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俄罗斯工业企业重组的趋势_工业生产论文

论俄罗斯工业企业重组的趋势_工业生产论文

试论俄罗斯工业企业的再结构化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工业企业论文,试论论文,结构化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俄罗斯工业企业的再结构化,单义是指严重负债的工业企业通过外部机构(主要是债权方)代管财务、参与经营从而使其摆脱困境、恢复生产。广义则是指工业企业在实现自身所有制转换或局部改革之后趋向于进一步改善和协调企业内部所有制结构,进而为适应市场、立足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改变自身经营管理机制的新的连续改革阶段或过程。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一个宏观的、笼统的、总体上集单一的企业化改制向微观的、多方位的、范围趋于完善和内容更为丰富的改革范畴转换的连续过程。显然,只有完成这种再转换,俄工业企业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绝大部分俄工业企业的再结构化过程实现最初的私有化改制或自身局部改革之后就开始了,不过只是在最近一二年里才显现出企业微观水平的内部各个环节、结构的综合改革倾向。

俄工业企业再结构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们是俄国民经济中基本物质生产部门的主体,而且还因为,在俄生产和非生产各领域、各部门的企业中,工业企业的振兴与发展对于国家最终建成市场经济体制是极为重要、也是最为困难的事业。至1998年4月,俄共有34.16万家工业企业(私有和私有化企业已接近27万家)(注:转摘自俄《经济与生活》周报,1998年5月,No.19,第1版。),但其中约有70%的企业亏损。

工业企业的再结构化同样包括4000多家国家拥有不等股份的股份制和剩余的2万家多少有些改变本来面貌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这些公司、 企业所有制结构变化不大(或暂时未变),数量有限,但资产规模仍然十分庞大,其中按市场值在数亿至数十亿美元的自然垄断企业亦不在少数。它们的经营机制如何适应市场环境、它们的产品如何满足市场需求,对于自身生存、对于国家经济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其再结构化的效果直接与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前景和国家经济命运相联系。它们的再结构化主要表现为改变经营机制和调整产品结构过程的深化,但所有制结构转换过程并未终结。

一、俄罗斯工业企业再结构化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效果

俄工业改制企业再结构化几乎包括企业改变产供销和管理结构的所有范围和方面,不过,就目前而言,改革主要集中在企业资产结构重组和改变内部管理结构等几个大项方面。

(1)资产结构重组。首先是企业内部股权结构的重新组合, 基本取向是使外部投资者(股东)在企业中所占股本持续增大,包括国家取消对外国(或侨民)投资者投资资源开采等战略部门企业的部分限制。原先私有化法有关国家在工业企业中的普通股份在一定期限内必须递减直至全部转让的规定为新的立法所取消,这意味着国家在一些改制企业中将作为重要股东长期存在。其次是企业间各种形式的联合、组建企业集团或企业的分割。国家支持工业改制企业、国家独资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外国公司参与组建金融工业集团;支持建立合资企业、企业联合体、母子型联合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无限责任公司、封闭的内部联合的或开放的外部联合的股份公司;支持大中型企业、公司将所属非生产分支企业与自身脱钩,或根据不同职能将原来的公司分割为数个独立的但又相互联系的企业主体。再则,扩大资本经营范围。在国家基金市场启动后,有条件的企业、公司争取成为上市公司募资,提高自身的市场值和产品的市场份额。1997年起正式实施公司欠国家债务(税收款、罚款等)延期偿还的债务再结构化方针和实施企业固定资产价值根据市场标准重新评估制度,等等。

(2)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的重组。主要包括:建立保护股东利益、 特别是保护企业外部股东利益机制;培养市场型企业管理人才,由外来高级管理人员担任企业主要领导,逐步淘汰企业原行政领导人员;在建立市场型领导班子基础上制定符合市场要求的企业发展战略,对具体生产和经营活动作出正确决策;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企业财会制度和高效率的资金管理机制(包括财务公司);建立具有较高透明度的可靠的企业综合信息系统,倾向于建立计算机管理网络;建立有效的国有股委托管理制度,除政府派出专员进驻企业行使监督责任外,引入委托管理机制;引进外部管理和外部咨询机制,在企业濒临破产的情况下,接受外部机构对企业生产和财务实施管理。

