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丹 焦晓民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加之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生活压力较大,更易导致气血不调,影响津血运行,津聚为痰,血凝为瘀,继则痰瘀互结,发为高血压病。从“痰”从“瘀”治疗高血压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关键词】痰瘀互结;高血压病;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217-02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学对类似此病症状的记载大多散见于眩晕、头痛等篇中, 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曰: “太过则令人善忘, 忽忽眩冒而巅疾”,明确指出春脉太过所致, 眩晕、头痛、眼花、耳鸣、健忘等头部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说: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也即内风理论。《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 有“风火皆属阳, 多为兼化, 阳主乎动, 两动相搏, 则为之旋转”的论述。眩晕和头痛可单独出现, 亦可同时互见。以上文献记载了与高血压病相似的一系列症状, 并指出了病位、病因、病机。
1 痰瘀互结型高血压
高血压病历代医家对其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病机阐述较为丰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疾病谱的变化,痰瘀互结型的病机不能小觑,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尚存在很大的比例,尤其是基于本虚基础上的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是临床中常见的类型。一项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类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将高血压病分为肝阳上亢、肾阴亏虚、肾阳亏虚、阴阳两虚、气血不足、风痰上扰、瘀血阻络和痰瘀互结、毒损心络八个证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痰瘀互结、毒损经络证在高血压病中居首位( 44.6%,不考虑其兼夹证类时为55.77% )[1],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了痰瘀互结证在原发性高血压病中的重要地位。
2 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长期过食肥甘厚味,饮食失节,或好逸少动,食滞不消,损伤脾胃,聚湿生痰,痰浊留滞于络,气血运行不畅,有痰必致瘀,痰瘀浊毒互结,损伤络脉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症变化。正如叶天士所言:“邪与气血两凝,结聚络脉。”痰浊闭塞,气血郁滞,出现眩晕、头重身困、胸闷痰多、口黏纳呆、舌质紫黯或见瘀斑、苔腻、脉弦滑等症。此证多见于年轻患者(如肥胖、过量饮酒、高脂血症等)。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影响其它脏腑,致脏腑功能虚损,络脉损伤,变证丛生,可以兼见肝肾不足、水不涵木、阴损及阳等证,多见于老年患者。
2.1五脏与痰、瘀
古人对于痰的认识极为清晰,但是对于瘀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能看见的瘀血方面,被包涵在扩大了的痰的范畴中,没有将痰与瘀区别开来,并深入研究认识。就像明代李梴《医学入门?痰》中指出很多证类没有明显区分:“但痰证初起,头痛发热,类外感表证,久则潮咳夜重,类内伤阴火。又痰饮流注,肢节疼痛,类风证……人知气血为病,而不知痰病尤多。生于脾,多四肢倦怠,或腹痛肿胀泄泻,名曰湿痰。若挟食积瘀血,遂成窠囊痞块,又名食痰。留于胃脘,多呕吐吞酸嘈杂,上冲头面烘热,名曰火痰。若因饮酒,干呕嗳,臂胁痛,又名酒痰。升于肺,多毛焦面白如枯骨,咽干口燥,咳嗽喘促,名曰燥痰,久为老痰、郁痰。又七情痰滞咽膈,多胸胁痞满,名曰气痰。迷于心,多怔忡颠狂,梦寐奇怪,名曰热痰。动于肝,多眩晕头风,眼目瞤动昏涩,耳轮搔痒,胁肋胀痛,左瘫右痪,麻木蜷跛奇症,名曰风痰”。根据症状可以看出食痰、火痰、燥痰中可能就间夹着瘀血的存在,而久病入络,老痰、郁痰、气痰中一定有血瘀,心主血脉,肝藏血,故而热痰、风痰也会有瘀血的混杂。
2.2痰瘀互结
古代文献中不乏关于痰瘀互结之论述,从与肝、心、脾、肺、肾五脏相联系的病症到内外妇儿均有体现。清代喻昌《医门法律?虚劳门?虚劳脉论》指出了肝脏因痰瘀致病和治法:“若肝有积痰瘀血,结热而劳瘵者,其太冲脉必与冲阳脉不相应,宜以补阴药,吞当归龙荟丸”。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证治类?痉厥癫痫(奔豚)》中说:“经曰心营肺卫,又心主知觉。心包络之脉,为痰血所阻塞,则心之机神停滞而无知矣。是营气壅实,而卫气力不足以推荡之,蓄积以致此也。又心与小肠脉络相通,小肠脉中有凝痰瘀血,阻窒心气,亦发为癫也。厥之病,气实而血虚;癫之病,血实而气虚。其邪皆实,其正皆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就已经指出了痉厥癫痫都是因为心包络被痰浊瘀血所阻塞,清窍不通所致。这些都表明了古人在疾病的治疗中对痰瘀很重视,在痰瘀互结的病机演变、疾病治疗方面也有了一定认识。
3 治疗原则
