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知识经济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我们应该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继续发展职业教育仍然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点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尤其如此。
具体分析,在我国倡导发展知识经济的同时继续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动因有下列几方面。
第一,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不等于普及化。
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种明智的政策选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不等于普及化,也就是说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按照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习惯标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意味着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占到同龄人口的35%以上,发达工业国家1992年的发展数据为36%(美国1980年为56%,1992年达到76%;1992年德国为36%,英国为28%,法国为46%)。换言之,即便是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知识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发达工业国家,仍然有60%以上的青年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需要通过职业教育来准备今后的职业生涯。而且西方国家近年来出现了在高等教育之后接受职业训练的新的发展趋势。这一切都充分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继续高度重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第二,高科技是知识经济的发展核心,但不是知识经济的全部,知识经济的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仍然以中低技术为主。
知识经济的主要内涵是以高科技突破性发展为核心和广泛应用为基础,带动一大批中、低技术共同发展而产生的全面的社会经济生活。高科技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并不是知识经济本身,也不是知识经济的全部。发展经验表明,在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产业及其就业的比重仍然较低,相反,绝大部分的产业和就业仍然集中在中低技术产业领域,大量中低技术直接构成了知识经济的主要产业内容和就业岗位。知识经济的发展,既需要高素质的科技开发人才,同时也需要大量技术熟练的富于生产创新的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和实际操作人才,还需要大量改造传统低技术产业的人才以及大量低技术操作人才。与此相适应,以高技术推广应用和中低技术产业发展需要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职业教育和训练仍然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知识的物化,客观上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专门的人才队伍。
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对知识的创造和物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的物化也就是知识的应用,也就是科技成果的推广和产业化。这一过程直接联系着科研创造和生产加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而且十分重要的过程;没有这一过程,再先进的科研成果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也是有限的。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掌握着一定工艺水平和加工能力的生产队伍是十分必要和关键的,他们是最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者,也是社会生产水平的直接体现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我们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倡导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重视工艺技术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第四,典型的知识分类表明那些关于技能和能力以及实践经验方面的知识必须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和训练来获得。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知识的典型分类将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know-what)、原理性知识(know-why)、技能性知识(know-how)和社会性知识(know-who)四大类,显然,其中的技能性知识和社会性知识必须通过专门化的职业教育和训练来获得。也就是说,就知识的本质分析。知识经济的发展也是无法排斥职业教育的。
第五,12亿人口的特殊国情,直接决定了就业安置将长期成为全国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
12亿多人口的现实国情要求我们的教育仍应继续坚持普及义务教育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向,职业教育仍应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尽管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就绝对数量而言,即便是在高等教育充分发展之后,估计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仍然是人口中的少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不等于普及化,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接受高等教育;大多数青少年在完成义务教育后仍需通过职业教育来寻求自己的发展。另外,发展规律表明,职业教育始终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而且必须主动适应并服务经济发展需要。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带来就业岗位的周期性变化,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应该看到,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困难只是暂时性的,经济发展正在逐渐走出低谷,新的发展扩张必将到来,而且可以预期,因此,为着两三年后就业服务的职业教育应为今后的经济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做好充分准备。
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的现行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面临着全面改革的选择。具体而言,建议我国职业教育选择的主要发展对策是——
