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还处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环节,伴随多年的发展,原有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成功之处往往为人津津乐道,充满活力与生机,甚至一些场所让人心旷神怡,然而同时在原有的建设中亦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而其中一部分乃至成为城市的伤疤。现象的产生一方面缘于城市规划先于后期经济的发展,而城市中所进行的活动伴随经济的发展变化多端,另一方面源于规划本身局部不契合区域特性。无论如何多年的经验为后期的城市建设及更新作出了非常明确的指导方向,秉承这些原则的建设也进一步确保了未来城市的活力。本文就当前经济环境下与城市建设息息相关的建筑及城市设计行业中所应注重的环节及关注的重心做一定程度的探讨,力求在新的形势下辅以创新的思维赋予城市新的活力。
关键词:布景城市;城市更新;文脉传承
1概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空间及建筑本身及建筑场所的要求也在提高,建筑设计的品味也在不断的提高,这无疑增加了建筑设计的压力。面对社会对建筑设计越来越多的要求,建筑设计工作者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更新思想,才能够更好的服务城市建设,促进社会发展。现代建筑的设计,需要拥有创新的思维支持,创新的思维需要建立在对建筑设计更多的理解上,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建筑的创新设计。
2.创新思维方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当前的人们生活在前所未有的快节奏中,网络通讯的普及以及移动办公的到来让人们的生活及工作的界限愈加模糊,人对工作场所及生活环境的需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诉求愈来愈高。与需求相对应的场所及建筑正应运而生,于是乎我们看到展览馆和休闲餐饮结合了起来,文化建筑和商业空间在同一建筑空间存在,建筑外的广场空间和商演抑或文化主题衔接了起来。逐本溯源,当前形势下的现代建筑设计尤其注重人本的理念。回顾行业发展的各个时期,创新无处不在,并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不同的形势或方式传达出来,如重视建筑的功能现代建筑发展初期,着重研究建筑既定空间内功能区块的动静分区,流线组织,呈现出相当量的经典现代建筑。伴随多元化的发展,出现以艾森曼为典型代表的解构主义,甚至出现毕尔巴鄂美术馆为典型的极力营造地标建筑流派,其为现代建筑谱写了浓厚的篇章,行业发展呈现百花齐放之态势。
2.1人们心理需求的多维思考
笔者从求学乃至从业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尤对解构主义,地标建筑的营造产生极大的兴趣,相信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成为国内建筑行业发展的一股风潮,然则伴随从业以来的不断反思,发现所谓的功能至上亦好,形势张扬亦罢,其实其产生均有特定的原由,而究其原因,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的需求的满足方是始终。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伴随技术及产业的更新,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逐步提高,建筑作为容纳人类活动的场所应包含的满足人们的生理及心理需的元素愈来愈多,建筑越来越不像具体事物,不限肉眼所观,更多在于心灵所感,它体现在建筑的方方面面,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之感觉,如若非要以文字概括,笔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共容亦共融应是较好的诠释。人与建筑及场所不再是使用主体和提供空间的硬件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筑提供人与人使用场所的同时也提供建筑本身与人交流的场所。氛围的营造,场景的设置能满足使用群体得到独立自主、参与娱乐活动等内心的需要。
2.2人性化建筑设计的环境剖析
人们在经历众多变革过程中,人们与环境的不断磨合,建筑设计要做到人与自然相结合,形态上标新立异的“显”与所创造的活动与环境的“隐”总是同时出现在同一建筑中。试图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进行的建筑设计比如树屋,负建筑等将自然环境与人们的奇思妙想相结合,和谐的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情况下,模糊建筑室内外的界面,设计建造生态型建筑。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尤其要关注人们生活的大环境如当前经济环境,文化氛围等综合因素。建筑设计不再单纯是研究不同的功能的衔接,更多的是研究使用者的生活习惯,更好地关注他们的生活方式,为不同的群体提供针对性的场所,空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不同的群体在其内的活动方式得以多样化展开。
2.3有机城市更新