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发生,一则过食肥甘厚味或过量饮酒等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湿浊内生,久蕴化热化火,灼津为痰,痰阻经络,气机不畅,血行瘀滞,痰瘀互结,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二则肝失疏泄,情志郁结而致气滞,郁久化火,热邪入血,血热互结,煎熬血中阴津致血瘀,日久变生痰浊,见肝肾阴虚,痰瘀阻络 ;再则气虚运血无力,或寒邪入血,血液凝涩运行不畅,瘀血与痰浊互结,阻滞血脉使血液运行不畅,致瘀致痰。由此,脏腑气机失调为本病发生的先决条件,饮食、情志因素为发病诱因,肝脾肾功能减退为本,痰瘀互结脉络为标。故临证需注重痰瘀为患,治疗重化痰活血,双管齐下。
3.1痰瘀同治为治疗高血压病基本大法
痰瘀互结、毒损络脉是高血压病的核心病机,治疗应法随证立,方随法出,祛痰有利于化瘀,痰去则津液行,气血通,络脉通畅,瘀阻自消。化瘀有利于祛痰,瘀血消除,痰有去路。所以痰瘀同治是高血压病治疗的基本大法。
3.2 痰瘀同治、双管齐下、辨痰瘀偏重
痰瘀同治,强调“见痰及瘀、见瘀及痰”。即使疾病之初,尚未表现出明显痰瘀互结征象,也应考虑痰瘀互结的趋势,防患于未然。不仅如此,还需分清痰瘀孰先孰后,孰轻孰重,权衡治之。一般说来,先病痰后病瘀,且痰结较重者,宜治痰为主,重调气治肺脾肾 ;先病瘀后病痰,血瘀为甚者,当治瘀为先,重在调心肝脾 ;痰瘀分居者,则兵分两路,各攻其穴 ;痰瘀并重者,则化痰祛瘀并举,使痰瘀分消。
3.3详审病机、辨清兼夹证型
“久病多痰、多瘀”,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过程。病程发展中,痰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影响气血津液运行及脏腑功能,病机虚实夹杂,本虚而标实。又因禀赋、体质、失治误治等因素,证情往往错综复杂。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临证重审病机,在活血化痰治标基础上,兼顾气血、阴阳、寒热、虚实及脏腑辨证,给予调补气血、补益肝肾、平肝潜阳等相应治疗,标本兼治,才能药到病除。
3.4 临证不忘调理气机
临证高血压病眩晕患者素有性情急躁易怒,易激惹,常伴有面红出汗、眠差、大便不爽、甚而便干。此系气滞聚津为痰,血滞凝而成瘀,痰瘀阻滞,气机不利,大肠传导失司,大便干结或不畅,且瘀滞体内,加重痰瘀阻滞,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化痰逐瘀同时,不忘调理气机,气行则血行,气旺则津自化,痰瘀自消。
3.5 常用方药
组方包括:丹参、姜半夏、水蛭、草决明、生山楂为常用药物,据病症加减川芎、赤芍、蝉蜕、石菖蒲、白芷、豨莶草等,以达活血化痰之目的。
方中丹参、半夏为君,丹参专入血分,活血祛瘀生新,为活血祛瘀之要药;半夏辛开苦泄,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为除痰要药。水蛭、川芎、赤芍为臣,协助丹参活血化瘀,其中水蛭最善搜剔络脉之瘀滞 ;川芎为血中气药,直上头目,最善化瘀止痛;赤芍苦寒入肝经血分,活血散瘀止痛。草决明、蝉蜕清肝平肝凉肝,为治眩晕头痛之要药;山楂、神曲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降血脂的作用 ;石菖蒲芳香走窜,善化湿浊,醒神开窍,助半夏以化痰降浊 ;豨莶草用至30g可降压,共为佐药。白芷可引诸药直达头面为使药。如此则瘀血祛,痰浊清,脉络通利,血压自降。
4 结语
高血压病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病理生理过程,是由体质、精神、饮食、劳欲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4]。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变化,痰瘀互结型已成为高血压病的首要证型。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当以“祛痰化瘀法”贯穿于高血压病各期。
参考文献:
[1]韩学杰,沈绍功.原发性高血压痰瘀互结#毒损经络证类与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9) : 1270-1274
[2] 曹淞申,李培祥.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质量的超声心动图观察及其与中医分型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5(3):171.
[3] 王裕颐,牛天福.高血压病人24小时动态血压与中医证型关系的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 1993,8(5):15- 16.
[4]王春燕,朱永通.高血压病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06,26(8):67.
[5]焦晓民,阮琳.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理论探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11):60-61
基金项目:
辽宁省医学高峰建设工程项目基金资助([2010]696)
作者简介:
朱丹 (1979-) ,女,辽宁沈阳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 祛瘀化浊法防治早期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
论文作者:朱,丹,焦晓民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4
标签:高血压论文; 气血论文; 瘀血论文; 脏腑论文; 半夏论文; 丹参论文; 同治论文; 《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论文;