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称意义与句法变化_动词时态论文

指称意义与句法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句法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引言

句法研究中有些疑难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如及物动词后宾语隐形的条件和动因尚未有充分的解释,曾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动宾词组后接宾语的允准条件也没有明确的说法,等等。这种局面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句法理论的研究局限性所致。如果从语义入手,将会得到更好的解释。本文试图从语义的角度切入这些问题,我们将从四个方面考察指称意义与句法变化的关系问题:名词的指称性与论元的体现程度;动词的指称性对形态分布特征的影响及其对论元的制约力;指示词的指称意义的消失与功能的扩展与改变;时态的指称意义的消失对句法制约的消失的关系。

2.名词的指称能力与论元的体现程度

名词丧失指称意义,可以出现在一些非典型的构式里,或者扩展名词的句法功能,如“副词+名词”、“N+N”结构,名词作方式状语以及名词充当谓语等。鉴于这些构式中名词的指称意义问题已经有比较多的讨论,本文不再赘述,而主要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2.1 指称意义的消失与宾语隐形

名词充当句子的论元时(无论是主语,还是宾语,还是其他),一般都会实际表达出来。如:

宾语名词丧失指称意义以后,宾语隐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首先,名词与动词一起表示常规性行为,如:

(4)当今社会,一个男人,就算得上好男人,别人还能图他什么?(宾语=女人、钱、大烟)(王大进《远方的现实》,《小说月报》2004/1:38)

(5)你昨晚喝多了。(宾语=酒)

(6)她洗漱完了吗?(宾语=脸和牙)

(7)a.John taught the class brilliantly.

b.John taught brilliandy.

(8)He hunts for a living.(宾语=game)

这些句子虽然形式上是不及物句式,但在语义上是及物的,只是宾语被并入到动词中去了[2]而已。然而,这种并入也受语义条件的限制。宾语一般是高度常规化的、可预测的和习惯性的。名词并入到动词中表示常规意义这一原则能有效解释及物动词在句法上表现为不及物动词形态这一现象。仔细考察这类结构中的宾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语篇中地位不高,在命题结构中可识别性很低,因为它们是无定的,没有指称意义的,或者说不言自明的。同时,谓语动词的体态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表达的是未完成的、非瞬时的事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与命题内容的“习惯”性特征相吻合[11]。

对于(4~8)中的宾语隐形现象,Givón[1]提出了两条解释性原则:1)宾语必须没有指称意义。2)通常,没有指称意义的宾语并入到动词中,而有指称意义的不能并入。

其次,宾语名词丧失指称意义,与动词一起说明主语的特征,而不是表示行为事件,如:

(9)a.Barking dogs never bite people.→Barking dogs never bite.

b.The lock won't catch the door.→The lock won't catch.

c.这把刀切不动。→这把刀切菜切不动。

d.这片钥匙打不开。→这片钥匙打不开门。

第三,宾语丧失指称意义以后,成为动词逻辑上的强制性宾语而被隐形,如:

(10)a.Tiredness can kill.(宾语=tired drivers)(苏格兰公路旁广告)

b.Smoking kills.(宾语=smokers)(英国香烟几乎都印有的广告)

2.2 指称意义的消失与论元的并入

名词失去指称意义后,产生语义泛化,表通指意义,与动词紧密结合在一起。汉语中通常构成VO构式,并逐渐发展出后接宾语的可能。英语中名词宾语左移,构成OV构式,如:

(12)She also received £ 500 from Pricewatercooperas part of its policy to contribute to staff's effoas to fundraise for charity.(Central Reading 2003-1-30)

Hopper和Thompson[4]指出,在许多语言中,非指称意义的名词粘附在动词词干上,构成一个以动词为中心词的合成词。用一个通用的术语叫融合(fusion)。名词粘附在动词词干上以后总是丧失带限定成分和曲折变化的能力。这表明,并入到动词中的名词的范畴属性特征很低。名词和动词融合到一起后可以有语篇显性度,但各自没有独立的语篇显性度。不过,动词独立仍然可以成为合格的动词。

邢公畹[20]认为(11)的用法不规范,而接受(13),因为(13)中的动宾结构已经完全词汇化了。动词和名词结合生成了一个新的动词。Huang[5]和Her[3]称之为复合构词。这一构词现象与名词并入有许多相似之处:名词意义的泛化,失去指称意义。如“伤心”中的“心”,不表示任何具体的心,也不特指谁的心,再如:

(13)a.他背后使诈。

以上(13a~c)中,“当心”与“小心”同义,表示“注意”,结合起来表达这个比喻意义。在医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给人做手术,甚至都不需要手术刀了。这说明“刀”在“开刀”中泛指做手术用的医疗器械,整个词结合在一起才能表示做手术。“插手”表示“干预”,“手”的意义几乎不见了,只有比喻意义存在。这类宾语主要起语义限制的作用,限制后面的宾语可以同现的范围。

名词并入的另一种情形是名词充当介词宾语(模糊格名词)等的情况。模糊格名词在没有指称意义时,可以并入到动词中去,从而改变句子的结构,使之更加趋简。常见的形式有表示位置和方向以及工具的表达式,试比较括号中的说法:

(16)But the push to net-connect(connect every school through the net)every school is an educational disaster in the making.

