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与群众文化的辩证思考论文_沈亦红

广场舞与群众文化的辩证思考论文_沈亦红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文化站

【摘要】:广场舞是群众自发参与,以娱乐身心和锻炼身体为目的群众文化活动。是当代社会群众参与面最广、内容和形式最为丰富的自发性活动,它不但体现一个地方群众文化繁荣发达的程度,也体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它对群众文化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市民对其褒贬不一;因此需要需要文化部门的积极参与,要将广场舞纳入群众文化的管理范围,合理引导。

【关键词】:广场舞;基本特征;影响力;

广场舞是一种群众自发参与,以娱乐身心和锻炼身体为目的,以特殊的表演形式、热情欢快的表演内容、以集体舞为主体的非专业性的舞蹈艺术表演活动,因多在广场聚集而得名,融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参与者多为中老年人,其中又以妇女居多。广场舞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舞蹈,是专属于人民群众的舞蹈,因为民族的不同,地域的不同,群体的不同,所以广场舞的舞蹈形式也不同。本文以广场舞与群众文化的关系为重点,着重讨论广场舞对于群众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在广场舞的发展过程中文化部门应如何作为等。

一、从广场舞的属性看,它属于群众文化的范畴,体现一个地方群众文化繁荣发达的程度,也体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

广场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们交往、休息、娱乐、观赏等活动乐园和载体,已经融入市民生活的一部分,群众文化在广场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在家中看电视、早晚散步,迫切需要一种既能锻炼身体,又有艺术情趣的表演形式来抒发情感、活动身躯,广场舞因此应运而生。尤其是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健身美体的重要性,广场舞因为融合了锻炼和娱乐的双重功能,逐渐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

本文所说的广场舞不是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歌舞集会或节日活动,是目前流行于城市社区或广场的一种健体强身、娱乐身心的集体舞蹈,从广场舞的属性看,它属于群众文化的范畴,具备群众文化的基本特征,但又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

一是它的自发性。广场舞是中老年市民自发性进行的,刚开始时,多选择公园的开阔地或城市广场一角,场地都不是非常的正规,但许多市民群众自发参与,相对有固定的时间,且都是自带音响设备。舞蹈团队中还有不少人主动从网上看视频学习舞蹈,甚至自费到外地“取经”,学会后教大家,因而使广场舞的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多。

二是它的集体性。广场舞蹈是群众参与性很强的表演艺术形式。表演方式都以集体舞出现,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场面红火热闹。广场舞蹈一定是在广场上表演,表演场地一般都比较宽阔,表演人数查对较多,所以广场舞蹈一般都是以集体舞的形式来表现的。

三是它的娱乐性。广场舞是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载体,市民群众参与的时候纯粹是一种娱乐,一种健身,在这里不用追求名利,不分身份的高低贵贱,大家彼此平等,可以宣泄自身的情绪,还能够体现自身的价值,同时观赏者也得到精神享受。

四是它的灵活性。广场舞的灵活性很大,没有时间限制,完全跟随群众的选择。广场舞舞蹈动作并不复杂,学起来容易,能满足广大群众的喜好,舞蹈队形的变化也比较简单好看,使初学者不会知难而退。此外,广场这个表演环境不可能有很好的布景舞美来体现很复杂的表现内容,因此整个舞蹈队形和结构相对简单。

五是它的广泛性。广场舞现场气氛非常的热闹,参与人员一般也比较广泛;广场舞的舞蹈内容也是非常欢快的,能够让大家的情绪不自觉的高兴起来,驻足观看的行人也很多。广场舞适应人群极广,任何一个人,随时都可以到场和离场,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舞蹈。

广场舞作为当前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来源于群众,又扎根于群众;广场舞是群众性的艺术表演活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人类生活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是舞蹈,可以说广场舞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广大人民群众是广场舞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因此,也可以说,广场舞的繁荣和发展,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盛泽镇地处江浙交界和太湖之滨,是全国闻名的丝绸之都,广场舞起步早、发展迅猛,镇区的仲英文化广场,每晚都有好几支舞蹈队在广场跳舞,镇上组织广场舞大赛,每个村都有代表队参加,其中“追梦舞蹈队”还在全国性广场舞比赛中获奖,并把广场舞跳到了香港等地。

二、从广场舞的影响看,它对群众文化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市民对其褒贬不一。

广场舞作为用音乐和舞蹈堆砌的百姓广场艺术,以其质朴的表现形式,良好的互动氛围,高效的健身效果受到各年龄段,尤其是中老年舞蹈健身爱好者的认可与喜爱,因为它适应了广大群众对文化的一种追求,因而产生了强有力的正能量,对于促进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一,由于广场舞有调节情绪、调节生活、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能够广泛吸引市民群众自发参与,调动了群众参加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广场舞的参加人群多为中老年人(妇女占大多数),这部分人大部分都已退休在家,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空巢老人,他们参加社会活动少,社交面比较窄,许多人平时闷在家中,难得有接触社会的机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广场舞的兴起为他们创造走出家门、接触社会的平台,使他们对早晚的生活有了盼望,他们甚至对广场舞这个临时的、松散的集体有了一种归属感,对遇到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活动的老舞友、老姐妹有一种说不出的牵挂。由此她们对贴近基层、贴近生活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也会产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因为觉得自己还是集体的一份子,不再是一个被社会遗忘的人。