近年来俄工业企业的再结构化取得了一些效果,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改制企业所有制结构状况向适应市场环境倾斜。首先, 在改制企业中,外部股权(除了国家股)比重趋于增加、内部持股比例逐渐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搞活经营。其次,企业联合和集团化趋势加强,其中包括,在短短数年里,经注册的金融工业集团从1993 年的1家(由20户企业和1家银行组成)发展到1998年初的75家, 它们联合了1150家企业,50家大银行,500万职工,并着手实施总额650亿新卢布(100多亿美元)的200个投资方案。(注:俄《经济与生活》周报,1998年3月,No.11,第8版。)再则,企业资产的市场值迅速增加。例如,在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向外国投资者出售部分股权、在国际基金市场上发行公司债券以及积极参与国际天然气项目合作情况下,自身资产的市场价值由1996年的79亿美元,猛增至1997年的319.5亿美元。 除此之外,俄罗斯1997年被列入世界500强的“俄统一电力系统”、 “鲁科伊尔石油”两家股份公司也是工业企业。(注:俄《经济与生活》周报,1998年5月,No.19,第6版。据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1998年6月26 日股东年会传出的消息,最新清产核资结果表明,该公司的资产值为 430亿美元。参见《金融消息》1998年6月30日,No.46,第2版。)

(2)企业市场管理人员培养、现代化管理手段趋于加强。国家、 社会组织和企业主体均开始重视市场型企业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出现企业行政管理职能由具有专业知识和市场管理素养的人员担任的趋势。为了解决市场管理人才奇缺矛盾,俄罗斯政府实施了每年派遣5 千名人员出国培训计划,大学里开始设立相关的经济管理学科和教研室,而俄罗斯私有化中心则为俄罗斯1.6万家大中型私有企业各配备5名中高级市场型管理人员积极策划。从企业管理的形式方面看,随着改制企业股份和所有制结构经常性变更,除了一般企业倾向于为自身构筑新的独立的行政管理体系外,母子型公司管理和外部委托管理等形式开始推行。从企业管理设施建设方面看,一些先行一步的大企业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系统,实施企业内部财务结算,生产、供销、市场分析,存录干部信息档案和企业文件等计算机处理。实现目标的手段还包括,企业开始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信息的真实透明,许多企业(特别是合资企业)在政府作出改革企业簿记结算制度之前就已经开始实施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清算制度或在企业内部实施两种簿记方法。

(3 )在积极改善企业所有制结构和按市场要求实施企业现代管理基础上,一些重要工业企业的产品结构、产销网络结构有了明显改善。主要表现为,一些原先具有较好工艺基础、产品尚具有市场潜力的企业,在调整产品生产结构、重建销售网络以及得到国家和社会组织帮助之后,产销经营状况明显好转。例如,前苏联著名的高尔基汽车厂在改造为股份公司后采用现代管理模式,根据农业经营主体变化情况,及时压缩在农村市场已经无销路的中型卡车生产,开发适销对路的汽车新品种20多个,从而既避免了积压,又满足了市场需求。1996年以来,公司的生产连续两年以两位数字增长,公司每年为技术改造投资2亿多美元, 并在吸纳各类投资5亿多美元基础上着手再建一座年产15万辆轿车的工厂。 (注:俄《经济与生活》周报,1998年2月,No.9,第27版。)其次,企业同自身所属非生产性社会机构、公用住房设施分离的过程已经启动。此外,工业企业开始更多关注自身的多种经营和规模经营,为建立产供销网络建立分支、下属机构或改变自身组织结构形式。

二、俄罗斯工业企业再结构化的不平衡态势及其基本原因

总体上看,俄罗斯工业企业的再结构化尚处于摸索阶段,带有较多的自发性、盲目性。俄最高权力机关最初对企业再结构化的关注也不是出于对经济改革发展战略的整体考虑或制定有完整纲领,很大程度上属“堵烟”需要,因此发展呈不平衡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企业内部结构改革不平衡。就目前而言, 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内部再结构化发展的各个环节往往不处在同一水平,有的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比较到位,但经营状况或管理改革尚未达到相应水平;有的企业因产品有市场,经营状况较好,但管理水平不一定符合市场要求;有的企业有较好的经理和专业人员,但同股东的协调、遗留问题的处理未必顺当;同样,有的企业领导人在某个方面有专长,但未必有能力使企业改革达到适应市场环境的程度……总之,以目前标准较系统地实施再结构化的企业很少,而刚开始进行局部结构再组合的企业则为数众多。