(16)中net-connect的net丧失了名词的范畴特征,没有数的变化,不能带限定词,也不能有形容词作修饰语。在语义上,net应该是介词的宾语,如by或through等。关于汉语中的“肩负”,有人可能认为这是“主谓”结构的构词,但是我们是否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像(15~16)一样的构词手段呢?因为,其中的“肩”完全没有指称意义,更多地是表示行为的方式。

Mithun[6]在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上概括说,名词并入到动词中之后,有以下4个特征:1)表示习惯化的 (institutionalized)熟悉的(recognizable)的行为,2)表示一个统一的概念(unitary),各构成成分失去独立的显性度,名词丧失了作为论元的句法地位,3)整个词仍然作动词使用,不过是不及物动词,4)被并入的名词一般是表示受事、位置和工具的名词。

无论是论元隐形还是论元并入,动词和宾语一起表示常规性行为,宾语名词的意义往往是通指的。

3.动词的指称能力与动词对论元的约束力

动词的指称意义指的是,动词报告事件发生的能力。一个动词如果能够报告一个事件的发生,则动词具有指称能力或指称意义;如果不能报告事件的发生,则没有指称能力或指称意义,如(17)中的“打断”是一个瞬间性行为动词,因此可以报告一个事件的发生,而(18)中的“像”是一个状态动词,没有指称意义:

(17)他打断了我们的谈话。

(18)他像他爸爸。

3.1 动词的指称意义对动词的形态分布特征等的影响

不能表达指称意义的动词比能表达指称意义的动词的句法变化能力受到更多的限制,试比较(19)和(20):

(19)a.他打断了我们的谈话。

b.我们的谈话被他打断了。

c.他强行打断了我们的谈话。

(20)a.*他爸爸被他像。

b.*他正像他爸爸。

c.*他强行像他爸爸。

(19)中的“打断”报告事件的发生,具有指称意义,因此,可以用于被动语态,可以有表示行为方式的状语修饰。但(20)中的状态动词“像”不能报告事件的发生,用于被动语态、进行时态,被行为方式状语修饰都不可接受。

动词的指称能力及其形态分布能力受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1)句法结构和句法功能,如(21~22);2)语义内容,如(23~24):

(21)a.正在考虑你的问题。

b.考虑过你的问题了。

c.你的问题已经被考虑过了。

d.十分认真地考虑了你的问题。

(22)a.考虑到你的问题,增加了指标。

b.增加了指标,考虑到你的问题。

c.*我们正在考虑到你的问题,增加了指标。

(23)a.I've heard the news.

b.*I'm hearing the news.

c.*The news is being heard by me.

(24)a.The court has heard the case.

b.The court is hearing the case.

c.The case is being heard by the court.

(21~24)从反面证明,句法变化反过来影响着动词的指称能力。这表明语义与句法的相互作用。

动词表示状态意义时,没有指称意义。这是因为,状态意义丧失了它在时间和空间轴上的位置[7],比较:

(25)a.He is translating a novel by Thomas Hardy.

b.The novel(by Thomas Hardy)is being translated by him.

(26)a.Greek translates easily.

b.*Greek is translated easily.

c.*Greek is translating easily.

(25)中的translate一般用作行为动词,可以报告事件的发生,因而具有指称意义。但(26)中的中动结构表达的是通指意义,说明事物的状态或属性,故(26b~c)不可接受,因为状态意义的动词一般不用于被动语态和进行式。

3.2 动词指称意义的消失与动词对论元的约束力的减弱

动词丧失指称意义以后,对论元的约束力也随之减弱,如:

(27)a.……你看看,县委周书记都亲自参加的婚礼来了。(注:①(27)~(29)以及一些英文例句引自参考文献或词典,为节省篇幅,不一一注明。)

