修水利、分配劳力、计算税收、运输粮食等国家管理的实用目标。理性探讨在这里退居其次。因此,从文化意义上看,中国数学可以说是“管理数学”和“木匠数学”,存在的形式则是官方的文书。因此,“对顶角相等”这样的命题,在《几何原本》里列入命题15,借助公理3(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给予证明。同样,中国数学强调实用的管理数学,却在算法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负数的运用、解方程的开根法,以及杨辉(贾宪)三角、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天元术那样的精致计算课题,也只能在中国诞生。我们应当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数学中的实用与算法的传统,同时又必须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数学文化创造,包括古希腊的文化传统。当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作为地球村的村民,一定要融入世界数学文化,将民族性和世界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很多老师在数学教学中主要采用听讲形式教学,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小学生,在正需引导的年纪,课堂上更需要教师来活跃课堂氛围,通过将数学文化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发现和理解数学的价值。
在小学课堂上展现数学文化,意义深远。数学教育本就不应该以枯燥、单一、重复的习题训练作为主导,而要用“大数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作为支撑,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见到数学、应用数学,从而培养起“数学素养”。“数学文化”不是单纯的一种能力或素质,而是集合了数学知识、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数学意识、数学事件等数学文明的总和,这就要求教师们将数学教育放在文化背景下进行宏观反思,让数学与人类文化形成动态关系。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推进数学文化的措施
1.将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
在数学课堂上展现数学文化,有助于学生发现和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数学不再是枯燥的加减乘除,而是和文学一样兼具趣味性和韵律美,学生们自然就会主动学数学,爱上数学。
2.将生活实际与小学数学课堂结合
实际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与数学紧密相关,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可以对数学更加充满热情。
三、总结
综上,数学文化应该被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而不是一味地通过单调的公式定理来讲解。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周勤 如何在小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J].中外交流,2015,(31):114。
[2]郭亦丹 基于数学文化的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东方教育,2015,(7):456-457。
[3]程洲美 让数学文化走进小学课堂[J].新课程.小学,2016,(5):350。
论文作者:李剑锐 白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4月总第1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5
标签:数学论文; 文化论文; 课堂论文; 古希腊论文; 中国论文; 就会论文; 小学论文; 《教育学》2017年4月总第1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