(2)企业间再结构化水平、发展程度差异极大。 据俄有关专家估计,目前俄罗斯只有1/5的企业具有市场特征(注:俄《经济与生活》周报,1998年2月,No.9,第1版。),这意味着有4/5的企业尚处于旧的经营范畴。其实,即使在1/5这部分企业中,仍然有许多严格说来不能称作为完整意义上以市场为主体的企业,而带有较多的水分。在工业企业管理设施建设方面,当石油和天然气部门有40多家企业在三年前开始用第一代“格拉克基卡”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企业基本管理时,甚至与工业企业资本关系密切的俄罗斯基金市场尚未实现交易网络化,更不用说绝大部分工业企业管理设施的普遍落后状况了。同样,当俄罗斯联合进出口银行主席弗拉基米尔·波塔宁宣布建立“英捷罗斯”财务公司,打算实施对联合进出口银行和同名的“英捷罗斯”金融工业集团范围内的工业、金融和报业三大经济业务组合实现资产计算机管理时,尚未有俄罗斯国内最先进的企业管理样式为其企业管理结构的现代化提供—借鉴。总的来说,近些年里俄经济运转状况较好的大多数金融工业集团的内部管理仍处于现代管理的“胚胎状态”(注:俄《经济与生活》周报,1998年5月,No.19,第1版。)。还应该看到, 各企业的财政状况存在着极大差异,在投资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许多企业的生产资金甚至逆向流入金融市场。此外,尚有许多负债累累、实际上早已破产的企业仍然维持着正常生产经营的外表。

(3)再结构化各环节发展的不平衡。例如,当企业资产重组、 企业内部管理改革开始为企业普遍关注、改革力度趋于加强的情况下,企业的劳动工资制度、职工养老、医疗制度等改革仍然浮于表面,而对于企业振兴极为重要的工艺革新甚至未被大多数企业提上议程。此外,工业企业作为欠财政债务主要部分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债务再结构化并未使问题消失),企业冗员问题亦难以根除。

现时俄罗斯工业企业再结构化发展的不平衡有着众多原因,不过最主要的原因可归结为两个。

(1)主观上,俄罗斯社会的市场观念、市场经济意识普遍滞后。 俄罗斯人曾经在70多年时间里生活在近似于没有市场的社会里,领导企业遵循的是30年代的哲学基础和管理方法,加上当时的社会具有很大的封闭性,使得大多数俄罗斯人缺乏市场经济知识,缺乏市场思考和行为习惯。虽然从80年代中期起前苏联开始尝试市场改革,许多小企业率先改制,由私人承包或者赎买,但这在当时对社会的影响十分有限,改革基本未涉及大中型工业企业。从1992年起俄罗斯虽然实施了激进的市场改革方针,并且在短短的6 年时间里使国内的私有和私有化企业在各种所有制企业中的比重升至75%以上,国有工业企业在工业企业总量中的比重降至60%以内(注:根据俄国家统计委员会截止至1998年4月1日的有关统计测算出,同注1。), 但激进的所有制转换并未能使俄罗斯企业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意识有相应的急剧转变。缺乏专业的市场型的企业管理人员使得众多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在改造为公司制后基本保留了原料消耗型、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传统保守的经营思路。从许多俄罗斯人有意无意地把现在已改制的公司仍然称为“苏联公司”,把苏联时期曾担任厂长经理、现在仍然占据企业领导岗位的人们称作“官僚主义培养的干部”可以看出,众多改制企业的生产行为方式和企业领导人的经营意识未有多大改变,传统保守的经济观念仍然有着厚实的社会基础。

传统的领导方法和经营习惯使得工业企业的再结构化进展极其缓慢、顾此失彼。市场意识的滞后效应还将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俄罗斯微观经济领域屡屡得到表现。

(2)客观上, 俄罗斯外部环境建设(包括制度建设)落后于工业企业再结构化综合倾向、趋势和要求。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最高立法机关和政府在最近一、二年里为工业企业的再结构化制定、修改补充和出台了一系列各别的法律和政策,其中包括:国家颁布的股份公司法、新的企业破产法,杜马对金融工业集团法和私有化法的补充修改,政府对企业向国际簿记结算标准过渡和重新评估企业固定资产的决定,等等。但即使包括以前的和正由立法机关和政府积极筹备的有关立法文件(如国家税典、私有化企业建筑地块非国家支配等相关议题)在内,它们对于工业企业的再结构化仍然远非充分和完整。一方面,这些法律和政策给予或将给予企业再结构化以积极促进和推动,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俄最高权力机关对于工业企业的再结构化从一开始就缺乏完整的战略和长期实施纲领,对于企业改革如何系统和深化十分朦胧。正因此,随私有化而出现的诸如企业拖欠巨额债务、经济犯罪等达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其次,企业的再结构化过程和效率明显受制于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国家的通信设施、市场管理网络化程度仍然极其落后,形不成同一些企业先进设施的系统配套。同样,国家基金市场交易设施、道路交通和通信设施、产品供销网络设施的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企业资本结构、生产和产品结构等改革的均衡发展。

可以认为,俄罗斯工业企业的再结构化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是不平衡的、发展极其缓慢的。在一小部分企业的再结构化倾向于全面和综合、并开始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同时,绝大多数企业在这一领域则还在艰难摸索。

标签:;  ;  ;  ;  ;  ;  ;  

论俄罗斯工业企业重组的趋势_工业生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