(27a)中的前后指称不一致,“看看”前面的主语是单数“你”,后面的回指成分是“你们”。显而易见,指称成分在语义上出现了不一致。然而,这是通顺的,因为动词重叠时本身不是报告一个事件的发生,或者说其意义不是指向某个具体行为,更多地表示说话人的态度、愿望等含义,减轻言语行为的力量,达到礼貌、委婉、缓和的目的。这就为“你”和“你们”的指称对象变得不确定、虚化提供了语义上的空间。(27b)中的宾语“你”可有可无。(27)表明两点:一是,动词重叠以后,报告事件发生的能力减弱,主观态度意义增加了,由此而降低了动词的控制力程度,从而降低了对论元的约束力,才产生了前后论元在表达的数量意义上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二是,论元的出现与否已经变得是任意的了,而非强制性的。(28~29)说明,在动结式中,由于只能说明所造成的行为的结果或状态,整个结构的论元的出现与出现的数量都不能独立地由来确定。这两例说明一个共同的问题,动词的语义变化与动词的句法结构和句法能力紧密相关。

英语中也有同样的表现,例如:

(30)中的动词is与there一起构成一个表示存在的构式,同时由于there's的高频使用,已基本固定下来起提示主语新信息地位的作用,因此后面的真主语与be在人称与数上的一致性要求被弱化了。(31)中的that小句中,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而谓语inform没有在人称和数上与主语保持一致。这是因为在该话语中,动词表达的是建议、愿望等的非真实性行为,这样的句式中,动词没有指称意义,因而丧失了对论元的约束力。(32)可以做类似的解释。

动词丧失指称意义后,对论元的约束力减弱,还表现在论元的移位上,如:

(33)她洗干净了衣服

“洗干净了衣服”的深层结构应该是“洗衣服干净了”。现有的表层结构形式经过了类似“了”的移动过程,如:

(34)a.他杀人了(洗衣服干净)。

在中动结构中,整个句式表示通指意义,述谓部分说明主语的特征或性质。真正的施事主语可以隐形,逻辑意义上的受事宾语左移至主语位置充当主语,如:

(35)a.东北大米吃起来香。

b.The book sells fast.

c.The orange peeled easily.

另外,(35b~c)至少还证明两点:一是,句中的时态不是用来报告事件发生的时间,而是用来说明事件在某一时间范围内所处的状态的。二是,由于时态和动词本身都丧失了指称意义,对宾语所处的位置的制约随之减弱,因而真正的受事宾语得以发生移位。

以上论述表明,动词越接近表达状态意义,无论是物理的还是心理的,其指称能力越弱,形态分布特征越少,对论元的约束能力也越弱。动词作为一个范畴的连续体性质决定了它的句法能力的连续体特征。

3.3 名词、动词的指称意义与句法选择的相互制约

汉语中有一种句式叫无定主语句。范继淹[10]发现,这类句式中的谓语都是动词,如果是不及物动词谓语句,谓语要用复杂形式。王灿龙[19]发现,无定主语与状态动词连用,没有什么限制;而和动作动词连用,或根本不能接受,或较难接受。他举例说:

(36)a.一个人在等他。

b.一个小偷吊在树上。

c.一个流浪汉躺在草地上。

(37)a.*一个人打他了。

b.*一个小偷掏包了。

c.*一个流浪汉哭了。

王指出,要提高(37)的可接受性,要么削弱动词动作性,增加谓语的结构成分,即将动作状态化;要么选用复杂形式的无定短语作主语,提高它的可及度和个体化程度,如:

(38)a.一个人使劲打着他。

b.一个满脸横肉的男人从车上冲下来打他了。

(39)a.一个流浪汉一边哭还一边跳舞。

b.一个看上去非常可怜的流浪汉哭了。

王讨论的问题与我们的研究目的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即主语名词短语和谓语在指称意义上要相互匹配。动作动词具有很强的指称意义,报告具体的事件的发生,而无定主语指称能力较弱,故彼此不太匹配。相反,状态动词没有指称意义,不能报告事件的发生,可以与指称能力较弱的无定名词主语匹配。另外,削弱动词的动作性即削弱动作动词的指称能力,增加无定主语的修饰成分即增强其指称能力。如此一来,二者达到了指称意义上的匹配,句法上共现就变得可以接受了。

4.指示词的指称意义的消失与句式的变化

指示词主要有三类:人称、时间和地点指示词。本节主要考察人称指示词指称意义的消失与句法变化的情况,附带考察时间和空间指示词的指称意义的消失对句法结构的影响。本节的考察将表明,指示词的指称意义的变化主要是为了扩展其句法与表达功能,其主要过程体现为语法化。