一、全面改革现行教育体制,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相互衔接、良好沟通的多功能民主化教育体系。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属于教学内容上的区别,而不应是教育体系上的区别。现行教育体制中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不仅属于内容上的区分,而且更属体系上的割裂。这种人为地将教育分割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相互独立、相互封闭系统的教育体制,已从根本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相互衔接、良好沟通的多功能教育体系,将是一种合理的改革选择。在这种新的教育体系中,接受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后选择哪一层次上的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应属于个体发展的自由。教育系统只有考核甄选参考者能力的权力,没有选择参考者出身的权力。
二、大力改革高等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逐步推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社会化。
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社会化已是大势所趋。由此论及,目前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讨论和试点,其意义远不仅是传统的中等层次为主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更不应局限在职业教育自身体系完善的立场上来讨论和规划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试点其实质是高等教育多样化和社会化改革的前奏。
然而,根据两年来的试点情况分析,发展形势并不乐观,关键在于试点工作尚未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的关系:
1.背靠高校与依托行业的关系。现在试行的普通高校办职业学院的二级学院发展模式,有脱离行业的危险;而脱离行业的高等职业教育究竟会有多大的职业特色和发展优势,很值得怀疑;另外,借用普通高校传统师资队伍的职业学院,如何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技能,仍然是一个谜。
2.高职与大专的关系。高职与大专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上究竟有什么显著的区别,二者究竟有多大的不可替代性,现在仍然是一个无法讲清楚的事情。目标不是十分清楚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办出特色,是现在许多人怀疑和不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原因。
3.高职与中职的关系。从逻辑上讲,高等职业教育无疑应该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但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又完全以脱离中等职业教育的二级学院模式发展,因而二者一时难以有效地沟通,中职的教学内容与高中的考试内容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高职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有向高等职业教育考试要求靠拢的趋向,如此发展下去,中等职业教育有可能演化成新的升学竞争教育,这实质上是职业教育的异化,从根本上有违职业教育的发展主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有些高校之所以热衷高职的试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职的招生计划和收费标准可以给学校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从而有利于改善臃肿的教师队伍的生活状况。
为此,建议高职试点的方案设计和政策选择应有系统安排。其一,应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连续性和持续发展。为此,高职的目标和定位应尽快明确。就职业教育而言,发展高职的目的应是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继续发展和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而不应是否定或者冲击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试点和发展应充分考虑职业教育本身的连续性。其二,高职目前的扩张正值高中后的升学高峰和就业高峰时期,但是在高峰过后如何保持持续发展,届时是否会出现高职教育资源的过剩,过剩的高职教育资源如何优化配置,目前应有通盘的设想和规划。
三、调整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如前所述,知识经济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只需要清一色的高等教育人才。其实,在高科技牵引下的知识经济包含有庞大的中、低技术产业群,存在着大量简单操作生产岗位和技能性服务岗位,这些岗位一般并不需要从业者一定要具备高等教育水平。另外,知识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并存的多元经济结构将是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发展形态,在中国尤其如此。这一切都表明,中等职业教育仍将在较长时期内直接构成社会人力需求的重要部分。
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中心城市当前的发展情况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是目前各地职业教育的发展主体。但是随着人们教育需求的明显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在较大范围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过剩。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在目前的发展中较普遍地遇到了一些问题。概括地讲,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学校发展方面的各种制约和不合理;其二为中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取向的不同意见和争论。后者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中等职业教育学制的不同选择上。目前看来,主要的观点有下列几种:
1.分化发展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应适应社会形势,采取分化发展或分化瓦解的策略进行调整。即部分发展基础比较好的三类学校尤其是国家级重点学校在继续办好原有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升格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其余统一改制为中等职业学校。取消中专层次的教育。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职业教育的连续性和高等职业教育办出职教特色,但无疑会削弱现有中等职业教育队伍,甚至引起中专升格热,并引起整个中等职教队伍的震荡。