第二,由于广场舞具有健体、健心、健脑、健美的作用,能够让市民主动融入热烈的活动氛围,给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带了许多有益启迪。广场舞一般都在是在美妙悦耳的音乐旋律中进行,舞蹈动作整齐协调,要求参与者精力集中、情神专注,对形态、姿态、健康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经常加入广场舞排练是一项很好的形体练习,能够提高人体的协调能力,锻炼身体的各个部位的肌肉群,以及增添骨骼的骨密度,具有十分积极的健美效果。此外,广场舞的舞蹈动作虽然简单,但也讲究艺术与美的结合,体现美的姿态、美的造型,给人们艺术陶冶和美的享受。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既需要广大参与者能够融入活动氛围发中,更主要的是要通过活动让他们得到精神享受,这样他们对参与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才有更大的热情。

第三,由于广场舞是一项节奏明快、动作整齐的集体活动,有较强的感召作用,能够凝聚人心、潜移默化,可以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特殊功能。广场舞之所以能够不断壮大队伍,吸引更多的参与者,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不是通过哪个组织的刻意宣传,将广场舞的作用有意夸大,而是一种潜移默化,让参与者通过自身的体会,切身感受跳广场舞的好处。开展群众各种文化活动,目的也是重在发挥潜移默化的功能,让广大群众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启示。

如果说广场是城市的客厅,体现着当地的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那么广场文化、群众文化就应该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它增加了城市的动感与色彩,彰显了一座城市的活力与个性,从而成为当地文化的象征,成为市民精神的寄托。广场舞的流行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提升、人民文化素养和健康意识提高的体现。但是,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一方面,广场舞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广场舞已经被越来越多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肯定;另一方面,因广场舞噪音而引发的扰民问题也成为公众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广场舞爱好者抢地盘、拼音量、以噪制噪,各地抵制者大多以温和劝慰,也有以鸣枪、泼粪等过激方式表达抗议,引发了许多纠纷。

三、从广场舞的发展看,它需要文化部门的积极参与,要将广场舞纳入群众文化的管理范围,合理引导。

有人说,文化是一种力量,它可以小到是一项简单的跳舞活动,也可以大到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影响城市文明建设。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要层次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广场舞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它不仅仅是一种自发的群众文化活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文化发展的渐进,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欢乐祥和、健康文明的社会文化氛围。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广场舞活动中,群众的幸福指数得到了提升,精神生活得到享受,这也是文化部门和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

广场舞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无所不在群众文化活动紧密相连,它本身是一种自发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由于它自身的缺陷,给文化部门如何管理社会文化活动提出了挑战。2015年9月,文化部、体育总局、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其中强调,要加强对广场舞活动的规范管理,结合实际制定人性化、针对性强的广场舞活动管理办法、活动准则或文明公约,将纳入当地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一要积极倡导科学健康的方式,引导市民正确认识广场舞。广场舞虽然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普及,但参与率还不是很高,很多人对广场舞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只是一群老大妈的闲时消遣,不适合中国人特点。其实广场舞带给中老年人的不止是无聊时的消遣,它有着健身的功效,还能消除紧张的情绪和缓解压力,练习者在优美动听的音乐、美妙的舞姿中,消除疲劳、陶冶心灵,感受到愉快的情绪,从而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除此之外,跳广场舞还有利于减缓记忆衰退的速度,通过练习以及对大脑神经的不断刺激,来减缓记忆力减退的生理现象,达到良好的健脑效果。因此,从强身健体的角度去看待广场舞,应该是一种良好的锻炼方式,值得普及推广。要积极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消除社会对广场舞的歧视和误解,为广场舞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要加大社会文化设施的的投入,不断改善广场舞的条件。跳广场舞需要场地,也需要相应的配套设施。目前,城市的条件好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好于经济落后地区,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文化及相关部门应从群众需要什么、政府就为他们提供什么的高度不断加大对社会文化设施的投入,努力改善市民广场及相应活动场所的硬件条件,使广大群众能够不因场地及其他条件的限制,快快乐乐地跳舞,高高兴兴地锻炼。

三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广场舞健康发展。要加强制度设计,政府和文化部门应正确看待现有的广场文化活动,通过“管放结合”的形式,对广场活动进行有效引导、扶持规范。要坚持“以人为本”主方针,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加强广场舞的规范管理要顺势而为,重“疏”不重“堵”。目前,有些地方在广场舞的活动时段、音响音量、乐曲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制定了相应的规章规定,在管理上迈开了实际的一步。

四要加强对广场舞的组织管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要加强联动管理,文化、公安、环保等部门应齐抓共管,联动推进;相关部门和单位要为广场文化活动的健康、规范、有序发展提供场地、培训、志愿服务等软硬件方面的支持。目前,一些地方把广场舞列入当地群众文化发展规划,列入比赛项目,值得提倡和推广。文化部门应当通过成立广场舞协会、举办广场舞骨干培训班等措施加强对广场舞的引导和管理,切身发挥好文化引领作用。

群众文化是指广大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场舞无疑是群众文化的典型活动,作为政府设立的文化主管部门,对于广场舞的普及、推广和发展,承担着重要的引导和管理责任,必须按照发展群众文化的要求和社会功能,纳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为广场舞营造科学、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广场舞这棵绚丽多彩的群众文化花朵开得更艳丽。

参考文献

[1].赵军辉;唐炎.全民健身的现实问题与发展建议——从广场舞纠纷谈起[J].

体育学刊,2015,(01)

[2].王芳 .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12(29)

论文作者:沈亦红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2

标签:;  ;  ;  ;  ;  ;  ;  ;  

广场舞与群众文化的辩证思考论文_沈亦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