4.1 人称指示词指称意义的消失与虚指性论元

我们这里主要考察第三人称单数指示词“他”的指称意义的消失与句法变化情况。

作虚指用法时,“他”与“它”,可以互换[16],如(42b)。(40~42)中的“他”(它),都没有确定的意义,或者说表达的是虚指意义,其句法功能仅仅是占据一个论元位置而已。(40a)与(40b)在构式上不同,前者是单宾语结构,后者是双宾语结构。如(40)所示,由于“他”是虚指论元,出现与否在句法上没有多少影响,因为即使虚指宾语“他”或“它”去掉,句子仍然是正确的。但在韵律、语义和语用上却有差异。在韵律上,“他”的出现使谓语部分具有两个重音对峙的韵律特征;在语义上表明整个述宾结构是一个有界事件同时也是句子的焦点[21];在语用上,“他”或“它”是一个表示语气的衬字,使语气变得随便、轻松、俏皮[17],同时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图[21]。(41)可以做出与(40)相同的转换与解释。(42)中的“他”的代词意义基本消失,主要是一个主语占位成分。其中的“他”都可以省略。尤其是(42c)中,“有”的前面一般不出现主语,其惟一的论元出现在“有”后,书面语中常说“有这么个组织”[9]。“他”充当虚指性论元主要用于口语中。

英语中的代词“it”也有虚指性用法,可以用于及物动词后,也可用于不及物动词后,甚至介词后面,补全宾语的位置而已。不过与汉语相似,英语中的it充当虚指性宾语的时候主要用于一些带有口语性质的惯用语中,如:

(43)a.I take it(that)he wants to sell us some stuff.(猜想)

b.Rumor has it that the school burned down.(据说)

c.You may count on it that he will help you.(指望)

d.I insist on it that you tell me what you mean.(坚持)

e.You must see(to it)that children get up in time.(注意)

(44)a.The two boys determined to fight it out.

b.When I see him I'll have it out with him.

(45)a.The last train's gone.Come on,we'll have to foot(walk)it.

b.He escaped,and tramped it home,working at odd jobs.

(46)a.Hotel it,inn it when it is wet.

b.Show them that you too have your pride.Don't let them lord it over you.

如(43)所示,在英语中,有些动词表达特定的意义,需要后接小句时,往往不能直接接小句,而必须先用it占据直接宾语的位置,然后再接小句。如果说it有什么意义的话,则指后面小句的意思。但在形式上,它仅仅是一个补位成分。(44a)中的fight it ont和(44b)中的have it out意义接近,表示“解决争端”、“干出结果来”或“决一雌雄”。(45)和(46)暗示着一种规律,it的虚指用法和补位功能的一个重要用途之一就是用在由名词转换而成的动词后。再比如bus it(=go by bus),leg it(=go on foot; hurry away)。

4.2 指称意义的消失与指示词的用法扩展

“这”和“那”经常不充当指示词使用,起强调和连接作用,获得句法上新的功能与意义,例如(转引自[16]):

(48a)中的“那”与(47a)中的“这”具有相同的用法与类似的意义。“这”表示“这样、这么”,“那”表示“那样、那么”的意义,用在“这/那+一+动/形”的构式中,加强语气。(47b)中的“这”指现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48b)中的“那”与“那么”同义,引进表示后果的小句,起连接作用。(49a)中的“那个”、“这个”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夸张;(49b)中的“那个”相当于一个形容词表达的意义。

英语中的this和that也有类似的用法,都可用作副词,如:

4.3 指示词的想象性指称意义与自由间接引语

自由间接引语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指示词的指称对象往往错位,或是与先行词不一致。但不影响理解。这种句法体现上的变化性是为了生动地再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过程,例如:

5.时态的指称意义的消失与时态照应限制的消失

时态的指称意义是报告事件发生的时间。这个时间成为描写或刻画事件的参照点。在表示态度意义的句子里,时态往往丧失指称意义,这时主句中的时态与从句中的时态照应限制随之减弱甚至消失,如:

在日常会话中,为了表示礼貌或者使话语变得委婉,说话人往往用过去时表示说话时刻的真实愿望与想法,从而达到缓和语气,减少强加于人的感觉,如(54)。(55)中的过去时表示现在或将来的臆想情况或非真实的情况,属于想象中的行为,没有时间上的所指性。然而,这种意义与用法非常有限,主要用于It's time...,I'd rather...,I wish...等结构之后的that分句中。(56)同时表明,时态丧失指称意义之后,时间状语对时态使用的制约作用的消失。

时态丧失指称意义,主要是因为话语语义主观化作用的结果,表达说话人的态度意义。

6.结语

本研究表明,语义与句法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舍的联系。本文中所讨论的问题在一般的文献处理中,往往作为一些特例来处理。事实上,当我们将语义纳入考察的视野以后,就能获得比较统一的解释了。该研究还表明,很多难以在句法上做出理论抽象的问题,在语义这个维度往往能够做出更好的理论抽象。由此,可以认为,句法是很难离开语义而独立运行的,相反句法必须以语义为基础。

标签:;  

指称意义与句法变化_动词时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