2.三校合一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三类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同一种类型的教育,应该统一名称、统一规格、统一学制。具体为以中等专业学校学制为基础改造中专、技校和职业高中三类职业学校,改造后的中等职业教育不再区分中专、技校和职高,统一规格为中等职业学校;在改造过程中,原来基础较差的三类学校定位为职业预备教育。由于中专的基础在三类职校中相对比较好,因此以中专为基础进行三类学校合一的调整,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但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对基础比较薄弱的技校和大批职业高中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如果技校和职业高中整体提高向中专看齐,无疑需要大批投资,而且教师队伍建设一时也难以跟上;如果与中专有差距的学校降格进行职业预备教育,牵涉面肯定会很大,无疑会在整体上冲击甚至削弱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3.稳定发展观。持这种观点者认为,三类中等职业学校具有一定的岗位区分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取消其中某一类教育的条件尚不成熟。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困难,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及结构调整有关,新一轮经济扩张必将到来而且是可以预期的,因而应该保持职业教育事业的适当稳定,并在稳定的基础上寻求继续发展,为即将到来的新一轮经济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4.强化发展中专观。持这种观点者认为,中等专业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经验,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和不可替代性,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坚。目前中专生在企业里仍然较受欢迎,一些学校的毕业生仍然供不应求,尤其是许多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还很缺少中专毕业生,而且企业普遍反映,中专生比较稳定,未来的高职生究竟如何还是个未知数。因而不应该取消中专教育,也不宜将中专教育与技校和职业高中混同,而应该加大力度强化中专的发展。目前来看,强化发展的主要手段应是允许有条件的中专学校和有条件的专业实行五年一贯制或六年一贯制的课程计划,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5.普职合一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现代社会尤其是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高中阶段存在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和必要性,因此,应适时改变我国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独立分设的传统,积极发展普职融合的综合高中。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高度重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目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重要的教育战略选择。由于行业和专业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现有教育结构的调整以及未来政策的制度应有一定的区分性和针对性。比如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业中的技术工人的培养可考虑实行以中专为基础的三校合一的培养模式,而目前许多三类学校较普遍开设的文秘、财会等服务类专业则可考虑实行以职高为基础的三校合一的试点。又如在专业正规化建设方面,中专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因而应该成为职业高中和技校的发展示范;但是职业高中在服务经济建设,适应市场需要方面则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技工学校在与企业合作,切合企业实际需要方面的优势也是其他学校所难替代的。
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具体地讲应在下述几个方面有明显的突破:其一,优化课程结构,精简传统课程,编写新的核心课程,加强关键性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其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三,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这里的关键问题不是招用几个硕士、几个博士,而是要从根本上调动他们专心教学、研究教学的内在动力。
四、坚持多元化发展方向,选择集团化发展模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多样化、多出路发展职业教育。
一方面,继续坚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后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开展普通高中教育、职业学校教育和普职渗透教育等多种类型教育,同时下大力气深化高中阶段数学内容和考试制度的改革。切实构建义务教育阶段后教育发展的立交桥,打通各类教育的沟通渠道,营造真正民主化的有利于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体制。
另一方面,继续坚持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实施以中职为基础、中专为骨干、三类职校和各种培训并存、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贯通的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模式,多层次、多功能、多渠道、多出路办学。职业教育集团是地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中心,同时开展一定的社会服务、科技开发和推广活动,从事一定的生产经营。职业教育集团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开展中专、技校、综合高中和职业高中等多种类型的初、中等职业教育,同时有与中等职业教育相贯通的一定规模的高等职业教育,有多种形式、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多种层次的职业培训。职业教育集团是地区的教育产业集团,实行市场化运作,它的发展可以多渠道筹措资金,条件成熟时也可以上市融资。
五、全面开展多功能的职后培训,推动职业教育的终身化。
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经济生产和职业生活变化频率的明显加快,要求每一个从业者经常处于学习状态,不断接受、适应新事物、新观念,并不断创造新成果。为此经常接受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职业培训,将成为一个人终身所面临的事情。因此,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提供一个灵活多样、富有成效的职业培训体系;需要构建校内、校外教育一体化,职前、职后教育相沟通的,灵活有效的大职业教育体系。
六、面向全国甚至面向全球教育市场,实行职业教育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
尽管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在沿海部分地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饱和,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许多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仍然十分稀缺;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较,我国沿海地区的职业教育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因此,着眼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考虑沿海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使用,尤其是着眼于全国市场积极探索教育资源的跨地区转移和优化配置,在当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