不可否认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好与坏、优于劣、善与恶的载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论是经历城市规划理论完善的有着悠久历史的欧洲国家,亦或吸收优秀规划理念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城市规划与建设一定存在经典与“伤疤”,甚至出现一度津津乐道的“经典”成为“伤疤”的过程,诸如本世纪初美国大量的SHOPPING MALL,风格多样,甚至外观美轮美奂。然则能耗,经营成本的升高,功能的单一逐渐让其丧失生命力。同样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我们,一样出现规划建设仅仅经过图面上的思考不合理之处,亦或伴随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产业构架的调整,原有的产业及街区逐渐丧失活力,这些区域的城市更新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摆在从业者及城市管理者的眼前。如何让区域重新焕发活力将远远不局限于建筑形式。其同新区规划或新建建筑完全不同的地方在这些区域或建筑周边拥有一定的人气,且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部分做法及部分产业,解决的手段中对人本的关注将成为设计的重要环节,例如上海新天地,于热闹非凡的市中心休闲类商业的重新植入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带来极强的反差,作为了城市生活的良好补充,当然现阶段更多的被旅游观光者占据已是另外的话题,然则作为城市更新的成功经典因其对人本的关注完全有理由一直这么“火”下去。
2.4文脉传承
根据巴夫洛夫著名的需求层次论,当人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时,便会对精神文化有较高的追求。在较长一段时间的设计中,对文化性的关注更多的是形态上对文化的延续与传承,这当然一方面受行业商业化的影响,商业性的建筑设院一定程度上的舍本逐利,浅层次的文化反馈的建筑大行其道,迅速占领城市,而一些研究性的机构及学府,针对生活方式及文脉的深层次探讨往往仅流于探讨,鲜有结合完整者得以实施,其中佼佼者当属王澍富阳文村设计,保留并改善原有的居住模式,文化功能块的植入,其建成后成为旅游的热点实属必然,笔者认为这样的成功案例值得现阶段国内正盛行的美丽乡村设计借鉴。同时很长时间建筑设计中较少提到材料的文化性,笔者认为建筑设计的文化性应有更加广泛的诠释,而材料则从直观的感受上赋予了建筑诸如地域性等特色。设计作品相当程度上需要考虑通过材料的质感来表达其精神内涵,因此,设计只有对材料所具有的文化性的准确把握以及技术上完美的应用才能使设计赋予生命力.同样以富阳文村设计为例,大量传统材料的使用,建筑以谦卑的姿态融入既有环境,景观、建筑、人和谐共生。又例如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该设计选用玻璃材质,利用玻璃光洁、明亮、透明的物理特性使整个金字塔通身透明,这不仅为卢浮宫内提供了自然的光线,同时与周围的古老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衬托出卢浮宫的庄严,该设计也将玻璃的物理性发挥到了极致,也可以说材料的文化性在这一设计中被充分的展现出来,然而玻璃独特的魅力也使该建筑赋予了生命力,相应的玻璃材料的应用,将空旷的广场,背景庄重典雅的卢浮宫,三者极好的融入在一起,玻璃塔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所呈现的表观较好的丰富了广场空间,成为让人心旷神怡的场所。材料的表达也应该是理性的并且也是感性的,材料表达设计作品的文化性更应该是一个把握精神文化内涵的历程。
2.5建筑空间组合设计
区别于单一的平面空间设计,在建筑空间中,要充分考虑庭院,中庭等多层空间的组合排布,营造拥有不同空间温度,湿度,阳光,通风的空间场所。并针对人员活动的特性,设置与之相匹配的布景场所。传统的建筑尤其高层建筑的只是竖向空间的增加,根据功能分区和动静需求将每一层平行空间做成封闭、独立的使用空间。这样的利用只满足了面积的增加,并没有产生更多的附属价值。在未来的建筑中,城市化的进程,绿化将类似美国中央公园呈现集中化,相应的单个建筑单体本生绿化空间将被大幅度的压缩,但人们对环境的诉求是与日俱增的,垂直绿化的引入是必不可少,这不同于表皮的绿化种植,而是在建筑内部进行局部镂空的设计,将两层空间局部打开并铺满绿植使之形成室内微气候,并局部与室外相通。不同功能的空间以及内外空间进行空气交换,从内部打破了传统造型的规律性。其内部空间增加了绿化共享场所,从而营造了舒心,开放的氛围,提高了使用者的工作效率,提升了企业效益。例如,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大楼,被称为全球第一座最高的高层生态建筑。建筑平面是边长为60m的等边三角形,周围是三面办公空间,中间是被分为四段的60层通高的中庭,整座大楼的特点集中在中庭的处理上,中庭在平面上按顺时针方向螺旋上升式设置,基本保证每个办公室都能有自己的采光的自然通风。
结束语:
总之,建筑设计师要摒弃理论上面的引导,在建筑功能性完备以及人们心理可接受的前提下,不断的进行创新,继而不断的促进我国建筑事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子骏,赖肖琼.浅谈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思维[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4:233.
[2]王伟杰.刍议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思维[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6:121.
[3]张兆斌,杨志.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J].现代装饰(理论),2011,09:111.
论文作者:唐忠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6
标签:建筑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空间论文; 文化论文; 城市论文; 场所论文; 功能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